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1
回覆列表
  • 1 # 鳳岐論壇

    《張翰帖》是《史事帖》的一部分,《張翰帖》是歐陽詢僅存的四件墨寶之一,它是唐代歐陽詢最具代表性的行 書作品,共11行98字。《張翰帖》被稱作天下十大行書之一,排位第七。。

    張翰帖

    張翰是西晉時的蘇州人,富於才情,為人舒放不羈,曠達縱酒。他身居高官時卻時常思念江南故鄉,於是萌生隱退山林、遠離亂世之念,後終棄官回鄉。歐陽詢因此寫下此讚譽之作。 《張翰帖》是典型的歐體行書,與歐楷風貌具有著內在的本質的關聯。據說,宋徽宗在賞鑑此作以後,評論此貼是“筆法險勁,猛銳長驅”,可謂貼切準確,評價中肯。 宋徽宗鑑賞《張翰帖》時還說,歐陽詢“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面折庭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應該說,宋徽宗的這段評語很中肯的,對我們欣賞《張翰帖》以及其他歐體書法,是有幫助的。

  • 2 # 鴻鵠迎罡

    歐陽詢(557年——641年)是初唐楷書四大家之一,也是整個書法史上開宗立派的楷書大師,他創造的“歐體”楷書結構森嚴沉穩,線條勁健爽利,結體平正險絕,佈局疏朗暢通,跟開拓進取的大唐王朝的精神氣象十分匹配,因此,歐陽詢在當朝被譽為“楷書第一人”,深受各階層人士的敬仰。

    雖然歐陽詢的楷書成就非常高,但他的行書也有可圈可點之處,他以楷書的筆法來寫行書,其行書結體在體態上跟楷書一樣是方正的,但在用筆上圓筆較多,筆畫線條剛勁而不失嫵媚,風格清峻犀利,打破了唐代之前行書普遍偏向於柔媚清秀的特徵,開拓出了行書“剛柔並濟”的特徵,這對後來的影響非常大。

    歐陽詢傳世的行書作品不多,目前能看到的有《卜商帖》、《張翰帖》、《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能代表他的行書成就最高水平的無疑是《仲尼夢奠帖》。

    《仲尼夢奠帖》全文78字,大約寫於貞觀年間的635年左右,跟他的楷書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寫於632年)創作時間間隔不長,此時的歐陽詢已經年近70,書法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仲尼夢奠帖》可以看作是他的巔峰之作。

    一是結體比較修長。這個特徵直接來源於他的楷書風格,他的楷書修長、挺拔、清峻,給人有一種亭亭玉立之感,他把這種特徵吸收到了行書創作中,讓字形顯得非常舒展自然。二是在用筆上隨意自然,靈活多變,主體上以魏碑筆法入書,在筆畫轉折處並不藏鋒,讓鋒芒畢露,有一種刀刻般的質感,增加了線條的厚重感,以整體上的廟堂之氣,這些特點跟他的楷書是一脈相承的。

  • 3 # 不二立人

    臺灣的詩人余光中先生著名的詩《鄉愁》裡說鄉愁是一張郵票,是一張船票。實則對於更多的中中國人而言,鄉愁更是如我這一罐來自故鄉的黴豆腐的食物的風味,從古至今,沒有變化!甚或有人因為實在太想念故鄉的一道美味,竟然可以將功名與前途皆即刻拋卻,千里迢迢,趕回故鄉。這個人便是西晉的名士張翰張季鷹,他所思念的美味便是他老家吳中的菰菜羹、鱸魚膾。

    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張翰帖》便是記敘了這個故事:

    “張翰字季鷹,吳郡人。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之為江東步兵。後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紜,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於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其(疑缺“手”字)愴然,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鱸魚,遂命駕而歸。”

    此段文字見於《晉書·文苑》及《世說新語》等書中,但均屬節錄。方框內字殘,這裡是根據《晉書》填補的。

    《張翰帖》共11行98字。也稱《季鷹帖》、《張翰思鱸帖》,屬於原《史事帖》的一部分,是歐陽詢僅存的四件墨跡之一。本幅與題跋鈐宋高宗趙構和清代收藏家安岐的印記。由此可知此帖曾藏南宋紹興內府,清代由安岐收藏,後入乾隆內府,帖的左邊原有弘曆題詞,被颳去。明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清吳升《大觀錄》、安岐《墨緣匯觀》等書有著錄。此帖書法字型修長,筆畫剛勁挺拔,風格險峻,精神外露。宋徽宗趙佶在賞鑑之餘以其特有的瘦金書題跋:筆法險勁,猛銳長驅”,並言歐陽詢“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面折庭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此帖現存本為唐人鉤填本,在非學術範疇內的“天下十大行書”的排名中《張翰帖》被列在《伯遠帖》之後,號稱為天下第五行書,也有將其排在第七位。

    歐陽詢的《張翰帖》大意為:張翰,字季鷹,是吳郡吳縣人。品行清高而有才華,善於寫文章,性情放縱不羈,當時人稱他為“江東步兵”(據說他的脾氣跟魏時的竹林七賢中的步兵校尉阮籍很像,阮籍人稱阮步兵,因此張翰便被人為“江東步兵”)。後來張翰對同鄉顧榮說:“天下紛亂,禍難不斷。你盛名享譽四海,估計很難從容而退,而我本來就是山林中人,也不希望在當世要求得多大的功名,你很善於看清當前的局勢,也很有智慧考慮以後的事情。”顧榮拉著張翰的手,非常感慨。後來張翰見秋風颳起,突然思念起故鄉吳地的菰菜、鱸魚膾這些家鄉美味,於是命人駕車迴歸故里。

    在《世說新語》也有相關的記載:

    “張季鷹闢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

    《世說》這一段與《張翰帖》相比,多了兩句話,其一:“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大意為:“人生可貴的是舒適自得,怎麼能為當官所束縛,跑到這幾千裡之外來謀取功名爵位呢!張翰的魏晉風度因這一句而得之!其二:“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這句話講的是張翰當時被齊王冏徵召張翰授予大司馬東曹掾的官職。冏當時執掌大權對時局,但是張翰敏銳判斷齊王將出事,果不然,不久司馬冏兵敗被殺死,而張翰此時正在老家喝著菰菜羹,吃著鱸魚膾,躲過了這場篡逆同黨之劫。當時的人都對張翰的這種判斷時局,把握機會的能力很是讚許,這也就是《世說》把這則故事放在“識鑑”類中的原因。

    辛棄疾的名句也用此典: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張翰此際的身份實際便是西晉時的北漂。其出身為吳地的望族,父親做過吳國的大鴻臚,相當於外交部長,266年出使西晉,不辱使命,在歸途中因病去世。吳國亡後,江南很多的舊朝士族後生紛紛北上到當時西晉的都城洛陽求取功名,當時的南方人皆稱洛陽為北京,後來東晉建都健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其實南京一名便是東晉之時為與舊都洛陽之俗稱北京相對應而來的。話說這一天,張翰正在老家蘇州的金閶亭上游冶,忽聽到水面的船上傳來清越的琴聲,循聲覓去,原來是一位叫賀循的會稽(今紹興)名士在船上操弦。二人初見便“大相知悅”。張翰便問賀循這是要去哪裡?賀循答道:“要去洛陽擔任新職,路過此地。”其實賀循此次是應早他而進北京的吳郡大名士陸機的推薦,要去洛陽做“太子舍人”。張翰一聽此言,馬上答道:“吾亦有事北京”。說完,張翰“便與賀同發”,連家裡人也不通知一聲。

    張翰的北漂算不上很成功,從帖中一句“吾本山林間人,無望於時。”便可明瞭,當然張翰畢竟是名門之後,其在北漂之時,也還是整出了一點小名堂:先是被齊王司馬冏闢為大司馬東曹掾,後來也躋身文學界名流,《詩品》所記:“太康中,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勃而復興,踵武前王,風流未沫,亦文章之中興也。”

    這裡所說“三張”其中之一便是指的是張翰。但是張翰要比起當時同為北漂的南方其他名士相比較,則算得上是鬱郁不得志。帶他同去北漂的賀循在西晉亡後,衣冠南渡,最終為東晉一朝建立禮儀制度,並被尊為“當世儒宗”,死後更得到皇帝“素服舉哀,哭之甚慟”的無上哀榮。而在《張翰帖》中所提到的顧榮,則更是了當時不得了的大人物,雖然他沒有福氣和張翰一同享受“採南山厥,飲三江水”,但是他後來也是應該可以喝上地道的菰菜羹,吃上純正的鱸魚膾了。因為經永嘉之亂後,顧榮再度回到了南方,而且利用之前的家族關係與勢力,輔助了晉元帝司馬昱在南京建立起東晉的政權,並與書聖王羲之的伯父王導一起,成為穩定東晉政權最為關鍵的人物。

    歐陽詢行書欣賞《張翰帖》 縱:25.1cm,橫:31.7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完)

  • 4 # 菩提娑哈

    歐陽詢字信本,曾做太子率更令,所以,後人又稱歐陽率更。是中國唐代書法家,“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被稱為“唐朝楷書第一人”。他的楷書結構森嚴、險峻,沉穩、勁爽,佈局舒朗、清新,被稱為“歐體”。

    其實,歐陽詢行書也是出類拔萃,名貫古今的。能代表歐陽詢行書最高水平的書法作品是《季鷹帖》。又名《張翰思鱸帖》,行楷書,是歐陽詢為張翰寫的人物傳記。主要是寫了張翰字季鷹,雖為官,但是心裡不快樂,總是思念故鄉,思念故鄉的菰菜鱸魚,後遂棄官歸隱,終於回到故鄉。

    《季鷹帖》取法二王,字型修長,結字險奇,遒勁挺拔,險中求穩。此帖是歐陽詢行書中的精品,是中國十大行書名帖之一。

  • 5 # 愛生活愛書法

    歐陽詢的《千字文》。《千字文》字形修長,結構勁緊,結體疏密自然,擒縱得宜,筆力剛健而又秀美典麗。是學習“歐陽行書”的最佳範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以前寫過什麼沙雕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