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生八雅

    站在未來罵過去的人笨,這本身就是耍流氓

    所以,現在很多人長大後慢慢的懂事

    在瞭解到真正的歷史後才發現

    人們做的所有決定,都是在當時特定條件下,做出的最優選擇

    不是傻,也不是笨,更不是壞

    而是一種無奈

    對於這種無奈,敢於承擔責任,並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爭取利益

    就這一點李鴻章就可以稱為真中堂

  • 2 # 霖卓

    至於很多人認為,北洋水師的失敗,是由於武器裝備不夠先進,沒錢購買新軍艦。這種說法基本上不靠譜,因為戰鬥力很強的平遠艦在1888年才下的水,距離甲午戰爭爆發也就六年的時間,無論如何也說不上是舊武器吧?被日本拖走的軍艦,日本二戰還在用。而且,就算是沒錢買新軍艦,那這口鍋也應該中堂大人來背,因為錢都進他口袋裡面了嘛。

  • 3 # 林盛

    我想題目應該來自這句話:年少不知李鴻章,年長方知真中堂。

    不信歷史課本的史實,看完十幾秒的視訊內容就在那參加李大人,感覺很魔幻。

    我的立場是,從歷史角度,我不同意對李鴻章進行過於正面的肯定。

    原因很簡單,李鴻章的正面事例不多,比如流傳最廣的三個事,奧運會唱茉莉花、一顆子彈削去一億兩白銀、代替慶親王簽字都是假的。

    第一,1896年萬國奧運會以茉莉花為國歌

    流傳版本:1896年,萬國運動會召開,當時李鴻章作為中國代表出席。各國國旗都伴著國歌依次升起,只有清朝的黃龍旗升起之時,寂靜無聲。場地上當即響起了西方人一陣接一陣的嘲笑聲,所謂的堂堂大清帝國,竟然連一首國歌都沒有。隨行官員,紛紛羞愧的低下了頭。正在這個時候,年過七旬的李鴻章站了出來。他雖然頭髮銀白,步履不甚穩健,卻毅然走到龍旗下,挺直自己的腰板,唱起了一首家鄉小調。從李鴻章唱歌起,周圍的鬨笑聲漸漸減弱,最後寂靜無聲,只餘李鴻章所唱歌聲在整個運動場迴旋。一曲唱罷,掌聲響動,敬的不知是大清,還是這位努力捍衛祖國尊嚴的老人。

    事實上,1896年的那次奧運會,是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參賽國圍繞12、13、14有多個統計版本,但都沒有中國,並且那時候美國也沒有正式國歌。而李鴻章那會正作為外交特使在西歐和俄羅斯轉悠,沒空跑去雅典。

    第二,李鴻章遇刺,逼迫日本免去一億兩白銀索求。

    流傳版本:日本一開始其實是要賠款3億兩白銀的,但最後卻只要了2億兩白銀。這少的1億兩,其實是李鴻章拿命換來的。當時,日本百般威逼利誘,李鴻章都拒不簽字,甚至說:大不了,繼續打,日本絕吃不了中國,拖都要拖死日本。由是激起了日本國內對李鴻章的憤恨,直接導致了一個憤青刺殺李鴻章,使李鴻章中了一彈,就是這一彈使得日本退了一步,為中國節省了1億兩白銀。

    首先,遇刺是真的,然後日本一開始要三億兩後來要兩億兩也是真的。但這和李鴻章遇刺沒關係,李鴻章也沒有據理力爭,視死如歸威脅日本政府。

    當時日本國內主戰情緒高漲,李鴻章遇刺不是因為日本人覺得自己受欺負了,而是覺得休戰以後沒辦法馬踏燕京城了。李鴻章遇刺後,確實用自己的傷勢換來了一些日本的妥協,但那是休戰條款,而且只是在奉天那塊停戰了,澎湖列島那裡還沒有。而且李鴻章遇刺是在第三次談判結束,之後談判說賠款才提出的三億兩,最終因為清政府真的沒錢了,改成了兩億兩。另外,日本的條約改變和李鴻章也沒有關係,他們考慮的是其他列強,主要在東北華北地區做了讓步,減緩了和沙俄的衝突。

    第三,《辛丑條約》代替慶親王簽字。

    流傳版本:簽訂《辛丑條約》時,他甚至在病床上,忍著病痛,將一開始的10億兩,談成了4.5億兩。條約簽訂後,李鴻章就大口吐血,而後病逝在北京。就像他對慶親王說的一樣:“天下最難寫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簽在這賣國條約上,就是千古罵名啊!你還年輕,路還長著呢!由我來吧” 。這個條約的簽訂已經成為了既定事實,區別只在寫誰的名字罷了。

    這就更是扯淡了。

    首先,《辛丑條約》簽訂在1901年,慶親王奕劻1838年出生,那會63了,李鴻章當時78歲,不說身份差距上李鴻章有沒有資格對鐵帽子王說這話,就按年齡算慶親王也不能說年輕啊。

    其次,《辛丑條約》開頭兩句話:

    一九零一年九月七日,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北京。

    大清欽命全權大臣便宜行事總理外務部事務和碩慶親王。

    這麼大一個慶親王就直接給釘在這了。

    最後,在與列強簽訂的條約中,清朝代表都沒有籤本名,而是採取的畫押,就是一種防偽的藝術簽名。

    第四,我們聊點零碎。

    比如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其實洋洋灑灑一本書,“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算是全面客觀的分析了一波,和諸葛亮秦檜等歷史人物都做了對比。我只能說,拿著梁啟超的某句話去評價李鴻章完全屬於斷章取義。

    最後總結。

    我依然是那個觀點,如果把歷史當作故事,那它只負責故事就好,如果要對歷史進行評價,那就要考證資訊的準確性。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就要看他在歷史上做過哪些事。

    李鴻章確實算個人物,但他做的事不值得後人敬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ump it up跳7個月能瘦到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