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琳琅翡翠原石
-
2 # 老羅194763
漢武帝元狩四年冬,武帝銷秦半兩錢,更鑄三銖。元狩五年春三月罷三銖錢,更鑄五銖錢。自武帝始鑄五銖直至唐初,五銖錢時鑄時停,但五銖錢在七百多年的歲月中,基本上處於主幣地位。元狩五年始郡國共鑄,稱郡國五銖,錢背增加輪廓以防磨背取銅。後改鑄赤仄(公元前115年)仄即周邊,赤仄即銅錢鑄成後以簡單的旋車銼磨,致周邊銅色裸露呈紅色,所以稱為赤仄。赤仄錢以一當郡國五銖五枚,也是一種不足值貨幣。五銖錢斷代也相當複雜,赤仄以銼邊磨廓得名。一些未經銼邊或背平無輪廓的五銖即統稱為郡國五銖。上林三官專鑄後,銼磨邊廓已成定式,所以武昭,宣,元諸常的五銖錢也不易分清。漢靈帝中平二年,改鑄四出五銖,這種五銖重型者可達4克以上。六朝五銖大部輕薄粗劣,六朝後期出現一種面有內廓的五銖這種五銖在陝西關中地區多有發現,研究者認為是北周五株。現在輪到題主所提的五銖錢中的一柱。筆者認為是:隋五銖:隋五銖特徵是:瘦字寬緣:五字左邊多一豎,系襲用永安五銖的錢式。這隋五銖的五字左邊多一豎,我認為就是題主所提問之一柱。自秦至隋各朝鑄錢大多註明重量,稱為:銖兩貨幣: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鑄:開元通寶:後,中國錢幣進入新的:通寶:元寶:的時代。個人認識僅供參考。謝謝編輯!!
五銖銅錢前身應該為秦半兩,秦半兩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所發行的全國統一通用貨幣(這樣說應該更為通俗一些)。這一舉措不僅有利於統一國家、人民的經濟生活,而且半兩錢的圓形方孔的形式也成了此後歷代封建王朝錢幣的定製。
五銖銅錢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 ,“罷半兩錢,行五銖錢”(《漢書·武帝紀》)。錢形圓,有方孔,正面和背面都有外郭 ,外郭同文字一樣高低 ,可保錢文不受磨損,錢重五銖(約3.33克),鑄有篆字“五銖”二字。
因此,五銖銅錢只是說是由秦半兩演變而來,而在中國錢幣歷史上影響最大的還是秦半兩。所以樓主的問題問的有些不嚴謹。但是五銖銅錢既然是由秦半兩之後而來,且外形什麼的和秦半兩相差不大,後世錢幣都是以此為藍本的,那麼,知道了秦半兩的影響力再看五銖銅錢也就差不多了。
不過,五銖銅錢還是應該說是被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