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松鼠老孫
-
2 # 黎松祥
哲學中的矛盾論,一切事物都存在著矛盾。矛盾存在於事物整體之中,事物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存在著矛盾。磁鐵有性質相反的南北極。同名相斥,異名相吸。電荷有正負電苻,同種電荷相斥,異種電荷相吸。發現了反物質,人工合成了反氫原子。矛盾存在事物的整體中。一塊磁鐵同時存在南北極。杷磁鐵分小後還是有南北極的小磁鐵,自始至終都是這樣。原子整體來說是中性的不帶電的,但內部原子核帶正電荷,核外的電子帶負電荷,矛盾存在於事物的整體之中。化學反應中有分解和化合,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反過來氫燃料電池中,氫氣和氧氣化合成水,產生了電流。哲學所說事物的發事過程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量變達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元素週期表的發現今年150週年紀念。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氫原子核是1個質子,2個質子的原子就成了性質完全不同的氦原子核。量變引起質變。碳原子和矽原子,外層都是4個電子,核內質子數核電荷相同。但矽此比碳多一層電子,僅僅這樣少少的量變卻發生了重大性質變,碳能形成以它為主的碳基生命。人們幻想有矽基生命,是不懂哲學,不相信哲學,天方夜譚。
這個關係可能是相反的,哲學理論很多來自於對科學發現過程的總結,反過來科學發現往往要突破哲學理論的模式。也就是說,哲學理論最多可以看作科學家手裡的一種工具合用則已,不合用則放在一邊再去發明新的工具。
哲學家的思想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嗎?
當然不是。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哲學定義說,哲學是對一般科學認識規律的抽象總結。也就是說,哲學是基於既往科學發現而來的,當科學研究的模式(正規化)沒有太大改變的時候,應用哲學原則可以啟發科學研究的方向和方法。這大概是過去總是說“哲學指導科學”的原因吧。
可是呢?這個原則並不是總是成立的。重大的科學發現經常要突破哲學理論,比如牛頓物理學、進化論、相對論、量子力學、DNA。因為重大發現經常意味著科學研究模式的轉變,過去的方法論不再適用啦!
比如在量子力學的建立過程當中,那一代物理學家們就思考得非常痛苦。因為在牛頓物理學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哲學理論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規律是確定性的。確定性可以用一句話來描述,就是拉普拉斯說的“給我世界上一切粒子的引數,我可以計算出整個宇宙的未來”。但是對於微觀粒子的研究,恰恰發現,粒子運動行為一些特徵是不可預測的,一位年輕的物理學家海森堡建立起來了不確定性原理。從確定論時代成長起來的物理學家們,要邁步到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原則上來,這不僅僅是在科學發現上,在哲學上也是一個巨大的突破。
這些偉大的科學發現,也改變了哲學家們對世界的思考方式。當然了,就像我們一開始說過的,哲學思考的方式,一開始就是被一些科學發現所啟發和限定的。
就像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過的“不懂幾何者,請勿入內”——請注意那個時候哲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如果不懂數學,就沒有辦法談哲學。
所以我們對於哲學的地位要重新進行思考。它可能並不是那樣高高在上的,科學發現是它的限制條件,哲學更像是科學家們手裡的工具。任何工具都無法包辦一切,更代替不了正在積極探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