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槐蔭樹下的老曹

    秦始皇巡遊天下,到達會稽時,百姓們都前往觀看,無不豔羨秦始皇隊伍的排場。

    項羽卻說:“彼可取而代也”。

    劉邦在咸陽服役,也看到秦始皇出巡的場面,則是感嘆:“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

    我們中中國人的世界觀,是陰陽性的世界觀,看問題,就要對比著看。

    劉邦的成功,是建立在項羽的失敗上的,如果他面對的是曹操,他不一定能夠成功。

    所以,我們分析劉邦的成功,就不能不分析項羽,不能不分析他們所共同生活的那個環境與時代。

    首先,劉邦和項羽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由分封制走向集權制的時代,並且,分封制已經勢微,集權制已經不可逆轉。

    什麼是分封制呢?什麼是集權制呢?

    分封制,就是奴隸主壓迫奴隸幹活,由此,奴隸主必須要豢養一批軍隊,隨時鎮壓奴隸的反抗。也因此,天下,就是由一個個的武裝集團組成;朝廷,並不能對這些武裝集團形成挾制,只好分封他們為王,求得一個名義上的統一。

    集權制,就是地主階級不再強迫奴隸勞動,而是把土地和工具出租給他們,讓他們變成農民,激發出他們的勞動積極性,發揮出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這樣,地主階級就不需要豢養軍隊了,生產效率就大大提高了。由此,朝廷就能夠集中軍隊,對地方形成挾制,使天下的權力形成高度的集中,從而實現實質上的天下統一。

    分封制,就是少數人稱王稱霸;集權制,就是多數人接受一個共同的領導,形成一個共同的天下秩序。

    顯然,分封制,是少數人實現自由,多數人苦不堪言;集權制,是大家平等相待,有理有法。

    那麼,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轉換之中,劉邦和項羽的出身,就十分重要。

    劉邦,就是一個小老百姓,但是,他又不是一個老老實實的小老百姓。

    他喜歡交朋結友,四處闖蕩。

    這樣的經歷,讓他更懂人性,知道怎麼與人相處;也使他頭腦靈活,能夠隨機應變。

    但是,一個根本的立場,就是,他不喜歡強霸,他是站在老百姓的一邊,喜歡中央集權,喜歡維持一個統一的天下秩序的。

    與劉邦恰恰相反,項羽,是楚國貴族的後裔。

    雖然楚國被滅,但是,貴族還是貴族,他們的經濟實力、社會關係、以及他們的思想意識還在。

    所以,他們是時時刻刻等待著機會,想要復辟。

    也正是如此,項羽,是高高在上,不通人性,不懂得與人相處。

    但是,他有文化,他有一個貴族階級所具有的霸王之術。

    項羽和劉邦的較量,既是兩種新舊勢力的較量,貴族階級勢力與地主階級勢力的較量,也是他們個人性格與能力的較量。

    《鴻門宴》的起始與落幕,充分地反應了他們兩人的性格、見識,與能力。

    首先,劉邦入咸陽,力量上並不夠,但是,他通過和平的辦法,進入了咸陽。

    這就不僅僅是智謀的問題,而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是一個立場的問題。

    劉邦不是貴族,他與秦朝以及舊秦國的民眾,沒有深仇大恨,所以,能進入咸陽就是好的。

    他不在乎使用什麼方法。

    但是,項羽就一定要殺,一定要燒,一定要毀滅。

    因為,他是貴族後裔,他對秦朝和舊秦國懷著深仇大恨,他一定要報復。

    劉邦相對項羽,實力差得遠。因為,劉邦是白手起家,項羽有貴族的底子。

    劉邦無力抵抗項羽,只好去見項羽,而項羽竟不聽範曾的勸告,放劉邦一馬。

    這是出於貴族階級的道德潔癖。

    貴族階級喜歡“自由”,喜歡競爭,他們特別喜歡“公平”競爭。

    如果劉邦是一個普通人,殺了也就殺了。

    但是,劉邦不是普通人,他是有資格參與他們的貴族競爭的。

    而在外在實力太過懸殊的情況下,殺了劉邦,就是勝之不武,就是不符合道德規範。

    所以,項羽不願這麼輕易地殺掉劉邦。

    項羽的刀下,不死無名之鬼。

    劉邦果斷地殺掉自己內部的內奸曹無傷,而項羽,則對他的通敵的叔父項伯網開一面。

    劉邦是站在一個政治家的角度考慮問題的,而項羽,則是出於家族的傷感,而看不到大局。

    劉邦能夠虛心納諫,聽取謀士的意見;項羽則剛愎自用,聽不得不同意見。

    這也是劉邦和項羽的出身和經歷不同。

    劉邦出自草莽,一路成長,他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項羽出身貴族,養尊處優,並沒有接觸太多的人和事,沒有經歷過失敗,所以,就容易自以為是。

    所以,劉邦為什麼能夠成功?

    第一,他的出身好。平民百姓的出身,讓他站在了歷史前進的這一邊,他是順應歷史的潮流,而項羽是逆勢而行。

    第二,他天生的性格,不願勞動,喜歡交朋結友,闖蕩江湖,使他見多識廣,境界高尚。

    第三,他沒有碰到曹操,他只有一個必然失敗的對手項羽,而沒有同樣來自草莽階層的曹操一樣的人物與他競爭。

    所以,劉邦的成功,給我們的啟發就是:

    第一,要看清歷史的大勢,順風而行,不要逆水行舟。

    第二,太老實的人,不可能成功。不怕摔跤,敢於闖蕩的人,才能幹大事。

    第三,多燒香,祈禱命運能夠垂青於你,不要遇到真正的對手。

  • 2 # 李書沛

    劉邦的承相為了幫劉幫成就大事,幫劉幫招聘人才,

    張良天文地理的道士,收入門下,承相又給劉幫引進韓信,起初劉幫不予理釆,韓信一怒出走,又被相爺追回。劉幫聽信了相爺的忠言。拜韓信為帥,張良為軍師,倆人文武配合,攻打項羽,張良巧妙天歌把楚兵吹散,失去了軍心。韓信又用巧妙螞蟻之計促使楚王中計自盡,劉幫得天下。劉幫為什麼能成功。關健是丞相苦心忠言打動了劉幫,從此得人才而得天下。成大事者要納忠言才可。

  • 3 # 進擊的心田

    劉邦—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他從農家子到天子親子書寫了傳奇的一生,我們學習歷史瞭解劉邦,看看他成功給我們的都有哪些啟示。

    一志向

    劉邦少慕遊俠,義氣為先,志向很大,平日不務農工業,遊手好閒,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陽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遠遠看去,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羨慕得他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他的雄心從此已發而不可收拾。

    二做事

    能承擔事是一個領導者必備的素質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 劉邦帶領幾百人積極響應起義,用計殺了沛縣令,當時劉邦是亭長,職位不是最高的,其他人擔心身家性命,深恐舉事不成,被秦朝誅滅九族,就竭力推舉劉邦為沛公,從此他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走上了歷史大舞臺。

    三謙下

    劉慈欣在《三體》中說:弱小和無知,都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作為一個領導者應該能虛心求教,採納建議。劉邦攻破關中進入了咸陽城,以“關中王”自居。看著富麗堂皇的宮殿,劉邦有些留戀起來,準備就此住下,享受享受。 張良勸他天下還沒有安定,不要享受了,劉邦接受了勸諫,率軍退到了灞上。後來劉邦總結了自己取勝的原因:“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才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范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 ”

    四樂觀

    樂觀的心態,劉邦征戰數年也不是一帆風順,數次遭遇挫折,最危險的時候被別人追的坐車逃走,危機時刻都把妻兒推下車了。事後他依然重整旗鼓,開始了下一步的征服。

    五心胸

    心胸寬廣,不記過往。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時,季布項羽手下的大將。季布領兵幾次將劉邦打敗,劉邦做皇帝后,記恨季布打敗過自己,就把他抓了起來。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這樣的忠臣來輔佐,就不再記仇,不但放了他,還封為郎中。

    六識人

    識人用人是領導者必備的能力,呂后看著彌留中的劉邦,問他死後人事的安排:“ 蕭相國死後,由誰來接替呢?”劉邦說曹參。呂后問曹參之後是誰,劉邦說:“王陵可以在曹參之後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可以由陳平輔佐。陳平雖然有智謀,但不能決斷大事。周勃雖然不擅言談,但為人忠厚,日後安定劉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呂后又追問以後怎麼辦,劉邦有氣無力地說:“以後的事你也不會知道了。”歷史的發展見證了他的先見之明,他的傳奇的一生終是落下了帷幕。

    以史為鑑體得失,知行合一修道德

  • 4 # 青衣史君

    劉邦做亭長時和兄弟們講義氣,起兵時勇於擔當做了首領,遇到人才後極力拉攏而不忌誨其有劣跡,在做錯事後能夠從諫如流,在該逃時立即逃走,不顧風範,在部下邀功求封賞時能夠忍下怨氣,最終成就了霸業。

    在最初起義的時候,當首領如果起義失敗的話,逆反大罪首領是要誅九族的,劉邦講義氣,自己當了首領,最終也獲得了朋友們的認同,結果都拜他為主,協助他打下了江山。

    在先後投奔劉幫的人才中,韓信不善於搏鬥,在街上莽漢的逼迫下,最後受了“跨下之辱”。而陳平則有著調戲叔嫂的劣跡,劉邦在知道了他們的軍事謀略才華後,重用了韓信和陳平,而絲毫不計較他們的過去。

    在鴻門宴上,劉邦發現了項羽要殺他,立即是寧做小人也不當君子,帶著部下不辭而別,從而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在韓信的大軍採用水攻的策略下,韓信一舉滅了齊軍和楚將龍且率領的前來援齊的二十萬大軍後,軍事勢力大增後的他不但不增援被圍困的劉邦,反而向劉邦討封王,要封地。劉邦則聽了陳平、張良之建議,立即封韓信為王,並給予了封地。

  • 5 # 星球Star

    首先先說說劉邦成功的原因:

    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約法三章,給秦中國人很大的心裡安慰,懷柔政策!劉邦謙虛謹慎,禮賢下士。反之項羽,坑殺30萬秦軍,誅殺子嬰,失去了民心。後來建立西楚政權後採取的不是中央集權政策,採取的落後的分封制。為諸侯造反提供了土壤!沒有一個固定的根據地!沒有修生養息!沒有識人之明!優柔寡斷!婦人之仁!好面子!如果鴻門宴殺了劉邦,歷史就會改寫!

    接來說說給我們的啟示:

    心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 一、思路決定出路任何成功最初就是一個思路,任何失敗最初也是一個思路。做任何事情,先知先覺為機會者,後知後覺為行業者,不知不覺為消費者。所謂超前一步,領先一路。

    (一)要有獨到的創業眼光任一種產業,一開始都只是一種現象,逐漸會形成一種行業,最後才轉變成一種產業。我們可能會等到很多事情的出現,但是很難直接等到一個行業的出現。有一名話:“在趨勢和潮流面前,誰先改變觀念誰就把握先機;誰先幫別人改變觀念,誰就擁有市場。”劉邦是把天下當成產業來做的。他和蕭、曹殺了沛縣縣令後,“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儘讓劉季。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由此可見,劉邦是有眼光的,這意味著他能捕捉到很好的商業契機,他知道事業發展的方向。當別人沒看到商機的時候,他看到了;當別人看到商機卻沒去做的時候,他去做了;當他去做的時候,是百分之百投入,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二)要有澎湃的創業激情社會的發展對創業者不斷提出新要求,然而創業者最應具備的素質,還是創業激情,有創業激情才能不斷繼續創業。內心中創業激情這臺“發動機”起著關鍵作用,每個創業者內心都應飽含創業激情。創業之路不會一帆風順,甚至可能是荊棘遍佈。創業者如果沒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持久的創業激情,很難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與劉、項同時代的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其內心深處鬱積的激情衝動,後來終於造就了陳涉圖秦首義的壯舉。

  • 6 # 鹹知天下事

    劉邦為什麼能在秦末農民起義中,最終勝出呢?一個貧民百姓,一個泗水亭長,一個四十多歲還沒有成家立業的閒散之人。那麼他為什麼能成就大業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1所謂時勢造英雄,亂世出豪傑。秦朝暴政太多,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賦稅,還有殘酷的刑法。這些因素足能讓天下百姓喘不過氣來,人們為了生存,只有揭竿而起,同時也給了劉邦創業的機會。

    2劉邦的朋友很多,像蕭何、曹參、盧綰、樊噲、還有後來結識的張良等人。這些人對於他成就帝業起到了很大作用。

    3劉邦雖然不愛做農事,但胸懷大志。有一次他看見始皇帝乘輦經過,便從心中有感而發說到“大丈夫就該如此”。可見其志向遠大。

    4劉邦從起義開始就很得人心。進入咸陽,和百姓約法三章,並且廢除了秦朝一切苛政。為此大得人心,百姓歡呼各獻牛肉、羊肉、酒和糧食來犒勞將士。他說到“糧倉裡有糧食,你們不必費心了”。至此,劉邦在關中百姓心中豎立了良好的形象。都希望他能成為統治者。

    給我們的啟發是:只要心懷大志,一定會有施展的機會。多去交朋友,對你會大有好處。即使你現在默默無聞,說不定有一天也會迎來光輝燦爛的好日子。大器晚成,鑄造更加輝煌的人生。

  • 7 # 分身化影

    漢高祖劉邦在歷史上是一個很能拉攏人心,注重團隊合作,情商極高的一個人。而今天我們說的是,楚漢之中的勝利者劉邦,開創大漢江山,很多人視劉邦為英雄,也有人將劉邦視為小人,可就是各方面不如項羽的劉邦,最終笑到最後。

    第一,因為他本身是個小官僚,有足夠的社會經驗,劉邦知道做一件事需要搭建人才結構和組織結構的重要性,也就是知人善用,一定要把這點做好。

    第二,劉幫身邊的人有的是上懂天文下知地理,禮賢下士,有的勇猛無比,身手敏捷,一身的好功夫,劉邦從來沒有用錯這些人,這樣他們也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第三,劉邦在家鄉的時候,身邊的人,也就是哥們弟兄已經成為一個有實力的集團,在還有成為以後事業的時候,整個身邊的組織結構已經成立完畢了。

    第四,擊敗項羽的故事就不必多說了,已經廣泛流傳,因為身邊有蕭何、張良、韓信、樊噲等一大批歷史上的風雲人物,劉邦又知人善用,項羽又生性傲慢,瞧不起劉邦,所以最後戰敗。

    第五,無論是成立漢朝之前還是得天下之後,劉邦都是重用文人,或者很愛惜有才之人,提出的問題都虛心接受,忠言逆耳,劉邦能廣納良言,這樣才得以興邦。

    漢高祖劉邦出身很平常、很普通,但是他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他最聰明的事就是廣交朋友,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同時性格樂觀豁達,敢於面對困難,不被困難嚇到,一次次的重新振作起來,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深知這一點。心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思路決定出路,成功就是一個思路,任何失敗也是最初的一個思路,先知先覺為機會者,後知後覺為行業者,不知不覺為消費者。所謂超前一步,領先一路。

  • 8 # 南門小小

    劉邦的成功我認為有四點,一是會用人,二是舉大義,三是臉皮厚,四是打敗項羽。

    先說會用人,文臣方面有名的先有蕭何,可稱一代名相,後有張良陳平張耳酈食其等,或是計謀百出或是陰狠毒辣或是巧舌如簧,而且劉邦能夠各盡其用,可以說是把剩餘價值挖到了極致。武將方面先有樊噲周勃夏侯嬰等沛縣老人,後有英布陳餘韓信等或降或投,特別是韓信,史稱兵仙,真正的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如果沒有韓信,不是說劉邦勝不了項羽,可最起碼在難度和時間上要增加很多。

    再說舉大義,打秦朝的時候劉邦先進的咸陽,可並沒有按楚懷王(義帝)所說自封為關中王,而是關倉封庫並約法三章,和後來進咸陽的項羽形成鮮明對比,自然是大得民心,也為後來的打敗項羽奠定了政治基礎,再到後面以義帝為項羽所害而舉兵討伐項羽更是名正言順的高舉大義之旗,站在了道德高度幹什麼事都是有理的。

    三說臉皮厚,劉邦出身市井,天生帶著無賴勁,在呂雉父親呂太公請客的時候,劉邦居然隨口亂說隨禮萬錢,更想不到的是呂太公後來竟然把呂雉嫁給了他,也不知道是劉邦運氣好還是呂太公眼光好,在滎陽和項羽對峙期貨,項羽威脅要烹了劉太公逼劉邦投降,而劉邦居然說出了請分我一杯羹這話,可見其臉皮厚度。

    最後說打敗項羽,如果不打敗項羽劉邦不能一統天下,所以這是道必做題,可如果項羽的臉皮有劉邦那麼厚,那定不會在烏江自刎,而是會想盡辦法能逃就逃能躲就躲,實在不行就是投降也不是沒有可能,可貴族出身的項羽為了面子是寧死也不會像劉邦那樣做的。

    而啟發就是劉邦既有知人者智,也有自知之明,他自己也說我文不如蕭何張良,武不如韓信樊噲,可我能領導你們。而項羽恰恰相反,打仗要自己帶頭上,謀士不過范增一人,最後還被他趕走氣死,所以說項羽不光輸在用人上和軍事上,更是輸在了死要面子上。

  • 9 # 舍我談歷史

    劉邦的成功屬於一個“違反常規”的情況,他完全是靠一個平民身份起家,而且他也沒有什麼德高望重的身份。在當時的情況,劉邦的成功完全是奇蹟,劉邦靠什麼成功,這個成功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1.劉邦膽識過人

    你可以說劉邦是無賴,但是你不得不佩服劉邦的膽識。當年,陳涉吳廣起義後,沛縣也積極響應,這反映秦已經不得人心,滅亡是早晚的是。但是秦能夠統一六國,實力是非常強的,秦在當時也確實撲滅了幾隻起義軍。沛縣當時比較有資格擔任領頭人物的是大名鼎鼎的蕭何,蕭何為何拒絕成為領袖,是因為他怕一旦失敗,自己是頭,肯定會連累家人。他不敢冒這個頭,那麼成為一代君王的機會就給了別人。在當時看著有點愣頭青的人,被推舉為沛縣的領軍人物,他就是因為私放刑徒的劉邦,可以說此時的劉邦完全是個亡命之徒,他不懼怕危險,成為了沛縣義軍的領袖。如果當初劉邦也害怕起義失敗危及身家性命,就不會有後來400年的大漢王朝(這還不包括蜀漢政權)。因此,劉邦給我們的第一啟發就是認準了的事(得是正確的事)就不要懼怕失敗。

    2.劉邦善於交友

    劉邦最聰明的一件事就是會交朋友。建立王朝這樣的大事,靠劉邦自己是不可能的。他不是貴族,也沒有很高的軍事才能,也沒有很高的文化,智謀上是有欠缺的。在這種情況下。劉邦想成功就得有好的幫手。劉邦從小就有一些一起玩的朋友,知道怎麼團結人。他不像楚國貴族出身的項羽,不知道怎麼對待身邊的人,導致韓信這樣的能人都離他遠去。在楚漢相爭最激烈的時候,他能夠忍受自己非常重要的韓信要做假齊王的要求,直接封他做了真齊王,反正自己的終極目標是做皇帝,能做皇帝,成為天下之主,以後在收回來也不遲。他先後分封了八個王,還有眾多的侯爵。項羽縱然力拔山兮氣蓋世,也不能抵擋人多力量大。最終自刎烏江。劉邦給我們第二啟發就是懂得分享,依靠分享,獲得利益最大化。

    3.劉邦樂觀豁達

    劉邦成功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最初只是不起眼的小弟,即使先攻入咸陽,也被當時的老大哥項羽不斷的打擊,沒有辦法他只能選擇忍氣吞聲。他也經歷過被迫把一雙兒女踹下車的窘境,還有被迫去接受漢王,去最差封地的淒涼局面。這些都沒有擊倒他,這就是劉邦的過人之處,在困難中不屈服。他靠膽識去了鴻門宴,靠友人幫忙從宴席中逃脫。如果說換作別人,即使逃脫了早晚也還是被項羽下面,看看項羽的實力,估計早沒有信心了。劉邦的身上看到了愈挫愈勇,一次又一次被項羽擊敗,又一次次的重新站起來。他給我們第三個啟發六個客觀豁達的面對前進中的困難,不被困難嚇到。試想,如果劉邦不敢於面對最大的困難項羽,他還有機會統一天下,成為大漢的開國皇帝嗎?同樣,我們通往成功的路並不平坦,如果不能客觀面對,就不會敲開成功之門。

    客觀的說,劉邦如果沒有殺功臣這件事,完全可以是一個可能的奸雄。即使殺功臣,對於王朝的穩定也是一個必須的選擇。劉邦從草根成為一代君王,值得現在創業的一代人細緻學習和研究。

  • 10 # 蟻史為諫

    大家都認為劉邦是一個流氓,是一個一無是處卻成功的人物。如他自己所說:他帶兵打仗不去韓信、治理國家不如蕭何、智謀不去張良,可是他卻成功了。

    他成為400年漢朝的開創者,史稱漢高祖。一無是處的人不可能成功,劉邦能成功必然有他的過人之處。

    一,流氓本性,靠著義氣創業。

    劉邦在押送勞役去驪山服役時由於逃跑的人數太多,即使順利到達也難免受秦法處罰甚至丟掉性命;鬱悶之際借酒消愁,趁著酒勁放了所有囚徒並殺了一條小蛇開始創業。

    被釋放的囚徒中有十幾人自願追隨劉邦,創業之處比較困難只能躲在芒碭山靠挖野菜和老婆送飯度日。

    公元前209年天下大亂,樊噲、蕭何、曹參等人推舉他為首領攻佔沛縣,從此擁有了自己的地盤事業開始蒸蒸日上。

    二,寬厚仁者,約法三章得民心。

    征戰天下與項梁合兵擁立楚懷王(羋心),項梁掌控大局時劉邦寂寂無名;項梁被章邯所殺之後劉邦被楚懷王重用。

    楚懷王為了做一個真正的領導,在項梁死後給項羽安排了兩個領導(宋義、范增)帶領楚軍支援趙國;安排劉邦帶領另一支軍隊攻打秦國本土。

    項羽奪取軍權,破釜沉舟打敗秦軍;劉邦混水摸魚一路招降奪取漢中。

    攻入咸陽以後劉邦沒有屠殺,沒有壓迫;而是採取了約法三章的做法取得了秦民的支援。約法三章與項羽的屠殺、搶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後來劉邦重新奪取三秦做了鋪墊。

    三,知人善任,承諾願與諸君共天下。

    楚漢爭霸之際劉邦任用蕭何穩定後方,在彭城之戰後劉邦的軍隊潰敗蕭何組織送來了15歲以上60歲以下的男丁。

    打仗期間劉邦從來不用為糧草的問題發愁。

    他任韓信為大將軍,韓信一路凱歌先後滅趙、降燕、攻齊;再派彭越騷擾項羽的後方,形成了對楚國的包圍。

    劉邦自己躲在漢中與項羽對峙,只是承諾與韓信等人共分天下;知人善任是劉邦自己的評價,承諾封王(畫餅)是劉邦的手段。

    彭越被呂雉剁成肉醬送給其它諸侯,韓信先由齊王改封楚王又被貶為淮陰侯,最後被蕭何與呂雉誘殺於宮中。

    經過幾年時間絕大多數異性王都被劉邦所殺,全部換成了劉家的自己人

    公元前195年劉邦死之前害怕諸侯影響後代的統治,於是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經過一系列的手段劉邦穩定了統治,他成功的開創了一個時代。

    啟發:

    一,成功需要機會,時勢造英雄沒有天下大亂就沒有劉邦的成功。

    二,成功需要忠實的支持者,一個好漢三個幫沒有蕭何、曹參、韓信等人的支援就沒有劉邦的成功。

    三,成功是自己的,為了成功必須放棄一些不必要的仁慈。

  • 11 # 小人物子祥說歷史

    子祥答辯:

    回答這樣的問題,子祥認為應該首先了解劉邦是怎樣的一個人?

    子祥研讀其他作者在回答劉邦是什麼人?多數都帶上“流氓”的稱號,子祥認為劉邦的為人其實就是個胸襟豁達、厚臉皮、又有點無賴。

    胸襟豁達:研讀劉邦史料可知道,劉邦不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哪怕是惡意的言語,劉邦也會哈哈一笑不放在心上,可能正是這個性格讓劉邦結交了很多追隨身邊的朋友,蕭何、曹參、夏侯嬰、盧綰等人,也正是這些人的忠心追隨成就了劉邦的帝王之位。

    劉邦去咸陽服徭役,別人奉送三個大錢,蕭何奉送五個大錢,而蕭何對劉邦的評價是“劉季好說大話,卻很少做成事”,從這兩件事上的對比可以看出,辦事劉邦或許不行,而作為朋友蕭何還是認可劉邦的。

    厚臉皮、無賴:史料中關於劉邦這方面的記載已經很多了,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劉邦憑藉著厚臉皮無賴的性格去參加呂公的宴席,不僅得到呂公的好感,竟為自己掏的一位年輕貌美的媳婦。

    接下來我們說說劉邦為什麼能成功?

    劉邦打敗項羽,在今天的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汜水北登基稱帝,隨後定都洛陽,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時劉邦說了一番肺腑之言“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統百萬大軍,攻必克,戰必勝,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為我所敗也”。

    而劉邦之所以能取得三傑的鼎力相助,尤其是韓信,子祥認為和劉邦豁達的胸襟,有很大的關係,正是因為有了豁達的胸襟,才造就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好品質,這三人的才能在劉邦手下得到最大的發揮,是打敗項羽成就帝業的最大助力。

    說到這裡,其實子祥已經回答了劉邦成就帝業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什麼啟示?是豁達的胸襟,俗語是“宰相肚裡能撐船”,總而言之是要你要有肚量。其次呢是要善於發現抓住身邊的人才,更為重要的是要善於分析任用他們。

  • 12 # 超夢說

    劉邦之所以成功,我認為與以下特點密不可分:

    1、為草莽卻知人善任 劉邦一介草莽,在亂世之中起兵,居然登上皇帝寶座,劉邦自我總結原因:“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劉邦手下聚集眾多英雄豪傑,其中不少人跟過項羽,但由於不被重用,才投奔劉邦,而劉邦知人善任,終獲成功。

    2、是無賴卻豪放大方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苟富貴,毋相忘”等是許多將領蠱惑眾人起義的口號,但更多將領心胸狹隘,事後翻臉不認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劉邦一個無賴之徒,卻深知感恩和激勵的重要性,每次打了勝仗,都毫不吝嗇封賞,對功臣加官進爵,對士兵也有物質獎勵,手下的人故願意跟著他出生入死。

    3、好女色卻收放有度 劉邦攻入咸陽,進入了阿房宮,見宮室裡聲色犬馬、奇珍異寶,不計其數,單是美女就有幾千人。就想住下來盡享後宮美女,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萬萬不可,以免失掉人心,劉邦遂聽從勸告,還軍霸上。劉邦對王宮裡的美女期待已久,但考慮到時機不對,便忍住慾火,對一個好色之徒而言,實屬不易。

    4、性傲慢卻從諫如流 大漢初立,百廢待興,一些人便向劉邦進言治國之道,名士陸賈便是其中之一,他和劉邦談話總是不離《詩》《書》,為劉邦所謾罵,陸賈說:你可以馬上得天下,但能馬上治天下嗎?劉邦面有慚色,便讓陸賈總結秦亡漢興的經驗教訓,以資借鑑。並重用了一批文人,為漢朝日後興旺發達立下汗馬功勞,劉邦雖是粗人,性情傲慢,卻不是魯盲無知之人,別人說的有理他能虛心接受,忠言雖逆耳,但他能廣納良言,得以興邦。

    5、雖位高卻知錯能改 劉邦稱帝后開始追求享樂,在京城長安附近強行圈了一大片山川土地,不許百姓在這片土地上種地,把它變為專供自己打獵遊樂的場所,還給它起了個美名叫“上林苑”。因長安附近可耕種的土地很少,百姓意見很大,蕭何便上書反對,希望劉邦退“林”還耕。劉邦十分惱火,把蕭何送到廷尉處治罪。大臣王衛尉挺身而出,為蕭何爭辯。王衛尉言語激動,珠連炮般地向劉邦發難,劉邦越聽越覺理虧,便釋放蕭何,並親自向其賠禮認錯,堂堂大漢開國皇帝,竟向臣子賠禮道歉,這種精神,深值我們後人學習。

    6、短學問卻富有遠見 劉邦臨終前,呂后問蕭相國死了之後,誰可接替,劉邦說曹參可,呂后又問曹參後呢?劉邦說王陵可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可由陳平輔佐,陳平有智謀但決斷力差,周勃雖不善言詞,但為人忠厚,日後安定劉氏江山,為國立功的肯定是他,讓他做太尉吧。後來的事實證實劉邦的先見之明,大漢江山能不被呂氏篡奪,周勃和陳平功不可沒。可見劉邦雖短學問卻很有見識,能識人,有遠見。 劉邦起兵之初,勢力、人氣、威望、氣勢、勇猛均不比項羽,卻憑藉識才、隱晦、忍讓、智謀、堅韌等特點最終以弱擊強,以少勝多,終成王業。

    現在我們品之尚覺餘猶未盡,其身上可學之處多矣。

  • 13 # 市場調查部蘇總

    首先先說說劉邦成功的原因:

    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約法三章,給秦中國人很大的心理安慰,懷柔政策!劉邦謙虛謹慎,禮賢下士。反之項羽,坑殺30萬秦軍,誅殺子嬰,失去了民心。後來建立西楚政權後採取的不是中央集權政策,採取的落後的分封制。為諸侯造反提供了土壤!沒有一個固定的根據地!沒有修生養息!沒有識人之明!優柔寡斷!婦人之仁!好面子!如果鴻門宴殺了劉邦,歷史就會改寫!

    接來說說給我們的啟示:

    心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 一、思路決定出路任何成功最初就是一個思路,任何失敗最初也是一個思路。做任何事情,先知先覺為機會者,後知後覺為行業者,不知不覺為消費者。所謂超前一步,領先一路。

    (一)要有獨到的創業眼光任一種產業,一開始都只是一種現象,逐漸會形成一種行業,最後才轉變成一種產業。我們可能會等到很多事情的出現,但是很難直接等到一個行業的出現。有一名話:“在趨勢和潮流面前,誰先改變觀念誰就把握先機;誰先幫別人改變觀念,誰就擁有市場。”劉邦是把天下當成產業來做的。他和蕭、曹殺了沛縣縣令後,“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儘讓劉季。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由此可見,劉邦是有眼光的,這意味著他能捕捉到很好的商業契機,他知道事業發展的方向。當別人沒看到商機的時候,他看到了;當別人看到商機卻沒去做的時候,他去做了;當他去做的時候,是百分之百投入,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二)要有澎湃的創業激情社會的發展對創業者不斷提出新要求,然而創業者最應具備的素質,還是創業激情,有創業激情才能不斷繼續創業。內心中創業激情這臺“發動機”起著關鍵作用,每個創業者內心都應包含創業激情。創業之路不會一帆風順,甚至可能是荊棘遍佈。創業者如果沒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持久的創業激情,很難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與劉、項同時代的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其內心深處鬱積的激情衝動,後來終於造就了陳涉圖秦首義的壯舉。

  • 14 # 中年大哥哥

    劉邦的成功我想跟他身上的兩大品質有關,第一就是超然生死。劉邦病重的時候呂后請來了一位名醫。經過診斷,確定還能治,原本非常緊張的氣氛變得輕鬆起來。可是劉邦一點都沒高興,反而扯著嗓子把這個醫生罵了一通,“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老子本是布衣平民,一個平頭百姓,提著三尺劍,用了幾年的時間,就打下了天下,當上了皇帝。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天命。天讓我活我就活,天讓我死我就死,就算扁鵲來了又有什麼用)於是要求皇后賞賜這位名醫,表示自己不再治療。到這裡只能說劉邦真豪傑也。看破生死,何其灑脫。由於劉邦篤信天命不再治療,很快的人就不行了。呂后就問劉邦百歲之後,等蕭何也死了,誰能接任丞相之位。劉邦回答,曹參。呂后又問,曹參之後呢?劉邦回答,“王陵,讓陳平幫著他。還有周勃,以後劉家要靠周勃度過一次難關,讓周勃當太尉,掌兵權”。呂后又問,再然後呢?劉邦搖搖頭不再回答。公元前195年的四月劉邦死。從劉邦的死可以看出,“創業打天下的開國之君必須具備的兩大品質。”第一就是前面說的超然生死,“不怕死,怕死誰還敢打天下”。第二就是知人善任,“知人至深,用人如神。”劉邦死前選的這幾個丞相,可以說是史上最厲害的丞相。就連劉邦自己都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不如張良。治理國事,繳納賦稅不如蕭何。領兵打仗,管理軍隊不如韓信。”可他們為什麼都願意跟著劉邦呢?就連兵仙韓信都信服劉邦不能將兵但能將將。另外劉邦也是非常有人格魅力,他的性格也是亦正亦邪,正邪兩方面都佔齊了。正的方面,“樂善好施,做人厚道,能結交朋友,口碑不錯。”邪的方面,“劉邦不是個老實本分的人,往貶義了說就是好高騖遠,想法多。平常老百姓種地,做小買賣他都看不上,每天就是混社會,講義氣,好酒好色,挺不招家裡人待見。在他起事之後正是他的這種亦正亦邪的性格為他招攬了很多的人才,以至於他最後的成功。從以上可以看出劉邦的人格魅力,處事風格對於我們現在的人也有借鑑之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一款鋼筆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