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草115

    《三國演義》全書從東漢末年寫到西晉初年,中間描述了近百年的歷史風雲,描繪了一個個栩栩如生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全書大致分為5個部分,從黃巾起義開始,到董卓亂政,群雄涿鹿,成為蜀吳三國鼎立之勢,最終晉完成三國大一統。天下大勢,分分合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乃是大勢所趨。

    我們從曹操,劉備,孫權,周瑜,諸葛亮等人物身上能體會出,無奈與滄桑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我非常喜歡三國演義的開篇詞,這首詞不是羅貫中寫的,是明朝的文學家楊慎所作“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2 # 儀表雷雷

    三國演義究竟想對世人表達什麼?您又從中理解到什麼?

    三國演義就是一部天下爭奪史,也可以說是一部創業史。古語云:“以史為鑑,可以正衣冠”。我從中領悟到很多道理,這部書很值得我們去研究。

    一、天下大亂並起,群雄創業維艱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董卓把持朝政。各地群雄乘機招兵買馬,擁兵自重。曹操刺殺董卓不成,返回家鄉招兵買馬,舉“忠義”大旗號召天下英雄共討董卓。曹操以高超的戰略眼光,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屢次處危險之中。江東孫策以父親孫堅留下的玉璽換來了兵馬,為建立吳國政權打下基礎。劉皇叔先後寄人籬下,棄新野、敗當陽,惶惶如喪家犬。

    可見,創業初期缺兵少將,缺衣少糧,無人無地盤,周遭敵人虎視眈眈。每個創業人都不是容易的,看到他們的不易,我們碰到點困難又怎麼能退縮呢。

    二、守業更難,子孫後代的能力,關係創業結果落誰家。

    後主劉禪,毫無創業之心,只知玩樂,不知祖宗創業之艱難。聽信小人讒言,使劉備辛苦一輩子創下的基業送於人手,自己寄人籬下,忍辱偷生。

    東吳後主兄弟為爭奪皇位,禍起蕭牆,魏國乘虛而入,葬送了孫氏三代人的基業。

    魏國曹氏,統一天下。卻被司馬氏篡權,三代人努力付出,為他人做嫁衣。

    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教育好自己的後代子孫,能力、學識、品德才是家族興旺傳承的法寶。溫室培養不出棟樑之才,任何人的成長都必須經歷磨難,才能心志堅定、人情練達,遊刃有餘的解決碰到的困難,而不是面對困難束手無策,轉身逃避。生活中不只是拼爹,更重要的是拼後代子孫

  • 3 # 文勝則史

    不喜歡拐彎抹角,我認為《三國演義》主要回答了一個問題:什麼是英雄?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三國演義》就是一部英雄的史詩。書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不下千位,作者通過對這些人物的刻畫,形成了自己品評英雄的一套標準,這套標準也正是三國文化的精髓。

    作為英雄,首先當然是要勇武。張飛喝斷當陽橋是勇武,趙雲單騎救幼主是勇武,關羽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更是勇武非常,萬夫難擋。這幾位英雄高超的武功和過人的膽識,既是他們個人建功立業的本錢,更是蜀漢一方政權穩固的保障。不過要說《三國演義》中最勇武的人物,卻並不是上面這幾位,而是經常被罵作“三姓家奴”的呂布。當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在虎牢關下與呂布相遇,關羽和張飛何等英勇,聯手尚不能將呂布制服,最後劉備親自出馬,三英圍戰呂布,也不過是平局收場。時人所謂“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絕對不是浪得虛名。可惜呂布一身的本事,卻沒能建立不朽的功業,終身不過四處投奔,最後慘死在曹操手下。究其原因,就在於他有勇無謀,所以才總是被人算計,被人利用,卻始終沒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地。

    勇武的背後沒有智謀支撐,只能成為四處亂撞的莽夫。比勇武更能百戰不殆的,還是腹中的謀略。《三國演義》中最有謀略的,當然要說是諸葛亮。諸葛亮本是鄉野村夫,手無縛雞之力,更沒有什麼勇武可言,劉備當初要請諸葛亮出山,張飛卻嚷嚷著要用一條麻繩把他捆來,諸葛亮歸附劉備以後,只經過博望坡一戰,就讓張飛徹底拜服。張飛對諸葛亮態度的轉變,正是謀略勝於勇武的一則明證。此後諸葛亮三氣周瑜,七擒孟獲,把胸中謀略展現得淋漓盡致。不過智慧絕不是諸葛亮的專利,“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其實也是一肚子的主意。曹操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因為擔心叔叔告自己的惡狀,便通過假裝中風解除了父親對叔父的信任。曹操成事之後,為保自身安全更是用盡心機,編造“吾夢中好殺人”的神話,甚至不惜斬殺夜裡給自己蓋被子的侍從。後人多批評曹操奸詐,卻一致稱讚諸葛亮智慧,其實聰明本身並沒有兩樣,曹操比諸葛亮缺少的,只是內在的忠義道德罷了。

    勇武和謀略,都是行事的手段,只有具備了道德的動機,才能成就英雄的偉業。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那麼所有的謀略和武功,反而會成為作惡的工具,譬如《三國演義》中的袁紹等人,就遠不如曹操對漢室江山的危害更大。相反,一個人只要有仁愛之心,得天地正理,即便外在力量不是太大,也終能得到眾人的襄助。譬如劉備,一開始只是賣草鞋的窮漢,後來卻能夠三分天下。像諸葛亮這樣大智慧的人,都甘心投在劉備手下,除了因為劉備是皇室後裔,更因為劉備具有愛民的仁德。在一個尚且知恥的社會中,佔據道德高地後的殺傷力,遠比任何刀槍兵器都要強大。吉平以一介老朽之身,卻立志殺死曹操,不是因為他有多強的本領,而是他心中有為國除賊的正義光環;諸葛亮憑三寸不爛之舌,能在陣前罵死王朗,也不是因為他有奇特的法術,而是因為他抓住了王朗先仕漢後反漢的道德汙點。

  • 4 # 檸檬味山楂

    我想有兩首詩可以充分表達出《三國演義》的真正的情感。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 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至於我們從中理解了什麼,我想可能是生活沒有一成不變的事情,是非成敗轉頭空吧。

  • 5 # 水泊之聲

    Q:三國演義究竟想對世人表達什麼?從中理解到什麼?

    A:天命論。分分合合。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語文老師曾經教導我們說:

    閱讀理解,看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須要看作者,這個下筆的人,他的性格、成長環境、人生經歷等。

    沒有完全相同的個人,才造就了不同思想深度的文章。

    羅貫中先生的生平:

    一、出生于山西幷州太原府,父親是絲綢商人,走南闖北。從小跟著接觸不同人群,且元朝大家也知道元曲非常出名,關漢卿、鄭光祖都是這一時期的人。在民間戲劇廣為流傳,幼年時期就深受影響。

    二、七歲開始上私塾讀四書五經,十四歲由於母親病故,輟學隨父親到蘇杭一帶經商。但很明顯羅老師的天賦點並沒有點在經商上,好在父親還算開明,又讓他跟著當時的學者趙寶丰學習。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幼年時期埋下的種子終於生根發芽,和現在的學校一樣,羅老師在這裡遇到了大批志同道合者,當然都是雜劇、說書方面的。

    同時,羅老師自號“湖海散人”,是不是很多充滿俠義夢的少年一樣?五湖四海皆兄弟,一書一劍闖江湖。

    三、二十六歲的時候,光口嗨已經滿足不了羅老師了,於是加入了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部隊,並且還在他的建議下打敗了朱元璋手下的進攻,所以我們看到羅老師很多描繪戰爭的場面,為什麼可行性很高?為什麼計謀用的這麼溜?人家是經過實戰檢驗的!

    四、三十三歲的時候,見張士誠實在難扶持,便離開了。後來才再次返回杭州,《三國演義》的創作也在後面才開始。

    可能有小朋友就要問了,羅老師從小讀書,見識豐富,又有過實戰經驗,後來推翻元朝後為什麼不去考個功名,實現自己的抱負啊?

    這個小朋友的問題問的非常好,不過答案呢就在前面的生平經歷當中。

    一、他是曾經支援張士誠的幕府,打敗過朱元璋手下。

    二、蘇州人支援張士誠,與朱元璋殊死搏鬥,朱元璋很費勁才拿下了蘇州,朱元璋深恨張士誠和蘇州人。

    三、由於第二條在前,蘇州的賦稅是整個大明朝的十分之一,非常重。

    聰明人羅老師自然不想湊上去遭清算,還是在外面好,自由自在,雜劇社的個個都是人才,說話又好聽,超喜歡雜劇社的氛圍呢!

    講了這麼多,其實就是為了鋪墊我的觀點。

    在這種人生經歷下的羅老師,他寫小說的意圖一方面是為了洩憤,畢竟自己支援的人身首異處,對頭坐上高位,我不扯旗造反,寫點小說暗諷總行的吧?

    另一方面,縱觀全書,天命論貫穿始終。要不然華容道的曹操、上方谷的司馬懿、五丈原的諸葛亮也不會有對應的結局。其實也是想表達天命不在張,在朱的觀點。

    這就很有意思了,羅老師對朱元璋的感覺同司馬懿一樣,我反對你,但你是天命,我也沒辦法啊。

    大家設身處地想想,朱元璋看到這些流傳,是不是很爽?就喜歡看你看不慣我又對我無可奈何的樣子。

    這也是羅老師的生存之道,畢竟大部分人都會在老朱的屠刀下瑟瑟發抖。

    羅老師在開篇的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不是又在暗諷老朱呢?

    只能說文人這杆筆真的很強啊!

  • 6 # 寶爸兼職創業

    我理解的是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少不看水滸:年輕氣盛,容易出事

    老不看三國:人老了,再看三國三國都是勾心鬥角,爭權奪勢的人都是兩面之心,老了再看人心更壞

  • 7 # 味哎兒

    曹操集團,用人以能,終被謀篡。從而一茬比一茬精幹,而三家歸晉司馬。

    孫權集團,固守不進,終被滅亡。守與防終有漏洞及分兵平均固守呈簿弱了。

    劉備集團,任人以忠,終亮死而亡。從而無超孔明者出現。

    這三態式可放大為國家外,可縮小為各企事業上,也可微縮成百姓的每家每戶的家業上。

    這在中中國人追求長遠長久背景上,形成的終極三大問題。

    也就是解決了這三大終極問題,就可建出百年千年老店了。

  • 8 # 章小飛魚

    非常榮幸,能有這樣的機會,參與對中國四大名著之《三國演義》談些理解。

    三國演義,作為古典名著之一,為世人傳頌。這部書,究竟想對世人表達什麼呢?可以說,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

    我的理解是,它要告訴世人:忠義。

    下面從這樣幾個角度,談一下理由。

    1.《三國演義》中,不乏忠義之人。關羽面對曹操的“上馬贈金,下馬贈銀”,仍然“掛印封金”,不辭萬里,尋找結義兄長,忠義之典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廣為傳頌;諸葛亮臨危受命,殫精竭慮;此外,張飛、 趙雲、周瑜、陸遜……都是豪無怨言的效忠於自已的主君。

  • 9 # 愛讀書的傑哥

    三國演義通過對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的一段史實進行了一些演繹,人物還是那些歷史人物,事件大框架不變,但具體的場景,對話就加入了作者的一些觀點,通過三國演義小說,作者以尊漢抑曹的思想,對關羽和諸葛亮等人進行了藝術美化,對曹操等人進行了藝術貶低,通過作者的藝術創作,三國曆史人物刻劃的細緻入微,形象生動,深入人心。

    三國演義的成功塑造,使後人對這段歷史有了深刻了解,同時向世人傳播了優良的傳統文化,對後世的軍事,政治,企業管理都有很好的借鑑意義。三國演義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日本,南韓,泰國等亞洲國家廣泛傳播,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擴大了中國的影響力,為世界瞭解中華文化打開了一個視窗。

  • 10 # 婉婉的後花園

    諸葛亮的經歷告訴我們,民營企業有時候比國有企業更有發展空間。

    呂布的經歷告訴我們,頻繁的跳槽,導致沒老闆敢錄用你。

    楊修的經歷告訴我們,職場上總搞得比領導高明,你會死的很慘。

    曹操的經歷告訴我們,想在市場上大有作為,一定要高舉國策。

    姜維的經歷告訴我們,雙學歷有時比考研更具有競爭力。

  • 11 # 蝴蝶蘭28203

    《三國演義》一書,描寫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的歷史風雲。敘述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統一全國,建立西晉王朝的故事。

    《三國演義》一書作者羅貫中,在三國志史書的基礎上,通過文學創作藝術手段;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其主要人物個性特徵鮮明,如劉備寬厚仁義,和人善任;諸葛亮忠誠愛國,智慧勤勞;關羽義薄雲天,英勇神武;曹操文韜武略,奸詐多疑,《三國演義》主要歌頌了以劉備,諸葛亮為首的蜀漢集團,向世人表達了忠君愛國,仁義為本的儒家正統思想。

    我以為《三國演義》從儒家傳統思想出發,歌頌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特徵的正義行為和勢力,具有明顯“擁劉反曹”社會道德價值取向,在思想反映了傳統的儒家傳統文化和道德的價值觀。這些,在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同樣具有好的現實意義。

  • 12 # 太平洋上的密蘇里

    不喜歡拐彎抹角,我認為《三國演義》主要回答了一個問題:什麼是英雄?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三國演義》就是一部英雄的史詩。書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不下千位,作者通過對這些人物的刻畫,形成了自己品評英雄的一套標準,這套標準也正是三國文化的精髓。

    作為英雄,首先當然是要勇武。張飛喝斷當陽橋是勇武,趙雲單騎救幼主是勇武,關羽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更是勇武非常,萬夫難擋。這幾位英雄高超的武功和過人的膽識,既是他們個人建功立業的本錢,更是蜀漢一方政權穩固的保障。不過要說《三國演義》中最勇武的人物,卻並不是上面這幾位,而是經常被罵作“三姓家奴”的呂布。當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在虎牢關下與呂布相遇,關羽和張飛何等英勇,聯手尚不能將呂布制服,最後劉備親自出馬,三英圍戰呂布,也不過是平局收場。時人所謂“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絕對不是浪得虛名。可惜呂布一身的本事,卻沒能建立不朽的功業,終身不過四處投奔,最後慘死在曹操手下。究其原因,就在於他有勇無謀,所以才總是被人算計,被人利用,卻始終沒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地。

    勇武的背後沒有智謀支撐,只能成為四處亂撞的莽夫。比勇武更能百戰不殆的,還是腹中的謀略。《三國演義》中最有謀略的,當然要說是諸葛亮。諸葛亮本是鄉野村夫,手無縛雞之力,更沒有什麼勇武可言,劉備當初要請諸葛亮出山,張飛卻嚷嚷著要用一條麻繩把他捆來,諸葛亮歸附劉備以後,只經過博望坡一戰,就讓張飛徹底拜服。張飛對諸葛亮態度的轉變,正是謀略勝於勇武的一則明證。此後諸葛亮三氣周瑜,七擒孟獲,把胸中謀略展現得淋漓盡致。不過智慧絕不是諸葛亮的專利,“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其實也是一肚子的主意。曹操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因為擔心叔叔告自己的惡狀,便通過假裝中風解除了父親對叔父的信任。曹操成事之後,為保自身安全更是用盡心機,編造“吾夢中好殺人”的神話,甚至不惜斬殺夜裡給自己蓋被子的侍從。後人多批評曹操奸詐,卻一致稱讚諸葛亮智慧,其實聰明本身並沒有兩樣,曹操比諸葛亮缺少的,只是內在的忠義道德罷了。

  • 13 # 雲水悅禪心

    《三國演義》故事背景是東漢末年,皇權旁落,豪傑並起 ,逐鹿天下的故事。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漢朝是中華民族第一個大一統,並且持續時間很長的王朝(秦朝持續時間太短,並且知識分子對秦朝並無好感,多斥之為暴秦),最為重要的是,漢朝是第一個實行儒家思想的朝代。儒家思想,就是修齊治平,君明臣賢,天下大同。

    漢朝實際上第一次實踐儒家思想,成績怎麼樣呢?好壞參半,既有文景之治這樣的盛世,也有漢武帝這樣的雄才大略的皇帝,連年征戰,開疆擴土。中間出現了王莽篡位,後來光武中興,才是東漢末年,宦官專權,皇權衰落,豪傑並起,百姓塗炭。也就是說,儒家的藥方並不是像儒生們說得那麼好,包治百病,也就是儒家遇到了第一次,信任危機。

    《三國演義》實際上是以儒家思想為藍本塑造人物的,劉關張和諸葛亮是正面的典型,君明臣賢,君視臣如手足(桃園三結義),臣侍君肝腦塗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曹操,董卓,司馬懿作為亂臣賊子的反面典型來寫,陰險,狡詐,殘暴,犯上作亂。

    雖然作者肯定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但是作為正面形象的劉關張諸葛亮集團,並沒有統一天下,反而是陰險狡詐的司馬懿的後代取得了天下。這個不免讓人懷疑儒家思想的合理性,於是作者不免陷入了世事無常,萬事皆空的佛家思想。《三國演義》開篇那首詞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個明朝人,他寫三國肯定不光是為了記錄這一段故事,而是寄託著他的政治理想。一方面他嚮往君明臣賢的理想儒家社會,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另一方面,在現實中這樣的社會是很難實現的,姑且不說劉關張的失敗,就說作者當時的朝代,老朱也可謂是一代雄主了吧,然而自私,多疑,殘暴的朱元璋肯定不是作者心目中的明君,也不是自己原意追隨的物件。

    政治理想的破滅,實際上動搖了作者對儒家正統思想的信仰。轉而信仰佛家的世事無常,萬法皆空的思想。

  • 14 # 朱元刀

    《三國演義》是一部氣勢恢巨集,展現了一個年代英雄人物的偉大歷史著作。

    《三國演義》塑造了無數經典的角色,無數令人拍案叫絕的故事,在虛構與藝術加工之中,使三國的歷史和故事家喻戶曉,無人不知。

    老百姓們可以不知道霍去病封狼居胥,但一定知道關雲長千里走單騎;

    老百姓可以不知道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但一定知道諸葛亮空城計戲耍司馬懿;

    老百姓們可以不知道朱元璋如何從一個布衣當上皇帝,但一定知道織蓆販履之徒劉備,是如何桃園三結義。

    而這些故事,基本上是羅貫中基於歷史加工生產的,但卻是《三國演義》最精華所在。

    《三國演義》中,帶有作者個人感情。在三國中,擁劉貶曹,角色忠奸分明。在羅貫中筆下,有三絕。智絕諸葛亮,奸絕曹操,義絕關羽。

    在真正的歷史之中,曹操是雄才偉略的梟雄,諸葛亮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關羽則是威震華夏的武將。

    陳壽的《三國志》惜墨如金,而正好就給予羅貫中藝術加工的機會。

    在羅貫中筆下,將他們的特點逐一加工,賦予了他們更多故事。而這些故事的精彩程度,遠遠超越歷史書中的記載。

    在三國中最重要的戰役赤壁之戰中,羅貫中把它分為了幾個章節。從諸葛亮隆中對,火燒新野,劉備帶著百姓撤兵,再到趙雲長百坡之戰,張飛怒吼當陽橋,這是赤壁之戰前的前言。

    諸葛亮去東吳交涉,舌戰群儒,再到激將周公瑾,孫權斬桌,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東風,蔣幹盜書,曹操橫槊賦詩,龐統連環計,黃蓋的苦肉計,這是赤壁之戰的鋪墊。

    最後火燒赤壁,曹操三笑,敗走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這是赤壁之戰的結尾。

    赤壁之戰是三國最重要的戰役,而羅貫中花費了大量的筆墨去描寫,個個故事精彩紛呈,隆中對,舌戰群儒,草船借箭,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些故事幾乎家喻戶曉,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了。

    羅貫中使用創作小說的藝術手法,完美地展現瞭如何書寫一部歷史小說。故事起承轉合,在虛構與歷史之中相互結合,《三國演義》不愧為四大名著中的經典。

    與此同時,《三國演義》是如此的遺憾。縱觀整部三國的歷史,也充滿了遺憾。

    羅貫中將自己的感情代入著萬般遺憾之中,使人讀了無不扼腕嘆息。

    當我們讀到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時候,當我們讀到劉備為報仇,幾乎斷送了統一天下的夢想的時候,當我們讀到曹操未能稱帝就與世長辭的時候,當我們讀到諸葛亮《出師表》和秋風五丈原的時候,當我們讀到姜維痛失國家,密謀造反,最後兵敗被剖腹的時候,無不扼腕嘆息,涕淚縱橫,感嘆歷史的無常,心之所痛。

    三國並不是一段完美的歷史,它不會像劉邦、李世民、朱元璋那樣的帝王統一天下,建造一個長治久安的帝國。

    三國的魏蜀吳,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統一天下,天下卻被陰毒的司馬懿家族奪取,三國歸晉。

    縱使劉備到四十六歲一無所有,依然堅持下來,有了自己的一片江山;

    縱使曹操魏武揮鞭,統一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

    縱使孫權少年得志,火燒赤壁,智擒關羽,火燒連營——沒有一個英雄可以統一天下,創造一個王朝時代。

    三國曆史並不完美,甚至真正的歷史,比想象中可怕。三國是一個百姓民不聊生,全中國人口極低的時代,饑荒,戰亂,百姓苦不堪言。

    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曾告訴我們,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在這個混亂的時代,英雄們挺身而出,成為了這個時代,甚至整個中國文化的精神符號。

    英雄們懷揣著統一天下,拯救百姓蒼生的夢想,犧牲自我,成就歷史。

    關羽、諸葛亮被世人稱頌,建廟,朝拜。關羽是整個中國忠義的化身,而諸葛亮則成了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符號。

    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的《隆中對》、常使英雄淚滿襟的《出師表》成為了中小學生必備的課文,並且千古傳頌,從不斷絕。

    我們應該感謝羅貫中給我們帶來了這麼不一樣的三國,我們至今仍然能玩著三國的遊戲,說著三國的故事,歌頌三國的英雄。

    也許,羅貫中真正想要表達的是,在亂世之中,一種鍥而不捨,百折不撓,鐵骨錚錚的英雄氣概,他為的是天下蒼生,為的是黎明百姓,為的是天下大同。這些英雄們,可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家國一片赤字忠心。

    羅貫中歌頌的,是英雄的忠義和智慧。

    羅貫中所痛恨的,是爾虞我詐,禍國殃民,虎狼之心的的亂臣賊子,奸詐小人。

    那些忠義智慧,那些英雄人物,那些春月秋風,將會永遠被世間歌頌,流傳。

    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薪階級,開寶馬320能承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