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沒那麼難,因為基本上沒有國內那種畢業需要強制性有文章的規定,導師覺得能畢業了,就讓畢業了,不過無論國內外,有個大體的原則是,博士期間產出越多越好,產出越多對後續發展越有利,當然這跟廢話沒兩樣。
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我同學,碩士畢業去美國,某不錯的州立大學,唸了4年(還是5年我記不清了),一篇文章都沒出來,他自己說是導師給的課題太難,唸到4年導師覺得可以畢業了,然後就答辯,就這麼畢業了。然後導師推薦到某藤校做了兩年博後,兩年間也沒啥產出,發了一兩篇IF不高的論文吧,不想再做博後了,到處找教職,哪怕社群大學都行,一無所獲...
然後回國,在北京找了一圈,沒找到工作,然後某二線城市的中科院某所要了他,但不肯給正高職位,只給了副高(當時可還是零幾年,不是現在,當時留洋博士還挺值錢的)。原因也是認為他產出太少。進了中科院後,我這個同學也是有點看高自己,進去後第一年就申請傑青!毫無疑問地被斃了,第二年我勸他老老實實申請青年基金,不甘心,決定申請面上,又被拒,第三年,老老實實申請青年基金,中了 ,但同時也發現,在中科院,副高啥也不是,於是辭職,回南方老家找了個省屬高校教書去了.
另一個例子是我同事,歐洲某國某高校博士,唸了5年,也是一篇文章沒有,巧的是,說法也是導師給的課題太難做不出來,然後導師覺得能畢業了,也就讓答辯畢業了,畢業後來我校應聘,我們這個三流大學,基本沒有海龜,看有個海龜願意來還挺高興的,沒文章也要了,去年第一次申請青年基金,寫得很認真,還找我幫著改了好幾遍,我感覺寫得還是可以的,當然這個以往產出是硬傷。結果很遺憾,還是沒中...
也沒那麼難,因為基本上沒有國內那種畢業需要強制性有文章的規定,導師覺得能畢業了,就讓畢業了,不過無論國內外,有個大體的原則是,博士期間產出越多越好,產出越多對後續發展越有利,當然這跟廢話沒兩樣。
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我同學,碩士畢業去美國,某不錯的州立大學,唸了4年(還是5年我記不清了),一篇文章都沒出來,他自己說是導師給的課題太難,唸到4年導師覺得可以畢業了,然後就答辯,就這麼畢業了。然後導師推薦到某藤校做了兩年博後,兩年間也沒啥產出,發了一兩篇IF不高的論文吧,不想再做博後了,到處找教職,哪怕社群大學都行,一無所獲...
然後回國,在北京找了一圈,沒找到工作,然後某二線城市的中科院某所要了他,但不肯給正高職位,只給了副高(當時可還是零幾年,不是現在,當時留洋博士還挺值錢的)。原因也是認為他產出太少。進了中科院後,我這個同學也是有點看高自己,進去後第一年就申請傑青!毫無疑問地被斃了,第二年我勸他老老實實申請青年基金,不甘心,決定申請面上,又被拒,第三年,老老實實申請青年基金,中了 ,但同時也發現,在中科院,副高啥也不是,於是辭職,回南方老家找了個省屬高校教書去了.
另一個例子是我同事,歐洲某國某高校博士,唸了5年,也是一篇文章沒有,巧的是,說法也是導師給的課題太難做不出來,然後導師覺得能畢業了,也就讓答辯畢業了,畢業後來我校應聘,我們這個三流大學,基本沒有海龜,看有個海龜願意來還挺高興的,沒文章也要了,去年第一次申請青年基金,寫得很認真,還找我幫著改了好幾遍,我感覺寫得還是可以的,當然這個以往產出是硬傷。結果很遺憾,還是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