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情緒感受都是真實的,需要有途徑來表達
當孩子在表達情緒感受時,是否把他當成了不懂事,不聽話。加以批評制止。
那麼久而久之也就只剩下默默無語。給孩子一個表達的空間,正視每種情緒所帶來的不同感受並引導孩子正確表示自己的想法。家長習慣性的會說你不能吵,你不能鬧,你不能亂扔東西,不許這不許那,很少會跟孩子談你這樣做會很好,下次遇到這樣不開心的事可以怎麼去做。
家長的經驗當然要比孩子多的多,也因此很容易給孩子的一些行為貼上標籤,按照自己的想法給孩子定義。成人之間尚不能妄加猜測,更何況感知力豐富,各種行為習慣都在形成中的孩子。如果家長常常這樣對待孩子,那麼孩子也就會形成一個認知,自己想的就是對方想的。因為我就是這樣被對待的。這樣的情況下要求孩子要尊重他人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對孩子而言是很難的。直到他自己成長到可以覺察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影響有意識的去調整才可以。感同身受,要孩子先被感同,先被看見,他才能學會身受。
當與孩子有了交流互動孩子的情緒感受就可以表達,就不會只剩下用哭來表示。
親子關係良好,一切才有的可談。如果教育是已損傷親子關係的方式,那麼教育方式一定要調整。當孩子把通道都關閉,那還從哪裡開始談教育呢。
每個人的情緒感受都是真實的,需要有途徑來表達
當孩子在表達情緒感受時,是否把他當成了不懂事,不聽話。加以批評制止。
那麼久而久之也就只剩下默默無語。給孩子一個表達的空間,正視每種情緒所帶來的不同感受並引導孩子正確表示自己的想法。家長習慣性的會說你不能吵,你不能鬧,你不能亂扔東西,不許這不許那,很少會跟孩子談你這樣做會很好,下次遇到這樣不開心的事可以怎麼去做。
認真的聽跟感受孩子的心家長的經驗當然要比孩子多的多,也因此很容易給孩子的一些行為貼上標籤,按照自己的想法給孩子定義。成人之間尚不能妄加猜測,更何況感知力豐富,各種行為習慣都在形成中的孩子。如果家長常常這樣對待孩子,那麼孩子也就會形成一個認知,自己想的就是對方想的。因為我就是這樣被對待的。這樣的情況下要求孩子要尊重他人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對孩子而言是很難的。直到他自己成長到可以覺察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影響有意識的去調整才可以。感同身受,要孩子先被感同,先被看見,他才能學會身受。
當與孩子有了交流互動孩子的情緒感受就可以表達,就不會只剩下用哭來表示。
親子關係是一切的基礎親子關係良好,一切才有的可談。如果教育是已損傷親子關係的方式,那麼教育方式一定要調整。當孩子把通道都關閉,那還從哪裡開始談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