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章孑建

    19世紀,歐洲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歐洲列強之間的連年戰爭,包括各地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等一些重大事件,震撼了當時歐洲生活的舊有秩序。在其中民族獨立運動成為了19世紀歐洲的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隨著西歐的革命思想的傳播,在俄羅斯這片廣袤的大地上也興起了反封建農奴制度和專制以及反列強侵略的民主主義運動。在運動中,俄羅斯先進的活動家中間所醞釀的俄羅斯準備完成它的世界文化使命的思想已經成熟了。這一時期的文學活動日益頻繁。其中,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文學活動最為突出,大約19世紀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這正是俄國革命民主主義運動的上升時期,也正是俄羅斯文學中現實主義的勝利時期。在這兩方面,別林斯基作為當時文學界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不但替俄國現實主義文學奠定了美學基礎,而且也替1905年以前的俄國民主革命運動的高漲作了第一階段的思想準備。

    維薩里昂?格里戈裡耶維奇?別林斯基(1811―1848):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哲學家、文學評論家。他的文學活動只有十四年(1834-1848)的歷史。當時俄國革命民主主義運動的任務時廢除封建的農奴制,而別林斯基的活動正在十二月黨人革命運動失敗後,沙皇尼古拉一世加強反動統治的時期開始的,所以他的處境是及其艱苦的。他的活動主要是通過《祖國紀事》,《現代人》等文學期刊,以文學批判的方式宣傳反沙皇專制和反農奴制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列寧曾把他稱作:"解放運動中代替貴族的平民只是分子的先驅"。他的思想通過文學方式的傳播,深深的影響了俄國的一些先進的積極分子,讓他們的思想開始擺脫沙皇專制和農奴制的束縛,開始為他們的尊嚴做鬥爭。於是導致了一系列的革命運動,使得革命思想不斷的蔓延到了整個俄羅斯,從而進一步興起了解放運動的高潮。

    別林斯基在文學上始終堅持自己的風格和原則。在風格上,其一,就是他往往在自己的文章中設定一個爭論者,這樣讓問題進行的更具針對性,而且表達更具鋒芒。其二,在自己的文學批判上投注了強烈的主體情感。其三,他具體的文學批判中有細緻解讀的風格,他總是能敏銳的選取作品中最精彩的段落,加以細緻解讀,讓讀者有細膩而真切的感知。這正是他對現實生活的態度以及解讀,對現實問題的及時批判。在原則上,存在很強烈的認知傾向,他認為文學批評的人物就是對作品和作家要做出價值論上的區分,他一生所做的工作就是要區分俄羅斯文學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作品,經過細緻的篩選,他認為能支撐俄羅斯文學歷史的是普希金、果戈裡和萊蒙托夫,而時代也驗證了他的選擇。這是他的第一個傾向,批評要確定作品的價值。第二,他認為文學批判首要的是對作品的經驗和具體的感知,而不是文學理論,雖然理論能夠給人們清晰的認識、客觀的解釋,但是理論畢竟是一理想的可能和抽象,一種理論的解讀不能夠代替人們和作品之間具體的聯絡,而且理論很可能損失作品中原有意義。這應該是他之所以後來思想轉變的原因。第三,他在自己的文學批判中強調文學與現實的關係,這種關係不僅僅是表現表面的現實,而且要探索內心的現實。

    因此,無論從風格還是原則上來說,都試圖用文學的方式去反映現實,都著重突出現實主義的重要性,包括現實主義的的認知,現實主義的把握,以及他將現實主義的思想傳播給更多俄羅斯當下先進的知識分子,這也從而奠定了他在俄羅斯文學界的地位和影響力。

    別林斯基不僅在文學評論上有所建樹,從思想上分析,文學評論和哲學思想息息相關。他當時受到德國古典哲學家、美學家黑格爾(Hegel,1770-1831)"絕對理念"思想的影響。並且,黑格爾在哲學中確實達到超過此前一切哲學家的成就,他的美學方面也是建立在他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和辯證法的基礎上的,可見他在歐洲哲學史的顯著地位。之所以他的美學觀點對俄國斯產生很大的影響,是因為他有一個公式:"凡是現實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現實的"。

    別林斯基的文學活動只有十四年(1834-1848)的歷史,中間有一段所謂"跟現實妥協"時期(1837-1839),由此過渡到四十年代的"向現實反抗"時期。所以他的思想發展一般被劃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在四十年代以前,是黑格爾的影響佔上風的時期,這期間的著作以《文學的幻想》,《論俄國中篇小說和果戈裡的中篇小說》,《智慧的痛苦》和《藝術的概念》為代表;第二個時期是他的思想成熟期,現實主義思想佔上風的時期,這期間的著作以《論普希金》十一篇,《給果戈裡的信》和《1847年俄國文學評論》為代表。

    在十九世紀頭二三十年,俄國占主導地位的的是茹科夫斯基,馬林斯基,波列伏依和早期的普希金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而這個時代是在俄國社會並條既已暴露而革命形勢尚未形成的情況之下在和西歐文學影響之下形成,所以消極的因素居多。與這個流派密切相聯絡的還有從西歐傳來的"為藝術而藝術"的"純藝術"論,認為文藝的唯一目的是在創造美,是要美化現實。但是對於俄國的現狀來說,是極為不利,有可能會麻痺人民的鬥爭意志。而到了三十年代,隨著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化,進步的知識分子盡情的揭露農奴制下的腐朽情況,從而出現了果戈裡為首的"自然派"就作為浪漫派的對立營而出現了,自然派也就是現實主義派。用別林斯基的話來說,自然派的目的是要"使藝術完全面對現實,不要任何理想",或"美化現實,"要讓"藝術成為現實以其成為全部真實性的再現"。從而也影響了他後來由"跟現實妥協"到"向現實反抗"這一根本的改變。但是別林斯基始終沒有完全擺脫黑格爾的影響,從藝術的角度分析,都是黑格爾的"理念的感性顯現"一個公式的發揮。

  • 2 # 蕭硯歌

    回答之前,先理清一個問題:在別林斯基的文論中,是沒有“現實主義”一詞的明確提法的。他是把“藝術性”和“自然主義”作為“現實主義”的同義語去運用的。他的現實主義文學思想,融於大量作家作品評論之中,特別是對普希金和果戈理的評論中。他的這一思想可以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理解:

    1、文學與現實的關係:強調作家必須忠實於生活,文學作品必須真實地再現生活;

    2、主觀性與客觀性的關係:文學的主觀性以客觀性為基礎,並且有血有肉地連線著作家的思想感情,且決不能直接呈現於作品,而必須滲透於藝術形象的具體描繪之中;

    3、現實主義文學的靈魂:“典型性”。

    我將從這3點出發回答問題。

    01 文學與現實的關係:強調作家必須忠實於生活,文學作品必須真實地再現生活

    別林斯基在《一八四〇年的俄國文學》中明確指出:

    “文學應該是社會生活的表現,應該是社會賦予它以生活,而不是它賦予社會以生活。”

    又補充說:

    “任何藝術的內容是現實,因此,它像現實本身一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這就科學地揭示了文學對於生活的依存關係,肯定了只有現實生活才是文學藝術的真正源泉和表現物件。在他看來,文學不能須臾脫離生活,而且現實主義文學的最基本特點是:

    “在生活和現實的真實之中再現生活和現實。”

    他把是否忠實於現實生活看作文學創作的根本美學原則,他說:

    “在藝術中,一切不忠實於現實的東西,都是虛謊,它們所揭示的不是才能,而是庸碌無能。藝術是真實的表現,而只有現實才是至高無上的真實,一切超出現實之外的東西。也就是說,一切為某一個作家,憑空虛構出來的現實,都是虛謊,都是對真實的誹謗。”

    在他看來,只有真實地反映生活的作品才足以震撼人心,激盪社會,獲得經久不滅的藝術生命:一部真正的藝術作品,總是以其真實性、自然性、正確性、現實性來打動讀者。而那些背離生活,任意杜撰的虛妄之作,縱使能招搖於一時,也終究會消失。

    強調作家必須忠實於生活,文學作品必須真實地再現生活,熱情倡導文學和生活的接近,成為貫串於別林斯基的文學批評的一條基本原則。

    “果戈理中篇小說的十足的生活真實,是和構思的樸素密切地關聯著的。他對生活既不阿諛,也不誹謗,他願意把裡面所包含的一切美的、人性的東西展露出來,但同時也不隱蔽它的醜惡。在前後兩種情況下,他都極度忠實於生活。”

    所謂“取材於生活”,“對生活既不阿諛,也不誹謗”,“十足的生活真實”,“極度忠實於生活”,這些在別林斯基看來,正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的寶貴素質。這也是別林斯基為之不懈倡導的文學主張。

    可以說,將文學的真實性作為鑑別和評價文學作品的基本原則,構成了別林斯基文學批評的一個鮮明特點。

    然而,別林斯基的文學思想並不停留於一般地闡明和堅持文學必須真實地再現現實生活這一基本原理,他的文學思想的深刻之處還表現於如下3點:

    其一、別林斯基認為,文學對於現實的反映,決不是單純地摹仿生活的現象形態,作浮光掠影的描寫,而是必須探尋生活的底蘊,揭示生活的本質。

    “這是一種無聊的庸俗的說法……果戈理作品中的對自然的忠實,是從他那偉大的創作力量引伸出來的,在他身上表現為對生活本質的深刻的洞察、節奏感、囊括萬有的現實感”。

    在分析果戈理作品的成就時,別林斯基還談到,果戈理面對現實生活:

    “能夠在其全部深度和廣度上看透物件,在其全部現實性的豐滿和完整上把握它”。

    所謂“深度和廣度”,是對現實主義的真實性的更高層次的要求。現實主義文學的深度,要求透過生活的五光十色的外部形態,作縱向的探掘。現實主義文學的廣度,則要求把文學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作橫向的開拓。

    別林斯基的這一思想,把文學反映社會生活的職能提到一個新的水準。

    其二、生活是一個持續不斷、永無窮盡的運動過程。生活發展的每一階段都有權進入文學的領域。

    “在構成真正詩人的必要條件之中,一定非包括有現代性不可。詩人比任何人都更應該是他自己時代的兒子。”

    當時俄中國人民面臨的根本社會問題是反對沙皇專制統治和農奴制的鬥爭。作為革命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認為,文學只有清醒地面對當代社會問題,以鮮明的色調展現當代生活的真相,深刻揭露俄國社會的弊端,才能具有真正的社會價值。

    “藝術和文學,在我們今天,比從前更加變成了表現社會問題的東西,因為在我們今天,這些問題變得更普遍,更公開,更明顯,對大家成了第一等有興趣的事情,成了一切問題中最首要的問題。”

    比如,他認為,果戈理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卓絕的藝術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通過廣闊的生活畫面,觸及到當代社會的根本問題,使俄國文學從揭露農奴制的個別方面擴充套件到揭露整個農奴制。

    所以,別林斯基說“果戈理對俄國社會比普希金有更重大的意義,因為果戈理更多地是一個社會詩人,因此,也是一個更符合時代精神的詩人”。

    其三、提出人民性的概念

    別林斯基把真實性看作是人民性的基本條件之一。他說:

    “我們的人民性在於描繪俄國生活圖畫的忠實性。”又說:“如果那生活的描繪是忠實的,它也就是人民性的。”

    如此明確地把現實主義的真實性同人民性直接聯絡起來,這在文藝思想史上是首倡的。

    02 主觀性與客觀性的關係:文學的主觀性以客觀性為基礎,並且有血有肉地連線著作家的思想感情,且決不能直接呈現於作品,而必須滲透於藝術形象的具體描繪之中

    前文說過現實主義文學應當忠實於生活,真實地再現生活,亦即要求具有嚴格的客觀性。然而,這是否意味著文學只是客觀生活的純客觀的反映呢?是否排斥作家的主觀性呢?

    19世紀的歐洲,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混淆不清,曾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在信奉現實主義的作家中間,片面強調文學的客觀性,而否認作家的主觀性,認為有了真實性便有了一切,把真實性看作是現實主義的同義語。

    “對生活作純然客觀的詩的描寫……過去沒有過,將來也不會有。”

    別林斯基認識到,真正的藝術家不可能對所描寫的生活採取冷漠的觀照態度。他在表現客觀生活的同時,必然要做出主觀的評價,傾注主觀的思想感情。他說:

    “現在,藝術已經不限作一個被動的角色——就是象鏡子一樣,冷漠而忠實地反映自然了;藝術要在自己的反映中傳達生動的個人思想,使反映具有目的和意義。”

    別林斯基明確地提出了主觀性的概念,對果戈理創作的主觀性作了充分的評價:

    “在《死魂靈》裡,到處感覺到地、所謂是觸覺得到地透露出他的主觀性。”

    這裡,別林斯基說的主觀性的內涵是什麼呢?它在文學中具有怎樣的重要性呢?他說:

    “我們時代的藝術本身是個什麼東西?——那是對於社會的判斷、分析、因而也是批評。思維的因素現在甚至跟藝術的因素融合在一起了,——如果一部藝術作品只是為描寫生活而描寫生活,沒有發自時代主導思想的強大的、主觀的激動,如果它不是痛苦的哀號或者歡樂的頌讚,如果它不是問題或者對於問題的解答,那麼,對於我們時代說來,它便是一部僵死的作品。”

    可見,所謂文學的主觀性,主要是指作品中的“思維的因素”,也即思想性。在別林斯基看來,文學的主觀性、思想性同客觀性、真實性一樣,都是現實主義文學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

    “取消藝術為社會服務的權利,這是貶低藝術,而不是抬高它,因為這意味著剝奪了它最活躍的力量,亦即思想,使之成為消閒享樂的東西,成為無所事事的懶人的玩物。”

    他把進步的思想看作現實主義文學的靈魂:

    “要想使詩句成為詩的詩句,光有流暢和鏗鏘的音調是不夠的,光有感情也是不夠的,還需要組成一切詩的真正內容的思想。”

    在別林斯基看來,只有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進步傾向性的作品才能給予人民群眾的思想以積極的影響,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果。他關於文學的主觀性思想,完全符合文學創作的客觀規律。

    藝術創作以客觀生活為表現物件,同時必然滲透著審美主體的主觀意識。任何藝術作品都是客觀現實界與主觀心靈界互相交融的產物。

    那麼,文學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關係如何呢?重視文學的思想性,會否尋致削弱文學的真實性呢?文學的主觀性應當如何具體地表現於作品呢?別林斯基對此作了相當深刻全面的論述。

    首先,文學的主觀性是以客觀性為基礎的,決不是主觀隨意性。

    作家的主觀意識不是先驗的東西,而是從實際生活中獲得的。因而,在文學創作中,作家的主觀性應當同描寫的客觀性相一致。

    “我們說的不是由於侷限性和片面性而把詩人所描寫的客觀實際加以歪曲的主觀性”。

    他認為果戈理的作品是主觀性和客觀性、思想性和真實性有機融合的一個範例:

    “這是在構思和處理方面、在登場人物的性格和俄國生活的細節方面無限藝術的、在思想方面又是一部富於社會性、公眾性和歷史性的作品。”

    其次,別林斯基說的主觀性儘管主要是指作品的思想性,然而思想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非常內在的東西,它密切結合著感情。

    為了解釋這一問題,別林斯基提出了“情致”說。所謂“情致”是什麼呢?他說:“詩作品中的思想就是情致。情致是對某一思想的熱烈的體會和鍾情。”

    又說:

    “傾向本身應該不只存在於作者的頭腦裡,而是要存在於他的口腔和血液裡,它首先應該是一種情感,一種本能,然後也許才是一種自覺的思想。”

    由此可見,所謂情致便是思想和感情的互相融合。用中國古典美學的語言來說,也就是寓理於情,理在情中。

    (按:關於別林斯基的“情致說”,可以參看我之前的回答:

    《別林斯基說每一部詩的作品應滲透著情致,如何理解他說的“情致”?》)

    總之,思想消融在情感裡,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裡:從思想和情感互相消融裡才產生高度的藝術性。

    他關於“哲學家用三段論法說話,詩人則以形象和圖畫說話”的名言,更是人們所熟知。因而,別林斯基強調文學的主觀性,作家的思想感情決不能以赤裸裸的形式直接呈現於作品,而必須滲透於藝術形象的具體描繪之中。他認為:

    “任何情感、任何思想必須形象地表現出來,然後才是詩的情感或思想”……如果有一篇作品能夠被稱為智慧的、真實的、深刻的,但卻是缺乏詩意的,藝術就不會從這裡取得任何勝利。”

    別林斯基對道德訓誡作品之類抹煞文學本身的特點,以枯燥乏味的道德箴言代替鮮明的藝術形象的文學現象深表厭惡。他指出:

    “藝術首先必須是藝術,然後才能是一定時期的社會精神和傾向的表現。不管一首詩充滿著怎樣美好的思想,不管它是多麼強烈地反映著當代問題,可是如果裡面沒有詩,那麼,它也就不能表現美好的思想和任何問題,我們所看到的,不過是體現得很壞的美好的企圖而已。”

    所以,別林斯基認為《死魂靈》,高出於俄國文學過去以及現在所有的作品之上,因為在這部作品裡,活生生的社會思想的深刻性和形象的驚人藝術性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了。

    換言之,就是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和諧的一致。

    03 現實主義文學的靈魂:“典型性”

    現實主義的真實性和思想性有賴於通過塑造鮮明的、完整的藝術形象來實現,這就涉及到典型問題:

    如果“真實”是現實主義文藝作品的生命,那“典型性”就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靈魂。沒有了“典型”,就沒有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創作的新穎性,或者,勿寧說創造力本身的最顯著標志之一,即在於典型性;假如可以這樣說,典型性就是作家的徽章。”又說:“典型性是創作的基本法則之一,沒有典型性,就沒有創作。”

    關於典型的本質問題,別林斯基作了如下的解釋:

    “什麼叫做作品中的典型?一個人,同時又是許多人,一個人物,同時又是許多人物,也就是說,把一個人描寫成這樣,使他在自身中包括著表達同一概念的許多人,整類的人。……典型的本質在於:例如,即使在描寫挑水人的時候,也不要只描寫某一個挑水的人,而是要借一個人寫出一切挑水的人。”

    從這些表述可以看出,別林斯基一方面肯定典型是個體的藝術形象,另一方面又把典型看作是類的代表。他主要還是從量的角度而不是從質的角度去考察典型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他特別強調錶現個性在典型創造中的重要性。指出:

    “詩人從所寫的人物身上採取最鮮明最足以顯出特徵的面貌,把不能渲染人物個性的一切偶然的東西都一齊拋開。”

    離開特徵和個性的表現,便不可能創造出血肉豐滿的典型人物形象。比如,別林斯基認為莫里哀的《慳吝人》的主人公阿巴貢,與果戈理的《死魂靈》中的潑留希金、普希金的“吝嗇騎士扎木巴”相比,雖然同屬吝嗇人的形象,但前者與後兩者比較,不免相形見細。

    其根本差異就在於前者缺乏個性描寫,人物只是作為某種型別性格的寄植體,而後兩者則是各有個性,各具特色的。

    “請看巴爾扎克:他寫過多少東西,可是在他的中篇小說中,有沒有一個性格、一個人物是雷同的呢?他把具有全部個性的濃淡色度的性格都刻畫了出來。”

    如此,藝術典型的完整的審美要求如何呢?別林斯基指出:

    “必須使人物一方面是整個特殊的人物世界的表現,同時又是一個人物,完整的、個別的人物,只有在這種條件下,只有通過對立物的調和,他才能夠是一個典型人物。”

    這表明別林斯基已經認識到典型的個性和共性的辯證關係。他還看到了典型人物的創造不能離開特定的社會環境的表現

    “現在俄國長篇和中篇小說所描繪的不是罪惡和德行,而是作為社會成員的人,它們描繪了人,也就描繪了社會,正是因為這個緣故,現在對長篇和中篇小說以及戲劇的要求是每個人物都要用他所屬階層的語言來說話,以便他的情感、概念、儀表、行動方式。總之,他的一切都能證實他的教養和生活環境。”

    根據這一認識,別林斯基還提出了“當代主角”這一重要概念。所謂“當代主角”,是指同當代社會生活緊密聯絡,能體現時代的精神特徵的人物,例如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以及果戈理的乞乞科夫等。

    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對現實社會的醜惡現象的無情揭露和深刻批判,相應地在反面典型的塑造上取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然而卻往往忽視生活的肯定方面的描寫和正面典型的塑造。

    別林斯基對俄國文學在描寫生活的否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作了高度評價,同時又提出了描寫生活的肯定方面的課題。這裡包含著辯證法思想和對人民力量的確信。他指出:

    “對藝術說來,沒有比人更高貴、更崇高的物件了,然而要贏得藝術描寫的權利,人卻應當是人,而不是什麼十四品文官或貴族。農民也有靈魂、心靈,有願望和熱情,有愛和恨,一句話——他也有生活。”

    所以,別林斯基對果戈理在成功地塑造反面典型的同時,還著手創造正面典型所作的努力加以熱情肯定,認為那種甚至在最庸俗的生活環境中也能發現美好的人類品質的巨大能力,是果戈理的寶貴特點之一。

    別林斯基認為,藝術家不應該根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的尊卑,而應該根據其所具有的實際品德來判斷他所描寫的人物個性的價值。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認為普希金的塔吉雅娜作為一個正面典型具有超群絕倫的性格。

    別林斯基也十分注重“典型”的獨創性問題,他指出:

    “在一部真正的藝術作品中,一切形象都是新穎的,獨創的,沒有重複之弊,而是每一個都過著自己獨特的生活。不管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多麼浩如煙海,多麼形形色色,他在任何一部作品中都不會有任何一個特徵重複自己。”

    任何成功的不朽的藝術典型,總是作家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發現,並加以獨特的藝術表現的成果,總是凝聚著作家的創作個性、美學理想和藝術才華。藝術上的因襲和依傍,決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典型。沒有獨創性,典型的塑造便無從談起,這是文學創作的客觀規律。

    比如,別林斯基認為在果戈理的筆下,無論是喜劇形象,還是悲劇形象,都表現出作者的獨創性,顯露出作者傑出的創造才能。

    總之,別林斯基關於現實主義問題所作的理論開拓和取得的成果,他的現實主義文學思想的獨創性、深刻性和系統性,給予俄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文學發展以深遠的影響。

    回答完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小艾葉大蒜煮雞蛋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