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汪柏炻
-
2 # 何處是家鄉
“學習反人性”,第一次見到這樣的表述,真的好大膽!至於怎麼就是多維度的分析,我也不知道,就說說自己的一點點想法吧。
估計,這裡的“學習”是特指的學習知識而言,因為自從我們出生,每天都在不停地學習著,學習語言,學習走路,學習吃飯,學習認字,學習思想,學習知識……可以說,絕大多數人類的活動,都是學習來的。
之所以出現“學習反人性”的問題,是因為今天我們人類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了,多到了把學習當成負擔的地步!教育部門一再高喊:給孩子減負!幾乎所有的孩子,面對各種需要學習的內容時,都會感到身心俱疲。好多年前,親戚家的孩子曾經說過挺震撼我的話:誰會愛學習呀?!現在我自己的孩子也在上小學,每天看著她放下書包就寫作業,放下飯碗繼續寫作業,直到快九點鐘,才寫完作業洗洗睡了,真的有點心疼的。
有的時候,妻也會發發牢騷,這麼不停的寫啊寫的,有那麼必要嗎?是啊!真的有這個必要麼?不過小學五年級而已。家距離學校不算遠,走路不過十幾分鍾。我真想讓她自己走回家來,不再必須我去接她。妻擔心孩子的安全,我則猶豫在那個沉重的大書包。實話實說,書包真的不輕,我陪她走回來,都需要換幾次手。
問題是,一旦說到“人性”,我就有些無語了,這樣的學習是為什麼?謀生,這是任何人也繞不過去的。這樣的學習知識就一定能謀生嗎?沒有答案,所有人在潛意識裡認定“是的”,可一旦面對現實,又都會說“未必”。不論是什麼結果,大家又都下意識的逼迫孩子們這樣做著。大概“反人性”的疑問,也就來自於這樣的現實吧。
既然問“反人性”,就必須討論一下人性。人性究竟是個啥?人性,簡單來說,就是人的本性,本來應當就有的性格、性情、習性。人本來就有什麼習性?孔子他老人家的話最簡單,他說“食色,性也”。翻譯一下,生存與繁衍就是人本當具有的性情。我個人對這句話深以為然!生存,的確是人類本性的需求,而且是第一位的需求。
也就是說,今天孩子們痛苦的學習狀態,根本原因是生存壓力造成的。古代時候,男耕女織就可以生存,這些技巧都是來自於自己的父母,學習幾乎沒有壓力。那個時候,能夠學到知識是多麼難得的事情。於是我們有了大量刻苦讀書的典範,比如“頭懸梁錐刺股”,比如“鑿壁偷光”。抗戰時期,日本軍隊戰鬥力強的一個例證就是,他們的士兵大量上過小學。
今天我們的現實是“九年義務教育”已經寫進了法律,而且有人希望改成“十二年義務教育”,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的生存成本已經遠遠高於古代時期了,甚至比我小時候(四十年前)也已經高了許多。生存,實際上要從本科開始的,高中或初中,幾乎沒有任何競爭力可言。這是生存的需求造成的,並非是人性發生了扭曲。不大量學習知識,很難活下去。即使可以勉強活,絕大多數也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而已。
這樣看來,學習不但不反人性,反而是順應人性的表現。
-
3 # 謹聖嘆
如果說“學習反人性”,那麼必須先清楚,人性是什麼?目前沒有哪個心理學書上對人性有標準定義。一般來說,人性包含兩點: (1)人作為動物的自然屬性;(2)是指作為一個社會中的人,他(她)為了生存下去,其行為和心理所表現出的特徵。換言之,他(她)的人性,就是他(她)為了生存在這個社會大家庭裡,他(她)必須在行為上和心理上,獲得他人的認可和接納,因此他的行為和心理,具有親大眾,親社會特徵。否則,他(她)很難生存下去。
於是,理解“反人性”就水到渠成了。凡是通過身體上和心理上,破壞一個人生存下去的能力,都叫“反人性”的行為。
學習是否反人性,這個問題不復雜。
可是,生活中,很多看上去複雜的問題,一般都是由詞彙使用混亂造成的。也有少數例外。我想到了一個流行的話題,在說到學習方法時(比如幼兒超前教育),有些專家反對對幼兒進行高難度的知識培訓時,就會用“反人性”來描述這個事情。因為他們認為,這種超前教育行為,沒有考慮到兒童大腦發育和心理髮育,是一種不科學的做法,因此這種做法就是“反人性”的。那麼從語言學角度看,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 不科學的做法,是否等於“反人性”?似乎從來沒有人去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我認為,不科學的做法,可以約等於反人性(但不能絕對等於反人性,因為我們總是擅長找到一個事例,來否定一個絕對命題),因為這些做法,干擾甚至破壞了人的動物性,這就是一種反人性。
進一步考慮,我們是否能找出生活中所有“反人性”的事情?很遺憾,我認為是不可能的。反人性的東西,往往很難被發現,它們隱藏在我們政策制定者的意識形態裡,隱藏在我們的文化裡,甚至我們的道德里。不過從社會發展來看,反人性的東西,只能越來越少,但無法被全部發現。
回覆列表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究竟來自於哪裡?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對人性理解的不同,來自於“反人效能力”的不同。
那些能過得更自在、更幸福的人,往往對人性理解更深刻,因此能反思和克服自己的缺陷,讓自己變得更好。
具體來講,是認清並努力克服了我們常說的:貪嗔痴。
一、什麼是貪?
貪的本質,是想用最少的努力獲得最大的回報。
極端情況,是不用努力也能有最大的回報。空手套白狼,不勞而獲。所以,世界上有了騙子。
一個普遍的“騙術”是:兩個騙子商量好,其中一個人在地上假裝掉了100塊錢,還有1張存摺,揚長而去。
另一個騙子,蹲在旁邊的樹叢裡,等著“獵物”出現。
果然,那個貪心的人來了。
他彎腰把那100塊錢和存摺撿起來,開啟一看,20萬。這時候不知道從哪裡突然出現一個人,“你在幹什麼?我也看到了。”
沉默了一小會,開口了,“見者有份。”
“這樣吧,你先看到的,大頭你拿走,你就給我2萬塊錢吧,存摺歸你了。”
顯然,存摺是假的。
可能你覺得這樣的手法非常拙劣,但是世界上真的有這樣被騙的人,而且這樣的事情隨時都在發生。
騙子是利用人們想不勞而獲的心理,走到了極致的那群人。
這也是為什麼,老年人容易上當,相信保健品能治病。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培訓課程名字是“利潤倍增計劃”。不管你今天利潤多少,反正聽了我的課,利潤就能倍增。
這也是為什麼,有的理財產品宣稱自己的年化收益率是50%,100%,200%。
還有更多精巧的騙局,甚至都不能多寫多說。
騙子們把“騙”發展成了一種商業模式,無所不用其極。
但那些對“貪”理解更深刻,能反人性的人呢?
他們知道天上不會掉餡餅,知道要遵循規律和尊重常識,知道辛苦一點才有收穫。
甚至,他們還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利用科技進步去發明創造,發明了、汽車、輪船、飛機……讓別人付出更少的成本實現自己的目標,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這是更深刻理解人性,還能反人性操作的人。
二、什麼是嗔?
嗔的本質,是嫉妒。一句話概括就是:“只要你過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
比如:別人年入百萬,我一年才賺99萬,受不了。
比如:別人家的孩子報各種培訓班,我們家孩子不能輸,怎麼著也要報個七八九十個。
比如:你上班時,路過大廈門口,看到店家做活動,免費派發速溶咖啡。
有一個小姑娘,送給你2包。
你一看這咖啡牌子不錯,挺好喝的,特別高興,一天心情都很美好。
但是走著走著,發現另一個小姑娘,給了另一個男孩子4包。你心情瞬間由晴轉陰,很不開心。
你會想,憑什麼?憑什麼我是2包,他是4包?太不公平了。
那一天,整個好心情都沒了。
但那些對“嗔”理解更深刻,能反人性的人呢?
他們知道,這是自己的嫉妒心作祟,明白對比會讓人永不滿足。
就像有人經常說,如果我現在能有100萬,那我的生活一定特別幸福。
但是,當你有100萬的時候,就會見識到有1000萬的人是怎麼生活的。住大別墅,請人養院子,成天晒太陽。
但是,當你有1000萬的時候,就會見識到有1個億的人是怎麼生活的。突然心情不好,就跑到巴黎去喂鴿子,晚上吃完飯後,第二天早上又飛回來。
但是,當你有1個億的時候,就會見識到那些有10個億的人是怎麼生活的。在北京房子,6000萬的價格,還價到4000萬。原來人家買房討價還價,是按1000萬美金為一個單位的。
但是,當你有10個億的時候,就會見識到那些100個億的人是怎麼生活的。結一次婚,會專門包下一座島。為了不被人打擾,甚至會包下那座島周邊的所有島。
比較,讓人永不滿足。
所以,那些“反人效能力”強的人,往往不會把財富當成目標,而是知足常樂。已經擁有的,大於想要的,就能幸福。
三、什麼是痴?
痴的本質是沉迷,對即時滿足的依賴。
比如:一些讓人成癮的遊戲。
剛進場,前5秒就有一個獎勵,然後10秒、30秒、5分鐘,不斷刺激,讓人獲得巨大的滿足感。
遊戲不會等到1個小時之後再獎勵你一個百寶箱,那太久了。獎勵應該是立刻、馬上。
所以有些人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也有些人,一輩子就毀在了這上面。
不是毀在了遊戲上,而是毀在了即時反饋裡,毀在過早的在低階娛樂上獲得了滿足。
什麼是低階娛樂?
就是在其中獲得成就的成本,遠遠小於在現實中獲得成就的成本的娛樂。
如果在現實中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獲得一點點成就,在娛樂裡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到,那為什麼還要去創造?
但是人與人的差距也往往在這裡。
那些對“痴”理解更深刻,能反人性的人呢?
他們知道,人的成就不在於即時反饋,而在於延遲滿足。
所以他們能夠忍受辛苦和勞累,付出努力,每週工作幾十上百個小時,因為不想沉迷在易得廉價的娛樂裡。
因為離開那種娛樂之後,現實可能依然沒有絲毫改變。
你是想要短暫的快感,還是長足的快樂?
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往往在於對人性理解的不同,在於“反人效能力”的不同。
用最少的努力獲得最大的回報,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沉迷即時反饋,都是人性。但有反人性的能力,就有機會讓自己變得更好。
順從自己的人性很容易,想利用別人的人性也很容易。
但是,這不是特別好的事情,這實際上是鼓勵和驅動了整個社會走向更多的貪嗔痴。
要知道,每個人都是有弱點的,努力克服。當弱點被滿足時,也許你會覺得對方是天使,但他可能僅僅是利用你那個弱點的魔鬼。
訓練自己的“反人效能力”,可能會很辛苦。但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這種辛苦,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