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酷歷史

    歷史上的汪精衛曾是一名堅定的革命者和愛國者。汪精衛本名汪兆銘,廣東番禺人。他是很有才華的詩人,演說家更曾經是個民主革命家。

    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加入同盟會,擔任了同盟會機關刊物的主筆,"精衛"就是汪當時的筆名。

    在工作期間參與了當時"保皇派"和"革命派"之間的大論戰。其文章通俗有力,對宣傳革命思想做了很大貢獻。

    1910年,汪曾刺殺滿清親王載灃,事敗被捕被滿清政府處以終身監禁。(小弟曾經讀過汪的"自供",洋洋文字毫無貪生怕死的央求,更無認罪媚敵的詞句。

    相反宣傳了很多革命道理)辛亥革命後被釋放,重新投入了革命隊伍。在南北議和中,汪精衛是個非常特殊的角色。

    個人認為汪的政治生涯和政治觀點經常處於隨波逐流的狀態。其人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此次議和,汪精衛是北派重要代表唐紹儀的參贊。同時又是南派大老伍廷芳的參贊,這有點"腳踩兩隻船"的感覺。

    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後,因汪精衛採勸妥協"的和平政策,汪曾被國民黨中央解除過黨內外職務。雖然汪精衛跟袁世凱關係很好,但其還是追隨孫中山流亡日本,後又到法國。

    孫中山1920年11月返回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後,汪任職最高顧問和廣東教育會長。汪精衛早期的政治生涯,雖然出現過搖擺。但其基本支援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政策。

    這時的汪精衛是個不折不扣的革命者。汪在抗戰爆發後,建立了偽政府。對這段歷史的總評基本沒有爭議,爭議只是在其當漢奸的"動機"上。

    汪精衛從革命者轉變為漢奸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議題。其轉變原因我認為有如下幾條:

    (一)汪精衛缺乏民族自信心抗戰初期,中國在日寇凌厲的軍事打擊下大片淪陷國土,人民被大量屠殺,軍隊更是被成建制的殲滅或擊潰。

    必須承認,當時的日本在經濟,軍事,科技,教育,戰爭準備等幾乎所有領域都比中國強很多。日本自認為強大很不把中國放在眼裡,公然發出了"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叫囂。

    同時在國際上,"不堪一擊,很快屈服"也是列強對於中國抗戰前途的共識。汪精衛出逃之前對抗戰是持悲觀態度。他認為"抗戰必敗,抗戰必亡"。

    他根本沒認識中中國人民蘊藏的巨大潛能。當中華民族到了危亡的關頭,人民爆發出了強烈的愛國熱情,這種澎湃的愛國熱情在以蔣介石為首的抗日國民政府領導下展示了其巨大力量。

    以抗戰中滇緬公路的修建為例。上百萬人民在沒有現代工程機械助力的情況下,在崇山峻嶺的西南邊疆地區開出了幾百公里的國際生命線。

    參與修建公路的人民基本沒有薪水,甚至飲食都未得到充分保障。但在民國的公路修建史中此公路的修建速度最快,工程造價最低。

    另抗戰中期,為配合盟軍戰略轟炸日本。後方人民再一次展示了巨大力量。當美軍工程顧問人員正在躊躇得不到大馬力軋路機時,四川人民硬是用人力軋出了供B-29"空中堡壘"龐大機身起降的堅硬跑道。

    機場竣工後,美軍轟炸機在人們聲嘶力竭的歡呼下起降。從四川起飛的美軍飛機共在日本投下了幾十萬噸的炸彈。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

    汪精衛曾經投身的辛亥革命也是一例。革命黨的實力跟清政府比起來懸殊很大。武昌起義的意義並不在於對滿清政府的軍事打擊。

    在深處中國內陸的武漢,那萬把人的革命軍對清廷的實際軍事威脅並不大。但起義喚醒了人民的反封建意識。隨即而來的各省獨立和人民運動才導致了清帝的退位。孫中山先生在革命初期也是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進行了"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鬥爭。

    正是有這種"堅持"的精神才最終取得勝利。號稱以孫中山先生為"偶像"的汪精衛為什麼在抗戰中喪失了這種可貴精神。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民眾的力量決不能忽視。

    戰後印度的獨立運動;埃及人民收回蘇伊士運河管理權的運動;以色列在面對阿拉伯世界圍攻下求生存的歷次戰爭,哪個不是實力對比懸殊,哪個不是民眾力量的體現呢。

    抗戰中汪精衛的悲觀正是源自於"脫離群眾"。最終,失敗主義轉變為投降主義。由此可見汪精衛並不是孫中山先生的好學生。

    (二)汪精衛認識不到日本侵華的性質和目的汪出逃河內後,曾發出過全國通電(即豔電)。

    在通電中汪精衛認為:"日本對於中國無領土之要求,無賠償軍費之要求。"至於日本到底對中國有無野心,到底是不是我們的兄弟之邦(至少在當時),朋友們都有了解,就不詳述了。

    汪精衛在抗戰中除"攘外必先安內"這一點與蔣介石達成共識外,還有些言論是獨樹一幟的。這除說明汪精衛對日本侵華認識的不透徹和抗戰前途的悲觀外,還說明其政治思想的幼稚。

    很明顯,交涉中的抵抗,抵抗缺乏決心;抵抗中的交涉,交涉缺乏誠意。最後是抵抗不成,交涉也不成。

    汪精衛的政治立場總是想"中庸之道",你想兩邊都靠上,最後就讓你哪邊也靠不上。又應了歷史對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和革命者的評語,"軟弱性,妥協性,不徹底性"。

    (三)日本的誘降日本出於對中國的野心,幾乎中國所有政治勢力都被日本下過功夫。

    這個工作對於日本來說是比增加了10幾個師團還有力量的。

    當時中國主要是這麼幾家:國民黨也就是當權派,領袖人物就是汪蔣等;滿清的遺老遺少,立偽滿的皇帝是日本情報機關的偉大勝利之一;北洋政府的遺老們,主要物件是吳佩孚和唐紹儀,但最後他們一個是莫名其妙的死亡,一個是在答應與日本合作後被愛國青年刺殺。

    華北偽政權的王克敏,南京偽維新政權的梁鴻志也是北洋餘孽,但他們跟汪精衛比,也就是"小字輩"。

    最後他們還是被緊密團結在以汪主席為核心的偽民國政府裡了;地方實力派:閻錫山,龍雲,張發奎,陳濟棠等。工作雖做了不少,但最後他們的抗戰決心和抗戰貢獻都很大;各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裡投降的有,抗戰的也不少。

    最著名的是"梅工作",也就是成功誘降了汪精衛。還有"知白工作",因由土肥原負責,又稱"土肥原工作"。工作來工作去,當事人全都工作死了。

    有觀點說吳佩孚想同日寇合作,但價碼太高。又有人說吳佩孚不願與日寇合作,但躲不開,只能漫天要價。不管怎麼說,老吳最後沒當漢奸,並且他的死還跟日本醫生有關係,所以算是保裝晚節"的。

  • 2 # 青年史學家

    很明顯是沒有的。以平反汪精衛等漢奸為代表的一股思潮有專家稱之為“漢奸發生學".

    之所以有人想要為汪精衛平反,是因為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汪精衛走上投敵叛國之路是情有可原的。按照平反汪精衛的邏輯,汪精衛曾經也是一個熱血的愛國青年,也曾經是一個積極的對日強硬派,但是自九一八失敗、長城抗戰後,汪精衛逐漸轉向了低調,認為中國軍隊不足恃,所以逐漸就轉向了主和的立場。

    而且,最終促使汪精衛走向投敵叛國之路的還有他與蔣介石之間的矛盾以及他的妻子陳璧君的從旁煽動,因而不能認為汪精衛的叛國是完全主動的、自願的。

    這樣的觀點乍一看似乎有些道理,但是隻要結合歷史背景進行簡單的分析就會發現是站不住腳的,戰前主張和平的不止汪精衛一人,連胡適都是主張和平的,但是胡適最終沒有走上投敵之路,而且當時國民黨內與蔣介石有矛盾的何止他汪精衛一人,包括李宗仁、閻錫山等人與蔣介石都有矛盾,但是他們哪一個投敵了?都沒有嘛。

    所以,汪精衛當時以他的聲望和權威,完全可以走向另一條道路,比如成為民主團體的領袖,不過很遺憾,汪精衛選擇了投敵叛國的決絕之路,成為歷史的千古罪人。

  • 3 # 瑞氣沖霄

    黑的洗不白,白的不能永久的抹黑!要真正瞭解和評價歷史人物,還得站在客觀立場,從當時代歷史大背景的局勢以及歷史人物的所做所做為的細微之處來分析探究,才能分辨誰奸誰忠,誰是誰非!就像清未時代,是一個腐朽沒落、內憂外患的時代,內有群雄四起,外有列強的窺視和掠奪,在加上當時的世界列強三巨頭為了稱霸世界,都看上了中國這隻肥羊,都怕被對手得到而如虎添翼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威脅,於是三巨頭就絞盡腦汁的在中國扶持自己傀儡,都想在中華大地通過扶持傀儡而名正言順的掌控中國,讓中國當他們鞍前馬後的馬前卒,更讓他們獲取稱霸的能量和各種利益,汪精衛就是日本扶持的傀儡之一,只是日本成了最早出局的失敗者,傀儡和幕後主使都有各自的利益小算盤,有的人是拿民族利益來為自己謀算,有的是為民族利益和大局而謀!歷史上請狼逐狗,最後卻引狼入室的事例也不少,功過是非還等後人評!

  • 4 # 愛看愛思考

    為什麼,要給他洗白?汪逆!是漢奸!這個不光是共產黨政府這樣認定,國民政府也是這樣認定的。他汪逆有什麼,可以洗白的?難道,是所謂的曲線救國?這個東西也就是聽聽罷了。完全是胡謅八扯,曲線救國?為什麼要組織偽軍來殘害中國人?為什麼要幫助鬼子進攻中中國人?為什麼要幫助鬼子籌集物資?這些都是鐵的事實!他就是典型的漢奸!

  • 5 # 淡青衫

    毫無疑問,漢奸。前半生,熱血青年,投身革命。有個孫中山當導師,如果照這個路子走下去史書當有一筆。可惜後半生,孫去世後失去方向,和蔣的黨內鬥爭又始終下風。,鬱郁不得志之間抗日戰爭爆發。本當登高一呼和日寇死戰尚有可為,奈何佳人自汙委身民族敵人。最後,身敗名裂。一生錯在權力慾太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中鄭屠是被借刀殺人冤死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