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積木育兒
-
2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這樣的情況只因缺少一個能力——覺知力。
什麼叫覺知力?就是覺察感知情緒的能力。
比如,有家長在工作上有不愉快了,心不順,但她意識不到自己的這個情緒,回到家,看到孩子沒好好吃飯,或者調皮搗蛋了,就又罵又打。
其實,孩子沒好好吃飯,調皮搗蛋,不是隻有當時發生的,之前也有,但因為家長心情不好,遷怒於孩子,這就是沒有覺知力。
怎樣才能有覺知力呢?
這需要日常的訓練,不斷你感受此刻的心情怎樣?是高興,悲哀,痛苦,孤單還是什麼,
不斷感受,這樣慢慢地,你不但能覺察到自己的心情,也能感同身受孩子或者其他人的情緒狀態,你的情商會越來越高,你也會越來越受人喜歡的。
-
3 # 使用者277327973
對於孩子來說只有“高興”與“不高興”,沒有大人那麼複雜多變的情緒。
小孩子捱打哭了,一分鐘後會擦乾眼淚跟打他的人玩得不亦樂乎。但是大人如果捱打了,我想會想好多,甚至愛恨情仇喜怒哀樂都會來一遍,至少得緩好幾天才能恢復正常。
很多大人不懂孩子的情緒,是因為沒有真正去走近他,給他太多都不是他想要的。
可以試著和他做朋友,什麼事情都和他商量,詢問他的想法。不要把小孩子當做什麼都不懂。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不管你同不同意他的想法,讓他說出來就好了。
-
4 # 迴歸自我
放寬心,拋棄複雜的念想,回憶過去,以同輩的心態去理解和感受。
夫妻雙方最好是一個扮演嚴父或者嚴母,另一個則扮演朋友。原則性錯誤才需要一個嚴厲的長輩出現勸誡,同時朋友出現幫助理清思路,分析利弊,找到規避再次失誤的方法,並告知或者協助承擔錯誤行為的後果。儘量避免責備訓斥和懲罰,除非屢教不改!
只有朋友才能容易走進孩子心理,才會容易有同理心。
一般來說,孩子的情緒還算簡單,因為他們的需求很簡單,無外乎一是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一是探索方面的需求、物質方面的需求等能夠得到滿足。需求被滿足了會開心笑,需求未被滿足會發脾氣,需求嚴重未被滿足的,有可能直接出現各種頑固行為問題。整體上孩子的情緒變化一般都會在行為上表現出來。
媽媽意思應該指的是“共情”,其實做父母久了,一般都應該知道孩子對應的情緒都因為什麼。比如有的寶寶不舒服會發脾氣,有的寶寶不舒服則會變沉默不愛說話了,有的寶寶遇到問題會哭鬧,有的遇到問題則會很憤怒要打人之類。這些一般父母最能明白自己的孩子。
所以如果遇到孩子不乖了透過觀察孩子的內心情緒變化,去適時地多陪陪孩子,嘗試去問:寶貝,你是不是因為……所以很傷心/生氣……?實在有時候猜不出孩子是怎麼了也沒關係,我們都不是全能父母,這個時候直接跟孩子說:寶貝,媽媽有時候也挺笨的,不知道你在想什麼,你願意跟媽媽說一說嗎? ——整個過程中,說話是一種共情的方法,但是媽媽所表現出來的對孩子情緒的關注、媽媽關切的眼神、以及可能有的親親抱抱等身體接觸動作,其實也都是對孩子的一種共情,都在無聲地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這會兒……來看看我們如何度過這個不好受的時刻呢?
在育兒的過程中,與孩子互動的過程,其實也是父母的一次重生。因為孩子就像鏡子,會映照出父母的影子來。看見孩子,也是一場自我覺察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