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抹去的男孩》:題材強勢,實力軟羸如果單看卡司陣容,這部片子可以斷定是頒獎季的實力選手,影后妮可基德曼、影帝羅素克勞,再加上同性戀題材的政治正確,它無疑是大贏家,然而金球獎、奧斯卡連提名都沒有給一個,把它跟李安的《斷背山》相比,它的缺點就出來了,太平淡、戲劇張力不強、人物塑造單一。被淹沒在渺茫的同性政治題材影片中,它也許一點也不冤。《被抹去的男孩》和《斷背山》同屬同性題材電影,然而《斷背山》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導演以及最佳影片提名,李安第一次把政治正確融入電影,同性戀的題材震驚好萊塢,後來頒獎季的許多影片都是效仿李安的成功,可以說,李安的成功不僅是題材正確,更是實力過硬。而《被抹去的男孩》是有野心,然而同性戀的題材以及強大的卡司也確實挽救不了影片的平淡無奇、毫無新意。
導演:首先導演方面,表達技巧單一、不禁回味,渲染、烘托不深入,高潮戲爆發力不夠。兩個電影有相似的戲份,就是主角的親人發現主角同性戀的身份後作出震驚的反應,兩個電影相對比,就會發現前者是透過簡單的來回切換三者的反應,用演員的表情動作來表達內心的震驚、不安,而《斷背山》就高階了,李安用一個十秒左右的長鏡頭,跟隨女主從門口走到客廳,把鏡頭語言和演員表演結合,爆發出角色內心複雜的情感。同樣是相似的戲份,李安就表達技巧嫻熟,感情張力十足,長鏡頭的運用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而《被抹去的男孩》就僅僅是簡單的切換鏡頭來表現父母的震驚,可見導演高潮戲的處理過於敷衍,技巧單一無奇。如果重拍,可以借鑑《斷背山》的長鏡頭,跟隨男主從房間走到客廳,然後男主交代自己同性戀身份,接下來拍父母的反應,這樣可以強力烘托男主的忐忑、緊張、自卑的心情,從而加強戲劇效果。
表演:演員方面,羅素克勞飾演的父親僅僅演出了父親得知兒子同性戀身份時對兒子的悲傷難過,而沒有演出自己作為牧師,因兒子同性戀身份對自己的職業有巨大影響而表現出的擔憂、無助,大大的憂傷寫在大大的臉上,這樣演爆發力是夠了,但是角色內心情感單一,塑造得死板不豐富不全面。
《被抹去的男孩》:題材強勢,實力軟羸如果單看卡司陣容,這部片子可以斷定是頒獎季的實力選手,影后妮可基德曼、影帝羅素克勞,再加上同性戀題材的政治正確,它無疑是大贏家,然而金球獎、奧斯卡連提名都沒有給一個,把它跟李安的《斷背山》相比,它的缺點就出來了,太平淡、戲劇張力不強、人物塑造單一。被淹沒在渺茫的同性政治題材影片中,它也許一點也不冤。《被抹去的男孩》和《斷背山》同屬同性題材電影,然而《斷背山》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導演以及最佳影片提名,李安第一次把政治正確融入電影,同性戀的題材震驚好萊塢,後來頒獎季的許多影片都是效仿李安的成功,可以說,李安的成功不僅是題材正確,更是實力過硬。而《被抹去的男孩》是有野心,然而同性戀的題材以及強大的卡司也確實挽救不了影片的平淡無奇、毫無新意。
導演:首先導演方面,表達技巧單一、不禁回味,渲染、烘托不深入,高潮戲爆發力不夠。兩個電影有相似的戲份,就是主角的親人發現主角同性戀的身份後作出震驚的反應,兩個電影相對比,就會發現前者是透過簡單的來回切換三者的反應,用演員的表情動作來表達內心的震驚、不安,而《斷背山》就高階了,李安用一個十秒左右的長鏡頭,跟隨女主從門口走到客廳,把鏡頭語言和演員表演結合,爆發出角色內心複雜的情感。同樣是相似的戲份,李安就表達技巧嫻熟,感情張力十足,長鏡頭的運用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氣氛。而《被抹去的男孩》就僅僅是簡單的切換鏡頭來表現父母的震驚,可見導演高潮戲的處理過於敷衍,技巧單一無奇。如果重拍,可以借鑑《斷背山》的長鏡頭,跟隨男主從房間走到客廳,然後男主交代自己同性戀身份,接下來拍父母的反應,這樣可以強力烘托男主的忐忑、緊張、自卑的心情,從而加強戲劇效果。
表演:演員方面,羅素克勞飾演的父親僅僅演出了父親得知兒子同性戀身份時對兒子的悲傷難過,而沒有演出自己作為牧師,因兒子同性戀身份對自己的職業有巨大影響而表現出的擔憂、無助,大大的憂傷寫在大大的臉上,這樣演爆發力是夠了,但是角色內心情感單一,塑造得死板不豐富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