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定律,德國生理學家E.H.韋伯透過對重量差別感覺的研究發現的一條定律,即感覺的差別閾限隨原來刺激量的變化而變化,而且表現為一定的規律性,刺激的增量(△I)和原來刺激值(I)的比是一個常數(K),用公式表達即K=△I/I,這個常數叫韋伯常數、韋伯分數或韋伯比率。儘管韋伯定律揭示了引起差別感覺的一些定律,但是,他只適用於中等強度的刺激。在刺激過強或過弱時,韋伯定律就不在適用,其K值就會發生變化。驗證性試驗標明,當重量刺激低於100g或者高於500g時,韋伯分數就會發生變化。在不同的感覺中,韋伯分數的差別是很大的。因此,韋伯分數成為不同感覺通道的辨別能力的指標。韋伯分數越小,辨別就越靈敏。擴充套件資料:韋伯,德國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1795年6月24日生於維騰貝格,1878年1月26日卒於萊比錫。1815年在萊比錫大學獲博士學位並留校工作,1818年任解剖學和生理學助理教授,1821年任教授。直至1871年才退出教學工作。韋伯的主要研究在生理學方面,包括迴圈系統、耳、眼、肝臟,特別是面板方面。1834年,他用拉丁文寫了《觸覺論》,詳細報道了面板的壓覺、觸覺、溫覺、冷覺、位置覺以及肌覺、痛覺、關節覺等。著名的韋伯定律即發表於此。韋伯定律的提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比較辨別能力的重要指標。如果要比較不同個體某一感覺道的辨別能力而所用的標準刺激又不相同時,就不能用差別閾限的絕對值進行比較,而要用韋伯比例來比較。在韋伯以前,法國物理學家P. 布格爾曾做過一個測定眼睛對光線的敏感度的實驗,他不斷改變蠟燭和針孔之間的相對位置,使光線透過針孔投到遠處的螢幕上,發現為了在相鄰的陰暗區造成一個可以分辨的陰影,兩者的亮度至少必須相差64:1。
韋伯定律,德國生理學家E.H.韋伯透過對重量差別感覺的研究發現的一條定律,即感覺的差別閾限隨原來刺激量的變化而變化,而且表現為一定的規律性,刺激的增量(△I)和原來刺激值(I)的比是一個常數(K),用公式表達即K=△I/I,這個常數叫韋伯常數、韋伯分數或韋伯比率。儘管韋伯定律揭示了引起差別感覺的一些定律,但是,他只適用於中等強度的刺激。在刺激過強或過弱時,韋伯定律就不在適用,其K值就會發生變化。驗證性試驗標明,當重量刺激低於100g或者高於500g時,韋伯分數就會發生變化。在不同的感覺中,韋伯分數的差別是很大的。因此,韋伯分數成為不同感覺通道的辨別能力的指標。韋伯分數越小,辨別就越靈敏。擴充套件資料:韋伯,德國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1795年6月24日生於維騰貝格,1878年1月26日卒於萊比錫。1815年在萊比錫大學獲博士學位並留校工作,1818年任解剖學和生理學助理教授,1821年任教授。直至1871年才退出教學工作。韋伯的主要研究在生理學方面,包括迴圈系統、耳、眼、肝臟,特別是面板方面。1834年,他用拉丁文寫了《觸覺論》,詳細報道了面板的壓覺、觸覺、溫覺、冷覺、位置覺以及肌覺、痛覺、關節覺等。著名的韋伯定律即發表於此。韋伯定律的提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比較辨別能力的重要指標。如果要比較不同個體某一感覺道的辨別能力而所用的標準刺激又不相同時,就不能用差別閾限的絕對值進行比較,而要用韋伯比例來比較。在韋伯以前,法國物理學家P. 布格爾曾做過一個測定眼睛對光線的敏感度的實驗,他不斷改變蠟燭和針孔之間的相對位置,使光線透過針孔投到遠處的螢幕上,發現為了在相鄰的陰暗區造成一個可以分辨的陰影,兩者的亮度至少必須相差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