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相應的指標叫“人均鋼鐵蓄積量”,這個指標,中國也就是3噸上下,歐美國家平均是10噸,是我們的3倍以上。當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還不到1噸。
這個資料直接影響到了大家的生活。現在女孩子找物件,丈母孃挑女婿都要有房有車的,很多小夥子正為此苦惱。
車是鋼做的,一輛車差不多1噸,房子是鋼筋混凝土的,一平方米房子平均要用60公斤鋼筋,小兩口考慮到很快會有寶寶,買一個90平方米房子,算上平均每人分攤的城市基礎設施,住宅小區附屬設施,還有商場、學校、醫院、公交這些公共設施,用掉的鋼筋正好和中國的人均鋼鐵蓄積量差不多。
極品的好女婿會有個大房子,比如200平方米,作為城市高階白領,將來小兩口肯定一人一輛車,一個白領的人均鋼鐵蓄積量是8~10噸,和發達國家差不多,丈母孃都喜歡這樣的女婿,比起嫁到國外,離孃家還近一點。
窮女婿就沒那麼多“鐵”。混得不好的哥們兒要跟人合租一套房,一人十幾平方米,外加一輛自行車,鋼鐵蓄積量1噸,這資料和印度的人均鋼鐵蓄積量一樣,把女兒嫁過去等於嫁到了印度,丈母孃肯定一千個不答應。說到底鋼鐵是硬指標,對國家如此,對成家也如此。
眼下中中國人均住房30平方米,每年蓋房用的鋼筋佔了鋼產量的一半,加上各種基礎設施,我們的鋼鐵蓄積量剛夠蓋房的。當然,蓋房也好,造機器也好,還需要銅來造電線,鋁來造輕體結構,鋅來做防鏽鍍層,鎳和鉻做不鏽鋼,稀土來造節能燈,各種材料都有相應的蓄積量和蓄積公式,道理是一樣的,鋼鐵只是其中最重要、最基礎的一項。
房子要用鋼筋,機器裝置也要用鋼鐵,而且用得更多,我們鋼鐵蓄積量少同時也意味著沒有足夠的機器,人均擁有的生產設施少,所以我們工作效率就沒有發達國家高,自然賺錢少,很多人連找工作都不容易。所以我們現在不是沒房子可買,只是上班掙的錢買不起。
相比之下,發達國家人均鋼鐵蓄積量有8~10噸,大部分發達國家人均住房面積在40~45平方米。而且他們的房子比我們省鋼鐵,美中國人和西北歐人大多住獨門獨戶的小樓,這種房子是木頭造的,拆散了看都是6英寸寬、2英寸厚的標準龍骨條和12釐層壓板,沒有鋼筋,只有釘子。
西歐的老城市和南歐的大部分住房是磚結構,和我們以前蓋的五六層磚混樓差不多,只不過他們的房子蓋得早,外觀更像古蹟,裡面也沒有多少鋼筋混凝土結構,房頂和地板龍骨大多也是用木材。住宅用的鋼鐵少,相應地他們就有更多的鋼鐵蓄積在工廠、辦公室、公路、鐵路、輪船上,是用來賺錢的,所以他們賺的錢買房就輕輕鬆鬆,買了房還有大筆閒錢用來買中國出口的消費品。
在發達國家之中,美國擁有金融霸權,美中國人在銀行裡敲幾個數字,我們就得乖乖把東西送上門去,美國當然就省去很多工業,相應地美中國人可以把更多的鋼鐵蓄積到房子上。所以美國的人均住房面積在發達國家之中鶴立雞群,達到70多平方米,當然即便是70平方米的木頭房子,算上地基,算上車道花園,連一家一個鍋爐,一人一輛小汽車,一人一支槍都算上,蓄積的鋼鐵也不如我們的混凝土樓房裡的鋼筋多。美國蓄積在機器中的鋼鐵還是比我們多。所以即便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我們的工業人均產值也不到美國工人的1/10。"
其實少說了一個部分,美國也是有過鋼筋混凝土住宅的日子。 如果有機會去匹茲堡老城區的公寓看看就會發現,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美國的發展是很類似於中國的 -- 鋼筋混凝土造各種樓。 然後人口集中居住。 但是這個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在伴生科技無法支撐的情況下,明顯生活質量無法保證。 例如大規模空調和電梯普及前,以及食物的保鮮運輸體系。 而且單位成本太高。 說實話,中國的高層公寓真的是類似日本一樣被人多地少逼出來的。 鋼筋這種東西去造住房某種意義上極大拉高了單位面積成本。 如果能省出來,就可以換成很多其他的東西 -- 每人的車大一號?多造點路和立交橋?
因此美國後來進行了衛星城市化,反正不缺地,那麼自然可以用木頭,壓合板代替了鋼筋混凝土。 降低成本還能擴大居住面積。 -- 這裡還有自然災害考量。 美國比起中國來更是自然災害超頻發國家--中北東北有巨型雪災(48小時下2米2深的雪中國有幾次?),中南東南有颶風(剛颳了2次),中部有龍捲風(一年3000多次),西部有地震。 西北災害少,架不住一年300天下雨,土壤過於鬆軟(例子比較極端,Mt. Rainer :-P)。還有火山。。。 採用低成本材料建房,重建就不是問題了。 很多中部的房最堅固的就是地下室,因為規避龍捲風用。
龍捲風過境:
地面上只有地下室倖存。 地上建築完全被捲走。
因此有錢人進行二次加固和改造:
沒錢的就是刮跑了再重建,便宜就好了。。。
考慮到材料的規模效應,新的公寓樓也就採取了同樣的材料(追求低成本麼)
直接後果就是大一些的房子,由於距離遠,外加上隔著院子草坪車庫什麼的,有凶殺案都聽不到。即使是室內,絕對距離遠(例如我家總面積297平米,錯了5個半層--5 lv split) 聲音衰減效果大,在二樓喊地下室就得和生活大爆炸裡霍華德他媽一樣。。。正在考慮裝樓上樓下的電話系統。。。
但是用同樣材料造公寓就悲劇了。 這也是為啥公寓隔音差的根本原因。
美國西北地區下雨非常多(暖溼氣流撞山)導致相對土質比較鬆軟, 對混凝土地基的威脅很大(沉降變形等)上層材料輕也會適當減少這種影響。
有一個相應的指標叫“人均鋼鐵蓄積量”,這個指標,中國也就是3噸上下,歐美國家平均是10噸,是我們的3倍以上。當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還不到1噸。
這個資料直接影響到了大家的生活。現在女孩子找物件,丈母孃挑女婿都要有房有車的,很多小夥子正為此苦惱。
車是鋼做的,一輛車差不多1噸,房子是鋼筋混凝土的,一平方米房子平均要用60公斤鋼筋,小兩口考慮到很快會有寶寶,買一個90平方米房子,算上平均每人分攤的城市基礎設施,住宅小區附屬設施,還有商場、學校、醫院、公交這些公共設施,用掉的鋼筋正好和中國的人均鋼鐵蓄積量差不多。
極品的好女婿會有個大房子,比如200平方米,作為城市高階白領,將來小兩口肯定一人一輛車,一個白領的人均鋼鐵蓄積量是8~10噸,和發達國家差不多,丈母孃都喜歡這樣的女婿,比起嫁到國外,離孃家還近一點。
窮女婿就沒那麼多“鐵”。混得不好的哥們兒要跟人合租一套房,一人十幾平方米,外加一輛自行車,鋼鐵蓄積量1噸,這資料和印度的人均鋼鐵蓄積量一樣,把女兒嫁過去等於嫁到了印度,丈母孃肯定一千個不答應。說到底鋼鐵是硬指標,對國家如此,對成家也如此。
眼下中中國人均住房30平方米,每年蓋房用的鋼筋佔了鋼產量的一半,加上各種基礎設施,我們的鋼鐵蓄積量剛夠蓋房的。當然,蓋房也好,造機器也好,還需要銅來造電線,鋁來造輕體結構,鋅來做防鏽鍍層,鎳和鉻做不鏽鋼,稀土來造節能燈,各種材料都有相應的蓄積量和蓄積公式,道理是一樣的,鋼鐵只是其中最重要、最基礎的一項。
房子要用鋼筋,機器裝置也要用鋼鐵,而且用得更多,我們鋼鐵蓄積量少同時也意味著沒有足夠的機器,人均擁有的生產設施少,所以我們工作效率就沒有發達國家高,自然賺錢少,很多人連找工作都不容易。所以我們現在不是沒房子可買,只是上班掙的錢買不起。
相比之下,發達國家人均鋼鐵蓄積量有8~10噸,大部分發達國家人均住房面積在40~45平方米。而且他們的房子比我們省鋼鐵,美中國人和西北歐人大多住獨門獨戶的小樓,這種房子是木頭造的,拆散了看都是6英寸寬、2英寸厚的標準龍骨條和12釐層壓板,沒有鋼筋,只有釘子。
西歐的老城市和南歐的大部分住房是磚結構,和我們以前蓋的五六層磚混樓差不多,只不過他們的房子蓋得早,外觀更像古蹟,裡面也沒有多少鋼筋混凝土結構,房頂和地板龍骨大多也是用木材。住宅用的鋼鐵少,相應地他們就有更多的鋼鐵蓄積在工廠、辦公室、公路、鐵路、輪船上,是用來賺錢的,所以他們賺的錢買房就輕輕鬆鬆,買了房還有大筆閒錢用來買中國出口的消費品。
在發達國家之中,美國擁有金融霸權,美中國人在銀行裡敲幾個數字,我們就得乖乖把東西送上門去,美國當然就省去很多工業,相應地美中國人可以把更多的鋼鐵蓄積到房子上。所以美國的人均住房面積在發達國家之中鶴立雞群,達到70多平方米,當然即便是70平方米的木頭房子,算上地基,算上車道花園,連一家一個鍋爐,一人一輛小汽車,一人一支槍都算上,蓄積的鋼鐵也不如我們的混凝土樓房裡的鋼筋多。美國蓄積在機器中的鋼鐵還是比我們多。所以即便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我們的工業人均產值也不到美國工人的1/10。"
其實少說了一個部分,美國也是有過鋼筋混凝土住宅的日子。 如果有機會去匹茲堡老城區的公寓看看就會發現,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美國的發展是很類似於中國的 -- 鋼筋混凝土造各種樓。 然後人口集中居住。 但是這個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在伴生科技無法支撐的情況下,明顯生活質量無法保證。 例如大規模空調和電梯普及前,以及食物的保鮮運輸體系。 而且單位成本太高。 說實話,中國的高層公寓真的是類似日本一樣被人多地少逼出來的。 鋼筋這種東西去造住房某種意義上極大拉高了單位面積成本。 如果能省出來,就可以換成很多其他的東西 -- 每人的車大一號?多造點路和立交橋?
因此美國後來進行了衛星城市化,反正不缺地,那麼自然可以用木頭,壓合板代替了鋼筋混凝土。 降低成本還能擴大居住面積。 -- 這裡還有自然災害考量。 美國比起中國來更是自然災害超頻發國家--中北東北有巨型雪災(48小時下2米2深的雪中國有幾次?),中南東南有颶風(剛颳了2次),中部有龍捲風(一年3000多次),西部有地震。 西北災害少,架不住一年300天下雨,土壤過於鬆軟(例子比較極端,Mt. Rainer :-P)。還有火山。。。 採用低成本材料建房,重建就不是問題了。 很多中部的房最堅固的就是地下室,因為規避龍捲風用。
龍捲風過境:
地面上只有地下室倖存。 地上建築完全被捲走。
因此有錢人進行二次加固和改造:
沒錢的就是刮跑了再重建,便宜就好了。。。
考慮到材料的規模效應,新的公寓樓也就採取了同樣的材料(追求低成本麼)
直接後果就是大一些的房子,由於距離遠,外加上隔著院子草坪車庫什麼的,有凶殺案都聽不到。即使是室內,絕對距離遠(例如我家總面積297平米,錯了5個半層--5 lv split) 聲音衰減效果大,在二樓喊地下室就得和生活大爆炸裡霍華德他媽一樣。。。正在考慮裝樓上樓下的電話系統。。。
但是用同樣材料造公寓就悲劇了。 這也是為啥公寓隔音差的根本原因。
美國西北地區下雨非常多(暖溼氣流撞山)導致相對土質比較鬆軟, 對混凝土地基的威脅很大(沉降變形等)上層材料輕也會適當減少這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