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評價,張充和的崑曲,總帶著一種脫俗出塵的清雅之氣,在當代是自成一家的。
安娜是張充和在美國結識的新朋友,來自臺灣,一直在聯合國中文部做事。有緣千里來相會,安娜的老師就是充和從前老師的學生。充和說,這些年我唱崑曲,都是她給我吹笛子伴奏。
而安娜想到,與我年齡相仿的曲友們,不少人曲不離口,經常登臺,但是真正識得曲中三味,唱來聲情並茂,而且連人都變得和崑曲一樣雅,一樣細緻的,幾乎一個也沒有。
充和學崑曲非常認真,每首曲子至少拍一百遍,把握了唱腔和氣口之後才吹笛子。
王定一,稱充和為姨,他在美國讀書時,常攜笛與充和拍曲,忘年之交,吹曲、唱曲、談曲、磨曲,極為盡興。充和為定一講述崑曲咬字、行腔,講述吹笛的抑揚頓失挫,並以書法要訣授之:“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得平正,務追險絕;既得險絕,復歸平正。”
作家汪曾祺寫過文章,提到充和——
有一個人,沒有跟我們一起拍過曲子,也沒有參加過同期,但是她的唱法卻在曲社中產生很大的影響。
她能戲很多,唱得非常講究,運字行腔,精微細緻,真是“水磨腔“。我們唱的“思凡”、“學堂”、“瑤臺”,都是用她的唱法(她灌過幾張唱片)。她唱的“受吐”,嬌慵醉媚,若不勝情,難可比擬。
有人評價,張充和的崑曲,總帶著一種脫俗出塵的清雅之氣,在當代是自成一家的。
安娜是張充和在美國結識的新朋友,來自臺灣,一直在聯合國中文部做事。有緣千里來相會,安娜的老師就是充和從前老師的學生。充和說,這些年我唱崑曲,都是她給我吹笛子伴奏。
而安娜想到,與我年齡相仿的曲友們,不少人曲不離口,經常登臺,但是真正識得曲中三味,唱來聲情並茂,而且連人都變得和崑曲一樣雅,一樣細緻的,幾乎一個也沒有。
充和學崑曲非常認真,每首曲子至少拍一百遍,把握了唱腔和氣口之後才吹笛子。
王定一,稱充和為姨,他在美國讀書時,常攜笛與充和拍曲,忘年之交,吹曲、唱曲、談曲、磨曲,極為盡興。充和為定一講述崑曲咬字、行腔,講述吹笛的抑揚頓失挫,並以書法要訣授之:“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得平正,務追險絕;既得險絕,復歸平正。”
作家汪曾祺寫過文章,提到充和——
有一個人,沒有跟我們一起拍過曲子,也沒有參加過同期,但是她的唱法卻在曲社中產生很大的影響。
她能戲很多,唱得非常講究,運字行腔,精微細緻,真是“水磨腔“。我們唱的“思凡”、“學堂”、“瑤臺”,都是用她的唱法(她灌過幾張唱片)。她唱的“受吐”,嬌慵醉媚,若不勝情,難可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