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陽仔聊遊戲
-
2 # 二凰士
兩人身份不同
李世民是李淵的嫡次子,在身份上是尊貴的。同時,李淵起兵的時候他已經成年了,屬於起兵的中堅力量。
雖然不清楚起兵到底是李淵自己的想法還是李世民的想法,李世民有篡改一部分的歷史,將起兵這樣的決定都歸到了他自己的頭上,將自己的父親李淵打造成了一個只知道聽二兒子意見還有些優柔寡斷的人。
但不管如何,李淵起兵,李世民是頭號大將,這是沒得講的。
雖然朱棣後來為了給自己製造身份,將自己掛在了先皇后的名下,但誰都知道他不是皇后所生。不是嫡子在身份上就已經矮了。
同時朱元璋非常重視嫡庶,他的嫡長子朱標一直被他放在身份盡力培養著,朱元璋征戰,朱標處理民生,配合得非常好。
兩人戰功不同李世民為唐朝的開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朱棣因為年齡太小,並未對大明王朝的開國做出任何貢獻。
開國征戰的時候,誰領兵,誰開疆拓土,這都是非常明顯的政績,但在後方穩固民生的卻往往不出彩。李淵和長子李建成便是那個在後方穩固民生的人,而李世民則是衝在前面征戰的。
開疆拓土的功績必須要給予獎勵,李世民被封了秦王,天策上將,都封到沒有獎勵給他的地步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朱棣才九歲,根本就對明朝的開國沒有任何貢獻。
朱元璋是自己征戰得來的天下,所以明朝的武將和兵馬是掌握在朱元璋的手裡的。
朱元璋當政31年,對於整個朝廷的控制力是前所未有的,朱棣作為第四個兒子被封了王讓他在邊境打仗,他也有很多的貢獻,戰功也很卓越,但這樣的卓越戰功是無法跟唐朝的李世民比的。
朱棣的身份是朱元璋賦予的,而李世民的身份是他自己打下來的。
兩人的威望不同唐朝開國直到九年之後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一直在積攢自己的力量。
唐朝開國九年,李世民仍然在四處征戰,手裡掌握著武將和兵馬,在長安城更是開設了文學館,掌握了文官集團,可以說,半個朝廷都跟他有關係。
而且,他一直在京城長安,父親也沒有刻意打壓他,將他送到邊疆還讓人監視他,當然他被監視應該也是有的,不然不會逼得他起兵。
他起兵的時候大唐開國才九年,開國文臣武將還沒有傳到第二代呢,都知道他在這些年做的事情。
明朝開國之時,朱棣才九歲,等他長成,封王,再立戰功,已經是洪武朝中後期的事情,他的力量是達不到李世民的力量程度的。
所以朱棣絕對不可能反抗朱元璋的,朱元璋之所以安排這麼多的兒子在邊境鎮守,還想要讓孫子繼位,就是對自己有這個絕對的自信。
-
3 # 學史小作坊
恐怕學李世民不成,反倒會學成李承乾,讓人家甕中捉鱉。
第一,李世民和朱棣兩人社會環境完全不是一個等級。
第二,群臣態度不同
李淵登基後,建立唐朝,史稱唐高祖,雖然明面上大家對他言聽計從,但其實威望並不是太高,反而不如能征善戰的李世民。當時主要有兩大派系,一個是以李建成為首的太子黨,另一個則是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這兩個勢力任何一個都在李淵之上,如果玄武門兵變中勝利的是李建成,李建成逼宮,李淵同樣沒有反抗的機會。相反,朱元璋得天下後,開國功勳們大多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朱元璋一句話,他們在所不辭,這是在長期的戰鬥生涯中培養出來的感情,雖然朱元璋為了鞏固自身統治,大肆屠殺開國功臣,但依舊有大量群眾基礎。
第三,實力不允許
第四,父子關係不一樣,這是決定性的原因
武德二年,李淵和李世民矛盾加劇,皇帝李淵命令秦王李世民搬出皇宮的承乾殿,遷居到位於長安城內的長春宮。
武德四年,李世民打敗竇建德,班師回朝,李淵卻命令李世民搬到長安城外的弘義宮居住。而弘義宮的居住條件不比冷宮強出多少。
自始至終,李元吉都居住在武德殿,並沒有任何變化,表明李淵公開支援李建成陣營,對李世民進行打壓,而大半個國家卻是李世民打下來的。
朱元璋父子則不同,朱元璋十分器重朱棣,還讓朱棣跟隨徐達學藝,南征北戰,更是將北京這個最重要的藩鎮交給朱棣,朱棣對朱元璋是一向的敬重,不敢有一絲非分之想,即使朱元璋封朱允炆為皇太孫,朱棣雖有不滿但也沒到父子伐兵的地步。
於情,朱棣不忍,於力,沒有半點勝算,不想步李承乾後塵的他只有老老實實的做這個燕王了。
-
4 # 浮沉於史
對李世民而言,這是選擇題,而對於朱棣來說,就是送命題了。
父子威望差不能相提並論。
李世民幾乎參與了李唐江山建立的全過程,大唐初建,李世民就是尚書令,而後隨著他的東征西討,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一個個倒在了他的鐵蹄之下,可以說,天下一半都是他打下來的,朝廷裡面的文武很多都是他的人。
有戰功、有威望,至於後來,他成為了天策上將,手下還有文學館……
秦王府羽翼已豐,李世民的政治軍事實力已經壓制不了了。
作為皇帝,李淵更多則是在朝廷,在幕後,他親手立下的功勞不是沒有,但跟李世民一比,無疑要遜色很多。
再來看朱棣,朱棣出生時朱元璋確實還在拼基業,但還沒等他有能力攫取政治軍事資源時,活兒就被他老爹幹得差不多了。
洪武元年,朱棣七歲,沒多久全國就一統了。
朱元璋在朝中的影響力,不是這些個沒成年的兒子可以比擬的。
李世民更像是創業者,反觀朱棣,儼然就是富二代,由此,二人在彼此家族勢力中的影響力之高低立判。
天時地利人和方面,朱棣都只能望李世民之項背;先來說天時。
李世民和朱棣的頭上都有一個太子哥哥,倆太子也都非庸輩,但問題是,李世民與大哥的能力威望差並不大,朱棣與朱標可就差太遠了。
而且,李世民是老二,朱棣與朱標之間,還有秦王和晉王。
更要命的是,上面這幾位,除了朱棣之外,全部都是嫡子,古人看重嫡庶名分,就這一點,朱棣就差了太多。(有人說朱棣是嫡子,這是朱棣稱帝后,為了使自己名正言順,順手改過來的。)
再說地利。
古時封王,有“在京”與“出京”的差別,李世民雖然是秦王,但他一直是居住在長安,並且直接參與朝廷事務,他有充足的時間蒐集情報和發動突然襲擊。
朱棣封燕王,他的地盤在北平,彼時大明首都還是應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北京與南京的距離就不用說了,一路打過來是需要時間的,就算朱元璋反應再遲鈍,也足夠他作出應對策略了。
況且,燕王三衛加起來也就那麼點人,不夠朱元璋一口吃的。
最後是人和。
李世民有被同情的成分,大家都覺得他打下了江山,就應該做太子,所以他造反,大家的牴觸情緒並不大。而且,李建成還要與李元吉密謀除去他。
不公平、被迫害,又有實力,李世民憑什麼不成功呢?
朱元璋在世時,兒子們的待遇都是不差的,朱棣的所得並未縮水,他的大哥朱標也夠仁愛,並沒想過去害他。
既然不得人心,朱棣就沒必要去幹那種逼老爹退位的蠢事了,除非他想死。
所以有些東西是學不得的,朱棣沒想過,沒必要,而且,也沒有成功的可能。 -
5 # 縹緲峰下一粒沙
這種假設很有趣,但是不可能發生。因為朱棣的實力根本就沒有當初李世民那麼強,朱元璋也遠比李淵厲害。
《大明風華》裡,朱棣有句臺詞是“吃了兩年豬屎”,這話聽起來令人極度不適。但在真實的歷史中,面對建文帝朱允炆的懷疑,朱棣的確是裝瘋賣傻了一段時間。
對初登大寶的侄子都要靠裝瘋來儲存性命,“靖難之役”也是打了四年才成功,還沒有抓住朱允炆;而且為了得到寧王朱權的兵力,朱棣把朱權一家子綁架回北京了,還許諾事成之後平分天下,朱權對朱允炆也有很大意見,也就從了,獻出了朵顏三衛,此事絕非杜撰,《明史》上記得清清楚楚。
這一切都說明,朱棣當時的實力不怎麼樣。
對抗朱允炆都這麼大費周折,想要逼迫執掌大權多年的朱元璋退位根本不可能。
李世民當時是什麼情形?大唐江山有大半是他打下來的,兵權在握,他在政治上是不如太子李建成,但在軍事上佔據絕對優勢。其實也不是李建成軍事方面不行,主要是李淵愛子心切,總讓他守在安穩的後方,沒有展露軍事才能的機會。
但事實既成,李世民也就可以憑在軍中建立起的威望,逼迫李淵退位。
如果朱棣敢做出這種大逆不道的事,兄弟們不會放過他的。就說朱權,會跟他一起造侄子的反,卻絕對不會跟他造父親的反,只會率領大軍平反。
朱棣就算僥倖取勝,天下也不會歸心。還是那句話,反苛待自己的侄子和反善待自己的父親不是一回事兒,前者讓人覺得情有可原,後者只會讓人唾罵。
所以朱棣面臨的必然是各處藩王的反撲,天下極有可能再次大亂。當然啦,朱棣也不會做這種事,他的野心是建立在朱允炆出錯的基礎上。
-
6 # 夢想只能是夢
皇子和皇子,是不一樣的
朱棣和李世民,完全沒有可比性。雖然兩人的父親都是開國皇帝,雖然二人都是皇子而不是東宮太子。
而李世民,少年從軍,19歲隨李淵晉陽起兵,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國號唐。
李世民20歲以軍功受封秦王,之後以秦王之尊身先士卒,浴血奮戰。破薛舉,平定隴西薛仁杲,唐朝西方威脅解除;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唐朝北方安定;虎牢之戰,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兩大割據勢力,奪得華北控制權;隨後重創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收河北定山東。李世民用赫赫武功打下大唐大片疆土。唐朝開國的基業,皆為秦王所建立。
歷次戰鬥,讓他有了大批忠心耿耿的部下,朝中無人可及的聲望。秦王將士,只認秦王,不認唐皇。虎牢關之戰後秦王因軍功獲詔開天策府,這是歷朝歷代太子才有的權力。由於秦王威望如日中天,引各方人士來投秦王府,秦王勢力,越來越大,朝廷將士,也多傾向於秦王。
身不由己朱棣成年時,明朝政局完整,穩定,朱元璋聲譽四海賓服。他自己又沒有功績和威望,唯一所有的就是明朝四皇子的身份。而大明王朝所有的一切,都是朱元璋帶領一班生死與共的部下打下,開國前的歷次血戰,九死一生的經歷和皇子們完全沒關係,眾皇子都是在養尊處優中長大。
僅憑四皇子的身份,不能成為逼宮退位的理由,皇子太多了,不止一個。皇子中朱元璋最喜歡的是長子朱標。在朱元璋稱吳王時便將其立為世子,隨宋濂學習經傳,自幼受到悉心教導。明太祖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洪武元年正月即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
朱標從小熟讀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在諸王中威信最高。朱元璋任命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明朝一班開國重臣皆認可東宮太子的德行品格,朱標如不病逝,朱棣終身沒有機會。自然,朱標如在,朱棣也不會生有二心,會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的外藩王。
明朝嚴格的藩王制度規定藩王不奉詔不準進京,三年內只可進京朝見一次。這一是防止“玄武門兵變”這樣的悲劇發生,二是讓藩王遠離權力中樞,避免內外勾結。甚至藩王三年一次的進京也不允許同一時間段,這樣也防止了藩王之間互相結成勢力團伙。
四皇子朱棣,在皇太子朱標和皇帝朱元璋在位時期,是沒有逼宮念頭的,實在是朱標的兒子建文帝,削藩削的他心驚肉跳,寢食難安。迫不得已,為求自保,朱棣翻遍了“皇明祖訓”找起兵理由,最後乾脆打著“尊祖訓、清君側”的旗號,發動靖難之役一路殺向都城南京,最終奪得皇位當了皇帝。
清君側真是一個好由頭,皇帝身邊永遠都會有被其他人認為是奸邪之人的人物,自古以來,屢試不爽。
至於逼宮朱元璋,膽敢進行,還沒到京城就因違反祖訓被拿下。除了身邊終日陪伴的貼身奴僕,沒有任何將士敢跟隨他殺奔南京。這不光是自己人頭落地,九族都保不住。這是朱棣唯一的結局,除非有外星人救他,不可能有第二個結局,之後明朝歷史怎麼演繹,和朱棣一脈是毫無關係了。
在“玄武門兵變”之前,李淵站在皇太子建成一邊,開始逐步外調,甚至驅逐秦王天策府的將士,比如房玄齡、杜如晦等。而天策府的人員已然和秦王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如果秦王不能做皇帝,李建成登基之後,秦王必死,他們這班秦王死黨也必然要被清算砍頭。尉遲恭等人就欲趁早辭行。
此時的秦王,已經因為權力的爭鬥而被權力綁架,不退讓,皇帝和皇太子逐漸統一陣線,前景黯淡無光,而退讓,只有讓權力要了他們所有人的命;秦王利益集團,也同樣被秦王綁架,離開秦王,身首異處,不離開秦王,也面臨隨時被砍頭的可能。不如,死中求生,向最高權力發起挑戰,博一線生機。
-
7 # 稚舒筆談
但凡有一粒花生米、不對,即使喝死朱棣也不敢這麼幹啊。
玄武門之變是子逼父嗎?那是臣逼君,強臣逼弱君。或者說,是強逼弱。
那麼,我們再看朱家父子,誰是強、誰是弱?
朱元璋,開局一個碗,結局一個皇位。
1356年攻佔集慶路,改名應天。1367年舉兵北伐。
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明朝建立。這一年秋天攻佔大都(元朝首都),徹底結束了元朝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把丞相這一職位廢除了是什麼概念,我就不用再說了吧。朱元璋可不是李淵那種弱君。只要他活著,腦子清醒的人都不敢想造反這種事。
再看朱棣,他拿什麼和李世民比啊大半個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
在朱家父子這裡,朱元璋是強君,朱棣是弱臣。
以強制弱,千斤撥四兩,王者秒青銅。李淵制不了李世民,朱棣也不敢在他爹面前嘚瑟。
何況朱棣連李淵都不如,李淵好歹還參與了唐朝的建設,好歹還有君王和父親這兩個名號。
所以,與其問朱棣為什麼不逼朱元璋退位,還不如問李淵為什麼不抽死李世民。至少後者還敢在心裡想一下
-
8 # 朱老師說歷史
李淵聖旨、李建太子詔、李世民秦王令三者具有同等法律效應,也有法律效應稍弱的齊王教。 官員們變傻了,當這三個目的矛盾時,不知該問誰。 他們約定俗成,決定誰先到,誰先執行。 當其中一方沒有執行自己的命令時。 官員們說,哪個人先來,我們已經執行了。 有問題。 父子兄弟們商量,把球踢回去。 但這最大的風險是很可能引起世界再分裂。
變成這樣的狀態,實際上都是實力派。
從李世民官到天策將、司徒,封於秦王,其實勢力與王子李建立在一起,被驅使,此外,王李元吉總指揮十五郡各軍事、鎮北將軍、太原道行軍元帥,然後進入齊王,被任命為州總司令。 這些本質上是實權派的人物。 李淵的江山大半實際上是自己的兒子們打的。
朱元璋的天下是“淮西勳貴”們打的,但誰也騎不上朱元璋的頭。 朱元璋試圖奪回權力,但只是殺了它。 但是李淵不行,這些“勳貴”都是自己的兒子,殺他們是不可能的,把權利交給他們是不現實的。 出征父親和子兵,在奮鬥階段是放心的,但是因為勝利,他們全部放學了,誰也不同意。
李淵需要用平衡術壓制自己的幾個兒子,實現權力的基本平衡。哪個兒子佔優勢,他要壓制對方保證自己的安全。 這是一種危險而且容易失去平衡的結構。 李世民終於贏了,但本質上有很多不得已的事情。 他不這樣做,很可能是李建、李元吉的下場。 但是這種平衡一旦被打破,李淵的末路就確定了。
而朱元璋的強大顯然是李淵所不能期待的。 李世民的強大也不能期待朱2682年。
朱元璋是一個有勇氣為權力與經營了幾千年的政治體制作鬥爭的人,是一個不動搖就敢與國家機械為敵的人。 基本上他想實現的一切都實現了。
他把大部分“勳貴”們手中的兵權全部奪回自己的兒子們,他廢除了首相制度,把所有的權力集中到皇帝手中。 明初開國這樣的不出世的將軍,很多聰明的牛人,誰也沒有逃過朱元璋。
朱棣的成功本質上在於朱元璋的思維定勢。
朱元璋沒有工作還是絕對不工作,朱元璋在“封藩建衛,螢幕皇室”的政策上有著朱元璋沒有考慮到界限的制度缺陷。 朱2680雖然沒有機會實際上有制度上的缺陷,但朱標沒有死,朱棣還沒有機會,其實建文的根基不太淺,就沒有機會做事。
朱棣不能複製。 他的成功說沒有形勢,強者一定領先。 這種“無形勢”的本質強大也是朱元璋之手所致。
因此,朱元璋活著時,不要說朱元璋迫使退位。 他只要有一點不臣之心,死也不埋葬,朱元璋就使他後悔出生了。
朱元璋向朱元璋挑戰,等於沒有一個叫朱元璋的人。
隨著朱允冢的進一步壯大,文官勢力可能會在20天前獨佔朝政,但也可能會遷移到西安而不是北京。 那樣的話不一定會發生土木堡的變化。 但是,也並不意味著明代還能再做200年。
明朝最終崩潰,本質上與朱元璋當年規定的祖先訓練有著根本的關係。 衛所制、世兵制註定要破產。
-
9 # 虛擬佛子
看來太多回答感覺都不夠直接。簡單地講就兩點:一是李淵打天下老早就把兒子們當藩王培養了,而且有意搞競爭上崗。結果尾大不掉,被老二狠狠地擺了一道!李淵自己不帶兵,讓仨兒子直接統兵,結果就是:將軍們只忠於自己的兒子,不忠於自己。自己沒有其他力量來控制、制衡自己的兒子們。朱元璋不同,兒子們也帶兵打仗,但無論是高階將領還是謀臣都是自己直接掌控,兒子們的權力一直很有限。形不成威脅。反觀朱元璋這時候,即便是朱標也沒有可以調動的軍事力量。朱標死後,朱元璋的兒子們更是被遠遠調離京城,逼宮是需要打短平快的,不遠千里帶一幫人逼宮?還沒走一半路就會被消滅掉。所以朱棣沒這個條件。其二是李淵兒子太少,李世民殺掉老大和老三就沒有競爭對手了!偏偏這倆還如影隨形只一把就連鍋端了。李淵想指望誰來頂掉李世民都沒有人選!打落牙齒肚子裡吞。李世民算準了除非外人造反,他這個儲君地位是動不了的—-他爹再給他添幾個弟弟也很難熬到弟弟長大成人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但朱元璋這邊不同,二十幾個兒子,他死前大多數都成年了。當上皇帝的時候不少兒子女婿都能統兵打仗了。而且又沒擠在一處。就算是朱標想逼宮他老爸也成不了事。分散各處的兄弟姐妹們哪個邊上沒幾個狠人照應著?不能一把消滅所有競爭對手那就會成為全民公敵!死無葬身之地!朱棣還不至於那麼狂妄。即便是後面打侄子,他也還是各種困難,前面還不得不裝瘋避禍。他哪裡會有膽逼宮自己比鬼還精的父親啊!其他因素都不重要,自己勢力太弱、競爭對手太多。就是朱棣不學李世民逼宮最根本的原因。
-
10 # 峰言瘋語
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朱棣就算有心思也得憋著,朱元璋得帝位完全是開局一破碗,全靠自己拼的,李世民還得依仗自己太原李氏的世家身份。所以,大明開國所有的兵都是朱元璋的,但凡他還有一口氣,也是說殺誰就殺誰的,不服只有死路一條。朱棣雖然也帶兵,但朱元璋在,他還是沒有扎刺的能力的。而且,即便是朱標、朱樉、朱棡這三個但凡有一個沒死,他也起不來。
不過話說回來,朱棣的確是有實力的,而且從下西洋和永樂大典這兩件事來看,個人覺得能力未必輸於李世民,只是可惜接手的子孫不太給力,文臣也不靠譜,毀了。
-
11 # 林緣歷史觀
朱棣和李世民是兩個不同的歷史朝代的兩個皇帝,他們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是不相同的地方。由於許多的不同和差異,所以說,朱棣永遠不可能像李世民一樣逼父退位取得皇位,也不可能取得像李世民一樣的歷史地位。
一,朱棣與李世民不同的地方
1,李世民是唐朝的開國功臣,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后,在消滅隋朝末年的各方勢力,統一全國的戰鬥中,功績卓著,可以說在建立大唐的功勳上僅次於其父李淵。
,2,手中掌握重兵,在朝廷上下所有的大臣中有較高的威望,擁立者眾多。
3,建唐初期,李淵在位期間,在朝廷已形成三權鼎立的局面。皇帝的詔赦,太子的令、秦王的教並行的狀態。有關部門不知如何對待,只有以收到教、令先後為準。可見李淵對權力的把控比朱元璋差遠了。
4,李世民能文能武,他生長在軍事貴族家庭,從小就練習武功,騎馬射箭各種武藝無所不能,他所用的箭比通常的箭大一倍。能夠在百步之內,射穿門板,喜愛讀書,寫得一手好字。是一個有文稻武略的皇子。四歲那年,有個相面的先生對李淵說;“此子不到二十歲,便能濟世安民”。李淵便採“濟世安民”之義取名“世民”。
以上四點朱棣一條就不具備。所以它就不可能學李世民逼朱元璋退位,
二,朱棣與李世民相同的地方就是都是皇帝的兒子,最後都當上皇帝
從古至今謀權篡位通用手段就兩種,一是宮廷內弒殺皇帝,二是起兵謀反。
這兩種手段,如果朱棣學李世民逼朱元璋退位,採取其中任何一種手段行動,都將以失敗而告終,明朝將沿著朱元璋的治國方略前進,不會受到影響。
回覆列表
朱棣和李世民時代不同,面對的父親也是不同的,李世民之所以能夠逼李淵退位是因為李世民掌控了整個朝政,李淵繼續做皇帝的話只是個傀儡而已了,朱棣不像李世民那麼能幹,同時朱元璋並非李淵,朱元璋時期,把各項權利都牢牢的控制在手裡,並且朱元璋是個疑心比較重的人,只要有他在,那麼誰敢窺視皇權誰可就遭殃了,而朱棣並非嫡長子,又不受朱元璋喜愛,這種情況下朱棣怎麼可能敢去反抗朱元璋呢
再加上朱棣之所以發動靖難之役的主要原因在於建文帝朱允炆不懂政治的黑暗,只是一味地做些自己覺得正確的人,從來不考慮自己是否有能力去掌控一切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檄文是要清君側意思是要清除建文帝身邊所謂的奸佞,為什麼不敢直接明正主題去討伐建文帝呢,這就是為了給自己找一個合適的理由,證明朱棣雖然有篡位的心,但是並沒有篡位的膽子,所以說朱棣不能和李世民相提並論,朱元璋也不是李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