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音悅心靈魂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詩句賞析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這不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

    寫作背景

    這是蘇軾初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壁上的一首詩。詩人看到:正看廬山,高嶺橫空;側看廬山,峭拔成峰;遠近高低,形象各異。想到:為什麼總看不清廬山真面目呢?恐怕只是因為自身在這山中的緣故吧! 讀了本詩想到:我們有時看問題,看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是因為我們身處其中,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姜太公直鉤釣魚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為何能為成功等待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