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翻出來的已經發黃的彩色膠捲使用說明:
生產日期:1983年左右
上面有供參考的曝光引數和沖洗引數,曝光引數還好理解,不過現在恐怕沒多少人看得懂這些沖洗引數了吧?
不過曝光引數也很有意思,除了不同天氣會有不同的光圈和快門速度引數外,還有一個度數的引數,21°和24°分別是不同的曝光引數,老法師說說看這度數是什麼意思。
回覆列表
-
1 # 鐵骨錚錚詹奉先
100、200、400的膠捲,數字表示的就是感光度。感光度一般用ISO值表示,這個數值增大,膠捲對光線的敏感程度也增,這樣就可以在不同的光線進行拍攝。像ISO100的膠捲最適合在Sunny燦爛的戶外進行拍攝,而ISO400的膠捲則可以在室內或清晨、黃昏等以及拍舞臺和運動照片等光線較弱卻又要求快門速度不能太慢的環境下拍攝。 但是也有一點,感光度越大,膠片顆粒會越粗,感光度小的顆粒比較細膩。
光線越好的地方可以用曝光速度越快的膠捲 ,反之,光線越差的地方要用曝光速度越慢的膠捲 ,是指膠捲的感光度.就是衡量膠捲需要多少光線才能完成準確曝光的數值。傳統照相機本身是無感光度可言的,因為感光度只是感光材料在一定的曝光、顯影、測試條件下對於輻射能感應程度的定量標誌。膠捲最重要的指標就是感光度
因為膠片顯影是化學反應,傳統感光材料上塗布了一層感光乳劑。感光乳劑中的主要感光化學成分是一種稱為鹵化銀的銀鹽材料。鹵化銀是一種被光線照射就會發生化學變化的銀鹽,它見光後可以還原出金屬銀,種作用被稱為光化學作用。銀鹽受光越多還原出的金屬銀也越多,光化學作用越強。被攝景物反射的光線經照相機鏡頭會聚到感光膠片後就會在膠片上形成人眼看不見的潛在影像,稱為潛影。
鹵化銀的晶體在光的照射作用下,釋放出電子,其電子被乳劑層中的感光中心捕獲後,與鹵化銀中的銀離子正負電中和,成為銀原子。在這個過程中,組成銀粒子的原子個數聚集到一定大小時(3=6個銀原子),就形成了顯影中心,而無數個顯影中心就構成了潛影。膠片在受到光的照射後,透過顯影就可以顯現出由於銀原子密度不同而呈現的影像,再透過定影、水洗、烘乾就形成了黑白底片。彩色膠片在拍照時,先憑藉銀鹽的感光能力形成景物的潛影,然後進行顯影利用彩色顯影劑把已感光的銀鹽氧化,在其周圍的成色劑轉變成染料。這樣在出現黑色銀粒影像的同時,還出現了彩色染料影像。最後再用化學方法清除掉金屬銀僅留下由純染料構成的影像,這就是日常見到的彩色底片,在不同的溫度下化學反應速率不同,顯影效果也不是一樣的,所以ios會根據溫度上下浮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