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威觀史

    就古代史來說,當一支軍隊攻打一座城池總是攻不下來的時候,要麼繞過這座城池,要麼圍困這座城池。繞過這座城池,可以使這座城池失去戰略價值;而圍困這座城池,就是要等到城中糧草耗盡之後,再行進攻,這個時候城中的守軍沒了糧食也就自然失去了戰鬥力。

    但問題在於!這兩招對釣魚城沒用!

    釣魚城繞不過去!

    當時南宋在四川的首府是重慶,所以蒙古人只有拿下了重慶才意味著拿下了四川,而釣魚城就擋在蒙古人進攻重慶的路上。而釣魚城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正好就在潛江和嘉陵江交匯的地方,根本就繞不過去,如下圖:

    如果我們今天去釣魚城,會發現城內有兩個非常大的水域,其實這就是在山頂上的兩個巨大的湖泊,有了湖泊可以做什麼?當然是養魚了。在蒙古人長期圍困釣魚城的時候,守軍就利用兩個巨大的湖泊養了不少魚,而且有了湖泊,守軍的飲水也自然不是問題。同時城中有大量的耕地,即便被圍困,糧食也能自給自足。為了鞏固城防,守軍還修建了大量的鐵匠鋪之類的設施,用於補充戰鬥時所需的軍械。

    因此雖然歷史上釣魚城多次被圍困,但一直沒有被攻下來,其本身的補給能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那麼既然繞不過去,也不能圍困住,發動進攻能攻下來麼?答案是攻不下來。

    釣魚城的防禦體系非常地完善,城牆的建設結合了地勢的特點,依地勢而建,同時城牆又將城防的個個地方進行了隔斷,分成了一個又一個小區,這就相當於船隻的隔倉設計,一旦一個區域被攻破,不至於會影響到整個城防體系,最多隻是放棄被攻下的區域而已。

    釣魚城地勢險峻,很多地方的斜度達到了70度,如果敵軍往城牆上攀爬,根本是爬不過去的,而且很多地方高地落差非常大,甚至會達到300多米,架雲梯之類的,很多地方根本沒有著力點,架都架不起來,好不容易冒著宋軍的箭矢架起來了,也是非常難以攀爬,很容易就被城頭的宋軍給打下來。

    比如釣魚城中最為險峻的護國門,如今我們過去有一條狹窄的小道,但是在古代攻城的時候小道會被拆掉,根本沒有路通往山上。我們可以想象,如果蒙古軍在這裡進行攻城會有多麼地艱難。在攻城的時候,蒙古人要一邊鋪路一邊往山上打,這個難度可以說是地獄級的難度,難怪蒙古人總是屢攻不下,其實不是蒙古人不夠猛,而是山勢太險峻。

    其實這裡還有條密道,只有宋軍知道,蒙古人一直都不知道,宋軍可以通過這條密道從釣魚城繞到護國門道路的後面對攻打護國門的蒙古軍發動兩面夾擊,往往給正在攻打護國門的蒙古人造成更大的殺傷。

  • 2 # 星空星際新資界

    釣魚城,位於今天的重慶。這並不是一座太大的城池,不到半天的時間就能走完。但正是這樣一座城池,在南宋時期,把昔日縱橫天下的蒙古軍隊,死死的攔在這裡。整整36年,前後200多場戰爭,蒙古人都沒能攻破這裡。

    宋軍之所以能堅守釣魚城36年,一方面與釣魚城得天獨厚的地利有關;另一方面與守將的能力也有不可或缺的關係。

    一、釣魚城之戰前的形勢與準備

    1.戰略層面的三道防線

    自宋蒙端平開戰以來,蒙古軍一再深入四川腹地。巴蜀一失,敵軍順流而下,南宋長江防線就將形同虛設,因而構築長江上游的防務體系,事關抗蒙戰爭的全域性。

    2.釣魚城及川東的軍事準備

    這年,成都再次被蒙軍攻陷,四川告急。次年,理宗決定派餘玠出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兼四川總領,主持四川軍政,置司重慶。這是因為成都地處平原易攻難守,且數度淪陷,凋敝不堪,而重慶依山傍江,扼長江之咽喉,在宋蒙戰爭中的戰略地位明顯上升。

    3.人員安排上的準備

    餘玠還總結了一套抗蒙鬥爭的經驗:一曰以逸待勞,不可輕戰;二曰聚保山險,不居平地;三曰多用夜劫,不可晝戰;四曰收聚糧食,毋以資敵。史稱餘玠治蜀多年,“軍得守而戰,民得業而耕”,抗蒙形勢出現前所未有的轉機。他便主動出擊,恢復失地。

    釣魚城周長十餘里,山頂地勢平曠開闊,上有充足的水源與足夠的良田,軍民耕戰結合而無後顧之虞。釣魚山高近四百米,嘉陵江與渠江環繞其南、北、西三面,山腰據險築起兩道二三丈高的城牆,又築“一字城”直達嘉陵江岸,可安然保持與外界的聯絡。當時,遷入釣魚城內避亂的民眾多達十餘萬。

    蒙古軍曠日持久,師老兵乏,時值盛暑水土不服,疫疾蔓延,宋軍以逸待勞,不時夜襲敵營。

    六月,蒙將汪德臣單騎到釣魚城下招降,城上發飛石將其擊死,蒙軍士氣越發低落。相反,王堅則命守城宋軍向城下蒙古軍投擲鮮魚麵餅,並致書說:“你們北兵可烹魚食餅,再攻十年,城亦不可得!蒙哥見釣魚城固若金湯,久攻不下,只得黯然撤軍,命主力轉攻重慶,自己則死在退兵途中的溫湯峽(今重慶北溫泉)。

    蒙哥一死,各路蒙軍先後北撤,南宋政權轉危為安。其後數餘年間,宋蒙戰爭未發生重大戰役,這是因為忽必烈繼承汗位後,專注於解決內部紛爭與推進封建化程序。封建化程序弱化了蒙古軍的原始野蠻性,也相應減輕了宋元替代過程中社會生產力的破壞強度。

    釣魚城之戰是南宋方面自宋蒙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不但有力阻扼了蒙古軍的凌厲攻勢,挽救了川蜀的危局,而且為餘玠奠立的山城防禦體系取得了重要的實戰經驗,極大鼓舞了南宋軍民的抗蒙鬥志。

  • 3 # 歷史畫中人

    宋軍之所以能堅守釣魚城二十年,一方面與釣魚城得天獨厚的地利有關;另一方面與守將的能力也有不可或缺的關係。

    宋末元初,蒙古鐵騎亡西夏滅金橫掃中原大地,南宋作為蒙古下一步計劃關鍵,蒙古為攻打南宋早已在其邊界附近布有重兵,只待良機並對南宋發動全面進攻。

    蒙古採取三路攻宋之策,盟軍其他兩路勢如破竹獲得極佳戰果,蒙哥大汗率主力大軍鏖戰釣魚城七個月之久,並最終死在釣魚城之下。

    不可一世蒙古騎兵在不起眼釣魚城之下慘敗,造成極其嚴重後果,那就是蒙古歌王為爭王位停止對外攻伐,回家搞政治鬥爭去了釣魚城改變世界形勢,延緩了南宋滅亡。

    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四川制置使彭大雅派遣甘潤合州東十里的釣魚山上築寨,形成了早期釣魚城。三年後冉璡﹑冉璞兄弟獻策餘玠要求將釣魚城正式城市化,這一關鍵決定也為釣魚城在日後宋蒙之戰中立下大功埋下伏筆。

    釣魚城建在今重新合川的釣魚山上,這座小山突兀聳立,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南、北、西三面環水,地勢十分險要。釣魚城既有山水之險,又有交通之便,通過水陸可以通達四川各地。

    餘玠作為四川制置使深知釣魚城重要性,充分利用釣魚城優勢完善其防禦體系,要其成為一座易守難攻軍事要塞。

    宋理宗寶祐六年(1258年),蒙哥率軍從六盤山南下發動入川之戰,蒙哥原先的機會是迅速滅亡南宋,可無奈在其逼近合州之時,發現這城並不好進攻,有人就建議蒙哥避開釣魚城,可蒙哥認為自己的集結如此龐大軍隊一座小小的釣魚城會拿不下,他認為必須攻下釣魚城。

    蒙哥領兵攻城,蒙古軍隊數次工程雖獲得一時勝利,可無奈釣魚城守將王堅又率軍奪回,這一戰蒙古軍隊未得到什麼便宜。

    蒙哥不信邪依舊率軍進攻,勸銜、夜襲都沒獲得想要結果,南非地區溼熱氣候,要蒙古軍隊大量人員生病,這個時候軍心已不穩,在加之蒙哥又給飛石擊中,不久因病而亡。

    一、蒙古軍雖有精良工程機械,可釣魚城地勢險要根本用不上,就是釣魚城軍民在主將王堅指揮下全力抗戰要蒙古軍無可無奈,加之釣魚城糧草充足,蒙古軍無論圍困多久都拿不下釣魚城。

    二、釣魚城防禦體系依山而建,附近也有不少要塞相互策應,以及釣魚城位置險要,一旦蒙哥跳過釣魚城進攻重慶,極有可能會腹背受敵,蒙哥為此必須攻下釣魚城,保全蒙古軍隊尊嚴,還有就是要打垮南宋軍民抵抗決心,最後就是害怕會腹背受敵。

    四、釣魚城攻城之難在於地勢,因其地勢險峻只能正面進攻,懸崖峭壁以及地勢狹小,蒙古騎兵、回回炮都沒辦法發揮其優勢,這要蒙古軍隊很難受,守城軍隊可發射投石機,這要蒙古軍隊更難受。

  • 4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在人們的印象中,宋朝很“仁弱”,這個看法沒錯。但另一方面,宋朝是中國古代唯一一個沒有直接亡於內亂的王朝,要不是外敵太強,還可以存活很多年。

    宋朝非常艱難,從立國那天起,就生存在四面強敵之中。第一個大敵是遼國,之後是金、西夏、蒙古。靠著強大的經濟實力以及不斷出現的名臣名將,宋朝硬是熬過了遼、金、西夏,卻還是沒有熬過蒙古,於1279年被蒙古滅亡。

    蒙古鐵騎的強大,那是世界公認的。宋朝百年積弱,武力上無法與之抗衡,因而蒙古與宋之間的戰爭,蒙古勝得多敗得少,但有一個地方,宋軍死死抵禦住了蒙古的進攻,蒙古大軍打了幾十年都沒打下來,宛如一個奇蹟。

    這個地方就是釣魚城(今重慶合川)。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楊過協助郭靖守襄陽城,用飛石擊斃蒙古大汗蒙哥,解了襄陽之危。這事兒看起來很像金庸杜撰的,其實有原型,就發生在釣魚城保衛戰中。

    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率4萬兵馬分三道入蜀,相繼佔據劍門苦竹隘、長寧山城、蓬州運山城、閬州大獲城、廣安大良城等地,但在釣魚城外,蒙古大軍被阻住了,久攻不下。先死了一個主帥汪德臣,後來蒙哥也死了,據說是被城中發出的炮石擊中。

    事實也如此,釣魚城從來沒有被蒙古軍攻克過。是在崖山海戰之後,南宋滅亡了,守將王立才無可奈何的開城投降。王立十分忠烈,他開城的條件是“不可殺城中百姓一人”,忽必烈同意了,王立開啟城門,帶著殘餘的守城將士全部拔劍自刎。

    其實蒙哥臨死前留下句遺言,“未來攻下釣魚城後屠城”,但忽必烈漢化更深,沒打算聽他的。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小小釣魚城,為何如此堅挺?這得從釣魚城的修建原因說起。

    釣魚城並不是自然形成的百姓聚居地,而是為了抗擊蒙古軍特意修築的軍事重鎮,城修好之後,才從陝南﹑川北等地遷百姓入城。

    修建的時候也特別用心,分內、外城,外城築在懸崖峭壁之上,城牆用條石壘成,水火難攻。城內有良田和水源,可自給自足。所以蒙古大軍要想困死城中軍民是不可能的,城裡有完整的生態環境,什麼都不缺,不需要依靠外面的補給。

    之後的守將們一代接一代,多次完善城築,使釣魚城變成了一個鋼鐵堡壘,據險而守,難以攻破。

    憑著天險和堅固的城牆、堅定的意志,釣魚城堅持到了最後。

  • 5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宋軍之所以能堅守釣魚城二十年,一方面與釣魚城得天獨厚的地利有關;另一方面與守將的能力也有不可或缺的關係。

    下面我就就這兩方面詳細分析一下:

    一、釣魚城之戰前的形勢與準備

    1.戰略層面的三道防線

    自宋蒙端平開戰以來,蒙古軍一再深入四川腹地。巴蜀一失,敵軍順流而下,南宋長江防線就將形同虛設,因而構築長江上游的防務體系,事關抗蒙戰爭的全域性。

    嘉熙三年(1239年)秋,蒙古大軍攻入川東,直指夔門。理宗急命孟珙率師入川救援,宋軍在歸州(今湖北秭歸)、巴東(今屬湖北)阻擊住了蒙軍,解了燃眉之急。

    事後,孟珙主張在夔州設立制置副司,協調指揮涪州(今重慶涪陵)、萬州(今重慶萬縣)以下的長江防禦,築起第一防線;在鼎州(今湖南常德)、澧州(今湖南醴陵)屯駐重兵,形成第二防線;在辰州(今湖南沅陵)、沅州(今湖南芷江)、靖州(今湖南靖縣)、郴州(今屬湖南)和桂陽軍(今湖南桂陽)構建第三防線。

    這一防禦體系極具戰略眼光,已預計到蒙古軍可能迂迴大理國,從廣西、湖南對南宋進行戰略包圍。

    次年,孟珙任四川宣撫使兼知夔州,不久又兼京湖安撫制置使,統一指揮四川、京湖兩大戰場的防務,實施構築第一、二道防線。淳祐元年(1241年),撤銷四川宣撫司,但將夔州路從四川制置司劃歸京湖制置司,孟珙以京湖安撫制置大使兼夔州路制置大使,置司峽州(今湖北宜昌),仍全面主持川鄂防線。

    2.釣魚城及川東的軍事準備

    這年,成都再次被蒙軍攻陷,四川告急。次年,理宗決定派餘玠出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兼四川總領,主持四川軍政,置司重慶。這是因為成都地處平原易攻難守,且數度淪陷,凋敝不堪,而重慶依山傍江,扼長江之咽喉,在宋蒙戰爭中的戰略地位明顯上升。

    餘玠以恢復全蜀為己任,上任伊始就設招賢館,禮賢下士,廣攬人才,王堅、張珏皆入其幕下。早在嘉熙四年(1240年),為避蒙古兵鋒,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筑重慶城時,就在合州(今重慶合川)釣魚山築砦,作為重慶的屏障。餘玠入川不久,就採納了播州(今貴州桐梓)冉璡、冉璞兄弟的建議,根據四川特殊的地形條件,在合州釣魚山依山築城,積粟治軍,遷州城於此,以阻擋蒙古騎兵的攻襲。

    餘玠隨後又把構築山城的做法推廣到其他州郡,先後建成十餘座山城,著名的有云頂(今四川金堂南)、營山(今四川營山西)、大獲(今四川蒼溪東南)、苦竹(今四川劍閣北)、青居(今四南充南)、得漢(今四川通江東)、天生(今重慶萬縣西)、白帝(今重慶奉節東)等。餘玠的後繼者王堅、張珏繼續修築著山城,總數達八十餘處。

    這些建在四川主要水系上的山城,完整構建起一個如臂使指,氣勢聯絡的山城防禦體系,在其後抗蒙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3.人員安排上的準備

    餘玠還總結了一套抗蒙鬥爭的經驗:一曰以逸待勞,不可輕戰;二曰聚保山險,不居平地;三曰多用夜劫,不可晝戰;四曰收聚糧食,毋以資敵。史稱餘玠治蜀多年,“軍得守而戰,民得業而耕”,抗蒙形勢出現前所未有的轉機。他便主動出擊,恢復失地。

    淳祐十一年末,王堅收復興元府(今陝西漢中),宋軍重新在蜀口之外站住了腳跟。利州都統制王夔恃功跋扈,餘玠將其處死,派部將楊成代領其軍,利州都統司則派出了本司統制姚世安前去接替。四川武將桀驁驕橫,主將去職舉代部屬接掌軍隊也久成風氣。餘玠決心革除這種弊端,再派一姓金的都統制率兵前往接管,不料姚世安竟武力抗拒。

    這時,餘玠的支持者左相鄭清之病故,謝方叔升任左相,他的侄子恰好避亂在利州都統司所在的雲頂山上,姚世安就請他在朝中為自己說話。謝方叔偏聽偏信,在理宗面前胡說餘玠飛揚跋扈,居心叵測。

    有祖宗的家法,理宗也起了疑心,寶祐元年(1253年),下詔召回餘玠。餘玠對朝廷顛倒黑白的處理義憤填膺,接詔以後,服毒自殺。餘玠治蜀,厥功甚偉,齎志而歿,壯士扼腕。川蜀百姓聞其死訊無不悲慕如失父母,好不容易有個人才,朝廷卻輕信讒言,連一個餘玠都用不得。

    二、釣魚城之戰的過程及影響

    淳祐十一年,蒙哥汗即位,他逐漸將戰略重點移向南宋。寶祐元年,他派忽必烈分三路進攻雲南,次年滅大理國。寶祐三年,蒙古滅安南,最終完成對南宋的戰略大包圍。

    寶佑五年,蒙軍試圖從安南北上廣西,南宋派出李曾伯擔任廣南制置使。他此前在京湖安撫制置使任上,曾整頓孟珙死後留下的防務系統。再度收復襄陽和樊城,富有抗蒙戰爭的經驗。到任以後他成功扼住了蒙古軍北上的進路,確保了中南腹地的安全。

    兩淮戰場一直是南宋防禦的重點,四川依山築城的經驗也因地制宜推廣到兩淮,蒙古軍的進攻很難得手。

    寶祐六年,蒙哥汗決定三路攻宋:自己親率主力四萬攻打四川,然後出峽東下;塔察兒領兵南下,進攻荊襄;兀良合臺從安南出兵,經廣西北上;三路大軍會師鄂州(今湖北武昌),再合力東攻臨安。

    蒙哥主力入大散關,由利州(今四川廣元)直取劍門,經過近一年艱苦攻戰,歲末打到釣魚城下。這時四川已大部淪陷,王堅以興元都統制兼知合州。他到任後就發動軍民重新修繕釣魚城。

    釣魚城周長十餘里,山頂地勢平曠開闊,上有充足的水源與足夠的良田,軍民耕戰結合而無後顧之虞。釣魚山高近四百米,嘉陵江與渠江環繞其南、北、西三面,山腰據險築起兩道二三丈高的城牆,又築“一字城”直達嘉陵江岸,可安然保持與外界的聯絡。當時,遷入釣魚城內避亂的民眾多達十餘萬。

    蒙哥派降將晉國寶前來勸降,被王堅在釣魚山閱兵場當眾處死。開慶元年(1259年)二月,蒙古大軍渡過渠江,蒙哥親自督戰攻城,雙方攻守戰打得十分激烈,但蒙軍始終無法得手。四月,蒙古軍一度襲破一字城外城,但旋即被宋軍擊退。

    蒙古軍曠日持久,師老兵乏,時值盛暑水土不服,疫疾蔓延,宋軍以逸待勞,不時夜襲敵營。南宋政府聽說蒙軍入川,即派呂文德出任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慶府,負責川蜀抗蒙大局。五月,呂文德率戰船千艘馳援合州,遭到蒙將史天澤的邀擊,只得返回重慶。

    六月,蒙將汪德臣單騎到釣魚城下招降,城上發飛石將其擊死,蒙軍士氣越發低落。相反,王堅則命守城宋軍向城下蒙古軍投擲鮮魚麵餅,並致書說:“你們北兵可烹魚食餅,再攻十年,城亦不可得!蒙哥見釣魚城固若金湯,久攻不下,只得黯然撤軍,命主力轉攻重慶,自己則死在退兵途中的溫湯峽(今重慶北溫泉)。

    關於蒙哥汗的死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說病死,所染即為痢疾;一說中飛石或飛矢而死;一說因炮風所震,得疾而死。一般認為,蒙哥是在釣魚城東瞭望指揮時被炮石擊傷而死的。

    據說,蒙哥臨死遺言:“若克此城,當盡屠之。”為了發洩攻城失利的憤懣,蒙古軍在護喪所經途中,殺無辜平民二萬餘人。

    蒙哥一死,各路蒙軍先後北撤,南宋政權轉危為安。其後數餘年間,宋蒙戰爭未發生重大戰役,這是因為忽必烈繼承汗位後,專注於解決內部紛爭與推進封建化程序。封建化程序弱化了蒙古軍的原始野蠻性,也相應減輕了宋元替代過程中社會生產力的破壞強度。

    釣魚城之戰是南宋方面自宋蒙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不但有力阻扼了蒙古軍的凌厲攻勢,挽救了川蜀的危局,而且為餘玠奠立的山城防禦體系取得了重要的實戰經驗,極大鼓舞了南宋軍民的抗蒙鬥志。

    (正文完)

  • 6 # 劇透歷史

    南宋後期,蒙古鐵騎不斷南下,當時宋軍無法抵擋住蒙軍猛烈的攻擊,大批城池紛紛淪陷,但合川的釣魚城卻是個例外!

    宋軍與蒙軍在釣魚城,前後相持了20多年,直至南宋亡國後,釣魚城的軍民才不得不獻城投降。所以,蒙軍壓根兒就沒辦法憑實力攻入釣魚城。

    為何宋軍能堅守一個小小的釣魚城長達20年之久?為何戰無不勝的蒙軍困不死他們呢?

    因為釣魚城擁有獨特又有效的山城防禦體系,不僅城池佔據險要的地利易守難攻,而且裡頭的糧食、水源供應,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自我供應模式,根本掐不斷。

    宋蒙戰爭前期,由於宋軍對蒙軍的作戰特點不太熟悉,加上蒙軍推進速度太快,許多城池還沒反應過來就丟失了。

    但通過一次次交手,宋軍逐漸熟悉了蒙軍的作戰特點,並且吸取之前作戰失敗的教訓,結合四川地區多山的地形環境,相應地形成了一整套山城防禦戰術。

    這款防禦體系,最完美的應用就是在釣魚城!

    但是山城攻防戰卻是蒙軍的短板,宋軍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揚長避短,不與蒙古騎兵直接正面對敵。

    釣魚城選址獨特,位於重慶合川區城東5公里地勢陡峭的釣魚山上,城池依山而建,山下有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城的南、北、西三面環水,地勢十分險要。

    同時,為彌補兵力不足,宋軍還在“軍事科技”方面大動腦筋,釆用當時先進的火器,加強了釣魚城防守。

    更難啃的是,釣魚城內還開闢有大片農田及水井!也就是說,裡頭的士兵根本不用為糧草和水源犯愁。

    釣魚城中的糧草供給,一部分來自於城外農田,這和其它城池供應一樣,這部分戰爭時,往往會無法供給。另一部分來自城中農田,因為,釣魚城中有糧食生產能力。

    山上有土地,可以種莊稼;另外,城中還有大小兩個天池,有泉眼往天池裡進水,以供飲用。蒙古人包圍一天跟包圍十年,對他們來說沒什麼區別,這也是釣魚城可以堅守20多年的根本原因。

    南宋時期,合川地區相對荒涼,不但山高峽深,並且森林密佈,據說“山水皆有瘴,而水氣尤毒”。

    長期對峙是蒙古人所吃不消的,他們來自北方寒冷乾燥的地帶,由於水土不服及南方溼熱氣候,蒙軍無法長期圍城及攻城,因此往往一到夏天天氣開始悶熱,就不得不撤兵回去。

  • 7 # 二凰士

    1259年,新繼位的蒙古大汗蒙哥決定要攻陷南宋,於是發動了三路大軍向南方進發,其中,蒙哥自己領導西路大軍十萬,攻克四川。

    不想,蒙哥卻在重慶合川釣魚城遇到了他多年以來從未遇到的巨大障礙,十萬大軍竟然攻不下一個只有4000多軍人守衛的釣魚城,一拖就是好幾個月,生生從冬天拖到了夏天。

    宋軍堅守釣魚城是一項長期戰爭,不是蒙古圍困了二十年,而是斷斷續續打的。所以釣魚城也在期間找到了時間空隙,不斷加固以及儲備,才在最終戰役當中獲得了巨大勝利。甚至讓蒙古大汗蒙哥都死在了釣魚城的戰役當中。

    一、氣候的優勢

    釣魚城位於重慶合川區,重慶氣候炎熱,可以說熱得令人髮指,一般來說,過了4月,天氣就開始炎熱起來,到了6、7月便是極度炎熱的狀態,不撐傘在戶外行走,分分鐘燒燙你的腦袋,讓你中暑。

    蒙古族,出身在蒙古高原,乾旱高寒地帶,一年中最熱的月份可能才跟重慶的4月差不多,更別提重慶的溼熱氣候,排汗排不出去,讓人像是有氣堵在胸口一般難受。

    蒙古騎兵佔據的地方,其實都是中高緯度地區,不是冷就是乾旱,他們的身體條件也習慣這樣的氣候。只有南宋所在的區域屬於南方低緯度地區,而重慶更是其中炎熱氣候的翹楚。

    不動彈,只是靜靜得待著,蒙古人都已經會覺得難受了,更別說要穿著厚重的盔甲,進行高強度的戰爭。蒙古軍隊的士氣和體力,在這樣炎熱的氣候下,是要大打折扣的。

    一場戰爭,生生地拖到了夏天,蒙古人水土不服,軍中暑熱、瘧癘、霍亂等疾病流行,情況相當嚴重。據《馬可波羅遊記》和明萬曆 《合州志》等記載蒙哥被炮石擊中身負重傷,在炎熱的重慶,自然是很容易發炎的。蒙哥一死,釣魚城之圍自然就解了。

    二、地形的優勢

    合川釣魚城所在的位置可以說是一個天然的堡壘。

    釣魚城所在的那座山位於三條江的交匯處,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條江面說寬不寬,說窄不窄。釣魚城的山頂離水面最高不過300米,投石機架在山頂處,三條江面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被投石機擊中。不說投石機了,弓箭都能射中江面。

    就算以人力來堆,地形太險要了,單位地區能切入的士兵數量及其有限,人力堆的效果不佳。

    更何況,蜀道艱難,那個年代,水道就是四川基本的交通道路,蒙古軍只能從水道突入,更是將自己置於了一個狹窄的地域當中。

    可以說,釣魚城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的寫照。

    三、腹地的優勢

    釣魚城之戰,確實,蒙古軍隊切斷了上下游的各個城池與釣魚城的聯絡,幾乎讓釣魚城變成了一座孤城。

    但釣魚城在築城的時候就是為了抵禦蒙古族的軍隊,就是特地選了一個地方紮了一顆釘子。所以當時就已經在釣魚城內準備了大量的糧食。

    同時,三面臨水,挖井儲水,水資源不會斷絕。釣魚城不是一座孤山,山頂處很寬廣,有腹地的大量農田可以種菜,可以保證糧食蔬菜的供給,重慶是一個一年四季都能種植蔬菜的地方,食物上面不會斷絕。

    總結:

    釣魚城有自己特殊的氣候、地形,對於來自蒙古高原的蒙古騎兵來說,這樣的地方就是他們的噩夢,就是拿破崙的俄羅斯之戰。再加上當時的南宋軍民特地在釣魚城紮了一顆釘子想要守衛自己的國家,蒙古族哪裡能這麼輕易地拿下這個地方呢。

  • 8 # 莫地方

    釣魚城地小險要,擁有絕佳的地理位置,是兵家必爭之地。

    宋末元初,蒙古鐵騎亡西夏滅金橫掃中原大地,南宋作為蒙古下一步計劃關鍵,蒙古為攻打南宋早已在其邊界附近布有重兵,只待良機並對南宋發動全面進攻。

    蒙古採取三路攻宋之策,盟軍其他兩路勢如破竹獲得極佳戰果,蒙哥大汗率主力大軍鏖戰釣魚城七個月之久,並最終死在釣魚城之下。

    不可一世蒙古騎兵在不起眼釣魚城之下慘敗,造成極其嚴重後果,那就是蒙古歌王為爭王位停止對外攻伐,回家搞政治鬥爭去了釣魚城改變世界形勢,延緩了南宋滅亡。

    釣魚城歷史及地理位置

    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四川制置使彭大雅派遣甘潤合州東十里的釣魚山上築寨,形成了早期釣魚城。三年後冉璡﹑冉璞兄弟獻策餘玠要求將釣魚城正式城市化,這一關鍵決定也為釣魚城在日後宋蒙之戰中立下大功埋下伏筆。

    釣魚城建在今重新合川的釣魚山上,這座小山突兀聳立,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南、北、西三面環水,地勢十分險要。釣魚城既有山水之險,又有交通之便,通過水陸可以通達四川各地。

    餘玠作為四川制置使深知釣魚城重要性,充分利用釣魚城優勢完善其防禦體系,要其成為一座易守難攻軍事要塞。

    蒙哥釣魚城之戰

    宋理宗寶祐六年(1258年),蒙哥率軍從六盤山南下發動入川之戰,蒙哥原先的機會是迅速滅亡南宋,可無奈在其逼近合州之時,發現這城並不好進攻,有人就建議蒙哥避開釣魚城,可蒙哥認為自己的集結如此龐大軍隊一座小小的釣魚城會拿不下,他認為必須攻下釣魚城。

    蒙哥領兵攻城,蒙古軍隊數次工程雖獲得一時勝利,可無奈釣魚城守將王堅又率軍奪回,這一戰蒙古軍隊未得到什麼便宜。

    蒙哥不信邪依舊率軍進攻,勸銜、夜襲都沒獲得想要結果,南非地區溼熱氣候,要蒙古軍隊大量人員生病,這個時候軍心已不穩,在加之蒙哥又給飛石擊中,不久因病而亡。

    為何所向無敵蒙古鐵騎會兵一個小小釣魚城30來年都未完全拿下,釣魚城究竟有何優勢。

    其一、蒙古軍雖有精良工程機械,可釣魚城地勢險要根本用不上,就是釣魚城軍民在主將王堅指揮下全力抗戰要蒙古軍無可無奈,加之釣魚城糧草充足,蒙古軍無論圍困多久都拿不下釣魚城。

    其二、釣魚城防禦體系依山而建,附近也有不少要塞相互策應,以及釣魚城位置險要,一旦蒙哥跳過釣魚城進攻重慶,極有可能會腹背受敵,蒙哥為此必須攻下釣魚城,保全蒙古軍隊尊嚴,還有就是要打垮南宋軍民抵抗決心,最後就是害怕會腹背受敵。

    其三、釣魚城建立之初以充分考慮城市防禦、糧草儲備、兵力運輸、生存等問題,這要釣魚城在冷兵器時代就是銅牆鐵壁很難攻入。

    其四、釣魚城攻城之難在於地勢,因其地勢險峻只能正面進攻,懸崖峭壁以及地勢狹小,蒙古騎兵、回回炮都沒辦法發揮其優勢,這要蒙古軍隊很難受,守城軍隊可發射投石機,這要蒙古軍隊更難受。

    綜合所述

    釣魚城建立之初,利用地勢要其易守難攻,再加之城內又有足夠的補給體系,這要蒙古軍隊如何努力都很難攻下釣魚城。

  • 9 # 平安讀歷史

    蒙古大汗蒙哥上臺之後,自然想通過對外戰爭來擴大他的威望。而當時周邊的敵手都被蒙古帝國打得差不多了,只有剩下的南宋實力還算比較強大,所以蒙哥上臺之後,自然就將滅亡南宋作為自己的主要目標。

    當時蒙古分三路進攻南宋,其中北路由忽必烈統帥一直順利地打到了鄂州。而南路由大理出發,也順利找到了湖南,中路由蒙哥大訐親自統帥攻打四川。蒙哥的軍隊開始進展也非常的順利,屢次攻城拔寨,一直打到釣魚城下,在釣魚城下卻遭到了宋軍的頑強阻擊,好幾個月都沒能攻下來。

    後來蒙哥大汗據說在前線督戰,意外的受了傷而死去。為什麼釣魚城如此難以攻擊,這和釣魚城的地理位置,還有自然條件有很大的關係。釣魚城本身是三面環江,同時還有兩道城牆,所以等於有三道防守線。蒙古的軍隊雖然精銳,但是很難同時攻下三道防守線,所以幾個月的苦戰也沒能夠奈何釣魚城。

    釣魚城內部有豐富的水源,同時還可以種地,也就是說不用外邊的援助,釣魚城完全能夠自給自足。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釣魚城內部的守軍不用擔心糧食的缺乏,完全可以一心一意的應付蒙古軍隊的攻擊。再加上蒙古軍隊攻城太久,天氣逐漸炎熱,軍中爆發了大瘟疫,所以最後不得不撤軍。也許後來南宋滅亡了,釣魚城依然沒有攻下。

  • 10 # 祗樹

    《孫子兵法》有云:十倍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意思是說,如果一方兵力是另一方的十倍以上,那麼就可以痛痛快快地將其圍困,然後慢悠悠地將其耗死。這樣的進攻方式,雖然非常考驗後勤補給,卻會最大程度的減少己方傷亡。

    戰爭的另一方,即,被十倍兵力圍困的那方,就只能拼命地防守。

    “十倍”之所以會“圍之”,其獲勝的思路也非常簡單——通過耗盡敵方的已有糧草,阻斷外來糧草,使他們缺糧少藥無力維持戰鬥,最終迫使他們投降、或者趁虛破之。

    可是,歷史上有一則“十倍圍之”,卻愣是圍了二十年,也沒能將對方的糧草斷盡,更別提迫使對方投降。

    圍與被圍的雙方,正是“上帝之鞭”蒙哥率領的蒙古軍,以及傳說中風燭殘年羸弱不堪的南宋軍。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親率4萬大軍南下,取道漢中拿下四川,然後沿江而下,決定對南宋朝廷來個包抄。當蒙哥的大軍打到重慶時,4萬大軍已經彙集成14萬超級兵團,要知道,蒙古人征服東歐也不過這麼多兵力。

    可見,蒙哥對於拿下南宋,信心滿滿。

    真實的歷史情況,一開始也恰如蒙哥所料,蒙古軍所到之處,盡是投降的白旗。

    當十幾萬超級兵團打到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處、即釣魚城時,卻遭到南宋軍隊頑強的抵抗。蒙哥親率大軍多次發動進攻,都以失敗告終,不得已,蒙古軍只好將釣魚城圍困,等著城內彈盡糧絕。

    釣魚城為何如此頑強,能夠抵禦所向披靡的蒙古軍,數次圍攻而不敗呢?

    請看釣魚城的地理示意圖:

    這張圖片,是從衛星地圖上擷取的釣魚城地形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釣魚城三面環江,城內地形複雜、盡是山地,只有東面一處狹窄地峽可以由陸路通過。此處由於常年被三條大江沖刷,地形異常險要,根本不具備大軍團作戰的條件。

    蒙古軍想要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下,將釣魚城完全圍困,靠這十幾萬兵力,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巨集觀上看,釣魚城並非一座孤城。

    南宋軍隊為了守住四川、阻止蒙古軍通過長江順河而下,以釣魚城為中心,修築了大量防禦工事,形成一個大型的防禦網。請看防禦圖:

    除了釣魚城,在上將沿線還有得漢城、雲頂城、龍頭城、白帝城、重慶府、青居城等等防守據點,所有的防守點互為犄角,一旦一座城池被攻擊,其他防守點可以迅Superb兵支援。

    蒙哥所面對的南宋軍隊,可不止釣魚城一個!不過,雖然南宋軍隊的防守據點很多,釣魚城卻是其中最難打的一個。

    為什麼這麼說呢?還是看地圖。

    這張照片,是當年南宋軍隊在釣魚城修築的城防示意圖。

    即便是過了750多年,依然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到,釣魚城的城牆根據險要的山勢,修築的非常堅固——城牆最厚的地方,有將近5米厚!城牆與城牆直接,又有山勢相隔,內城與外城另有暗道相通。

    這樣險要的山勢,又依偎如此激流的江面,蒙古軍的鐵騎完全無用武之地,而他們的優勢火炮,因射程不足,無法發揮威力。蒙古軍最強大的憑藉——騎兵、火炮成了擺設,不啻於自斷雙臂,這樣的蒙古軍,對釣魚城的南宋軍隊來說威脅並不大。

    面對固若金湯的釣魚城,蒙哥不得不下令圍困,迫使其投降。

    蒙哥的想法很簡單:你們南宋軍隊不是很能“扛”嗎?那我就困死你們,等你們缺吃少喝的時候,看你們還怎麼守?

    如果是其他地方,蒙哥的計謀或許得逞;可是,釣魚城卻完全不擔心缺吃少喝,因為城內有充足的淡水補給,又有足夠的耕地可以自我生產,幾乎不需要外界補給。

    這張照片,就是釣魚城險要的地形。

    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出,蒙古人想要從這裡爬上去,幾乎就是找死。圍牆之內,又有大量的平地可以被開發成耕地,溼熱的南方又不缺雨水。

    沒辦法,蒙哥只好暫時圍困釣魚城,然後率軍將其他軍事據點拔掉。

    這一暫時呀,就是二十年(有說三十年)!

    二十年說長不長、說短其實也不短。

    在這二十年裡,發生了很多事情,比如說蒙哥在一次攻打釣魚城的過程中,因被“流矢”擊中,不治身亡,導致歐洲的蒙古人急速撤軍,挽救了水深火熱的蒙古人;釣魚城四周的防守據點,一個一個都被蒙古人端掉;忽必烈繼承了大漢之位,繼續對南宋加緊攻勢,南宋都城臨安失陷。

    對於釣魚城而言,問題只有一個:其他據點的敗兵逃將紛紛逃入釣魚城,釣魚城的守軍由最開始的4600人,一下子發展到十幾萬軍民。僧多肉少,釣魚城的糧草平衡,完全被打破了。

    換言之,雙方都打不動了。

    釣魚城還能再守嗎?再守幾年沒問題,可是,這樣守下去又有什麼意義呢?首都臨安都沒了,在這彈丸之地,他們這些老弱病殘又能創造什麼奇蹟?

    1279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再次對釣魚城守將誘降,這一次,釣魚城守將王立沒有拒絕,而是選擇開城投降,不過,他投降的條件只有一個:不可殺城中一人。

    就這樣,蒙古鐵騎圍困20年之久的釣魚城,終於失陷。

    釣魚城失陷一個月後,南宋小朝廷與元軍發生崖山海戰,南宋數十萬軍民跳海自盡,南宋滅亡。據說,釣魚城投降之後,有36位南宋守軍將領自殺。

    如此剛烈之南宋守軍,相對於羸弱的南宋皇室來說,不可不稱之為中華民族之脊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玉為什麼不救晴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