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和西洋參均來源於五加科植物,都是補氣類補虛之品,均能補氣生津,治氣津兩傷的煩倦口渴,但西洋參苦涼清洩為涼補而人參甘溫卻善溫補。人參性微溫,補氣力甚強,多用於氣虛、氣陰兩虛的重症;又善於補脾氣、益肺氣,為治脾肺氣虛證所常用;還能安神益智,治失明健忘。西洋參性苦涼,為清補之品,補氣力不及人參,但長於清熱養陰,尤適於氣陰兩虛兼熱者;又善養肺陰、清肺熱,長於治陰虛火旺的喘咳痰血之病症。
人參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乾燥根,栽培者稱“園參”,野生品稱“山參”也習稱“籽海”。山參生於山地針闊葉混交林或疏林下,分佈於東北、河北北部深山中,主產於東北三省。園參廣泛栽培于吉林、遼寧和黑龍江,園參於9-10月間,山參於7月下旬至9月果紅熟時採挖。依據加工的不同分為生曬參、紅參、糖參,山參多加工成全鬚生曬參。人參性味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補益效力強大,有“補氣強身之要藥”之美稱,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用於氣虛欲脫證;脾氣虛弱的食慾不振、嘔吐洩瀉;肺氣虛弱的氣短喘促、脈虛自汗;熱病津傷的口渴及消渴證;心神不寧、失明多夢、驚悸健忘等病症。內服或入丸散,常用量一般為3-9克,大補元氣則用至15-30克,文火另煎,研粉一次1克,一日2次。野生人參功效最佳,生曬參性較平和,適用於氣陰不足,紅參藥性偏溫,多用於氣陽兩虛。不宜飲茶,忌與蘿蔔、藜蘆、五靈脂、萊菔子、皂莢等同服,邪實而正不虛者忌服。
西洋參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的乾燥根,又稱花旗參、洋參,主產於加拿大、美國。於秋季採挖,除去地上部分、泥土,去除蘆頭、側根及鬚根,洗淨、曬乾或低溫乾燥而得。西洋參性味苦、微甘、涼,入心、肺、腎經,具補氣養陰、清火生津的功效,用於陰虛火旺之咳嗽痰血、熱病氣陰兩傷之煩倦、津液不足之口乾舌燥及內熱消渴。內服或入丸散,常用量一般是3-6克,另煎。西洋參性寒,能傷陽助溼,陽虛內寒及寒溼者慎用。不宜飲茶,忌與蘿蔔、藜蘆、五靈脂、萊菔子、皂莢等同服。
人參和西洋參均來源於五加科植物,都是補氣類補虛之品,均能補氣生津,治氣津兩傷的煩倦口渴,但西洋參苦涼清洩為涼補而人參甘溫卻善溫補。人參性微溫,補氣力甚強,多用於氣虛、氣陰兩虛的重症;又善於補脾氣、益肺氣,為治脾肺氣虛證所常用;還能安神益智,治失明健忘。西洋參性苦涼,為清補之品,補氣力不及人參,但長於清熱養陰,尤適於氣陰兩虛兼熱者;又善養肺陰、清肺熱,長於治陰虛火旺的喘咳痰血之病症。
人參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乾燥根,栽培者稱“園參”,野生品稱“山參”也習稱“籽海”。山參生於山地針闊葉混交林或疏林下,分佈於東北、河北北部深山中,主產於東北三省。園參廣泛栽培于吉林、遼寧和黑龍江,園參於9-10月間,山參於7月下旬至9月果紅熟時採挖。依據加工的不同分為生曬參、紅參、糖參,山參多加工成全鬚生曬參。人參性味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補益效力強大,有“補氣強身之要藥”之美稱,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用於氣虛欲脫證;脾氣虛弱的食慾不振、嘔吐洩瀉;肺氣虛弱的氣短喘促、脈虛自汗;熱病津傷的口渴及消渴證;心神不寧、失明多夢、驚悸健忘等病症。內服或入丸散,常用量一般為3-9克,大補元氣則用至15-30克,文火另煎,研粉一次1克,一日2次。野生人參功效最佳,生曬參性較平和,適用於氣陰不足,紅參藥性偏溫,多用於氣陽兩虛。不宜飲茶,忌與蘿蔔、藜蘆、五靈脂、萊菔子、皂莢等同服,邪實而正不虛者忌服。
西洋參為五加科植物西洋參的乾燥根,又稱花旗參、洋參,主產於加拿大、美國。於秋季採挖,除去地上部分、泥土,去除蘆頭、側根及鬚根,洗淨、曬乾或低溫乾燥而得。西洋參性味苦、微甘、涼,入心、肺、腎經,具補氣養陰、清火生津的功效,用於陰虛火旺之咳嗽痰血、熱病氣陰兩傷之煩倦、津液不足之口乾舌燥及內熱消渴。內服或入丸散,常用量一般是3-6克,另煎。西洋參性寒,能傷陽助溼,陽虛內寒及寒溼者慎用。不宜飲茶,忌與蘿蔔、藜蘆、五靈脂、萊菔子、皂莢等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