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七步知財
-
2 # 銀行研究僧
在投資領域,無論投資什麼品類,都離不開止損這個概念。市場瞬息萬變,牛短熊長,基金淨值起起伏伏。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前腳剛止損,後腳就拉昇;思慮再三不止損,基金卻一直不停下跌。
做一個投資者,簡直太難了。究竟要不要止損,如何進行止損,就成了很多投資者關心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不能簡單來回答,需要結合自身的理財目標,風險偏好,選擇的基金種類進行鍼對性地回答。
一、從不同投資物件的基金上來說第一、如果你選擇的是貨幣基金,完全沒有必要止損。從大概率上來說,貨幣基金沒有虧損概念,只有收益高低的問題。即使跌破面值,它遲早還會漲回來的。貨幣基金主要投資於國債、銀行票據、定期存單等流動性高的資產,相對安全。
如果現在處於大熊市(經濟低迷),你的股票型基金有所虧損,反倒不用擔心,因為它已經在底部了。你甚至可以考慮是不是處於熊牛轉換的經濟復甦期,要不要加倉,拉低成本。
第三、如果你選擇的是債券型基金,那就考慮現在是升息環境還是降息環境。升息環境,債券價格會下降,你的虧損可能會加大,可以考慮止損。反之如果在降息環境,可以不用止損。
小結:不同種類的基金都有參照各自投資標的價格的上漲與下跌,需要綜合判斷投資標的的變化趨勢來決定是否進行止損。
二、從基金的投資方式上來說基金的投資不外乎兩種方式,一種是定投,一種是一次性購買。
對於定投基金,價Grand SantaFe低,投資者應該越興奮,因為基金的成本又一次被拉低了,所以它不存在止損的概念。定投基金反倒是應該考慮採取止盈的措施。
如果是一次性購買就可以參照第一節講述的內容進行分析,根據自己基金的種類,預判對應的經濟環境,判斷是否應該止損。
小結:定投重新定義了虧損的概念。現在贖回基金“虧損”叫虧損,未來升值時贖回“虧損”就叫成本。
當你知道基金要不要止損以後,你就會進入到第二個環節,如何進行止損。有人肯定會說:“難道止損不是把基金賣了就完事兒嗎?”沒錯,把基金賣了就是在止損,但它只完成了止損的第一步。
止損以後,難道你不再買基金了?如果繼續購買基金,會不會依然入坑,買到和剛剛止損基金一樣的貨色?止損是為了把資金投入到更好,更適合自己的基金中去。那麼問題來了,該如何進行止損呢?
這種操作方法不僅是對過去進行止損,也是對未來進行佈局。
第一、止損
有些時候,你的止損是模稜兩可的,對於基金淨值的下跌,頗為痛心,但是對未來又有一絲絲希望,怎麼辦?贖回一半的基金,購買其它品類的基金。
比如原來購買的是股票型基金,要止損,可以贖回50%,用贖回的資金購買債券型基金。這有利於在市場震盪期讓資金得到及時避險,還能不錯失基金上漲的紅利。
第二、佈局
當你擁有兩隻或多隻不同種類的基金時,你就可以從容觀測持有的這幾隻基金,檢視過去30日甚至更長時間的基金走勢,有針對性地選擇基金的去留。
這就好比是讓幾隻基金進行競賽,通過淘汰相對劣勢的基金,保持資金一直處於優勢的基金當中。當然變換的頻率要注意,基金就那麼多,優勢的基金也不是常能遇到。如果頻繁變換,可能讓自己的收益全部交了申購費和贖回費了。
小結: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這是投資界公認的法則。這裡的“不同籃子”不單指不同的投資產品,也包括同一投資產品裡的不同型別。
市場震盪期,股票型基金的收益無法保障,那就讓基金組合中的股票型基金佔比降低,提升債券型基金比例。
經濟復甦,牛市行情到來,債券型基金、貨幣基金的比例就要降低,為股票型基金讓路。
小結:組合投資的好處非常多,投資策略可以根據經濟環境的變化而進行適時調整,從而影響組合的整體收益。
總結:基金和股票不太相同。股票是自己在操盤,每個人的水平高低都不相同,看走眼的次數非常多。甚至很多人都是在虧損達到10%的時候,就強行止損。
基金是由專業的基金管理人在操盤,他們整日研究,而且有團隊,有資料做支撐,操作失誤的可能性極低。基金管理人比我們大部分人的投資水平都要高出一籌,所以在對基金進行止損時要三思而行。
即便基金管理人的投資水平很高,篤定要止損時還是要堅決止損,只不過在進行止損時,也不是一賣了事,還是要把止損的程式拉長,儘可能進行組合投資,通過調整投資策略來進行止損。
-
3 # 閒散的小愚民
基金跌了就賣就是在亂說,我向來都是在長期趨勢看好、短期不確定的大環境下,逢跌買入,怎麼會一跌就賣呢。
首先,基金跌了並不代表它會一直跌,總有一天它會反彈,當然並不是所有基金都能做到,但是大部分基金都能做到反彈,而且好的基金基本都是長期持有收益為正的。
其次,低位時基金震盪過程中下跌,反而是我們逢低佈局的好時機,因為從歷史資料看,熊市初期都是急轉直下,熊市後期都是震盪磨底,都接近底部了(不一定是最低點),跌了就不應該賣,而是持有並逐步加倉,等待下一次牛市。
最後,上述說的是權益類基金,而貨幣基金和債券基金本身風險低、收益低,但手續費貴,這種基金就不用管短期漲與跌,以年為持有單位,然後在看收益情況來決定是否賣出。
所以跌了就賣就是在給基金公司送各種手續費和管理費,然後自己還啥也沒掙到,追漲殺跌的操作可要不得,如果不行可以就著最近震盪行情實驗一番,當看到虧損時就長記性了。肉疼了才知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真理。(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
4 # 董董聊財經
你的理論基礎是,止盈不止損。
這的確有道理,不過也有他的有效範圍。
其次,很多人都是通過下跌加倉的方式,去平攤,降低自己的持倉成本,等基金稍有反彈,就能轉虧為盈,這也是合理的。
可真實的情況,會有很多不符合這種理論。
第一,如果你持有的基金,最近就是形勢不好,比如趕上大危機,沒有任何一支股票和基金能倖免,那你越晚賣出,只能跌的越狠。按這種情況算,早拋等於賺。
第三,被套死。因為所有的資金為了後期補倉,都被這支基金套牢,你後面可能碰到的很多好機會都沒法去把握住,這種隱形損失,是你想不到的大。
第一,你可能持有了3年才回本,可正常存銀行3年定期都可以達到5%的年化收益率,你說你這算不算賠了。
第二,咱們都知道,跌了50%,後期需要補漲100%才能回本,這個代價也有點大。
所以我個人的經驗是,沒有百分之百不變的方法,一切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基金是死的,人是活的。
-
5 # 財經宋建文
為什麼基金跌了就一定拋售?因為這個人在胡說八道。
基金為什麼會跌?因為基金他投資的是股票,是金融資產,但他投資的金融資產價格下跌它就會跌。那麼有隻漲不跌的股票嗎?根本就沒有任何一隻股票都會跌,阿里巴巴她也會下跌,騰訊他也會下跌,英特爾也會下跌,亞馬遜也會降低。貴州茅臺也會下跌,格力電器也會下跌。
所以根本不存在不會下跌的股票,那麼就不存在不會下跌的基金。當然我這裡主要說的是權益類基金,比如說有一些基金,債券基金,貨幣基金,它確實是可以實現穩定收益的,那不在這個討論範疇。
所以基金跌了就一定要拋售,這個說法是非常離譜的。基金投資應該堅持長期投資,而且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最好採取基金定投的方式,並且還要在下跌的階段加大定投力度,這樣才能平滑市場的風險,攤低自己的投資成本,當基金進入上升行情之後就可以很容易獲利。
認為基金跌了就一定要拋的,其實是把基金當成股票,而且是當成短線來炒作,那麼這就和在股市裡面追漲殺跌一樣,跌了馬上就割,肉,長了就追進去是這樣的道理,但是股市裡追漲殺跌賺錢的沒有幾個人,同樣的基金追漲殺跌,能賺錢的也沒有幾個人。
-
6 # 烈日穿心
基金跌了就拋售,這是從哪得來的理論,玩基金、股票這樣有風險的產品,無非就是在低點進高點出,一跌就跑那隻能是虧錢。
-
7 # 張吃飯說世界
首先這個問題不可以一概而論,基金的漲跌是其掛鉤金融資產或者產品的價格波動。而至於基金跌了就一定拋售,不總是對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金一定會反彈,也不總是對的。
我們判斷基金的漲跌的根本方法是分析其基金所持有資金,所投資的領域或產品。該領域或產品的前景,才是決定基金價格波動的根本因素。
傻等基金價格反彈是盲目的,基金一跌就賣更是盲目的。在理財投資中,更重要的是做到對投資的領域及產品(如基金,股票等)有清晰的瞭解,切勿盲目跟風投資。
-
8 # 比爾蓋章
誰告訴你的一定要拋,打他屁股。下跌不一定要拋,可以持續定投,中長線持有,拉低成本,等待週期反轉,形成微笑曲線。就會收益滿滿
-
9 # 涓涓的生活雜記
基金一跌了就拋售,第一這是投資者的恐慌心理,第二就是每個人投資價位不一樣,當出現下跌的時候會有部分人還賺錢的時候也會拋售,畢竟完等他漲起來需要段時間,不想把資金套那麼久
-
10 # Luyuncong
基金定投是個很好的策略,遵循的是止盈不止損。當然了定投基金最好選擇指數,指數沒有基本面變壞的可能,漲起來只是時間問題。
-
11 # InvestoR
是否拋售基金和基金跌不跌沒有必然聯絡。
股市每天的走勢都不一樣,基金漲跌很正常。既然投資基金,就要樹立看長期的觀念,只要基金長期來看是賺錢的,就持有。
所以是否拋售基金主要看基金的風格。我們來舉例說明。
比如說十幾年前,石油產業非常的吃香,當時如果有投資石油行業的基金,那就應該一直持有。因為他長期來看是會上漲的,所以並不會因為某一天基金淨值跌了就馬上賣掉。但是放到現在來看,石油行業已經日薄西山,但是以投資石油產業為主題的基金依然可以在某一天賺錢,那麼你會去買麼?肯定不會。
這個例子也回答了您第二個問題,並不是總會有反彈的一天。基金在創立的時候,具體投資什麼主題是合同中規定好的,不能隨意更改。如果基金投資主題不在賺錢,那基金很難反彈。比如這個石油基金的例子,其他產業再賺錢,本基金也不能去投資,因為合同規定他只能投資石油產業。
我建議持有基金以年為最小單位來判斷,以季度為最小單位持有。你判斷基金是否有上漲前景要往前看至少一年,判斷了某主題的基金有上漲潛力買入堅持持有至少一個季度,一般來說只要判斷沒有重大錯誤基金都是會賺錢的,但是一個季度後在判斷基金的收益是否值得你再持有一個季度。
-
12 # 雪碧的商業筆記
這是誰教你的,去錘他!追漲殺跌,這不就是韭菜嗎?
恰恰相反,如果自己挑選基金的策略沒有問題,跌了應該加倉。比如你是一個賣雞蛋的,雞蛋的價格一直都是5塊錢,但是有一天,突然有傳言說:雞蛋裡有細菌,這時候,雞蛋的價格跌倒2塊,這時候你怎麼辦?
當然是停止出售啊,並且,低價買入雞蛋。你可能好奇,這不是砸在自己手裡了?其實並不會,長期來看價值和價格是對等的,當前市場不理性,導致了雞蛋的價格被低估,也就是價值大於價格。雞蛋存在了幾千年了,如果有問題,為啥會現在才有問題?市場還是會迴歸理性,那你多買的雞蛋就是白賺的。
之前看到一個數據,2020年的前4個月,國內的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狂賣了4000億。
這4000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它們大部分是在2月份,市場漲跌比較好的階段賣出去的,到了3月份市場下跌下來投資價值更高了,但是反而沒有人買。
這是國內投資者投資股票基金的一個現狀,追漲殺跌。
大約70%的投資者,是在市場上漲的階段買進去的,並且在市場最高的位置,投入自己最多的錢。
之前的上漲他們可能沒享受到,但是之後的下跌,他們就享受到了。
-
13 # 股無止境
我現在在券商工作,基本上沒有券商也會代銷一些新的基金首發,之前對基金瞭解的不多,現在一直在學習這一塊,對於基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以偏股基金為例,首先一款基金髮行會告訴你這款基金主要投資什麼方向,那些板塊,以及前十的股票標的。一般新股首發,封閉期在2個月左右,長時間的在半年到一年左右,根據過往業績,封閉期時間越長,往往收益越好。然後再說一下基金的建倉,除非市場遭遇系統性風險,基金經歷會有意規避市場下跌,進行空倉,而很多成長型基金是不進行擇時,建倉成功之後高倉位運作的,當然選股標的也會弱化週期效果。他們的思維也是中長線的思維,跟股民的短線操作完全是不同的。
說下我對基金操作的看法:第一,中長線思維,不要漲了就追,跌了就賣,這樣跟做股票沒有什麼差別。第二,需要明白你選的基金的特點,風險特徵,以及投資方向,瞭解與自己看好的方向是否一致。第三,對於基金的贖回,考慮的維度是市場近期是否有大的風險,基金投資方向基本面是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
14 # 宋馳
基金跌了就一定要拋售?這是什麼理論啊?一個證券類資產,有漲有跌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吧!我不知道這個是你自己研究的,還是道聽途說的,不管哪裡得來的結論,答案都是否定的!
當然這裡也要分兩部分來討論,因為基金的品種也是非常多的,包括貨幣類、股票類、混合型等各種各樣的基金!能做到穩定收益的也就只有貨幣類的基金,但是這些都並不是只漲不跌的,貨幣類的基金一般都是投資銀行存單、國債、國債逆回購等等,這些金融產品都是會有波動的,有波動那麼貨幣基金也會有相應的波動,但是都非常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這些如果是發生斷崖式的下跌或許就需要賣出,如果斷崖式下跌唯一的可能就是金融風險來臨,但是金融性的風險那是說來就來的。
此外的就是股票類的基金了,這類基金主要投資的就是股票、例如上證50ETF、滬深300ETF、晶片ETF等等,這些都是投資在股票市場,股票市場有波動是在正常不過的了,有波動那麼基金肯定也會有波動,和你買股票就是一個意思而已,股票漲你就賺錢,股票跌你就虧錢。基金簡單說就是把資金集中起來買股票,有波動在正常不過。所以跌了就一定要拋售是不對的。
-
15 # OK俠股市觀點
這個事情是不存在的,誰說基金。跌了就要拋售,基金一般購買的都是優質股,即使短時間跌了,反彈的概率很大,所以大部分都會繼續持有,沒有所謂的跌了就拋
回覆列表
基金跌了就一定拋售,這是典型的散戶行為,只會徒增虧損。如果經常這樣操作,那麼我建議你好好去學習專業的基金知識和投資技巧,不然一跌就賣,只會慢慢消耗自己的本金,越投資越虧損。
基金跌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為基金投資金融資產,例如偏股型基金,90%以上的倉位會買股票,股票肯定沒有隻漲不跌的,上下波動難道不是正常行為嗎?對應的偏股型基金,也會隨之上漲或者下跌,很多時候基金下跌只是正常的市場行為。
如果投資者被短期的市場波動所影響,一點點虧損就急著馬上拋售,很有可能造成投資成本增加,虧損加大。基金跌了要不要拋售,首先要找出基金下跌的原因,如果只是短期的市場影響,那麼從中長期來看,繼續持有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就不必急著去拋售。
在一定情況下,如果基金跌了且不再看好市場未來長期的行情,那麼拋售也能夠理解,及時止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一切的操作要建立在分析基金下跌的原因為前提,然後對症下藥。
投資者聽過太多道理,卻依然做不好投資這件事。即使手上持有的基金非常優質,但是在過程中,難免會有行情劇烈波動的時候,如果心態上動搖,就會產生贖回的念頭。特別是長期下跌的行情,大多數投資者無法忍受虧損,所以會把基金拋售出去。堅定持有基金,很多投資者都做不到,所以經常虧損就是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