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日說文旅
-
2 # 白羽居士
比起大明王朝的三大懸案,明太宗朱棣苦苦尋找建文帝的下落成了後世最為津津樂道的話題。朱棣在靖難之役時攻入南京,事後一直沒有找到建文帝的下落。有的說是死於火災,有的說建文帝化妝成和尚以後從地道逃跑了。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又將這一歷史話題重新包裝後搬上了電視熒屏,將這個歷史迷題給出了新的解答。並讓朱棣與建文來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談話,那麼這件事究竟有沒有發生過呢?依我看來,王見王這種談話方式肯定是沒有發生過的。
既然沒有記載,我們可以根據史書的記載和朱棣的反應表現來推斷一下事情的真相。
朱棣聽說胡瀠來了,急於知曉建文帝的下落,立刻連夜召見,兩個在密室談了很長時間,胡瀠詳細彙報了自己的工作。一直從傍晚聊到了第二天的凌晨。聊的內容外人不得而知,但是史書中的這句原話頗值得玩味“至是疑始釋”。
我想,經過胡瀠長達二十一年的尋找,中間肯定有過無限接近建文下落的時刻,依他沉穩的性格特點(找了這麼多年都不感到厭煩),肯定不會這麼著急忙慌的跑去見領導,肯定是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掌握了所有的證據,謀定而後動。朱棣有沒有跟建文帝見過面我們不知道,但是胡瀠肯定是見過了。
經過20年的東躲西藏,一直小心翼翼不肯露面的建文帝也不會如此突然地跑來跟朱棣見面,就算他想來,身邊保護他的人也不能同意。就算雙方同意聊幾句,也要向電視劇中那樣,經過胡瀠兩頭聯絡,兩頭傳話,在確保雙方都安全的情況下,才能達成這種複雜的局面。
胡瀠在朱棣時代一直充當的都是私人偵探的任務,在朱棣死後,明仁宗繼位,胡瀠升任禮部侍郎。朱瞻基繼位後,與楊榮一起親征,合力撲滅了漢王謀反案件。胡瀠前前後後經歷了六任皇帝,是真正的六朝元老,人稱“耄德”。
對於朱棣來說,這個壓在心頭的祕密一朝得釋,長達二十年的胸中塊壘一掃而空,對朱棣來說心情是十分愉悅的。但是,他也過不了幾天舒坦日子了。就在第二年的秋天,朱棣又一次勉強的騎上戰馬,再一次去草原找他的老對手阿魯臺死磕,就在行軍至榆木川的時候,他就在軍中病逝,時年六十五歲。朱棣和建文見面的祕密也被他帶到了棺材中,世人至今也無法得知。
-
3 # 史曉生
一、朱允炆的生死未卜,是朱棣最大的夢魔
建文四年,朱棣在李景隆和谷王朱橞的配合下,攻下了南京城,江山即將易主。在眾人準備一鼓作氣將勝利擴大的時候,朱棣下了一個奇怪的命令,命所有的士兵不入皇城,而是將皇宮圍起來。很顯然這樣做的目的,朱棣不想與皇宮裡的那位兵戎相見,更不想背上殺掉自己侄子的罪名,他在等朱允炆主動讓位。
對於朱允炆是否死在大火中,很多史料都記載的模稜兩可,雖說在部分史料中描述朱允炆自焚於火中,但明眼人都知道,那是朱棣的自圓其說,實際上根據《明·建文皇帝本紀》記載,朱允炆“著僧服遁去”,朱棣無奈之下,隨便指著地上被焚燒的屍體宣佈就是朱允炆,安排人將其安葬。
朱允炆的下落不明,成為了朱棣內心最大的恐懼,因為他是打著“靖難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如果有一天朱允炆突然出現,自己的這個皇位就名不言不順,更保不齊大臣們會倒戈,為了找到朱允炆,朱棣想盡各種辦法,我們熟知的鄭和下西洋,就負擔著尋找建文帝的使命。與此同時,朱棣還安排了一枚暗棋,以尋訪仙人為名,前去尋找自己生死未知的侄子。
二、最好的結局就是,此生終不相見永樂二十一年(1423)的一個深夜,北征的朱棣正在帳篷中休息。已經尋訪建文帝數年的胡濙前來求見,已經入睡的朱棣聽到胡濙前來,急忙將胡濙召入帳中,胡濙與朱棣交談很久,而交談的內容,是關於建文帝下落的,但究竟建文帝在哪裡,我們仍無從得知。
朱棣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這一點人皆盡之。在行軍打仗的半夜,敢去驚擾朱棣休息的,恐怕沒幾個人,但是胡濙就不一樣,據《明史.成祖本紀》所描述,朱棣在聽說胡濙求見後,“聞濙至,急起召入。”同時兩個人交談甚久,“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一直對話到軍營中早起的大鼓敲響,方才結束談話。
無論是朱棣,亦或是朱允炆,從親如骨肉的叔侄,到兵戎相見的仇人,這一切均是皇權所造成的悲劇。而胡濙究竟帶回來什麼訊息,我們也無從得知,從史料記載來看,似乎朱棣對胡濙帶回來的訊息很滿意。而在後世的歷史中,曾出現過多次疑似建文帝的身影,但是均無憑無據,難以證實。留給我們後人的,是無限的猜測罷了。
-
4 # 嘿絲朵瑞
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之名起兵靖難,攻克南京,建文皇帝朱允炆失蹤,朱棣即位,改年號“永樂”,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永樂大帝。
對於建文皇帝朱允炆的行蹤,一直以來都是歷史愛好者爭議的焦點。有的認為建文帝出家做了和尚,隱居世外,直至終老。有的認為朱棣找到了建文帝,並祕密殺掉了建文帝。也有人認為建文帝逃到了海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
我個人的看法:朱棣找到了建文帝,但並沒有殺掉他,而是祕密圈禁,直到建文帝去世。
一、關於靖難之役,有一個細節,朱棣是依靠建文朝皇宮中的太監做內應,才順利攻克南京的,這也是永樂一朝建立東廠重用太監的原因。那麼既然皇宮之中有內應,朱棣就一定會把建文帝的行蹤作為重點。兵敗如山倒,或許當時建文帝身邊的親信太監都被收買了,大難當頭,誰不想給自己留一條後路呢?所以,從這一點出發,以東廠的偵察能力,朱棣很可能一直知道建文帝的行蹤,並很輕鬆的就找到了他。
二、找到了建文帝,朱棣不一定會殺掉他。朱允炆畢竟是朱棣的侄子,朱棣當了皇帝以後,把自己的出身改為馬皇后的親生子。既然是以清君側的名義靖難,那朱允炆這個親侄兒怎麼能隨便殺呢?那麼多藩王、那麼多大臣都會看的。所以建文帝不能殺,但又不能出現,因為只有建文帝失蹤了,國又不可一日無君,朱棣才能順理成章地坐上皇帝的位置。
三、建文帝不可能逃往海外,朱元璋時期實行“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明朝在當時根本找不到一條能去海外的大船,建文帝又如何能逃往海外呢?一個當過皇帝的人,氣場完全不同,一個漢人,容貌和生活習慣在海外是非常顯眼的,隨便一找就找出來了,何必七下西洋?
所以,圈禁建文帝才是朱棣最好的選擇,讓他與世隔絕,不與外界有任何接觸。等到穩住了權力,自然也就穩住了朱棣一脈的皇位傳承。
-
5 # 歷史的發生
建文帝的下落可謂是明朝最大的疑案。
《大明風華》中朱棣與建文帝見面,純粹是歷史問題經過藝術手法處理,加入了現代人的想法,使電視劇的效果更吸引眼球。
歷史上建文帝下落朱棣大軍攻到南京,讓軍隊駐紮在龍江,可皇宮內起了火災,想必朱棣是萬分著急,皇位是穩坐了,但現在的皇帝、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得找到,不論是死是活。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
朱棣派的人沒能找到大活人朱允炆,《明史》中記載在大火中找到了朱允炆和馬皇后的屍首。
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明面上也為了宣揚國威,實際也是為了找到朱允炆的下落;朱棣還派遣毫不起眼的給事中胡濙尋找朱允炆的下落。
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明史》
一切在永樂二十一年有了答案。胡濙在外十幾年苦尋朱允炆的下落,忽然在一天夜裡急著要見朱棣,朱棣已睡,聽說是胡濙求見,立刻起身召見,兩人談了許久,最後朱棣“至是疑始釋”。
胡濙深夜求見朱棣,朱棣二話不說立刻召見,兩人肯定商議的是朱允炆的失蹤之謎,應該還活著,若是已死,也不會談許久。
朱允炆下落如何朱允炆的下落不外乎有這麼幾種說法
《明史·恭閔帝本紀》所載朱允和馬皇后自焚。萬曆年間《致身錄》中所說,朱元璋駕崩時留有錦囊,裡面放有僧袍,所以衍生了朱允炆出家一說。朱允炆隱居他鄉,下落成謎。《明史·恭閔帝本紀》中記載了朱允炆在燕軍攻城時連同馬皇后一起自焚,但在《明史·胡濙傳》中又寫到朱棣派胡濙尋找朱允炆下落,兩者相對應,證明向外界透露朱允炆已葬身火海的訊息是為了掩人耳目。
《致身錄》原本是一本筆記小說,正是明朝小說發展的產物,久而久之就傳的有鼻子有眼。另這一說法廣為流傳的是在2009年南京明史專家等人在研究寧德市上金貝古墓時發現,此墓所採用的建造結構和格局凸顯皇家氣派,一些造型和鳳陽明皇陵相似,推斷是朱允炆之墓。福建省博物館召集明史專家、文物鑑定專家,結合多種歷史資料,最後斷定上金貝古墓為滄海珠禪師之墓,而並非朱允炆之墓。
結語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目前來看還是一個未解之謎,歷史的推斷要有可靠的史料作為依據,只能隨著更多的文物被髮掘才能得出最終的結論。
-
6 # 鹹魚閒聊
然而古裝影視劇的一大弊端就是為了增加話題性而會時常對史實進行篡改,就像《大明風華》這部劇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很多為人所詬病的篡改,例如劇中的一對冤家建文帝朱允炆與永樂帝朱棣竟然見面了,最後兩人還冰釋前嫌,各自安好。
雖然朱允炆的下落至今是個謎,但可以肯定的是,朱允炆與朱棣自靖難之役後根本就沒見過面,因為朱棣窮其一生都在打聽朱允炆的訊息,尋找朱允炆的下落。至於朱棣為何如此執著的想要找到朱允炆就不得而知了,也許他想斬草除根永絕後患,也或許他真的像《大明風華》裡所表現出來的那樣,想與侄子冰釋前嫌,解開自己的心結,不留遺憾。
但不管出於哪種原因,兩人的見面絕對是杜撰而來的,可能有的朋友會問,你就這麼肯定兩人沒見過嗎?史書裡雖然沒記載過兩人見過面,但也沒記載過兩人沒見過啊,萬一兩人見過而史官沒有將這件事記載下來也是可能的。
對於這種想法,筆者也無法反駁,因為大家都是在闡述自己的觀點,你可以不同意筆者的說法,而筆者也會尊重你的說法,但是筆者想要說的是,任何關於歷史的觀點都必須能經得起推敲,而類似上面的這種說法只是個人的臆想罷了,但筆者的觀點則完全符合當時的情況,且有很多史料可以佐證。
筆者之所以認為朱允炆與朱棣不可能見面,從《明史》的一段記載中便可窺知一二,我們先來看一下這段記載的原話: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還。所至,亦間以民隱聞。母喪乞歸,不許,擢禮部左侍郎。十七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在解釋這段記載之前,筆者先來談談對《明史》的一些看法,很多人會說《明史》是清朝編寫的,多有不實抹黑之處,對於這種言論筆者依舊不反駁,甚至也會有所贊同,畢竟後朝為前朝修史一定或多或少的摻雜一些貶低的成分,但是對於前朝的貶低並不會表現在史書的方方面面,出於對政治宣傳上的需要,後朝貶低前朝或者美化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只會出現在一些非常關鍵的地方,像朱允炆是否失蹤這種無關痛癢的“小事”,清朝史學家們是根本不屑在它身上煞費苦心大做文章的。
這段記載出自《明史·胡濙傳》,胡濙歷仕建文,永樂,洪熙,宣統,正統,景泰六朝,是明初非常重要的一位大臣,他於建文二年中進士,被授予兵科給事中,所以嚴格意義上講,胡濙算是建文舊臣。
朱棣即位後升他為戶科都給事中,但自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起便令他離京外出尋訪朱允炆,可以說胡濙是正史明確記載的唯一一個得到朱棣的授權而尋找朱允炆的大臣,而至於朱棣為何選中胡濙,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因:
一,胡濙性情沉穩,處事幹練,明事理且從不多言,將這個事情交給他,朱棣放心。
二,胡濙是建文舊臣,當年他曾多次見過朱允炆,換句話說胡濙認識朱允炆。
基於以上兩點,胡濙就是外出尋找朱允炆的最佳人選。
自永樂四年起,胡濙連續在外十四年,期間胡濙的母親去世朱棣都不允許他回鄉守喪,可見朱棣想要找到朱允炆的心是非常急切的,由此也可推測朱允炆在燕軍攻入南京皇宮的時候一定沒有死。
胡濙苦尋朱允炆達十四年之久,終於在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4年)有所收穫,當時胡濙快馬趕到宣府去見朱棣時夜已經深了,而朱棣也早已睡下,但是聽說胡濙來了朱棣想都沒想便起身召他覲見,君臣二人談了很久,至於談了什麼,史書沒有記載,只是說“漏下四鼓乃出”,“漏下四鼓”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凌晨兩點左右。
雖然如今我們不知道兩人談了什麼,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去推測一下,要知道胡濙連續十四年都沒有回朝,而這一次胡濙既然來面聖就一定是有了朱允炆的下落,所以朱棣才會迫不及待的召見胡濙,兩人才會談到凌晨兩點多。
由此也可以推測,胡濙當年一定是找到了朱允炆,然而兩人並沒有見面,或許朱允炆通過胡濙向朱棣表達了自己已經無心皇位,不會再對他有所威脅,也或許胡濙找到的是朱允炆的墳墓,朱允炆早已抑鬱而終。
但不管哪種結局,朱棣總歸是放下了,對於朱棣來講,這一生最大的幸運就是在自己臨死之前這個心結得以解開,也許這就是最好的結局了吧。
-
7 # 漩渦鳴人yy
你要去問一下鄭和!
講實話,鄭和下西洋雖然宣揚的大明王朝的國微,可說真的這筆買賣究竟是投入的多還是受的多,大家心裡都有點數!從長遠的角度上來講,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情肯定能夠收入到更多的回報,比如說和當時的東南亞地區或者是非洲沿岸建立良好的商業貿易伙伴,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和財富,但是關鍵是這個永樂皇帝朱棣可不是一個能夠靜得下心來的主啊!
首先得挖運河,挖了運河之後的錢都搶了,都以後還得去打蒙古,總體來講整個朝廷都需要用錢,可這錢總不可能是平白無故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吧!在這種情況之下,還需要Hao費大量的資金去維持鄭和下西洋的這樣一個活動,他到底圖個啥?
這個呢,對於我們來講,朱允炆只是一個歷史故事!找到他可能很多人心裡面只是抱著一種玩笑的態度去尋找,沒花太多的心思就找到了各式各樣的證據,各種各樣的情況說明朱允炆還活著的,你覺得明成祖朱棣是個傻子吧?
人是一定會有貪心的,而這個人的貪心所在就是這個人的弱點所在,而對於朱允炆這樣想要復國的人來講,如果他真的想抱著這種信念活下去,那肯定會露出馬腳,那麼明成祖朱棣為什麼還要放過他呢?
在明成祖朱棣攻下南京城的時候,他把南京城大明皇宮裡面所有的宮人全部都殺光了!其中的意思我也曾經分析過,無論怎樣,明成祖朱棣絕不允許朱允炆活著!這個人只要發出一句話,一個聲音,甚至於給一個眼神讓其他人看到明成祖朱棣,他那幾年的日子就別想好過,就日子不好過,他還得支援鄭和去下西洋,還得去挖運河,還得監督,還得去打蒙古這些事情幹都別幹啦,待在家裡面好好處理家裡那個爛攤子事兒!
所以明成祖朱棣絕對沒有和朱允炆見過面,見面的朱棣絕對不是歷史上面那個永樂大帝!而至於提出來的各種各樣的所謂的朱允炆存活於世的證據全是廢話,這些證據!根本就不可能留在明成祖朱棣在位的那個時代!即便是有明成祖朱棣也會一五一十的把這些證據全部抹消的乾乾淨淨!
所以我更偏向的選擇就是明成祖朱棣當時一直堅信朱允炆去了南洋,鄭和下西洋的第一要義就是去尋找這個朱允炆。
-
8 # 樓船夜渡風濤急
我傾向於建文帝死於戰火之中,或者被朱棣殺了,但都對外只能說建文帝失蹤了。
朱棣起兵的口號是“奉天靖難”,明面上的目的是除掉皇帝身邊的奸佞小人。如果建文帝安然無恙地被俘,那該如何對待建文帝呢,殺了,圈禁,還是仍然承認他是大明的皇帝?
如果把建文帝殺了,那“靖難”就變變成了謀反。在法理上成為了最反面的典型。不僅朱棣本人成為了中國儒家傳統社會的公敵,皇位也將成為所有強勢藩王覬覦的物件,勢必造成大明王朝的動亂。
如果仍然讓朱允炆做大明的皇帝,自己回北平做燕王。那藩王的的擁兵自重和朝廷的統一權威這一根本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靖難”成功並不是在戰場上取得全方面的優勢,而是避開主力直搗南京的結果,下一次賠上的可是自己全家的性命。就算朱棣願意,他手下那群跟著他出生入死發動“靖難”的兵將呢。你和皇帝依舊是叔侄,可他們可要人頭落地。
只有建文帝失蹤,才是最優的出路。首先朱棣是朱元璋正妻馬皇后所處,而在“靖難”時,他的三個哥哥早已去世多年,在法理上他是嫡子。建文帝失蹤,他就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並且建文帝的失蹤,正好說明皇帝身邊都是些奸佞無能的小人,連皇帝都保護不好。
至於遷都北平,是朱棣削藩將塞王南遷的必然結果。雖然蒙元的皇庭被藍玉摧毀,但是蒙古人再次逐鹿中原的野心從未消失。藩王養豬,只能天子守國門了。讓鄭和七下西洋,本質上和五徵漠北一樣,只是為了突出自己的文治武功。君不見唐太宗李世民逼父殺兄這種在史書上明明白白記載的事,但因為開創貞觀之治,後世無不將他視為中國最偉大的皇帝,無數的文人為他辯解。如果自己也開創一個永樂盛世,“靖難”這點汙漬又算得了什麼呢!
-
9 # 藤樹先生
近日,熱播劇《大明風華》受到很多歷史愛好者的關注,甚至明粉還組織了舉報該劇的活動。在該劇中,導演杜撰了這樣的一個細節:那就是在孫若微(明宣宗的孫皇后)的安排下,朱棣和已經出家為僧的建文帝有所會晤,建文帝表示自己不想當皇帝,於是朱棣和建文帝關係和解。那麼真實的歷史上,朱棣到底有沒有找到建文帝?
對於建文帝到底去哪裡了,時至今日依舊是歷史界的謎團。不過可以肯定兩件事:
第一件事。朱棣在掌權初期,沒有殺害建文帝的動機。因為殺害建文帝的弊端太大。如果能生擒建文帝,朱棣可以學西周周公輔佐周成王的模式,進行“輔政”,等“輔政”三五個月以後,可以學王莽篡漢那樣,脅迫建文帝“禪位”給自己。再隨後,可以讓建文帝莫名其妙的死掉。這樣,朱棣可以讓所有的反對者都找不到合理的理由反對自己。但是建文帝不在自己手上,這就意味著不論生死,朱棣當皇帝,都要遭遇法理上的麻煩——畢竟就算建文帝死了,建文帝還有兒子和弟弟,朱棣找不到繼位的法理依據。
朱棣的心虛關於建文帝的下落,歷史上眾說紛紜。其中多數以文人對建文帝的同情來敘事,認為建文帝逃出生天,但實際上,這種可能性幾乎微乎其微。
因為一來,在明朝初年,普通話不曾推行的時候,以尋常百姓身份出遠門是一件很難辦到的事情。建文帝逃亡民間,單就這一點來說,就是寸步難行的事情。
因此,小編認為,建文帝很可能真的自焚在宮裡,只不過朱棣做賊心虛,不確定建文帝是否真的死了。
-
10 # 劇來叨
《明代風華》朱棣與建文如果不是皇位的緣故,他們會是親如一家的叔侄,可是皇權的魅力實在太大,讓他們骨肉相殘。憑心而論,朱棣建文帝都沒有錯,朱棣造反是為了自保,畢竟當時他被自己在侄兒逼得沒有任何退路了。建文帝削藩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四叔戰功赫赫,對他是一個致命的威脅,他不得不除之而後快。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所以朱棣與建文不約而同,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前者賭上自己的全部身家性命來靖難,後者一心一意只為除去那個潛在威脅。老辣的朱棣與稚嫩的建文鬥法,最後學是應了那句話“薑還是老的辣”,即使與四叔開戰,善良的侄子還是傳下不能傷害朱棣的聖旨,正是他的良善之心要了他的命。
朱棣是洪武大帝朱元璋的四子,一直以來秉承其父“要麼不做,要做做絕”的家風,所以在靖難一役中,他並未想過放建文一馬,好在這個可憐的皇帝有上蒼庇佑,成功逃出了皇宮,做了僧人,也算是重操舊業了,畢竟他的皇爺爺年輕的時候也當過和尚。
許是心懷愧疚吧,登基之後永樂皇帝,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撲在國事上,他的政績與父親朱元璋不相上下,憑心而論朱老四的的確確是一個好皇帝。即使成了天下之主,朱棣依然寢食難安,他擔心有一天建文回來奪他的皇位,他害怕到九泉下無法面對父親,所以他派專人去尋找建文的下落。
《明代風華》出現了皇帝朱棣與和尚建文見面重逢的鏡頭,朱老四殺心陡起,女主及時出現罵醒了他。叔侄一別此後就是天涯一方。
歷史中朱棣在去世前,確實得到了建文的線索,他的侄兒找人向四叔傳話,這麼多年過去了,他不想再爭皇位了,他只想做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希望四叔以天下為念,做個好皇帝。叔侄倆雖然沒有見面,彼此的心結也算解開了,這對於他們二人來說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
11 # 多爾袞愛新覺羅
《大明風華》中,朱棣與建文帝見面了,這事其實很靠譜。
當然無論正史野史都是無法記錄這一幕的,因為它迴避不了一個實質性問題,那就是見面後,朱棣和建文當如何自處?
但是有一個很幼稚的邏輯,既然連錦衣衛都知道建文帝在福建,朱棣又何必讓鄭和六下西洋?
其實劇中這些邏輯都是我們現代人對建文下落的探尋結果,以及對朱棣尋找建文的猜想。
但究竟是個什麼結果,《明實錄》並沒有給我們答案。
但是到了2008年,歷史再次給出了最接近可能的答案,那就是建文帝在福建,並且是以僧人的身份離開的人世。
2008年,在福建寧德金涵鄉發現了一處後經鑑定為明初的一處古墓,墓中竟然發現了有象徵皇室的龍頭和紋飾,與明皇陵紋飾極為相似。疑似明皇陵出現在福建深山,這是相當不尋常的事情。
而這碑最有可能是誰立的呢?“御賜”又說明了很多問題。
朱棣或許真的和建文見過面,即便沒見過面,也通過其他人溝通談判以後達成了共識。
那就是朱棣繼續當他的皇帝,建文繼續當他的和尚,並且不對外透露自己還活著的資訊。而暗中實際上受到朱棣的照顧,畢竟還是一家人的麼。
-
12 # 以史鑑終
關於建文帝下落的謎團一直困擾著史學家,究其原因,在於永樂年間,官方歷史為掩蓋建文帝的年號,把朱元璋的統治時間延長了4年,這段事件也被史學家稱之為革除年。此外,朱棣上臺後,還重修了《明太祖實錄》等,將關於建文帝的記載統統抹去了。
正是由於官方資料記載的缺失,關於建文帝的下落便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版本。
史學家對此謎團有三個看法:一是歷史記載相互矛盾;二是對於未知的事情,人們肆無忌憚的想象;三是,就目前而言,沒有新材料的出現,它永遠只是一個迷。
就目前資料而言,較為靠譜的兩種說法就是焚亡說與出逃說。其中在各種逃亡版本中,出逃西南說最為廣泛。
據史書記載,有個叫胡羨的人,替朱棣尋找建文帝,長達二十多年。直到永樂二十一年,朱棣尚在出徵西北途中,胡羨突然來報,兩人徹夜長談後,朱棣從此放棄尋找建文帝的想法。具體什麼內容,史書並未記載,據《明朝那些事兒》作者分析,其實也是一種大膽猜測,即建文帝告訴朱棣,自己只想安穩的生活,不會再與他相爭了,於是朱棣也開始釋然了。
萬曆年間,皇帝下詔恢復建文年號,於是關於建文帝的禁忌被取消,眾多野史紛紛記載極為詳細的建文帝出逃歷史。如《大遜記》作者未知,還有就是史仲彬的《致身錄》。
《致身錄》中的情景後來被《穿越時空的愛戀》借鑑,具體情節如下:
皇宮即將實現,戰火蔓延,建文帝想要自殺,此時身旁有一老太監說,先皇早已料到會有此劫難,已為你準備好後路。說著便取出一個紅色鐵皮箱子,建文帝開啟一開,裡面有僧人的衣服袈裟,官文度牒等身份證明,還有一張紙條寫著:從鬼門出行等語,於是建文帝便立即剃度出家,從鬼門逃出,應身份證明齊全,故一路安然無恙。
建文帝出宮後,首先就去了史仲彬的老家吳江吳溪村,故此,史仲彬方能記錄此逃亡全過程。
不管怎麼說,此事至今還是史學界的一大謎團,任何說法都只是想象居多,不可當作信史。
不足支援還請多多指正,一定及時改正。
-
13 # 上林花似錦
大明風華》中,朱棣與建文帝見面了,這事其實很靠譜。
當然無論正史野史都是無法記錄這一幕的,因為它迴避不了一個實質性問題,那就是見面後,朱棣和建文當如何自處?
但是有一個很幼稚的邏輯,既然連錦衣衛都知道建文帝在福建,朱棣又何必讓鄭和六下西洋?
其實劇中這些邏輯都是我們現代人對建文下落的探尋結果,以及對朱棣尋找建文的猜想。
但究竟是個什麼結果,《明實錄》並沒有給我們答案。
但是到了2008年,歷史再次給出了最接近可能的答案,那就是建文帝在福建,並且是以僧人的身份離開的人世。
更有價值的是在古墓舍利塔碑上,刻著的“御賜金襴佛曰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這幾個字非常有內涵。“圓明大師”的意思是“明朝創始人”,也就是暗指朱元璋,朱元璋的“第三代”,暗指建文;“滄海珠”指天下唯一正宗,這同樣指向建文。
而這碑最有可能是誰立的呢?“御賜”又說明了很多問題。
朱棣或許真的和建文見過面,即便沒見過面,也通過其他人溝通談判以後達成了共識。
-
14 # 鄭州左員外
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靖難之役”南京告破之後,建文帝朱允炆順利逃走,此後朱棣曾費盡心思的想要與其見上一面,且最終成功見面,那麼歷史上果真如此嗎?根據現有資料來看,南京告破之後,建文帝應該的確是逃走了,但關於他的下落卻一直是個謎團,朱棣明裡暗裡也的確派出大量人馬探查,而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兩人雖未見面,但建文的下落應該是找到了。
從史料記載來看,朱允炆應該是逃掉了
根據《明太宗實錄》的記載,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開啟金川門,燕軍就此攻破南京城,城中諸王和文武群臣紛紛前往拜見燕王,建文帝朱允炆也曾打算出迎,但旋即嘆道“我何面目相見耶”,逐闔宮自焚。朱棣得知後連忙派人前往救火,結果使者“出其屍於火中”。
關於朱允炆是否真的自焚而死,正史的記載模稜兩可,《明太宗實錄》記載,朱棣登基後,在給北韓國王的詔書上寫道,“不期建文為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明史·成祖本紀》中同樣記載著“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從這兩個記載來看,朱允炆顯然已經自焚而死。
然而《補本》中卻記載道,“棣遣中使出後屍於火,詭雲帝屍,越八日壬申,用學士王景言,備禮葬之”。《明書·建文皇帝本紀》中也記載道“上入宮,忽火發,皇后馬氏暴崩,程濟奉上變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宮……因指燼中後骨以為上!”這兩種記載則表明,朱棣只在火場中發現了皇后的屍體,卻指著屍體言稱這就是朱允炆,幾天之後按照學士王景的建議,將其厚葬。
雖然史料出現了不同的記載,但根據《明史·胡濙傳》的記載,朱棣曾在永樂五年(1407年)派遣胡濙“隱察建文帝安在”,可見朱棣是知道朱允炆逃走訊息的,或者說至少沒有明確發現建文帝的屍體,只是由於當時局勢影響,他必須造成朱允炆已死的“事實”。
關於朱允炆的具體下落,目前流傳著多種說法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之謎,一直以來都為人所熱議,甚至時常會因此爆出一些建文帝在各地留下的“痕跡”,不過正是由於各種錯綜複雜的資訊太多,反而使得他的下落讓人難以判斷。
-
15 # 二辻四畫生
《明史》記載說:“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又云:“自後,滇黔巴蜀間,相傳有帝為僧時來往跡。”
明面上,朱棣肯定不能說皇帝侄子還活著,反而是跑到宮中大哭不已,還假惺惺的說“即吾來為扶翼爾,為善爾”,可實際上他心裡顫抖抖的,這可是名正言順的大明第二任皇帝,要是跑出去再建個小朝廷那就有意思了。於是,朱棣很著急。
雲南獅子山正續禪寺的藏經樓下有帝王宮,其中內塑三尊真人大小的像,其中是身穿袈裟的建文帝。據說這藏經閣和建文帝像是康熙初年造的,上面還有匾聯,其中一個是:“憎為帝,帝亦為僧,數十載衣缽相傳,正覺依然黃覺舊;叔負侄,侄不負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獅山更比燕山高。”
一個想抓,一個自然就要躲。朱允炆居無定所,行蹤飄忽,常年在外漂泊,才躲避了搜捕。胡瀠最後找了十幾年,才突然在朱元璋北征時出現在了他的營帳內,並且兩人一直談到了凌晨四點,除非是胡瀠找到了朱允炆,不然也沒有其他理由了。關於他們兩人的談話,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應該是胡瀠見到了朱允炆,獲得了朱允炆的某種承諾,這時候朱棣也已經快入土了,估計也沒了那份趕盡殺絕的心了。
據說後來朱棣死了,朱高熾、朱瞻基也都死了,一直傳到朱棣的重孫子輩朱祁鎮,朱允炆覺得自己安全了,才向地方官陳述當年始末,並被送到了宮中。經由老太監吳亮辨認後,被皇帝接入後庭,稱為“老佛”,死後葬在了北京西山。這最後一個結局挺好,挺符合我們華夏文化大團圓的風格,但聽聽便好。
-
16 # 歷史有料
《大明風華》之中朱棣與朱允炆的相見可能本身就是一件不可能存在的事情,畢竟按照慣例來說,兩者可算是仇人,畢竟一人守天下,一人要奪天下,兩人應該算是一個你死我活的狀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由於皇太子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先他而死,於是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這就是建文帝。
由於太祖在世時實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強權在握,擁兵自重,這讓建文帝深感不安,於是採取“削藩”的建議,以鞏固皇權。諸王中燕王朱棣勢力最大,他擔心自己被廢,於是以討伐齊泰、黃子澄為名,起兵謀反,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這場戰爭持續了四年,後來朱棣攻陷了南京,即位為帝,成了明成祖。在朱棣攻入南京時,皇宮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他究竟是生是死?生,又在何方?死,又在何處?明成祖朱棣對此總是放不下心,這事幾乎成為他的一塊心病。
數百年來,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樁爭訟不決的歷史懸案。有人說建文帝的個太監穿了他的衣裳投身火海,做了他的替死鬼,而他自己趁機逃走了;有人說建文帝削髮出家,藏進了某個寺院中;還有人說他從地道中逃走了,而且出走後故意放的大火。更有人發揮了這些說法:建文帝流落民間後,去了雲南,住在山中,而建文帝出逃的協助者史仲彬後來還多次南下與他會面。在後來的明英宗時期,建文帝還曾回到京師,住在宮內,壽終正寢。這些傳說是真是假,難以斷定,這或許只是人們的附會之言。但綜合各家說法,主要有“焚死”說和“逃亡”說。
但是,太監在火後餘燼中多次查詢,卻只找到馬皇后與太子朱文奎的遺骸,建文帝是活是死無從得知。燕王為讓天下人認為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墳墓處於何處,無人可知。明末崇禎帝就曾說過:想給建文帝上墳,卻不知在何處。可是朱棣即位之後,苦心搜尋建文帝的下落,建文帝到底下落如何,至今也說不清楚。
另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出逃為僧,流落民間”。在南京城破之時,建文帝曾經想過要自殺,但是在親信的勸說之下,從地道逃出了皇宮,從此削髮為僧,隱姓埋名浪跡江湖。在明成祖死後,他又回到京城,住進宮內,死後葬於京郊西山。其實朱棣登位後,一直不相信建文帝已經死了,曾多次派心腹大臣到處訪問。有人說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其實就是明成祖暗中察訪建文帝下落的一種表現。明成祖還曾向天下寺院頒佈《僧道度牒疏》,藉機重新整理僧人的名冊,對當時所有的僧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從永樂五年起,還派人以尋訪仙人張邋遢為名到處搜尋,涉及大江南北,前後共20餘年。民間流言中,在許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蹤跡與傳說。有的說建文帝逃到雲貴地區,並輾轉到了南洋。直到現在,雲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為鼻祖。也有現代學者認為,當年建文帝潛逃後,曾藏於江蘇黿山普濟寺內,後來隱匿於穹窿山皇駕庵,於永樂二十一年在此病亡,埋於庵後小山坡上。
-
17 # 圍火爐吃西瓜
《大明風華》朱棣和朱允炆見面,是不是很玄幻?
種種跡象表明朱允炆很可能自殺了焚屍了。自大豬蹄子李景隆開啟城門迎接燕軍入城後,朱允炆便下令放火焚宮,燕王入宮時只剩下幾具焦黑的屍體,根本無法辨認其是否是朱允炆本人。自此朱允炆的下場便成為了懸案,也是明成祖朱棣的一塊心病。
朱棣稱帝后便開始著手查詢和消除朱允炆這塊隱患,胡濙便是朱棣一手提拔,派遣到各地尋找朱允炆的線索。同時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打探朱允炆的蛛絲馬跡,但多次出國尋找還是近乎一個路線,說明專門派遣鄭和出海並不是單一的去尋找朱允炆。可能是後世對朱棣派遣鄭和出海這一壯舉目的猜想。
有史書上記載,在朱棣死前的一年,半夜接見胡濙,是因為朱允炆的下落。
可能的情況有經過多方打探,他那可愛的侄子朱允炆確實縱火身亡了。老臣愧對皇上的栽培,朱允炆沒有找到。在某個道觀或者寺院發現其蹤跡,但到達時朱允炆已經死了。老臣已經幫皇上把朱允炆解決了,皇上可以睡個好覺了。其實對朱棣來說,朱允炆構成的威脅已經微乎其微,找他的線索也只是了卻心中遺憾的一種執念。
回覆列表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明代風華》,給大多數觀眾再現了大明王朝的不少往事,其中有一個場景,可以說存在極大的爭議。其實這個爭議從明朝開始就有了,而且延續至今,這就是朱棣朱允炆這對叔侄,在靖難之後,再次相見了。這一刻,朱棣是高高在上的永樂皇帝,朱允炆已經是在青燈古佛前了此餘生的老和尚一枚。
氣氛在這一刻凝固了,一面是皇權鬥爭殘酷無比,一面是叔侄親情,朱棣和朱允炆這對叔侄加生死冤家,到底如何面對彼此甚至自己呢?這是一次極為隱祕的會見,沒有第三人在場,朱允炆表示自己無意於皇位,願意在青燈古佛前了此餘生,同時交出了象徵無上皇權的傳國玉璽。最讓人驚奇的是,靖難期間無比殘暴的朱棣,此刻卻極為仁慈的寬宥了朱允炆,讓朱允炆得以安度晚年。至此,大明王朝初期著名的叔侄之爭徹底終結,朱棣在靖難之後,為了穩固皇位,不得不大開殺戒,無數建文舊臣不願意歸順者格殺勿論,就連方孝孺被株連十族(誅九族都不夠還有再加上學生一起殺),而朱允炆則消失的無影無蹤。在南京明皇宮,朱棣經常做噩夢,夢裡全是靖難死難的亡靈,還有父親朱元璋,用冷冷的眼神望著他,似乎在責難,為了穩固北方同時遠離南京,朱棣下令遷都北京,把南京變為陪都。
其實,關於朱允炆的下落,自從靖難之役後不久,便有了各種版本的說法,至於朱棣到底有沒有找到朱允炆,也似乎成為歷史懸案。我們先來看朱允炆的官方結局,在清朝張廷玉主持修的《明史》,對於朱允炆的結局是這樣說的:“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也就是說朱允炆是破宮之前自焚而死(效仿商紂王),朱棣派人在火中找到了朱允炆和皇后的殘骸。其實在朱允炆破宮之日起,關於朱允炆的下落便有了各種說法,很多人甚至包括後來的萬曆皇帝都極為好奇。萬曆皇帝問張居正:“聞建文當時逃逸,果否?”面對這個極為敏感的問題,內閣首輔張居正沒有明確回覆,只是說了一首詩作為回答:
淪落江湖數十秋,歸來白髮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
新蒲細柳年年新,野老吞聲哭未休。
萬曆帝當時才8歲,正是好奇的時候,非要繼續追問,張居正只好說的很含糊,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國史不載此事(建文帝下落),但先朝故老相傳,言建文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出,人無知道。”(明神宗實錄記載了這段對話)。到了萬曆年間,距離靖難之役已經過百年了,所有的親歷者都早已死去,自然這個問題也就有人開始熱於討論。各種說法層出不窮,似乎沒有人對明朝官方對朱允炆的下落說法認為可信,早在朱棣時期,就認真向各藩屬國解釋這個牽涉皇位的重要結論,在明成祖朱棣給北韓的詔書中,明確表示:““不期建文為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明實錄·太宗實錄》)總而言之一句話,朱允炆死了,自焚死的。
應該說作為皇帝,朱允炆在靖難宮破之日起,就已經死了,畢竟從此之後,大明王朝任何一個地方都沒有自稱建文或者以建文名義出現的人。建文徹底的被抹去,朱棣登基繼位,成為永樂皇帝,開創了萬國來朝的永樂盛世,作為對建文的不認可,朱棣下令把洪武年號延後四年,洪武之後便是永樂,至於建文再也不提起。建文的舊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鐵鉉等不願意歸順新朝的被一律誅殺,其妻女遭受了最嚴酷的懲罰,至死方休。
雖然昭告天下,朱允炆自焚而亡,朱棣還面對朱允炆的屍體(被燒的完全認不出來)嚎啕大哭,表示自己是為了清君側,力保朱允炆成為賢明天子,如今侄子居然想不開被奸臣逼的自焚,是可忍孰不可忍,而自己也只好勉為其難延續大明社稷,即位稱帝。(當時朱允炆的小兒子還在)面對朱棣這一荒唐做法,方孝孺怒不可遏,和朱棣有了深入靈魂的對話:
朱棣下臥榻安慰他說:先生不要這麼悲傷,我只是想要效仿周公輔佐成王的方式;
方孝孺問:成王在哪裡?
朱棣答:他自焚而死;
方孝孺說: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
朱棣答:國家有賴於成年的君王;
方孝孺說: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說:這是我們朱家的事。
然後朱棣讓方孝孺草寫登基詔書,方孝孺在上面寫了一個字:篡!朱棣大怒,威脅殺方孝孺九族,方孝孺來了一句殺我十族又如何,於是前所未有的誅十族便上演了,方孝孺九族外加學生近千年被全部誅殺。由此宣告朱允炆作為皇帝,其重臣勢力被一掃而空。
作為皇帝的朱允炆死了,作為人的朱允炆下落如何?這就很值得尋味了,在當時就盛傳朱允炆從地道跑路了,隱姓埋名。朝廷一再闢謠,但越闢謠民間包括後人甚至是萬曆皇帝都對這個話題無比熱衷。事實上,就連朱棣本人都不真的認為朱允炆真的死了,這成了朱棣一生的心病,窮其一生都在尋找答案。大家公認,鄭和下西洋,前往東南亞,有一個很重要的使命就是探訪朱允炆下落。原因就在於實錄《補本》中卻記載道,“棣遣中使出後屍於火,詭雲帝屍,越八日壬申,用學士王景言,備禮葬之”。《明書·建文皇帝本紀》中也記載道“上入宮,忽火發,皇后馬氏暴崩,程濟奉上變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宮……因指燼中後骨以為上!”這兩種記載則表明,朱棣只在火場中發現了皇后的屍體,也只發現了皇后的屍體,然後朱棣邊說這是朱允炆的屍體,後來在大學生王景的進言,下令埋葬。
至於朱允炆的下落,史書沒有記載,也沒有記載朱棣是否見過朱允炆。不過有一個小官,名叫胡濙,奉朱棣之命雲遊四方,說是求仙問道,不過在朱棣晚年,卻在一個夜晚來到朱棣所在之地,一般按照常規,夜晚是不召見大臣的,除非有特別急的事情。然而,似乎沒有任何著急的事情,當晚的對話也沒有被記載。《明史》對這件事記載的也很含糊: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還。所至,亦間以民隱聞。母喪乞歸,不許,擢禮部左侍郎。十七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作為求仙問道的小官胡濙居然可以在夜晚求見皇帝,而且朱棣聽說他的求見立刻起床,談了一夜。至於說了什麼,沒有記載,不過朱棣再也不擔心朱允炆的下落了。不久之後,朱棣駕崩,朱棣的兒子朱高熾登基,隨之下詔書赦免建文舊臣,被流放在外的家屬一律允許回家,甚至為被朱棣誅十族的方孝孺平反。可以說這是非常罕見的行為,等於預設這些人不是奸臣而是忠臣。到了明英宗時期,朱允炆的小兒子朱文圭被囚禁55年後,被釋放允許自由活動,當時朱文圭從2歲開始被囚禁到57歲,不僅沒有娶妻生子,甚至連牛馬都分不出來。明英宗憐之,賞賜妻妾十多人,給了他二十多個僕人。大臣擔心有人會用朱允炆的名義擁立朱文圭,明英宗則表示:“有天命者,任自為之。”大學士李賢贊曰:“此堯、舜之心也。”由此可見,當時的明朝,已經完全無視朱允炆的任何影響了,其中是否是在朱棣晚年,胡濙帶回來的訊息,有叔侄和解的訊息,所以在朱棣死後,明朝的後世之君立刻赦免建文舊臣,平反方孝孺。要知道,即使仁慈如漢文帝,在呂后之亂中,漢惠帝的所有兒子均被以非漢惠帝兒子的名義全部誅殺,要知道留下朱允炆的小兒子,等同於留下巨大禍患,所謂斬草除根不留後患,從朱允炆小兒子朱友珪被囚禁一生晚年被釋放的結局來看,或許朱允炆後來真的還存在,不過已經和朱棣和解,至於見不見面,都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