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直江信綱
-
2 # 二二33184128585
扯談,驢唇不對馬嘴。南蠻子這詞是蒙古人對宋人的蔑稱,蒙宋背約後,蒙古人指責宋人像蠻人一樣不守信用。明朝時期,明朝國力強盛,以世界中心自居,四方皆蠻夷,少數民族一般都說,你們大明皇帝,你們大明人如何如何,明人到了外面,一般皆稱我們華人,那時的中國意為中央王國
-
3 # 形而上謂之道
中國古代,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氣候溫潤,平原較多,適合人類開發、居住。
由於南方潮溼悶熱,大山、丘陵眾多,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不能夠很好開發,所以不適合人類居住。生活在那裡的都被認為是“蠻子”,人們所說的“蠻夷之地”中的“蠻”指的就是南方人,而“夷”指的是北方的少數民族。所以北方人管南方人叫“蠻子”。
“南蠻子”是一種地域歧視語,更是民族歧視語。至於“南蠻子”,“南蠻子”是清朝時期滿族人對漢人的稱謂。元末時期明朝雖然擊退蒙古人,復國成功,但最後還是亡於後金。清兵入關後,明長城以南都被稱為“南蠻子”。
-
4 # 於一粟端見十方剎
“南蠻子”無疑是一種地域歧視語、民族歧視語。“蠻”即野蠻,蠻子就是野蠻的民族。古時南蠻一般只指地域,不對特定民族。古代中國形成的中心主義天下觀中,以華夏為中心,分別稱外圍四個方向的民族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這些都不是指具體的某個民族,而是多個民族的共同稱呼,不是自稱而是“他稱”。《禮記》中就有“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的說法。
春秋戰國時代,南方的楚國逐漸吞併周邊小國,被中原諸國稱為南蠻。楚國滅亡後,南方未開化之地被稱呼為“百越”,如江浙滬一帶的“吳越”,福建一帶的“閩越”,廣東一帶的“南越”,廣西一帶的“駱越”。
由於歷史上中原地區的北方漢人王朝屢屢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略,受到軍事威脅、戰爭侵擾或自然災害的中原漢人迫於壓力,持續背井離鄉,渡過長江到相對平靜而且尚未被充分開發的南方地區謀生存,比如東晉、南宋時期的大規模“衣冠南渡”。漢人南遷同時,將自身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語言文化、風俗禮儀也一同帶到了南方,在促進南方地區開發的同時,華夏文明也在南方地區得到繼承與廣泛傳播。
“五胡亂華”時期,遊牧民族佔據北部中國,漢人王朝被迫南遷,形成了近二百年南北對峙的分裂狀態。而當時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南方政權蔑稱北方少族民族及其政權為“索虜”“索頭”,索指的是髮辮,因為北方遊牧民族男子把頭髮結成辮子盤繞在頭頂上。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卻自認為是中華正統,汙衊南方漢族政權是“島夷”,意即沿海小島上不曾開化的土著南蠻。《資治通鑑》“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國史,互相排黜,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
甚至同一民族不同地方的人也會出現互罵“蠻夷”的現象,比如宋朝出於對“胡化”漢人的歧視,指其為“番”為“虜”,而燕雲十六州的漢人則反唇相譏稱宋朝漢人為南蠻。這大概就是至今北方偶爾還有人輕蔑地稱呼南方人為南蠻子的根源。
金朝(1115-1234年)建立後,統治區域為北方和中原大部分地區,他們以“中國”自居,對於在軍事上仍與其抗衡的南宋政權稱為“南蠻”,後來元朝統治者繼承了這一說法。在南宋末年到明朝末年,“南蠻”一度成為蒙古人和滿族人對退守南方的漢族人的稱呼。與之對應,南方漢人稱呼北方女真、蒙古等民族為韃虜、北蠻子、韃靼、北韃子、北夷。蒙古滅金後,南宋人利用長江阻隔在軍事上與蒙古人對抗,故南宋國亦被蒙古人稱為蠻子國,南宋漢人亦被蒙古人稱作南蠻。明末清初改朝換代之際,清朝統治者對一切原明朝疆域內(明長城以南)的抵抗者或者是起義反清的各族(不限於漢族)人民都稱為“反叛蠻子”或“南蠻”,並進行了瘋狂鎮壓。
而有意思的是,清朝前期西蒙古準噶爾部叛服不定,準噶人稱呼滿清人為蠻子,使滿洲人非常憤怒。雍正《大義覺迷錄》中即有:“滿洲人皆恥附於漢人之列,準噶爾呼滿洲為蠻子,滿洲聞之,莫不忿恨之”。
-
5 # 文軒春秋
先秦時期,在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被稱為“南蠻”。我們平時所說的“蠻荒之地”中的蠻在東漢時期被代表南方。由於冶煉技術和耕種技術的限制,導致南方大部分地區都未被開發。
南蠻在古代有幾個意思:1不是指普遍的南方人,而是特指西南部的南方人。“南詔”亦為“南蠻”。2南方地區山嶺多,難翻越,古代中原文化難以傳播過來,所以兩廣地區福建百越,古越的文化也與中原不是很接近,有南北區分和差異。3北方人所說的南方人是指南方地區的大部分漢人。
蒙古興起時習慣上稱呼金朝為“中國”,而稱呼南宋為南蠻子國。他們對這種稱呼剛開始並沒有侮辱性的意思。元朝時西方人也稱呼南宋為“南蠻子國”。西方保留的中國古地圖,南宋名稱標註的是“蠻子”。
南宋末年,明朝末年,蒙古人和滿族人稱呼退守南方的漢族人為“南蠻”。在元朝時期,南方人地位低下,在遭受蒙古貴族殺害只需賠償一頭毛驢的價錢,那時候稱呼南方人為南蠻子就開始有了侮辱性的意思。侮辱這個人在元朝社會地位低下。元朝被滅亡後,南蠻子不再是法定的正式稱呼。南蠻子一詞漸漸演變成帶有侮辱性的粗話。一直到了清朝,南方人還被稱為南蠻子。明末清初交替年代,清朝統治者對那些起義反清和對抗的各族人民稱為“南蠻”或“蠻子”。
-
6 # HuiNanHistory
女真人或滿人稱明朝是nikan(尼堪),這個詞其實也就是蠻子、漢人的意思。
臺灣學者黃彰健的《論滿文nikan這個字的含義》一文,曾對明清更替之際,漢文史料中的“蠻子”用法做過簡單的梳理:
例如,《明神宗實錄》記載,萬曆四十二年(1614),巡按山東御史翟鳳翀疏言:“向來夷漢一家,墩臺俱廢,哨瞭不設。夷人假入市,詷伺虛實,漢人亦出邊,透漏訊息。……近年懼罪脫逃之人,俱以奴寨為窟穴。奴酋特築一城居之,號曰蠻子城。”
還有,《天聰朝臣工奏議》提到清朝這邊的記錄。如胡貢明的《請用才納諫》:“其機全在皇上破格隆才,誠心受諫。切勿曰多言蠻子,又來饒舌。微臣幸甚,國家幸甚。” 寧完我《請變通大明會典六部通事》奏:“中國六部之名,原是照蠻子家立的。”
在清初的滿文老檔中,稱漢人為nikan(尼堪),稱明朝為nikan gurun(尼堪國),稱明朝皇帝為nikan gurun-i han(尼堪國的汗)。很顯然,滿文的nikan,與漢文的蠻子指代的是同一類人。
我們的問題就在於,nikan為何=蠻子,這兩個詞語的根源在哪裡?
對此,伯希和(Paul Pelliot)有過一些考證。《至元譯語》指出:“蠻子,囊家歹” 其中,歹也就是-tai,這是蒙古對男性稱謂的詞綴;對於蠻子和囊家而言,蠻子即manzi,這是北方人對南方人的一種蔑稱,此外根據拉施都丁的記載,蒙古人還以nankias稱呼蠻子的地方,這個詞被漢人翻譯為南家,現代蒙古語中也用類似詞語指稱漢人。
在《元典章》中,蒙古人使用蠻子,而不用南家稱呼漢人。伯希和推測囊家/南家可能是收到金女真語的影響,女真語中早有粘罕一類的說法。另外,滿語中對漢人的複數形式就是nikasa,與nankias的形式非常接近,兩者或許存在演化關係。
-
7 # jack200351227
並非如此。
關外人,不光滿族人,稱黃淮流域的為侉子,長江以南的才有資格被他們稱為蠻子。
原因是語言與飲食習慣。他們聽不懂的,不喜歡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的,才是蠻子。黃河流域山東大漢當然不在內。
-
8 # 饕餮5177v
有影響。
“南蠻”是蒙古人消滅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滅亡了北宋,公元1115年-1234年,統治區域為北方和中原大部分地區)後,對於在軍事上與仍其抗衡的南宋(後被滅,元朝立)漢人的稱謂。 當時南宋由於北方蠻族南侵不敵,選擇離開中原地區,背井離鄉,渡過長江(史稱“ 衣冠南渡”)到相對平靜而且尚未被充分開發的南方地區去謀得生存,形成了現今的南方人,但漢族人的正統卻由此得以儲存。
“南蠻子”是清朝時期滿族人對尚未被屠殺殆盡(還有一說是反抗的或反清)的漢人的稱謂,因為明朝(漢人政權,存在於公元1368-1644年)雖然擊退蒙古人,復國成功,但最後還是亡於滿族人(女真人的後裔)之手,清兵入關後,對一切明朝疆域內的人( 明長城以南)都稱為“蠻子”或者是“南蠻”,所以這是對漢人極具侮辱性的稱呼。滿族人又一次擊敗了漢族的政權,更是如蒙古人一樣佔領了土地,一如當年屈辱的歷史重現。
南蠻一詞古來有之,是中原四方異族之一的稱呼(東夷 、 西戎、南蠻、 北夷),但只有南蠻有時被用來罵人,或許與這段歷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回覆列表
清初,清朝人經常把漢人成為“蠻子”,這點確實存在。
蠻,本來是漢族對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就連孟子這樣的聖人都瞧不起“南蠻鴟舌之語”,可見古人的“華夷之辨”是有多麼根深蒂固。
清朝既然興起於東北,為了貶稱漢人,自然也就學去了“蠻子”這個詞,並且用在了稱呼漢人身上。
另外關於滿語裡對漢族人的稱呼“尼堪”(nikan),我覺得高票的說法認為“尼堪=蠻子”值得商榷。
滿語裡的nikan在當時(當然今天有一些分裂分子故意用這個詞稱呼漢族同胞,這是不對的)是沒有什麼貶義的詞彙——比如建州女真的酋長之一“尼堪外蘭”(nikan wailan)。如果這真是貶義詞,為啥要拿它當自己的名字?
一般地說,關於“nikan”的詞源還有其他的觀點,我認為從語音角度更符合邏輯。
1.滿語的“牛”讀作“ihan”,而漢人的牛耕技術很顯然比滿族人發達,所以用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牛,創造了“nikan”這個詞。
2.出自女真語(金國的語言,一般認為是滿語的前身,但是差別較大)。女真語的“人”讀“niyalma”(為了方便閱讀,這裡的轉寫很不標準),加上“漢”的音譯“han”,就變成了明代人筆下的“呢哈涅麻”(nihan-niyalma),再省略並且變化,就成了“nik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