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被子吧
-
2 # 子衿書法
這是孫過庭《書譜》中關於學習書法步驟的一段話。原文如下:
“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不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我先給大家解釋兩個詞語。什麼是分佈?結構叫做分佈。什麼是險絕?快速叫做險絕。不要拿書本和其它地方的解釋來辯論。在這裡,就是這個意思。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學習書法之初,先把結構寫平正。能夠寫平正以後,便要加快運筆的速度。能夠快速的運筆以後,再回到平正中去。開始時是能力不足,中間時期隨著學習的深入,技能的提高,產生了自滿,及至後期,見聞廣博,通曉了書理之時,已是書老人也老了!
書法的學習時期相當的漫長。古人學習書法,從七歲蒙童入學開始,及其學成,已是兩鬢斑白的老者。即便是書聖王羲之,也是到了晚年,書法才臻妙境。書法不僅需要手上的功夫,還需要思索。思索不是憑空想象,是在博覽群賢之中,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我們現在學習書法,總想著秘訣、捷徑,家長們把孩子送到培訓班,以為在教師的指導,幾個月就可以學到一手漂亮的字。於是,有人投其所願。書法速成的廣告一個比一個快捷。藉此,我奉勸各位家長,書法學習沒有速成。寄希望於速成,錢財被騙事小,耽誤了孩子的學習,誤導了學習的觀念,這可是一輩子的大事。
-
3 # 浮石散人
孫過庭這句話揭示了學習書法的三個階段:掌握→創新→提高。短短24個字中,用了三個"平正",兩個"險絕",充分體現了否定之否定的哲理。
平正和險絕是每個學習書法的人必需解決的一對矛盾。在這裡,平正指的就是書寫的規範、規矩。對於初學入門的人,一定要懂得規矩,一定要按照書法的要求去寫字,也就是要按法度將執筆、運筆、間架、篇章等等都一一掌握起來,這就是"初學分佈"。"但求平正",只求、力求之義。舍此沒有他途,舍此也不稱其為書法。
掌握了書法的基本技能後,便是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即創新階段。這時要強調的是追求險絕。何為險絕?即:要敢於打破自己先前已經掌握的平正書寫,打破舊的平衡關係,學會製造筆法和運筆新的不平衡。務追,就是必務要追求在變化中求險、求絕,要敢於突破自己,突破前人的蕃籬,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第三階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後,不是盲目地一味地追求險絕,而是要"復歸平正"。就是說這時你雖然達到了隨心所欲的程度,但仍然要不失規矩。
足見書法實踐中,險絕是過程,平正(合乎規矩)才是結果,才是目的。這就從本質上揭示了何為書法。一個從未學習過書法的人,也可以把字寫得十分"險絕",但那樣的字未必合乎法度。同樣,一個學過書法的人,如果只知道一味追求險絕,而不顧法度,那麼同樣不是傳統書法所要求的。
這最後一個"復歸平正"之平正,與第一個"力求平正"之平正,字義雖相同,但從哲學意義上講,已經是更高一個層次的追求了,是否定之否定後的更高形式。
回覆列表
宇宙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矛盾中、變化中,矛盾變化雖時時存在,也即是常處不平衡中,不平衡又總和短暫平衡對應存在,就如白天黑夜交替存在,舊的一天過去,換一個新的一天到來。
人生也是如此一一幼時萌生,青年發育,中壯年壯大,然後衰退。其事業軌跡也這樣,成家獨立之前,是準備,然後闖蕩拼搏,然後有序發展,然後逐步回饋社會。
為衣食奔波者也然,只是他們可能無回饋社會的意識,但人生在矛盾變化中是無法超脫的,都是在矛盾的波濤中尋求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