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待曉兒

    《蕩寇志》是一本以“水滸”為題材的作品,但是它的內容和主流裡的“水滸故事”可以說是完全相反。說它最為“喪心病狂”,其實是因為這本書裡對“梁山好漢”們有著切齒的痛恨,將他們的結局寫得“慘烈無比”。

    先來說說《蕩寇志》的成書

    說起這本書,就必須要提到《水滸傳》一個非常著名的版本,那就是被大文豪金聖嘆腰斬過後的水滸傳,現在稱為“貫華堂版水滸傳”。金聖嘆將《水滸傳》七十回之後的內容刪掉,再加上一篇楔子,構成了七十一回本。故事就到梁山英雄排定座次終止,刪去了後面招安的情節。

    其實金聖嘆的目的並不是反對《水滸傳》裡“忠義”的題材,而是以文學的方式對故事進行了梳理,畢竟我們現在看《水滸傳》,也會感覺故事前後的主題並不一致,前半部分說聚義,後半部分講招安。

    金聖嘆在第一回就講過,他如此處理“水滸”故事,其實是在寫“亂自上作”的主題,即社會的問題出現在宋朝官府,而不是梁山好漢。

    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亂自下生出;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

    而清朝人俞萬春有意歪曲金聖嘆的目的,將腰斬水滸傳的行為解釋成金聖嘆也反對“水滸”故事的“忠義”說法,所以才砍去招安之後的故事。並且在這一基調上,俞萬春為“貫華堂版水滸傳”續寫了七十回,這就是《蕩寇志》的由來,也叫做《結水滸傳》。

    再來說說《蕩寇志》寫了什麼“喪心病狂”的內容

    從這部作品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蕩寇”其實就是“剿滅梁山”的含義。這部作品主要的視角也是和其他“水滸”故事相反的,是以朝廷張叔夜等人為主要視角,描寫其如何代表朝廷剿滅宋江等梁山草寇的故事。

    在這部作品裡,宋江等梁山好漢或戰死於與官兵交戰,或被活捉之後經受凌遲極刑,總之沒有一個好下場。並且時刻表露著,宋江等人是流寇,在各地作案擾民,張叔夜是代表正義的力量來消滅他們。

    這就與傳統流行的《水滸傳》、評書、戲曲、傳奇等等體裁的水滸故事大相徑庭,“忠義”的標榜變成了張叔夜等朝廷將帥,而不是豎起“替天行道”大旗的梁山水泊。

    這無疑是對傳統觀念裡梁山形象的一次挑戰,違反了民間對宋江等人的固有認知,並且人物結局大部分除了被陣斬就是被凌遲,每一個都悽慘無比,透露出一股濃濃的恨意和瘋狂。

    《蕩寇志》的故事為什麼會如此設定

    這與俞萬春生活的時代有關。

    他主要生活的時期是太平天國爆發之前,清朝內憂外患,對於國家無力統治,導致了盜賊橫行,民不聊生。而俞萬春認為,正是因為像宋江等這些嘯聚山林的土匪、強盜橫行鄉野,才加劇了民間生活的困苦。而正是因為《水滸傳》這種“誨淫誨盜”小說的流行,才使得這些盜賊有了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在《蕩寇志》序言當中,有這樣的描述:

    所以,俞萬春作這部作品的目的就是:

    提明真事,破他偽言,使天下後世深明盜賊、忠義之辨。

    他從反對傳統意義上的“水滸”故事入手,闡述強盜是不會心存忠義的觀點。想要通過自己這部作品的流行,讓社會民心重新回到相信朝廷上來,也戳破當時那些打著“忠義水滸”名號為非作歹的強盜冠冕堂皇的藉口。

    但是因為所寫內容太過匪夷所思,與民間認知構成了極大的衝突,所以在流行上被民眾所抵制,並沒有太大影響。反倒是清政府內部官員看出了俞萬春這部作品的價值,在官府層面廣為流傳。

    但不得不說,《蕩寇志》的故事也並不是毫無根據的,也能從史書上找到些微的影子。

    比如張叔夜征討宋江的事蹟就記載於《宋史·徽宗本紀》: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對它有一個評價:

    書中造事行文,有時幾欲摩前傳之壘,採錄景象亦頗有施、羅所未試者,在糾纏舊作之同類小說中,蓋差為佼佼者矣。

    可見,《蕩寇志》這部作品雖然與大眾觀感相背離,顯得“喪心病狂”,但並不是沒有寄託意義,其本身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 2 # 言又言

    《水滸傳》續集一直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典型案例。《蕩寇志》以其狹隘的思想、惡毒的態度、殘酷的描寫和低下的藝術價值來突出自身的風格。

    《蕩寇志》,也叫《結水滸傳》,是清代俞萬春寫的。這本書的主旨是消滅梁山。從金聖嘆的《梁山公園英雄的啟示錄》開始,該書刪除了原著中抓獲廖和方臘的部分,並描述了政府是如何一個接一個地抓獲和殺害梁山英雄的。金聖嘆因為痛恨宋江招安,認為梁山應當繼續造反,因此腰斬了《水滸傳》,止步到七十一回便作罷,書中寫到“盧俊義驚噩夢”就結束了。當時,盧俊義做了個夢,夢見嵇康拿著長弓要把108人紛紛處決,眾好漢紛紛求情,但嵇康說了這麼一句話:“萬死枉賊!你等造下彌天大罪,朝廷屢次前來收捕,你等公然拒殺無數官軍!今日卻來搖尾乞憐,希圖逃脫刀斧!我若今日赦免你們時,後日再何法去治天下?”而盧俊義夢醒之後,看到面前不知道從哪飛來一塊印有“天下太平”四個字的牌匾,所有故事到這裡也就結束了,但梁山好漢的最終歸宿卻沒有說明。而在金聖嘆眼裡,梁山的故事在聚義之後就結束了,不要再想著什麼招安之類的,也不要再想什麼南征北戰,這樣的結局,也讓梁山眾人和朝廷都保全了顏面。

    那時,社會上的小偷猖獗專橫,《蕩寇志》的作者俞萬春與父親曾平息了清朝內亂,並有了戰場經驗。因此,描寫戰爭場面,特別是陳麗卿和花榮鬥箭的過程,比原《水滸傳》書更詳細是可取的。然而,由於作者的意圖是批評農民起義,他的作品中的所有文字都帶有一種令人作嘔的封建衛道的味道。

  • 3 # 渭水徐公

    別說水滸傳了,《蕩寇志》的文學價值,甚至連《金瓶梅》都不如。《水滸傳》《金瓶梅》這類作品,都是不折不扣的優質經典作品。但無論《蕩寇志》怎麼排,都和“優質”“經典”毫無關係。

    如果用這幾本書橫向比較,我們就不難發現,最優質的經典文學作品,和不夠經典的文學作品之間,兩者之間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就算是普通人,也能輕易辨別出來。

    評判的標準其實非常簡單:優質的文學作品,往往擁有極高的資訊密度。這些經典作品,通常都能較為完整、較為全面地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現象,以及重現時代的種種細節。說白了,優質的經典文學作品,其資訊量非常龐大。而這背後,折射出了作者的功底與閱歷。

    站在讀者的角度來看,不同的讀者看同一部文學作品,往往能夠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因為每個人的閱歷、教育經歷,以及口味偏好都不一樣。而這樣的作品,就像多彩稜鏡一樣,它落在每個人的身上,所投射出的光影,也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這樣的文學作品,哪怕歷經了很長時間,也都能歷久彌新。無論生於什麼年代的人,他們在閱讀這類作品的時候,都能夠從中發現自己的影子。原因我們剛才也說過了:內容的資訊量比較大,而且體現了很多社會細節。哪怕時隔多年,人們也不難從中找到共鳴。

    經典是不分年代的,唯有真正的經典,可以跨越時代而生存。而《水滸傳》,就是這類的作品。

    在有些人看來,水滸好漢英雄俠義,他們嘯聚山林,快意恩仇。但也有些人認為,《水滸傳》裡那些所謂的英雄好漢,不過是一幫殺人如麻,濫殺無辜的惡魔;也是用人心肝煮湯,吃人肉,成天打家劫舍的土匪。有些人的角度就更清奇了,他們認為水滸傳在異化女性,把女性變成了一些可有可無的符號,簡直是在蔑視女權。

    一言以敝之:千人千面,是為經典

    換而言之,這樣的優質文學作品,並沒有給讀者強加任何價值觀,而只是講了一個精彩的長故事,之後便任由讀者評說。而不同的讀者,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就能得出不同的結論。

    所以在百年之後,經典作品仍然擁有旺盛的生命力,這便是經典作品的魅力所在。

    同樣的道理,《金瓶梅》很好地還原了彼時的生活畫卷。而當時人們的價值觀與追求,也在我們的面前一覽無餘。雖然《金瓶梅》略有瑕疵,但它無愧於經典作品的稱號。比起前兩者,《蕩寇志》的格局就差遠了。

    這些較差的作品,完全做不到“千人千面”。作者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強行灌輸給書的讀者。而部分三觀不夠堅定,判斷能力不夠強的讀者,便會被作者帶偏。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們的思考過程,就這樣被輕易剝奪了。

    《蕩寇志》這本書的資訊量,其實非常一般。同樣是被逼迫落草,然後再追求詔安,宋江無論做什麼,都被人們稱為假仁假義。但是陳希真這一邊,無論怎麼去做,都會得到作者的讚揚。就算雙標,也不能這麼厚顏無恥吧

    三人各相呆看了一歇,天已黎明。宋江又開言問道:“你們二人是甚名字?”那哥子笑著答道:“咱老爺三更不改名,四更不換姓,咱老爺姓賈,喚做賈忠。”指那兄弟道:“這是咱兄弟,喚做賈義。”宋江聽罷,又浩然長嘆道:“原來我宋江死於假忠假義之手。罷了,天色已明,你們送我去罷。”

    當然,作者也做了解釋:張叔夜這邊的人,都是天上下凡的雷部正神;宋江那邊的一百單八將,都是魔界湧上來的凶神惡煞。成王敗寇,這沒什麼可說的,這個解釋也勉強說得過去。但後面的情節,就更讓人費解了。

    在平定了水泊梁山之後,宋徽宗門下的這些忠臣良將,還在各處安營紮寨,設立關卡防守。更厲害的是,宋徽宗還親手辦了童貫,還把童貫的房子賜給了張叔夜,把高俅的房子賜給了陳希真。看到這裡,估計很多人已經三觀盡毀了。

    就算遵從歷史,也該一口氣遵從到底。按照歷史,的確是張叔夜剿滅了梁山草寇。但問題是,皇帝如果真的這麼賢明,這麼勵精圖治,還會有幾年後的靖康之恥麼?如果不翻翻正史,還以為這段是“文景之治”呢。

    作者寫這本書,就是為了當時的統治階級張目。所以作者從頭到尾,都在為“正統”搖旗吶喊,所以才有了這部歷史不是歷史,演藝不像演藝的擰巴小說。它的文筆不差,情節也還算引人入勝。但文學價值,比《水滸傳》可是差得太遠了。

    所以稱呼它“喪心病狂”,還真的一丁點都不冤枉。

  • 4 # 曼陀羅Mandala

    中華上下五千年,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不計其數,其中許多經過口耳相傳而廣為人知。小說話本往往偏愛講那些奸佞惡人,他們無惡不作,手段殘暴甚至令人髮指。那麼,歷史上有哪些喪心病狂的事件呢?

    西漢初年,高祖劉邦平定天下。作為一國之君,當然是要隨心所欲,盡情享受,於是劉邦便四處出遊。按理說,出遊應當帶著自己的皇后,但呂后年老色衰,而劉邦剛當漢王時納下的戚夫人不但貌比西施,還擅長歌舞。於是劉邦便回回都帶著戚夫人而留呂后在宮中,呂后因此懷恨在心。

    劉邦死後,呂后掌握大權,想起當年的恩怨,便對戚夫人痛下毒手,《史記》中記載道:“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砍斷手腳,挖去眼睛,耳朵裡注入銅,用暗藥灌入咽喉,割掉舌頭,並讓她住在廁所裡。其陰毒狠辣至此。

    不但如此,呂后還讓人帶年幼的漢惠帝來看,惠帝看後驚懼恐怖,說道:““此非人所為。”他因為看了“人彘”,精神受到巨大的衝擊,回去後“孝惠以此日飲為淫樂,不聽政,故有病也。”不久便病逝。這個殘忍的手段在許多年後被另一位女子學了去,那就是武則天。她為了報復王皇后和蕭淑妃,將她們做成人彘關在酒甕中,稱要讓她們“骨醉”。這一酷刑流傳到今日,仍然令人覺得喪心病狂。在電影中,為了體現慈禧太后的殘忍,也有她把競爭對手麗妃做成人彘的橋段。

    古代的戰爭是非常殘忍的,戰敗後,不僅自身難保,還可能國破家亡。秦國將領白起被稱為“殺神”、“人屠”,皆因他在秦、趙長平之戰中戰勝“紙上談兵”的創造者趙括後,將四十五萬降卒盡數坑殺。後世有云:“長平之戰,血流漂滷。”

    戰爭遭殃的不只是士兵,後方的百姓也十分悲慘。戰爭帶來的災難古已有之,《左傳》中便記載宋、楚兩國交戰,楚國包圍宋國都城,宋君遣使投降說宋國現在已經:“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因為被圍困,糧食已盡,都城之內,人們交換孩子吃,用屍骨當柴燒。慘狀令人膽寒。

    到了東漢末年,紛爭動亂,這樣的現象再次出現。曹操軍隊糧草已盡,謀士程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程昱用人肉乾當兵糧,儘管是迫不得已,但還是導致了自己名聲掃地,之後他雖然功績卓著,卻因為這一汙點而無法封公。

  • 5 # n是名n

    哈,我看到回帖裡好多說,梁山好漢聚義是農民起義,那裡哪有個農民啊?笑死我了。

    一百單八將還有農民?地主富農倒是一大堆,就是沒有農民。真正的農民老實巴交,誰有空遊手好閒、打家劫舍、落草為寇去?

    書裡寫個“好漢”就當“好漢”了麼,看看都是些什麼行徑,一個個好“義”無“仁”,心智扭曲。施公用筆很辛辣的,辛辣而隱晦,必須要有廉恥才能感受到,放棄廉恥,也就只能跟著看個熱鬧了。

    《水滸》裡也有農民起義,方臘、田虎、王慶,更接近於農民起義,而梁山好漢正好是去鎮壓農民起義的凶手。

    所以真不幸啊,回帖區裡那些奮力於階極鬥掙的義士們,拜錯碼頭了。

    最後,施公對筆下的梁山好漢,也很狠的,比如李逵,待母至孝,偏偏在接老孃上山路上,他老孃福沒享上,卻被老虎吃了個屍骨無存,這對李逵來說,比他自己被千刀萬剮了還慘。

    作為藝術作品來說,寫破不點破,追求的一個雅俗共賞、賢愚自鑑。

    所以,同樣的立意,寫成《蕩寇志》這麼爽直淺白,要比《水滸傳》這麼迂迴深刻,藝術性要差了一整個檔次。

    另外,《封神演義》也是這樣翻《西遊記》的,失了曲徑通幽的妙趣,落俗了。

  • 6 # 荒誕老牛

    蕩寇志從字面意思看就是掃平賊寇的志向,已將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定性為賊寇,內容肯定是圍繞這個主旨來寫,肯定不會有好事,肯定要讓好漢們千刀萬剮方解心頭之恨。

    作者俞萬春出身浙江地方官吏家庭,二十歲時隨父從軍,鎮壓廣東東部瑤族人民的起義,手上沾滿了被壓迫民眾的鮮血,證明他是滿清朝廷統治意志的忠實擁護者,雖然從小博覽群書,但空有學識和思想,不去考慮造成民眾反抗的原因,甘當清廷馬前卒,不僅親自動手鎮壓,還要從思想上給人們洗腦,受父親所託開始寫蕩寇志,兩代人一致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痴心妄想用恐嚇語言掩蓋人吃人的社會矛盾,這說明階級鬥爭是不可調和的。

    書中編造出雷部三十六將和一十八位散仙這種神話人物來鎮壓肉胎凡身的梁山好漢們,指出他們反抗的行為惹了天怒,必招來死無葬身之地的結局,妄圖用天命論愚弄民眾逆來順受一切壓迫。

    俞萬春1847年寫成此書,1850年末,火山還是爆發了,太平天國發動了金田起義。

    太平軍和清軍的戰爭造成了億萬人們的死亡,喪心病狂的統治者思想帶來的是更加喪心病狂的人間災難。

  • 7 # 吳公子燎

    題目所說的最喪心病狂其實是因為它:與水滸的立意完全相反,宋江並沒有被招安去徵方臘,而是被張叔夜擒拿正法。梁山上的好漢,非死即被誅。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裡評價《蕩寇志》:“採錄景象,亦頗有施羅所未試者,在糾纏舊作之同類小說中,蓋差為佼佼者矣。”意思說的很明白,《蕩寇志》所以思想性不一定顯得很高明,但是藝術性在同類的續書中是佼佼者。

    先了解一下作者:

    《蕩寇志》的作者叫俞萬春,號忽來道人,晚年又改叫牛頭道人,祖籍在今天的浙江紹興,出生在北京。早年博覽群書,尤其好弓馬和兵書,這大概是他作《蕩寇志》的一個原因。他父親是一個官員,他20歲的時候隨著他父親到了廣東,跟隨著他爸爸一起鎮壓了黎族人在嘉慶年間的起義。

    在這個時期,他看到很多人利用《水滸傳》鼓動人起義,之後道光初年又隨他爸去桂陽鎮壓起義。更感受到了《水滸傳》在民間影響之大。道光十二年,他又隨他爸參加針對瑤民起義的鎮壓。這些大概都是他寫《蕩寇志》的原因。

    不過據他自己說,十三歲的時候有神仙給他託夢,讓他寫這本書,這當然是他的夫子自道,當不得真。

    從他的經歷看的很清楚,他之所以寫《蕩寇志》其實是站在官府的立場上,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寄託在書裡,所以他顛倒水滸原作的立意也就不能理解了。

    再瞭解下《蕩寇志》寫什麼:

    這個書的梗概大概是:北宋政和四年以後,宋江等嘯聚山林,幾經發展,已經到了十幾萬之眾,攻定陶,渡魏河,破濮州,並且把沂州,青州,直隸等第各個山頭的土匪全部收編,一時間勢力大盛。

    有一個叫陳希真的人,此人是個提轄。生了個女兒叫陳麗卿。武藝高強,箭法一流,人物秀美。被高俅的兒子看上,被逼出走,糾集地主豪強,暫做綠林好漢。創立“猿臂寨”,專與宋江的水滸寨作對。之後發展壯大,與官軍合力,講宋江等108名好漢盡數捉拿,全都給殺掉了。而且做法將梁山一眾人等的鬼魂鎮壓在大石之下,讓他們永世不得翻身。

    再拿《蕩寇志》和《水滸傳》做個簡單的比較

    事實上,陳麗卿的遭遇和水滸原來描寫的眾好漢的遭遇類同,而且之後剿滅宋江,又和宋江招安徵方臘類同,不同的是,這些事都讓陳麗卿搶了去。而最大的不同是陳麗卿是站在地主的立場上忠君。而宋江等人就被作者說成是不配“忠君”,只有被絞殺的份。這個是由作者的經歷和陣營決定的。

    水滸傳裡的英雄,在忠義倆字之間,更看重義,而對忠不同的人態度也不相同,所以水滸裡的英雄始終面臨忠義之間的取捨。而在《蕩寇志》裡,沒有這個矛盾,去投奔陳麗卿的人,都是“又忠又義”,他們上山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招安,然後報效朝廷。

    而且更加不同的是結尾,水滸的英雄最後都死的死,傷的傷,在這一點上《蕩寇志》的作者想的比較透徹,功成身退,讓他的主角“羽化登仙”。

    更加不同的就是,相對於水滸傳中的女性。《蕩寇志》不但讓女人做了主角,而且對她讚賞有加,《蕩寇志》裡的女性都是美貌與智慧一身,不是紅顏禍水,而是美人英雄。

    這個大概和作者的尊重女性的態度有關,也和作者信仰道教文化有關。

    最後,真想了解這本書,不如去親自讀一下。

  • 8 # 諾愛旅拍婚紗攝影

    《水滸傳》貴在真實,它不取悅於任何有立場的讀者。讀者無論是站在舊時代政府的立場,還是站在造反好漢的立場去讀此書,都會深感絕望。如以現代文明的視角去評判書中人物事件,那就更令人冷汗涔涔,毛骨悚然了。

    小說裡梁山好漢橫行的時代,政府無力維持秩序,好漢們快意恩仇,肆意破壞。朝堂多狐狗,江湖滿是血腥殺伐。什麼修齊治平,忠孝節義,全是海市蜃樓,迷霧底下,是崩潰,亂世,末日。

    魯迅評價作者俞萬春“他的文章,是漂亮的,描寫也不壞”,如《蕩寇志》一開頭:

    “話說梁山泊上天罡星玉麒麟盧俊義,當夜做了一場凶夢,夢見長人嵇康手執一張弓,把一百單八個好漢都在草地盡數處決,不留一個。驚出一身大汗,醒轉來微微閃開眼,只見“天下太平”四個青字,心頭兀自把不住的跳。想道:“明明清清是真,卻怎麼是夢?”披衣坐起,看桌子上那盞殘燈半明不滅,便去剔亮了燈。再看那四壁靜悄悄地,只聽得方才那片哭聲還在耳邊,真個不遠。”

    文筆真不壞,讓人有讀下去的慾望。俞萬春曾隨父從軍,參與過鎮壓瑤民起義的戰事。寫起來無所顧忌,把自己的見聞套用到故事裡,完全不顧水滸的北宋時代背景,以清代為模板,寫宋代官軍的操演,鳥槍火銃,一應俱全。因為不是完全出於自己的臆想,寫實的成分比較大,也有點意思。比如:

    “只見三通鼓罷,將臺上黃旗招颭,馬軍隊站在第一層;紅旗招颭,大炮鳥槍隊站在第二層;藍旗招颭,弓弩隊站在第三層;黑旗招颭,刀牌隊站在第四層;白旗招颭,長槍隊站在第五層:二十萬兵馬共作五層,旌旗飄動。那陣的後面又有許多大纛,都是各營壓陣的大將,齊對殿上立著,只等號令下來。只見那黃旗忽地分開,那些馬軍隊潑剌剌分頭撤去,繞著抄到大陣後面去了,露出大炮鳥槍來。一聲號炮,紅旗往下一壓,陣後戰鼓催動,陣前槍炮齊發。那一片聲響,好一似地裂山崩。”

    偶爾來點只有經歷過軍旅生涯的人才能寫出的細節,頗真實:

    “麗卿道:"爹爹,你先行一步。這匹棗騮馬只管尥蹶子,想是肚帶太扣得緊了,待我與他鬆鬆。"希真應了一聲,又說道:"長路頭口肚帶不可太緊,朝你說過多次。"一面說一面同那莊家下嶺去了。這麗卿跳下馬來,倚了槍,翻起踏鐙,掀起披韉,用手去摸了摸,三條肚帶都不甚緊。又去看那後鞧,也不緊。麗卿罵道:"你這亡人,不是討打麼!肚帶、後鞧都好好的,何故尥蹶子?不要惱起我的性子來,拷折了你的狗腿。"說罷,又去那邊掀起看了看。咦,怪不得,原來早上備鞍子的時節不留心把替子一角反折轉,人坐上去,那馬被鞍孔裡的皮結子墊得疼,故只管尥蹶子。麗卿看了笑道:"你這廝忒嬌嫩,一點委曲都受不得。"忙去解了肚帶揭鬆鞍子,弄熨帖了,仍舊扣搭好,已有好半歇。”

    《蕩寇志》也寫世情。從第二十五回(陳道子煉鍾擒巨盜 金成英避難去危邦)到二十八回(豹子頭慘烹高衙內 筍冠仙戲阻宋公明),是莫名其妙插進去的一段世情故事,地點牽涉到徽州、安慶和山東曹州,這一部分內容和宋代背景尤其不相關,完全是清末奇案的感覺。故事明顯糅進了閻婆惜、潘金蓮及潘巧雲故事的一些元素,滿篇的男盜女娼。故事梗概如下:

    故事由入夥梁山的戴全開始倒敘,戴的父親原在徽州給典當行管事,後來侵吞東家資材,去山東曹州另立門戶。 戴全和兄弟戴春在曹州自來瞎搞,父親死後更是胡來。

    紀二曾與戴父合謀引誘典當行東家的兒子走上邪路,後來也跑到曹州投奔,但受冷遇。於是紀二與舊相識——東京來的暗娼陰秀蘭合謀,製造機會讓戴春迷上陰秀蘭的姿色,陰秀蘭嫁與戴春為妾,在戴春置辦的外宅生活。而紀二從中大敲竹槓。

    陰秀蘭與隔壁的孫婆混熟了,拜為乾孃。孫婆趁戴春外出,暗中為陰秀蘭與隔壁春宮畫師姚蓮峰搭線,兩人在孫婆兒子病死後請和尚操辦的三七法會上苟合。

    曹州新任知府富吉委託幫閒烏阿有攛掇戴春去捉姦,造成姦夫姚蓮峰摔下樓跌死,於是紀二、陰婆、孫婆、陰秀蘭全部收監。戴春被狠敲一筆,還被供出其兄戴全買凶毛和尚殺人案。

    這一大段沒頭沒尾的故事大約是欲以桃色故事吸引讀者,可能也有影射水滸中宋江、武松、楊雄等人的意思。

    俞萬春上過戰場,但他筆下的戰爭依舊荒唐的很,依舊是將官臨陣單挑那一套,兼而有種種法術和出於胡思亂想的奇門兵器。有鑄造巨鍾,憑鐘聲震暈幾千人馬的;有升級版的諸葛連弩及木牛牛馬等等,不一而足。

    人物塑造方面則極其失敗,正派人物一路正經到底,反派人物則壞的毫無特色,千人一面,敘事方面沒什麼技巧,平鋪直敘。情節發展上常常缺乏邏輯。

    也就是說,除了上面所述的文筆、一些寫實性的場景描寫和那一段桃色故事之外,《蕩寇志》就沒有更多的趣味了。和《水滸傳》前半部分相比,有天壤之別。

    《蕩寇志》更大的問題在於其“思想實在未免煞風景(魯迅語)”。

    梁山好漢中惡人多,這個大家並無異議。陳希真父女在飛龍嶺滅掉大搞人肉作坊的黑店,很痛快,黑店的惡漢、惡婦人明顯隱射了張青、孫二孃。

    不過,陳希真父女為高衙內迫害,離開東京,即使落草,也始終忠於朝廷,一心要破滅梁山賊寇,盡忠報國。這才是俞萬春宣揚的價值觀基調。

    對應林沖,妻子為高衙內所辱,自己被高俅謀害,最終走上造反之路,這在俞萬春看來實不應該。可是陳希真父女武藝高強,也不受衣食、名利所困,尤其女兒陳麗卿,所向無敵,殺人不眨眼,然而現實中絕無這種人物存在的可能。

    於是俞萬春又寫出一類人物——比如,那年梁山泊宋江、吳用要收朱仝上山,用計叫李逵殺死的那個小衙內,小衙內有個同胞兄弟——蓋天錫。年方二十六歲,身長七尺五寸,弓馬嫻熟,文才蓋世。善長決獄斷案,人稱“還魂包孝肅”。任鄆城知縣不久,便就興利除害,風清弊絕,吏民無不歡喜,又呼他做“蓋青天”。

    國事敗壞的原因則全部歸結到奸臣身上,不惜謅出蔡京與梁山賊寇勾結這樣荒唐的情節。而高衙內敢把本書赤誠盡忠的主角逼上猿臂寨,也是大奸臣,作者安排他被林沖殺死,這一點略令人解氣。

    總之,朝廷天然正義,壞事都是奸臣做,千萬不能造反,只要指望清官,或者盡心盡力輔佐清官,就能得救於水火之中。這才是《蕩寇志》不是好書的關鍵所在,這種價值觀有明顯的立場,對世事粉飾太多。相較與比本書早出500年的《水滸傳》,《蕩寇志》無論哪一方面都退步很多,說它“反動”並不冤枉它。

  • 9 # 史趣

    《蕩寇志》為清代俞萬春創作的長篇小說,書中同樣描寫了宋江為首的梁山泊起義,又因是續接金聖嘆評本之七十回水滸傳而來,所以又名《結水滸傳》。明代《水滸傳》之後,出現了《水滸後傳》《後水滸傳》《新水滸》等很多創作續書,《蕩寇志》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個版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歷史上的瘟疫都是怎麼結束的,哪些人在瘟疫中活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