就是儒家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應,皇家做事,必有天象顯示嘉許或憎厭。 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 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 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 強勉而已矣。 ——《漢書·董仲舒傳》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漢族,廣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廣川鎮大董古莊)人,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學說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採“黃老”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建立起一個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思想體系.被譽為公羊大師、儒家大儒。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表彰六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治,為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此後,在家著書,朝廷每逢大事,就會讓使者及廷尉到他家,徵詢他的意見,足見他仍然受到漢武帝的高度重視。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
就是儒家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應,皇家做事,必有天象顯示嘉許或憎厭。 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 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 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 強勉而已矣。 ——《漢書·董仲舒傳》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漢族,廣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廣川鎮大董古莊)人,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學說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採“黃老”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建立起一個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思想體系.被譽為公羊大師、儒家大儒。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表彰六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治,為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此後,在家著書,朝廷每逢大事,就會讓使者及廷尉到他家,徵詢他的意見,足見他仍然受到漢武帝的高度重視。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