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iangjianmin

    答:李世民是一代明君是歷史給他的評價,是實證明也確是如此,他在建國後實施了各種對當時社會發展及農耕蠶桑有利的舉措,也就歷史上所說的貞觀之治,給後代皇帝李隆基開創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縱觀李世民在位期間親近賢臣,遠離奸臣。把國家治理的井然有序,農民安居樂業。他當然稱得上是一個明君。至於說他殺兄逼父之說是因為當時所處的環境不同,太子李建成看李世民平定天下功勞過大手下能人異士又多,恐怕將來對他的皇位有威脅先下手要治李世民於死地,其父李淵聽信太子謠言也要治李世民的罪,李世民是不得已而為之。

  • 2 # 河北農村小哥

    首先李世民殺兄弟是被動,玄武門之變是他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先發動,所以李世民在政治上是處於被動的,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秦王府人才濟濟。所以你說的李世民靠殺兄弟當上皇位是不成立的!

  • 3 # 微博愚公2017115

    在中文修辭中,善與惡,明與暗,互為反義詞,李世民弒兄,逼父,屬於惡行,與明君沒有聯絡,明君只有睿智,明辨是非,政治開明,海納百川……就滿足了明君要件,與弒兄,逼父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貞觀之治,首開大唐盛世!文治武功中華罕見。明君當之無愧!

  • 4 # 韓之豫史話

    大家好,我是韓之豫。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明君的定義,顧名思義,明君即是指賢明的君主,早在春秋時期,“明君”就出現在《左傳》裡:“大夫為政,猶以眾克,況明君而善用其眾乎?”由此可以看出,“明君”所對應的是普天之下的百姓,只有對天下的百姓有利的君主,才能稱的上是明君。

    第一,唐初,經歷了隋末群雄爭霸的動亂和滅亡,李世民登基後深刻的認識到機場安生利民才是國家穩定的基礎,他一方面重視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讓人民休養生息,使國家人口增長,全國農田耕耘面積擴大。另一方面他提倡戒奢從簡,並且率先垂範,李世民禁止大興土木,並且嚴格規範官員們的奢侈行為,以給百姓們做榜樣。

    其次,唐太宗李世民進一步加強法律制度的建設,他命令房玄齡、長孫無忌在原有法律的基礎上制定了《貞觀律》,明確刑罰制度,而且,李世民制定了死刑復奏制度,以示對生命的重視,到現在還被大陸法系所使用。另外,李世民在位期間,真正做到了“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使得王公貴族都不敢違法亂紀,唐初的法令能通行天下,百姓自然也是遵紀守法,路不閉戶。

    第三,李世民重視對百姓的教化,他進一步加強了科舉考試的制度,注重選拔和任用官員,求賢納才,知人善任,為寒門百姓提供一條出路,而且他重視學校教育,即使目標不在科舉,小時候也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有一技之長。

    第四,李世民虛懷納諫的事情就不用說了,“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這是現在小學生都知道的李世民的名言。善於納諫,善於剋制自己的皇帝,難道不是“明君”麼?

    通過李世民一系列有利於百姓民生的舉措,使唐朝的社會、經歷、文化、政治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他在位的時期被稱為“貞觀之治”,唐朝經濟繁榮,實力強大,百姓生活富足,文化昌盛,引得周圍國家的使者、商人、學者、僧侶紛紛前往唐朝學習,絲綢之路也因此被重新開啟。

    從唐朝“貞觀之治”以後,海外的華人都被稱為“唐人”,唐朝因此而享譽世界,我們提起唐朝也總會想到“盛唐”“貞觀盛世”這些詞,一切自唐太宗李世民始。

  • 5 # 粉象諾諾

    被稱為明君的李世民是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看過隋唐英雄傳的人都知道李世民是一個以民為天的領袖人物。其殺害兄弟實屬迫不得已,大家都知道李家大公子李建成是個貪生怕死、沒主見、心胸狹窄之人。而李家三公子李元吉則是挑撥離間、嫉妒、算計之人。這樣的人怎麼能成得了大事。在李世民為父掛帥征討期間,李建成和李元吉則在李淵(李世民的父親)後宮與前朝妃子亂後宮,之後又嫁禍給李世民。就這李世民念在兄弟情分承擔了罪責。而這些李淵卻不知情,還將李世民關了起來(可見李世民是個識大局的人)

    隋朝滅亡後各路好漢紛紛崛起,李世民吸收了各路好漢。之所以這些好漢為什麼願意跟隨李世民?是因為他們都能在他身上看見希望,認定李世民是一位明君,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果不其然李世民帶領各路好漢打下了大唐江山,開創了大唐盛世,成為了唐太宗。

    這裡再補充一點,唐朝是隋朝大臣李淵在隋朝滅亡前逼反的時候建立的。所以我們稱之為唐高祖。

  • 6 # 使用者秋在這裡

    請允許我也來回答。

    我覺得,李世民被稱為明君,與他殺兄逼父,似乎是兩回事。理由如下:

    一、李世民不是一個尊崇儒家思想的人物。

    李世民不是中原人士,他出身於隴西貴族家庭,身上沒有受到孔子之道的束縛。雖然他從小也受過一些儒家思想教育,但僅僅瞭解一下而已,並沒有學而習之。

    李世民身上有鮮卑血統,是胡化漢人。他的祖母獨孤氏、母親竇氏、妻子長孫氏,都屬於鮮卑族拓跋部胡人。鮮卑族是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遊牧民族,他們身上沒有一丁點兒的孔子學說的影子。

    他主要信仰道教,偶然也信佛教。在實踐中以法家思想為行動準則。

    歷史總是具驚人的相似。我們可以追溯到劉邦時代,秦末各地造反起義,那些首領們無一打著儒家旗號的。

    劉邦造反時,重用的都是下層人物,像蕭何,原只是沛縣一個小小芝麻官;像張良,倒出身不凡,可他不信孔子,精通黃老之術;像韓信,不拘禮節混在鄉下的貧民;像陳平,也是喜歡黃老之術。更不要說像做狗肉生意的樊噲、養馬駕車的夏候嬰、坐過監牢的英布、做過強盜的彭越等人。

    劉幫本人不信孔子,他深知,信孔子思想的是打不來天下。所以他輕視儒生,罵他們為“腐儒”,會把儒生的帽子當尿壺用。

    每當天下大亂時候,兵荒馬亂,諸侯混戰,爭奪天下,什麼仁義禮智信根本不值一提

    李世民也一樣,自詡老子的後代,相信黃老之術。他將方技、數術、兵法、謀略等乾貨,運用得駕輕就熟,得心應手,最後圓了皇帝夢。

    他重用的人是些什麼人

    如長孫無忌,鮮卑族人。他雖出身將軍家庭,但少年喪父,與母親、妹妹被異母兄長趕出家門,由舅舅撫養長大。他生性聰慧,勤奮好學,博通史文,頗有計謀,與李世民成為布衣之交。

    如房玄齡,出身於官宦之家,漢族人。他倒是精通儒家經書,但他從沒有向李世民嘮叨過什麼儒家禮制,反而積極出謀劃策,充當李世民的總管。

    此外,李世民手下武將,多是江湖之人。如徐茂公、程咬金,為瓦崗軍起義軍分子;李靖,隴西人,具“文武才略”,不喜歡做讀書人,一心想遇明君、建功業,求富貴;秦叔寶,也是瓦崗造反一分子,曾在隋朝部隊當低層軍官;尉遲恭,也是鮮卑族人,年少時以打鐵為生,後參加反隋造反隊伍。

    所以說,在李世民的帳下,沒有一個一本正經的儒生。孔子說的“事親孝”,“事兄悌”的孝悌說教,不管李世民知道不知道,反正他都可以忽視。

    二、李世民殺兄逼父屬於迫不得已的行為

    唐初武德九年 (公元626年)發生的 “玄武門之變”,是以李世民為首的新興集團,和以李淵為首的保守集團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李世民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迫李淵退位,自己當了皇帝。

    一千多年來,這一歷史事件受到了一定的歪 曲,李世民為此少不了遭到儒家學派的攻擊。如北宋的司馬光在他編纂的《資治通鑑》裡說:李世民為 “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門,推刃同氣,貽譏千古!”在儒家看來,這是“骨肉相殘”,“篡奪君位”,違反了禮義,是無法容忍的事。

    但是,“玄武門之變”事出有因。

    首先,“玄武門之變”,反映了地主階級內部不同階層、集團的利益和願望。

    唐王朝的創始人李淵,是關隴地區著名的士族豪強大地主。公元 617年 (隋大業 十 三年 ) 五月,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隋王朝的統治已到了徹底崩潰的前夕,李淵為了奪取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據太原起兵,舉起了反隋大旗。

    他憑藉著顯赫的貴族身份,很快得到了上層豪強地主的支援。遭到農民起義打擊的士族豪強地主,懷著復辟的願望,紛紛麇集到李淵的麾下,“爭求立效”。

    正當強大的瓦崗軍阻擋了東都隋軍的歸路時,李淵集團趁機順利進入關中, 不戰而下長安,繼而又取得了富饒的巴蜀,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地主武裝集團。隨之不久,建立了唐王朝。

    在初唐政權中,士族豪強地主佔有絕對優勢,他們都竊居要職,執掌朝政。例如身居宰輔地位,分任尚書左右僕射的裴寂和蕭踽,都是著名的世家大族。“委 以心腹,凡諸政務,莫不關掌”。

    其他如侍中陳叔達、中書令竇威,中書侍郎宇文士及、吏部尚書封德彝、禮部尚書李綱、民部尚書裴矩、刑部尚書皇甫無逸、工部尚書獨孤懷恩、兵部尚書屈突通,都是出身於士族豪強地主的隋朝舊臣或皇親國戚。唐初 “創業君臣 ,俱是貴族。”

    李世民是李淵的次子,本來就是李淵集團中的重要成員。李淵在太原起兵時,年僅十八歲的李世民,曾參與謀劃,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起兵以後,李世民率軍南征北戰,為李淵集團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正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鑑 》中所說:“高 祖所以有天下 ,皆太宗之功”。

    在長期作戰的過程中,農 民起義所引起的社會大震 動,不能不反映到李世民的頭腦中來。他“少處人間,知百姓辛苦,前代成敗,目所親見,” 鬥爭的實踐,使他逐漸意識到要想鞏固自己的封建統治,必須改革隋朝弊政。

    同時,在李世民周圍,已經集結了一批不講門第的謀士猛將,他們代表著中下層庶族的利益,這不能不影響這位年青的李世民。主客觀因素,促使李世民從李淵集團中逐漸分化出來 ,形成了一個以庶族分子為主體的集團。

    在李世民集團中,庶族地主甚至普通百姓出身的將領、幕僚佔絕對的優勢,上述已有提及。

    其次,李世民的在軍事、政治、經濟和民族關係的各個領域中,所進行的有限做法和提出的主張,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李淵集團的利益,這就引起了李淵集團分子的強烈反對。

    李建成和李元吉“外結小人 ,內連嬖妾”,聯絡宮妃、外戚和寵臣,“共傾世民”。

    李元吉汙衊李世民平定東都洛陽後,“散錢帛以樹私恩”,企圖謀反。諸嬪妃也涕淚縱橫 地向李淵訴說:“陛下萬歲後 ,妾母子必不為秦王所容,無孑遺矣!”

    他們採取行賄、拉攏和調離、驅逐等各種辦法,千方百計地想分化、瓦解李世民力量。李建成和李元吉曾致書秦王府重要將領尉遲敬德,贈送金銀器物兩車,“欲誘之使為己用",對秦王府的另一名重要將領段志玄,也“以金帛誘之”。但都被“拒而不納”。

    李淵集團又利用權力,捏造罪名,把“秦府智略之士”房玄齡、杜如晦等盡“逐之”。李 世民周圍的一批謀士猛將,或調任外官,或以罪貶黜,到“玄武門之變” 發生的前夕,秦王府僚屬已所剩無幾。

    李建成他們還用行刺、下毒等手段,企圖謀害李世民。李元吉曾向李建成表示:“當為兄手刃之” 。李世民和李淵去齊王府,李元吉藏護軍宇文寶於臥室中,企圖行刺李世民。由於李建成怕行刺不成反而過早地暴露了計劃,因此被他勸阻了。 公元624年 (武德七年),李建成和李元吉,邀請李世民入宮夜飲,宴會後,李世民胸口“暴痛”,吐血數升,幾乎喪 了生命。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六月,突厥貴族侵擾邊境,李淵命令李元吉率軍討伐。李建成和李元吉藉口抵抗突厥貴族的需要,把秦王府中的重要將領秦叔寶、尉遲恭、程咬金、段志玄及其所屬部隊,全部調歸李元吉指揮,不露聲色地奪走了李世民的兵權。接著,李建成準備以歡送李元吉為名,在昆明池舉行宴會,邀請李 世民參加 ,然後“使壯士拉殺於幕下”,並把李世民周圍的謀士、猛將 “悉坑之。”

    關鍵時刻,李世民不得不發動“玄武門政變”。從此,唐朝即將迎來了歷史上輝煌的“貞觀之治”。

  • 7 # 曉肥俠

    歷史總在彈指一揮間湮滅,滄海桑田,變化無常。從前的封侯拜相,從前的血染沙場,都在一個又一個交替的日夜和一次又一次的四季輪迴中變為塵土,無法回溯,後人只能在詩詞筆墨、文物遺蹟間窺探和尋找過往。

    殺兄逼父

    公元626年的夏季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個夏季。剛剛建立的大唐政權中,太子一黨和秦王一方勢必有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

    7月1日這天,出現了白日見金星的奇觀。古人向來以為天現奇觀,必有大事發生。太史丞傅奕上書高祖李淵稱,根據金星出現的方位來判斷,秦王將會是下一個擁有天下的人。聽聞此事的高祖便召李世民入宮,想要一探究竟。誰知,他不僅沒有問出此事,反而從李世民那裡聽說太子和弟弟與後宮嬪妃暗通曲款,更欲殺他滅口。

    李建成與李元吉從東宮和齊王府騎馬出發,經過玄武門,才到臨湖殿,便感覺不太對勁,打算回去另做準備。就在此時,秦王李世民出現了,甚至叫出了他們的名字。二人立馬意識到事情沒有這麼簡單。李元吉驚慌之下打算先發制人,當即搭弓射箭,欲致世民於死地。但他連發幾箭都未射中,反而叫李世民趁機射殺了太子李成建。

    就此,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命隕。高祖李淵下令冊立世民為太子。這之後不到兩月,還值盛年的李淵便寫下詔書退位,不久,李世民登基,成為天子。《舊唐書》記載,“八月癸亥,高祖傳位於皇太子,太宗即位於東宮顯德殿。”

    李世民殺兄逼父登上皇位,這有違人倫的舉動本該被後世所不齒所批判,但後人卻視其為明君,這到底是為何呢?

    另有隱情

    世人皆以為生於皇家,可享潑天的富貴,是人上人,是極美極好的一件事。然而,生於皇家,為了皇位,兄弟手足相殘,父子相互猜忌也是一件可悲可憐之事。

    對於李世民而言,原本屬於他的太子之位給了李建成就算了,李建成還聯合李元吉處處陷害他,甚至不惜下毒欲置他於死地。

    面對這樣的兄弟,李世民顧忌著手足情誼,處處隱忍。誰知,他顧念手足之情,對方可一點沒覺得他們是兄弟。而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不遺餘力地陷害之下,李淵也開始覺得李世民有不軌之心。

    作為手足,李世民雖然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行為感到氣憤,但也不至於絕望。然而,作為兒子,連自己的親生父親都開始不相信自己,不分青紅皁白地懷疑自己時,李世民確實無法做到無動於衷。

    正是在這樣一個自身勢力處處受限,自己的性命朝不保夕,自己的家人都懷疑自己的時候,李世民才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才有了後來的殺兄逼父奪取皇位的事情。

    大唐的明君

    世人稱世民為明君,自然是有理有據,他也是當之無愧的。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虛心聽取臣子的意見,並鼓勵大家進諫提出自己的不足;倡導勤儉節約的同時又輕徭薄賦,恢復經濟生產;平定邊疆,使社會安康。他的為政舉措為大唐的繁榮與恢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個實打實的好皇帝。

    玄武門之變世民雖然殺兄逼父,但實為被逼無奈之舉,而他登上皇位也是眾望所歸。更何況,成為君主他並沒有貪圖享樂,荒廢政事,反而兢兢業業,為大唐的江山社稷鞠躬盡瘁,親手創造了那個繁榮錦繡的盛世。這樣的君主,如何能不被稱為明君呢?

  • 8 # 姐聊歷史

    客觀的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也是逼不得已,李世民不殺親兄弟,就會被親兄弟所殺,這是皇室家族不可調和的矛盾。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廣施仁政,功績卓著。對於百姓而言,能讓他們生活在太平盛世裡,不被壓迫和剝削,可以衣食無憂,安穩的過日子,這樣的皇帝便是一代明君。

    唐史記載,公元626年,太子李建成,魏王元吉,名義上是進宮面聖,實則欲發動政變,秦王李世民,進宮護駕,進至玄武門,秦王制止太子不軌行為,太子反殺秦王,太子被秦王部下所殺。

    唐史的記錄明視訊記憶體在漏洞,李建成已經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一直很支援他,他沒有理由發動政變。李世民弒兄逼父,奪取皇位,這是不爭的事實。那麼李世民為何要要這麼做呢?

    唐高宗李淵即位後,長子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常駐宮中處理朝中事物。次子李世民封為秦王,繼續統領軍隊平定天下。漸漸的便形成了兩個集團,一個是以太子為首的文官集團,另一個是李世民領導的武官集團。

    二、李世民功高蓋主,威脅到了皇帝李淵和太子李建成的統治地位。

    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第一功臣,因此身兼多職,秦王、太尉,並且兼尚書令,“天策上將”。李世民智勇雙全,位高權重,最主要的是兵權在握,因此很具影響和號召力,身邊聚攏了許多優秀的人才,發展成朝中最強大的勢力。

    太子李建成忌憚李世民的實力和威信,於是兩個集團開始了長期的明爭暗鬥,太子李建成聯合齊王李元吉多次陷害李世民,李淵也有意打壓李世民集團,最終引發了玄武門政變。

    三、李世民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1.起兵打隋朝,為唐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開放國門,發展經濟,合理的外交政策,促進了商業和文化的興盛。

    3、對外開疆拓土,設立安西四鎮,並處理好複雜的各民族關係,被少數民族奉為“天可汗

    4、完善科舉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虛心納諫,創立三權分立的管理制度。

    5、厲行節約,勸科農桑,百姓安居樂業。

    《貞觀政要》中記載: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

    大意是:唐太宗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在興國富民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很多君主做不到的,但可惜的是,他在正心修身方面不足,有愧於先帝們,辱沒了皇室。

  • 9 # 與生活交朋友

    李世民殺兄逼父,最終奪得皇位,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招攬各路人才,虛心納諫,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社會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唐太宗常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告誡眾人,可見唐太宗是深知百姓的重要性的。

    一個國家,絕大部分人都是普通老百姓。

    從老百姓的角度,對於帝王,只要能夠以百姓為重,讓百姓過上安逸的生活,就是個好帝王,是個明君。

    李世民殺兄逼父,劉邦,朱元璋誅殺功臣,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幹了這些為人所詬病的事情,但是他們並沒有殘害百姓,都能為百姓帶來安穩的生活。所以他們都是明軍。

    他們乾的那些事跟百姓又有什麼關係呢?並沒影響到百姓的利益,那些事也並不妨礙他們成為一代明君。

    與唐太宗形成鮮明的對比就是隋煬帝。無論別人對他的功績怎麼去無腦的吹捧,但他視百姓生命如草芥是不爭的事實。作為普通老百姓,在我眼裡,隋煬帝就是個暴君而已。

    一個連當代治下的百姓都不知道愛護君王,難道還指望他能想到千秋萬代?挖運河也不過是以無數白骨為代價,勞民傷財,去穩固他的統治而已。

  • 10 #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你知道在印度有個人,叫甘地麼?

    這個人是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領導人,是印度的聖雄。他這一生以身作則,通過遊行、絕食等非暴力的方式進行抗爭,呼籲和平。

    但是,你不知道的是,這個人在南非的時候,是個律師。當他看到印度人被白人欺壓的時候,他想的不是種族平等,而是希望白人不要把印度人當做黑人“野人”那樣對待。

    他認為,印度人是高人一等的,並且認為白人欺壓黑人是理所應當的。

    他多次以野蠻的方式稱呼黑人,並支援白人進行種族隔離。

    你說他做得對不對?不對。

    但這能影響他的歷史地位麼?不能。

    同理,李世民也是人,人無完人。他比甘地好多了,有沒有殺兄弟、逼父親,百姓根本不關注,甚至如果李世民不讓史書寫下來,後世根本不知道。

    百姓關注的是,自己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住上房子;大臣關注的是,國家是否穩定,邊疆是否安定,百姓是否安居樂業。

    如果這些做好了,他就是明君。

  • 11 # 元光二年

    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大仁不仁。

    一個人所處的社會地位不一樣,責任也就不一樣,世人評判你的標準也就不一樣。如果你是個六口之家的家長,那你的身份就是兒子、丈夫、父親,那麼做到孝敬父母、摯愛妻子、疼愛孩子,再搞好鄰里關係,能賺錢養家,那就是成功人士了。

    君王的社會價值

    君王擁有的這些普通人的身份,屬於“小家”。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王是天下人的父母,是天下人的兒子,也是天下人的丈夫,這才是“大家”。所以“小家”必須讓位於“大家”,以為其職責是為天下人謀幸福,而為一己之私。所以古人更看重其社會意義。

    小仁者敗家亡國

    春秋宋襄公不擊半泅之兵,算是謙謙君子了吧,但兵敗而死,全軍覆沒,留下一個“虛偽殘暴、假道學”的笑話。

    李煜詩詞寫的好吧,才華橫溢,但國破人亡,百姓流離失所,照樣是昏君。

    宋徽宗工筆畫和瘦金體讓人驚豔吧,但任用奸佞,一個靖康之恥成為北宋臣民的奇恥大辱,千年過去,讀之令人細思極恐。

    大仁者國泰民安

    勾踐用煮熟的稻種滅了吳國,讓無數吳國百姓顆粒無收,但完成了復國大業,報了滅國之恨,史書何曾說其狠毒?反而留下了“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終滅吳”這樣的溢美之詞。

    朱棣篡位侄子即位,可謂逆賊,但在他治下,編《永樂大典》、下西洋、徵蒙古、維護西藏新疆領土完整、疏運河,造就政通人和,國泰民安。要知道,明成祖的“成”這個諡號可不是一般人配的,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道兼聖智曰成。

    李世民雖然殺兄逼父,但他任用賢臣,完善國家法令和制度,實行積極的農業政策,實行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堅定維護國家統一和完整,使得人民生活富裕,四海安寧,讓大唐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小家之外,作出了更大的功績,這使得他可以成為千古一帝的原因。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毛主席沁園春雪裡面高度肯定的五位帝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仔細評判,會發現多多少少都有瑕疵,無法算是傳統意義上的完人,但這不影響他們的歷史功績,也不影響作為偉人的存在。

  • 12 # 史地一席談

    秦王李世民作為皇子能征善戰,能力及戰績遠遠高於其兄太子李建成,對其繼承皇位有很大威脅。在玄武門之變前夕,雙方已劍拔弩張。秦王府人才濟濟長孫無忌、尉遲恭、李靖⋯紛紛勸說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親率一班人馬於玄武門殺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及他們的兒子,並刪除他們在宗室上的名字。武德九年七月十四,高祖退位,同時太宗即位。即位第二年改元貞觀,太宗在位文治昭昭、武功赫赫,史稱貞觀之治。從古至今,大部分歷史學家對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持理解、同情甚至讚賞的態度,司馬光《資治通鑑》"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隱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勢逼,必不相容。"柏楊:"中中國人應該慶幸李世民奪嫡成功,李世民為中國帶來名垂千古的貞觀之治,成為治世的典範。”

  • 13 # 賈甄矜

    李世民的政績很突出,貞觀之治的成功,讓老百姓豐衣足食,讓讀書人能通過科舉錦衣玉食,讓權貴與皇室富貴齊天。

    大家都被李世民的政策“賄賂”了,少部分堅持講他壞話的人,基本都被他幹掉了。

    所以,對於當時能過上富足生活的老百姓來說,一美遮白醜,什麼殺兄逼父,那都是帝王家事,與我們何干?

  • 14 # 三思堂

    中國自古就有家國天下的觀念,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也。題目中的“百善孝為先”就涉及到“齊家”的問題,“殺兄弟,逼父親”又涉及到“治國”的問題。那麼問題來了,李世民到底有沒有“齊家”?他的“齊家”與“治國”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李世民在“平天下”方面被稱為“一代明君”?

    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中央集權的帝制,這樣“家、國、天下”就成為一體了。既然是一體,對於帝王家來說,“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同一個意思了。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李世民為了達到平天下的目的,在齊家、治國方面有一些過失,也不影響他成為一代明君。

    但是,是非功過畢竟要接受街尾巷頭的熱議,同樣是在儒學文化影響下的老百姓怎們看待家國天下的關係呢?

    無非就是“君臣父子”的關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所謂“百善孝為先”就是這個意思。李世民“殺兄弟,逼父親”很顯然是不孝,有違封建倫常,從這一點上看,他不能稱為“一代明君”。果真如此嗎?

    李淵任太原留守期間,接受李世民的建議,發動了推翻隋朝的起義。李淵答應李世民以後立期為太子,這是父子間的一次承諾。

    但是,後來隨著李世民的功勞增大,功高震主,李淵遂改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於是,父子間出現間隙。

    李淵作為家長違背當初諾言,挑起家庭糾紛,勢必造成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矛盾。這就是“齊家”與“治國”的矛盾演變成了“君臣權力爭奪”的矛盾,似乎離“百善孝為先”遠了一點。

    李世民得知訊息後,先發制人,在玄武門用箭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同時,李淵宣佈宮中大小事交由李世民處理,後來立李世民為太子。

    不久,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稱帝,尊李淵為太上皇。

    玄武門之變可以說北魏以來至北周、隋,國位爭奪亂局中的常見現象。對於有鮮卑血統的李世民犯下的過失,在當時並沒有太多的爭議。李世民與李建成的奪嫡之爭,本質上是朝中大臣的派系之爭,以及與皇權李淵之爭。雖然有違“齊家”的含義,但李世民並未殺掉李淵,同時這屬於“治國”的範疇,是達到“平天下”的必經之路。在這一點上,李世民是明智的。

    至於李世民治下的“貞觀之治”大家都耳熟能詳,不再贅述。至於李世民本人回首往事時,會不會對玄武門之變後悔,這個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在“家、國、天下”三位一體的中央集權帝制統治之下,李世民的做法無疑達到了“平天下”的目的,也就是犧牲小家保全了大家。李世民可以說是位開國皇帝,李淵只是樂享其成罷了,後來李世民在傳位李治時留下了《帝範》一書,書中總結了他的施政經驗,同時自評一生功過。

  • 15 # 汐於子

    很正常啊。

    作為評判一個人有很多標準 。比如,一個人品德差,小氣摳門,但是這個人很有能力,什麼事都能幫你擺平。又比如,一個人老實巴交,但是太笨,啥事都不能幹。 這就是所謂的‘德’‘才’之爭了。

    但是李世民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再言,以百姓的角度看。不論誰人做皇帝,只要滿足了百姓的需求,在人民大眾眼裡就是好皇帝。李世民的統治下人人富足,他做到了,自然能稱得上明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睡覺睡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