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知社

    隋煬帝有三子,其中蕭皇后生有元德太子楊昭、齊王楊暕,蕭嬪妃生有趙王楊杲。元德太子去世得較早,而齊王楊暕、趙王楊杲、及元德太子楊昭的長子燕王楊倓等皆於江都之變中,隨同隋煬帝一起而被為宇文化及所害。

    隋煬帝有三位皇孫倖免於難,分別是元德太子的次子--越王楊侗(14歲),其時留守東都洛陽。另一位是元德太子的三子--代王楊侑(13歲),其時留守京師(長安)。另外,在江都之變後,齊王楊暕還留下一個遺腹子--楊政道。

    先是李淵於617年,攻破隋都大興(長安),擁立了代王楊侑為帝,而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其後,在隋煬帝死後,負責留守東都洛陽的元文都、王世充等人又奉越王楊侗嗣位於東都洛陽。後世史學者,通常稱楊侑為隋恭帝,而稱越王楊侗嗣為皇泰主(年號為皇泰)。為何同為隋煬帝之孫,而被擁立為帝,卻享受不對等的待遇呢?

    隋恭帝為諡號,而唐朝以前的皇帝,都是稱其諡號。皇泰主卻是年號,並不是當時對帝王的通行稱謂。且“帝”與“主”,也存在高下之別。陳壽在修訂《三國志》時,是尊曹魏為正統。記曹操、曹丕等人的傳記為《武帝紀》、《文帝紀》等。而記劉備、劉禪、孫權等人的傳記則為《先主傳》、《後主傳》、《吳主傳》等等。

    帝與主,一字之別,即定正偽。且“帝”的傳記為“紀”,“主”的傳記稱“傳”。後世以楊侑為正統,是為了從法理上確認隋唐之間的禪讓程式(楊侑禪讓給李淵)的合法。而楊侗與王世充之間,雖已有禪讓程式,但由於王世充最終失敗,沒有建立較為長久的王朝,故該禪讓程式不被承認,而被認定為偽系。故而,楊侗沒有享受到皇帝的規格待遇。

  • 2 # 只嘆塵緣淺

    不好意思,無論越王楊侗,還是代王楊侑,他倆的諡號都是恭皇帝,也就是說,他們倆都是隋恭帝。至於為何一隋恭帝,一為皇泰主或為皇泰帝,很明顯,是為了區分兩人。至於所說李淵為了其禪位的合法性,更是無稽之談,因為在隋末,越王楊侗,才是名義上的正統,元德太子楊昭的長子與楊廣一同死於江都之變,作為次子的越王楊侗登基,再正常不過,越王楊侗登基後,追諡隋煬帝為明皇帝,廟號世祖(隋煬帝的煬這個諡號,是唐朝追加的,當時隋末稱之為明皇帝),追諡元德太子楊昭為孝成皇帝,廟號世宗。剩下的,你自己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因為哪些原因而辦理信用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