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痕2
-
2 # 如此峰雅
《詩經》古時稱《詩》,成書於西周至春秋中葉。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詩》定為國家的重要典籍,從此以後《詩》即稱為《詩經》。
西周屬於奴隸制社會,剛剛建立時奴隸在奴隸主的統治下,生活十分困苦不堪。所以,這些中下層的勞動人民就把自己日常生活當中的點滴以及當時社會的風氣編成詩歌以來吟唱。所以這些詩歌從一個方面反映了社會的生活現實。
西周建立初年,周天子為了教育和了解社會生活現實,所以派行人搖木鐸至各地去採集詩歌。回來後由由國家悅詩譜成樂曲,最後製作成音樂來傳誦。這樣就起到了對貴族子弟的教育作用。據說當時採集有3000首之多。
到春秋時期,孔子修訂《詩經》。後留下305首,加上六首隻有題目沒有正文的,共311首。所以我們稱呼《詩經》為《詩三百》。用孔子自己的話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之後,《詩經》成為古時士大夫文人必學的作品。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今天我們所說的很多成語都來自於《詩經》。比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憂心忡忡,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如臨深淵,逃之夭夭等等。
所以《詩經》成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一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作品。
詩經是由孔子整理修訂成書的,時間段是西周到春秋中葉,作者已不可考。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先秦時期稱《詩》,又稱《詩三百》或《三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