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朱靈淨
-
2 # 歷史訪客
看了《漢武大帝》中的司馬遷,司馬遷的生死觀貫穿了整部《史記》,從司馬遷描寫的每個人物和事件上都能看出一二,司馬遷生死觀之積極、壯烈,就像他這個人一樣。
司馬遷說過一句震古爍今的名句:“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用之所趨異也”。換句話說,司馬遷認為在生死關頭,每個人都需要謹慎的選擇,選擇重於泰山之死,而不能輕如鴻毛一般的死去。所以在生命面前,司馬遷沒有選擇毫無原則地苟且偷生,也沒有糊里糊塗地就結束生命,這一個觀點在司馬遷筆下的許多人物都有所體現。
就像藺相如先是為了和氏璧,之後又為了趙國的尊嚴,兩次都在秦王面前表現的奮不顧身、甘願一死,這種態度令司馬遷非常的佩服,而司馬遷對藺相如的敬佩之情也在文字中溢於言。
再如屈原之死,屈原在楚國屢次遭遇打壓,滿腔的志氣卻無處施展,眼看著昏君無能,奸臣當道,別國大軍壓境,在這樣的情況下,屈原選擇一死,來對這個國家發出最強有力的抗議。屈原用自己的死喚起了人們對於國家存亡問題的思考,激起了百姓對於昏君的憤怒,於是司馬遷評價屈原是能與日月爭光輝了。事實也是如此,在司馬遷的高度讚揚之下,屈原也成為了千古豪傑了。
在《史記》之中,還有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人物事件,無不在傳達著司馬遷對於生死的態度,仔細研讀一定都會有所收穫。
最直觀的一個印象那可真是忍辱負重,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因李陵事件,而受到宮刑。宮刑它是中國五大酷刑之一,也是最殘酷的刑罰之一。執刑人用刀子剜掉受刑男子的睪丸,如果受刑者是女的,那麼,這麼女性將永遠地失去生育能力。總之,這是一種對人格施以極大侮辱的酷刑。司馬遷卻在這種情況下仍堅持寫完了《史記》,可謂真的是給後人留下了一筆財富,《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