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蓉蓉小護士

    一、迅速判斷是否為消化道出血

    1.排除消化道以外的出血

    ①呼吸道出血:肺結核、支氣管擴張、鉤體病、支氣管肺癌和二尖瓣狹窄所致大量咯血時,可吞嚥入消化道而引起黑便;②口、鼻及咽喉部岀血:注意詢問病史和區域性檢査;③進食引起黑便:如動物血製品、碳粉、含鐵劑的藥品、治貧血藥物及治療胃病的含鉍劑藥物等,通過詢問病史即可鑑別;④新生兒吞入母血:分娩過程中吞入母血或因母親乳頭裂口出血,患兒吮吸時吞下,大便或嘔吐物中可有血跡。

    2.判斷消化道出血部位

    (1)插胃管抽吸胃內容物如果胃吸出物有血,則出血部位在上消化道,如果胃吸出物無血,則下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更大,但不能排除出血已中止的上消化道疾病。

    (2)嘔血與黑便的關係

    嘔血與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狀,有嘔血者必伴有黑便,而有黑便者未必伴有嘔血。病變在幽門以上,特別是當出血較多者,常有嘔血;病變在幽門以下者,如短期內大量出血,血液反流入胃,也可引起嘔血。如果出血量少而緩慢,則單純出現黑便。

    肛門、直腸下段出血常為鮮紅血便或血液附著在成形糞便的表面;結腸上段出血時,血液常與糞便均勻混合,呈醬紅色,小腸出血如血液在腸道內停留時間較長,可排岀柏油樣大便,若出血量多,排出較快,也可排出暗紅色血便。少量鮮紅色便血或鮮紅色血附著於糞便表面者,多為直腸或左半結腸疾病出血,如痔、肛裂、息肉、潰瘍及腫瘤等;排便後有鮮紅色血液滴下,甚至呈噴射狀出血者,多見於痔、肛裂,也可見於直腸息肉及直腸癌;血與糞便相混雜,且伴有黏液者,多為慢性結腸炎、息肉或腫瘤;黏液血便或膿性黏液血便者,應考慮潰瘍性結腸炎、痢疾和腸道血吸蟲病等。

    出血量≤10%,血壓正常,Hb≥100g/L,般無臨床症狀。中度:出血量≥10%~20%,影響血壓、脈搏,Hb為60~90g/L,有頭暈、軟弱無力、口乾等症狀,突然起立可產生重度暈厥。重度:出血量≥20%~25%即可出現休克,hb<60g/L。慢性出血時超過總血容量1/3才出現迴圈衰竭症狀和體徵。需要注意的是,在急性失血早期,紅細胞和血紅蛋白下降可能不明顯,組織液滲入血管內使血液稀釋,一般需要3.4小時以上才能反映出失血的程度。從嘔血和黑便的情

    況看,嘔血者比單純便血者出血量大,嘔鮮血者比嘔暗紅色血出血量大,大便紅色比黑便出血量大,大便次數多而黑便稀薄較大便次數正常而黑便尚成形者的出

    5.明確是否為活動性出血

    有以下情況需要考慮活動性出血:①反覆嘔血或轉為嘔鮮紅血,黑便次數增多,或轉暗紅色、柏油樣便,腸鳴音活躍;②鼻胃管內不斷有血性液體引出;③周圍迴圈衰竭的臨床表現治療後無好轉或繼續惡化;④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計數進行性下降,輸血後也無明顯增髙或增髙後短期內再次下降;⑤補液擴容後尿量正常,但尿素氮持續增高;⑥內鏡、核素掃描、血管造影等檢査提示活動性出血應注意家族史,如家族性腺瘤樣息肉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常有家族發病史(表)。

    1.下消化道疾病

    (1)小腸疾病

    腸結核、腸傷寒、急性壞死性腸炎、鉤蟲病、克羅恩病、腸道腫瘤、小腸血管瘤、空腸憩室炎或潰瘍、梅克爾憩室炎或潰瘍、腸套疊等。

    (2)結腸疾病:

    急性細菌性菌痢、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憩室炎、結腸息肉、缺血性結腸炎。

    (3)直腸肛周疾病

    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退行性病變、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3型等。

    2.消化系統相關疾病

    膽道、肝臟相關疾病出血,經腸道排洩,視出血量和速度不同表現為便血或黑便。

    3.全身性疾病

    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維生素C缺乏、維生素K缺乏、肝臟疾病、尿毒症、流行性岀血熱、敗血症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6個月寶寶吃奶時頭會高頻抖動5s左右,偶爾手會抖動,是正常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