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嘴炮PLUS
-
2 # LYR777
自由法國在法屬殖民地問題上與美國政策產生分歧;自由法國的軍事行動與美國對貝當政府政策衝突,並引發美國國內政治危機。
-
3 # LiSir599
美國的全球戰略角度論述1940—1942年美國對法屬北非的政策。 1940年6月,法國戰敗後出現了兩個法國政府—以貝當為首的維希政府和戴高樂的“自由法國”。最終,美國選擇與維希政府保持外交關係,並對法國本土及其殖民地實施有限的經濟援助。於是,美法簽署了經濟援助法屬北非的墨菲—魏剛協定。 美國從全球戰略出發,透過運用經濟援助和外交雙重手段促使法屬北非保持中立,進而重新使法屬北非參加對軸心國作戰。在美英聯軍登陸法屬北非之前,美國的經濟援助法屬北非計劃一直斷斷續續地進行。1942年11月,盟軍成功登陸法屬北非後,維希政府遂與美國斷交,經濟援助北非計劃告一段落。面臨新的情況,美國對法屬北非的政策需要作出新的調整。 1940—1942年美國對法屬北非的政策歷經三個階段。 從1940年6月法國戰敗到1940年9月魏剛出任法屬北非總代表,在此期間,美國由忽視法屬北非到逐步認識到法屬北非的重要性。 從1940年9月魏剛出任法屬北非總代表到1941年11月,美國決定經濟援助法屬北非,目的是希望以此促使法屬北非保持中立,不倒向軸心國。於是,美法簽訂並實施墨菲—魏剛協定。 從1941年12月美國參戰到1942年11月盟軍在法屬北非登陸,這一階段,美國對法屬北非的政策進行了一些調整,使法屬北非站在盟國一邊作戰。 1942年11月8日,美英聯軍在法屬北非登陸。當天,維希政府宣佈與美國斷交。美國的法屬北非政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美國的法屬北非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一政策為火炬計劃的成功實施準備了條件。二戰後期,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於盟國事先在法屬北非所進行的經濟和政治方面的準備。透過研究1940—1942年美國對法屬北非的政策,我們從中可以窺探出美國在二戰期間就一直處心積慮,積極謀求政治、經濟與軍事擴張的政策實質。
回覆列表
應該是法國趁著美國與日本開戰的時候,法華人偷偷收復的,因為當時美國抽不開身,被法國鑽了空子,正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呵呵要不然美華人不會大動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