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羅賓說歷史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意思就是諸葛亮才能勝過曹丕十倍,劉禪如果能輔佐則輔佐,不能的話諸葛亮可取而代之。事後看來諸葛亮選擇了全力輔佐劉禪,並沒有取代他。諸葛亮這麼做並不讓人覺得意外,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平日裡就喜歡吟誦《樑甫吟》。他從中得到的啟示主要有兩點,第一是為士大夫時應該淡泊名利,如此可以避禍亦可以全節;第二是為相時應該為國選才,集思廣益;由此可見諸葛亮的心境就不是喜歡爭權奪利,挾勢弄權的人。諸葛亮又常以管仲、樂毅自比,這兩個人都是輔佐君王最後稱霸的名臣良相,諸葛亮以這兩個人的成就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也說明了諸葛亮對最高權位沒有興趣。

  • 2 # 天晴愛睡覺

    這其實是劉備的一場試探,諸葛亮是個聰明人,自然會權衡利弊;之所以不接受,實在是不敢接受,因為有巨大的禍患在後面;有什麼重於江山社稷呢?當然是諸葛亮自己的性命,諸葛家族的存亡!

    伴君如伴虎,古時當官是高危職業。高危的關鍵,在於跟老虎打交道風險很大。

    因此,必須像老虎飼養員一樣,知道怎樣讓老虎高興,怎樣不激怒老虎,老虎在什麼情況下,會怎麼思考,有什麼反應?

    夏蟲不可語冬。不掌握老虎習性,以人的思維和老虎打交道,必有性命之憂。

    真正的官場高手,功夫不在靠近,而在觀望,在別人的得失成敗中,慢慢掌握住脾性再上場,往往後發先至。

    而一窩蜂往上湧,情況不明決心大,多半都成為老虎利爪下的骨頭渣子。

  • 3 # 蘭靈笑笑生

    歷史證明,當阿斗扶不起時,諸葛亮也沒用取而代之,人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國演義》以及後人雖然把諸葛亮才能捧上了天,但是諸葛亮聽天命盡人事,鞠躬緊張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

    我個人認為劉備白帝城託孤是出自真心,但是他也知道諸葛亮不會這麼做。託孤是客氣話,也是真心話。是劉備和諸葛亮最後一次傾心交流,是託付,是信任。

    總之我個人不認為劉備這是試探和套路。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劉備是以仁義著稱,或許很多人認為劉備是最會作秀最虛偽的人。那就當白帝城託孤是作秀,就是作給諸葛亮看的。想當初趙雲七進七出救阿斗,劉備一番秀,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使得趙雲更加衷心擁戴,親如兄弟。那麼白帝城這番秀也當使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是個識大體的人,懂得審時度勢,也懂得什麼能做什麼不可為。當然,諸葛亮把蜀國死撐著,並且六出祁山是明知不可為而偏為之。也只能說諸葛亮是盡人事,天命了。可是天命不可違啊。

  • 4 # 鳴史

    諸葛亮不會這麼做,我們從以下兩方面來說說其中的緣由。

    首先,諸葛亮忠誠的性格不會讓他做出這種不義之舉

    諸葛亮能夠站到劉備的陣營,主要是他認為,當時很多士大夫是向著漢帝國的。諸葛亮對漢帝國就充滿了深深的熱愛。劉備一生以中興漢室為己任,諸葛亮和劉備同樣將這件事情看得非常重要。

    諸葛亮不但智謀超群,更是忠誠無比。對曹操這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或者挾天子以攻諸侯這樣的奸臣行徑,諸葛亮是非常不屑的,這也是他為什麼不跟隨曹操的原因。在諸葛亮看來,忠誠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白帝城託孤的時候,諸葛亮不會趁機將阿斗取代,他要做的是好好輔佐少帝,做一個忠誠的臣子。對於這一點,諸葛亮也是這樣給劉備承諾的,而最後諸葛亮也做到了這一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諸葛亮一生的詮釋。

    其次,劉備說這句話並不是真心的

    自古以來,皇權的繼承都是血雨腥風,不是手足相殘,就是皇帝被權臣拉下馬。對於這種殘酷的皇權鬥爭,劉備是深深瞭解的。所以,在臨終之前,劉備說出讓諸葛亮取代阿斗這樣的話,某種程度上是劉備對諸葛亮的一種試探。

    所以,劉備說這句話並不是真心的。而且,在劉備託孤的時候,他並不僅僅召見了諸葛亮一人,他除了召見諸葛亮之外,還召見了益州的一些本土名流,而諸葛亮作為荊州的老人,劉備一定要找人來掣肘他。所以,劉備名義上說的是讓諸葛亮取代阿斗,實際上是對諸葛亮的一種試探。

    以上為筆者自己的看法

    讀者朋友有什麼不同的觀點或看法

  • 5 # 唯餘莽莽

    劉備白帝城託孤中有說,如阿斗扶不起來可取而代之,諸葛亮會嗎?

    我認為諸葛亮不會,理由是:

    諸葛亮,181年出生;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首先,諸葛亮是個知恩圖報之人。他很感激劉備的知遇之恩,諸葛亮當時隱居隆中,他自比管仲、樂毅,時人對他不屑一顧,只有劉備為他,三顧茅廬,劉備通過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更是對諸葛亮愛不釋手,任命為:自己的軍師,劉備對他言聽計從,諸葛亮也為劉備實現匡扶漢室,統一中原,鞠躬盡瘁,廢寢忘食。劉備逢人便說:我有孔明,就像魚得水一樣。

    其次,諸葛亮是一個修養很高、定位準確的人。諸葛亮博覽群書,他懂得什麼是要的,什麼是不能要的。當劉備白帝城託孤時,對諸葛亮說:如果嗣子不材,你可取而代之。諸葛亮跪在地上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畢生之精力,報效主公的深情厚誼,直到死為止。劉備死後,他全力輔佐劉禪,劉禪也將朝中的大小事情,都交給諸葛亮打理,他採取: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精圖治,很快蜀國就兵精糧足。他兢兢業業的工作,就是為了實現劉備匡扶漢室,統一中原的願望。同時,他對後主劉禪,也像對自己兒子一樣教誨、關心。

    三是諸葛亮理想就是像管仲、樂毅一樣的1忠臣。說實話,劉備死後,諸葛亮實際上就是太上皇,在朝廷他說了就一定算,他可以用蜀國的各種資源,去實現自己理想,或者去實現劉備的夢想,整個團隊裡已沒有人會反對。因此,他不可能去取代劉禪,招致大家的唾棄,那代價太大了,諸葛亮是:看名聲比生命還重的人。他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幹這種得不償失的事。

    因此,劉備死後,即使劉備有交代,諸葛亮也不會取而代之。

  • 6 # 一抹煙塵

    諸葛亮絕不會取劉禪而代之,原因如下

    1,諸葛亮出身士大夫家族,世居琅琊,其祖輩均為朝廷高官,後因戰亂隨叔父避居襄陽。他從小耳染目濡,受儒家正統教育,講的是忠君愛國。受劉備匡扶漢室,欲伸大義於天下的感召而出仕追隨劉備。後更是竭盡全力輔佐劉備,以成就大業。從骨子裡都是忠於劉備的,不可能有不臣之心。

    2.諸葛亮在躬耕隆中時,曾自比管仲樂毅。其志向是想作管仲樂毅一樣的賢相,輔佐仁君,匡扶天下,建功立業而流芳百世,而不會有其它非份之想。

    3.諸葛亮是非常瞭解劉禪的。他曾對劉備說,少主(劉禪)天資聰慧仁敏。這決不是阿諛之詞。從後來發生的可知,劉禪知道諸葛亮的忠心和能力,放權給諸葛亮,很少干預諸葛亮的決策可見一斑。對於輔佐劉禪諸葛亮是樂意的也是有信心的。

    4,當時蜀國的情況,諸葛亮取代劉禪位置的可能性為零。劉備臨時前,諸葛亮在蜀國只是負責後勤事宜,並未掌握軍權。蜀國的軍權實際掌握在中護軍李嚴和漢中太守魏延的手中。這兩個人可是劉備一手提拔重用,是劉備集團絕對忠實粉絲,是決不會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的。再加上劉備又叮囑趙雲,早晚看覷吾子。有這三個手握兵權又是劉備的忠實者在維護劉禪,諸葛亮沒有一絲取代劉禪的機會。諸葛亮是聰明人,自然能開清形勢,不會動取代之心。

    5,而劉備說出讓諸葛亮取代阿斗這句話很多隻注後半句,沒有注意前半句。前半句是,君才十倍於曹丕,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劉備說得很清楚,諸葛亮也是明白的,以劉禪的聰慧仁敏,是完全可以輔佐的。而後半句,只是劉備對諸葛亮的安撫之詞罷了,劉備內心也不可能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的。

  • 7 # 隱者康司馬

    諸葛亮一生謹言慎行,肯定不會做出背叛蜀漢的行為;劉備這樣講也不是試探諸葛亮,狡猾的劉備在下套——把諸葛亮套牢,讓他至死都效忠蜀漢朝廷。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夷陵之戰,蜀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逃回白帝城,傳旨在白帝城駐紮,將館驛改為永安宮,由於自己沒有聽從諸葛亮等一些有遠見的大臣勸諫,倒致兵敗,劉備是暫時沒有臉面回成都見群臣了。

    劉備住在永安宮裡,由於兵敗的打擊是鬱鬱寡歡,漸漸地消沉——最後染病臥床不起,後來是神志不清,大明天的一會看見關羽出現,一會又看到張飛來到床邊;夜裡更是惡夢頻現,總是夢見張飛、關羽出現在眼前。等明白的時候,劉備知道自己病入膏肓了,馬上命人到成都,請丞相諸葛亮等幾個重要的大臣來白帝城託孤。

    諸葛亮與劉備的二兒子魯王劉永、樑王劉理,是晝夜奔向白帝城,留下太子劉禪鎮守成都。到了白帝城後,諸葛亮等人馬上就到永安宮跪見先主劉備。劉備見到諸葛亮是放聲痛哭,諸葛亮等人也都紛紛落淚。君臣等人哭了一陣,劉備讓諸葛亮坐於龍床旁,撫摸著諸葛亮的後背,說:“朕自從得到丞相的輔佐,才成就今天的大業,此次討伐東吳,沒有聽從丞相的良言,才有今天的兵敗”說著,是淚流滿面。諸葛亮也哭著說:“希望陛下善保龍體,早日康復!”……劉備泣曰:“……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諸葛亮聽後,汗流滿身,手足失措,哭著說:“臣一定會嘔心瀝血,盡心盡力輔佐太子的……”說完,把頭都磕出了血。……

    以前,很多人都說劉備是在試探諸葛亮!我認為沒有這個必要,劉備和諸葛亮都互相瞭解!諸葛亮的智商怎麼能試探出破綻呢?劉備的肺腑之言,無非是讓諸葛亮死心塌地效忠蜀漢朝廷——劉家的天下。

  • 8 # 聽v雨落聲

    諸葛亮的志向從來不是皇位,也不是權利,劉備也深知這一點。白帝城託孤應當是劉備為收買人心打出的溫情牌。

    劉備在病危之際召來諸葛亮,對諸葛亮說:“先生的才能高過曹丕十倍,一定可以安定國家,完成最後的志願。”當時的蜀國內憂外患,劉備知道諸葛亮之才可安定蜀國。而後又說:“我的兒子劉禪可以輔佐,你便輔佐他。他要是不成材的話,你可以取代他的位置。”劉備的這番話,表現出對諸葛亮無比的信任。人家辛辛苦苦打得江山都送給你了,任誰聽了都會特別感動,諸葛亮聽後,更是感動的痛哭流涕。當時就表示一定盡到輔佐大臣的職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而後劉備又對劉禪說:“你和丞相辦事,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他。”這更讓諸葛亮得到了無上的尊重。讓諸葛亮更盡心盡力的去輔佐劉禪。

    諸葛亮年輕時自比管仲、樂毅,應當也是想向他們一樣輔佐一位君主,展示自己的才華。劉備三顧茅廬去請他,給了他足夠的尊重,他也可以大展自己才華。諸葛亮盡心盡力的輔佐劉備,一心想要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情。即使劉禪無能,諸葛亮也不會廢劉禪取而代之的。

  • 9 # 浪中小魚

    首先,我們來看下劉備白帝城託孤的背景。當時劉備為報結拜兄弟關羽之仇,不聽屬下勸阻,執意帶領大軍進攻東吳。在夷陵與東吳名將陸遜決戰,不料中了人家計謀,被火燒700裡連營,使大軍損失慘重,一敗塗地,只好退守白帝城,劉備也因此病倒,加上他年事已高,自覺時日無多了,於是急招在成都留守的諸葛亮趕來交代身後事。

    劉備作為一個白手起家的雄主,有著很高的識人之明,在知道自己已經迴天乏力,即將歸去的情況下,只是急召諸葛亮來白帝城見他,而不是自己趕回成都再立遺囑,這樣既把諸葛亮調離了蜀漢的權力中心成都,令他即使在劉備突然歸天后,有什麼異心,也不能馬上發動,威脅蜀漢的根本。

    另外,劉備當時已是病重,如果此時舟車勞頓的趕回成都,恐怕到半路就去了,放著諸葛亮在成都監國,不管怎麼說,都是一個不穩定因素,保不齊在劉備死後,會生出什麼異心,所謂防人之心不可無。

    等諸葛亮匆匆趕到白帝城,面見劉備後。劉備先是屏退左右,單獨與諸葛亮聊了馬謖的問題,說他“不可付以兵權”。然後才喚眾人進來,把立好的遺囑交給諸葛亮,說,“煩請丞相將詔可就付與劉禪,勿以常言也,凡事調教之”。這就說明劉備對他自己兒子的能力有著充分了解,怕死後壓不住下面的人,給予了諸葛亮“調教”之權,把諸葛亮綁在劉禪一邊。

    接著就強撐著站了起來,握住彷徨在側的諸葛亮的手,說出了流芳百世的話:君才勝曹丕十倍,必安國而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成成都之主!諸葛亮聽完這話後,汗如雨下,連忙跪倒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願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這樣說,明面上是託孤之言,相當於跟諸葛亮說,我兒子做不好你可以調教,實在是無才無德,你可以取代之,自己稱王。諸葛亮,何等聰明人物,怎麼會聽不出這是劉備的誅心之言?明則託孤,實則是試探警告諸葛亮,看他的反應。如果當時的回答稍有不慎,諸葛亮能不能活著還是個未知數,畢竟作為一個將死之人,為了子嗣後代的權位,做出什麼瘋狂的事情都不算為過。

    劉備見諸葛亮回答得情真意切,不似作假,稍放心。隨拉著劉永、劉理兩個兒子在諸葛亮面前跪倒,吩咐道“朕亡以後,你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把諸葛亮感動得淚流滿面,連連磕頭。

    這也是劉備的高明之處,我都當著大家的面,讓三個兒子“以父事你”了,你日後好意思造反?可以說大義佔全了,也把諸葛亮的後路堵死了,牢牢的綁在了劉禪身上,日後只能輔佐劉禪,想有二心都比較難施展!

    他還跟眾官員說“朕已託孤於丞相,令子嗣以父事之,卿等官僚勿可怠慢,以負朕望耳”。這就是跟他們說,你們要替他好好守住江山,看好諸葛亮,若有異心,要群起而攻之。這幫大臣中就有劉備最信任的老將趙子龍,是當時的蜀漢政權的武將之首,德高望重,也是劉備的死忠!

    至此,諸葛亮只能繼續效忠於劉禪,別無他想。

    再看當時的政治環境,能做到一方雄主的,都佔有大義名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面還是給人罵成了奸賊,經過幾十年的淡化影響才敢稱王。劉備本身有漢王室血統,一直以來打的都是“匡扶漢室正統”的旗子,是最佔據大義名頭的。如果諸葛亮要取劉禪而代之,能用什麼名頭?可能剛宣佈造反,蜀漢內部就會跳出一大堆人反對!

    加上諸葛亮歷來是以軍師某事的職位示人,雖然謀略過人,能掐會算,但畢竟不是統兵大將,手上幾乎沒有直接的兵權。蜀漢的大部分文臣武將又都是劉備招攬的,效忠的也是劉備,諸葛亮想取而代之,恐怕真的很難,也沒有這種給他造反的土壤!

    憑諸葛亮的聰明才智,這些事情不可能想不到,在這種形勢下,又怎會以身犯險,去取而代之?搞不好就是一個名裂身死的一個下場!

  • 10 # 滄海一滴

    公元221年4月,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國。為了替關羽報仇,奪回荊州,不顧眾臣的極力反對,意氣用事,一意孤行。於當年的7月就開始大舉興兵,東征伐吳。不曾想在雙方的對峙過程中,在夷陵一帶被東吳的統帥陸遜抓住破綻,火燒連營,於222年8月戰敗,結果是全軍覆沒。僥倖逃脫,慘敗而歸後。無顏再回到成都去,面對朝中百官,蜀中父老。就駐節在奉節白帝城的永安宮裡,在那裡休養身體。在痛苦的自責中抑鬱成疾,一病不起。223年春,他自知來日無多,迫不得已,召來了坐鎮成都後方的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大臣,準備遺囑,交代後事。史稱“白帝城託孤”。

    當時,在蜀中名望很高的許靖;深受劉備信任,智計百出的龐統、法正;善於治國的劉巴都先於劉備去世了,黃權也在夷陵之戰慘敗後,走投無路,投降了魏國。劉備最信任的肱骨之臣,就只剩下諸葛亮和李嚴了。

    諸葛亮和李嚴從成都趕到白帝城後,劉備把諸葛亮叫到他的病榻前,掏心掏肺地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諸葛亮聞言,大吃一驚,於是痛哭流涕,再次向劉備表明自己的心跡: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隨即叮囑守候在身旁的太子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不久之後,劉備就抑鬱而終了。

    劉備當時就把話挑明瞭。如果他的兒子劉禪不行,扶不起來。諸葛亮就可以取而代之,成為新的蜀國之主。可以帶領蜀國去實現統一天下的巨集願。也許劉備只是在試探他。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是不會接受這份“善意大禮”的。因為這與他做人的理想、節操與志向都不相符。

    諸葛亮是一個曠世奇才,也是一個典型的儒家知識分子。他的人生理想是得遇明主,報效國家,統一天下,結束戰亂的局面,恢復經濟,拯救黎民百姓,讓老百姓不再流離失所,可以享受安定的生活。也就是說以天下為己任。靜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政治上,權力上,他沒有個人的野心,也沒有強烈的個人權力慾望。不會像曹操和司馬懿那樣,所有的一切努力,最終的政治目的就是為了改朝換代,攫取最高權力。諸葛亮的政治品格,道德修養,自我約束,廉潔奉公,都是曹操,司馬懿遠遠比不上的。至始至終,他都是一個忠臣,一個盡心盡力的輔佐者,而不是一個玩弄權術的野心家。即使是大權在握,他也是嚴格自律,從來都沒有動過要當皇帝的歪念頭。

    從他的《誡子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秉持的做人理念就是: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當他第一次領軍出兵北伐時,他向後主劉禪呈上了自己的《出師表》,在《出師表》中,他不厭其煩,事無鉅細,諄諄教導,如同是在叮囑一個不明事理的小學生一般,安排佈置的周到細緻。可見他的不放心,他的良苦用心。一個丞相,苦心孤詣,做到了這個地步。不但要治理國家,發展經濟,整頓軍務,還要親自帶兵出征。裡外一手抓,文武兼備,軍政兩手抓。為了輔佐劉禪這位沒有出息的皇帝,為了他心中理想的蜀國,為了一統天下,恢復漢室江山,他真是嘔心瀝血,操碎了心,付出了所有,貢獻了自己的一切。才留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歷史佳話,進入最受人尊崇的歷史名人殿堂,受到了後世的頂禮膜拜。

    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也是一個做實事的人。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是他的悲哀,也是他的歷史悲劇。但是他始終無怨無悔,義無反顧。劉備伐吳失敗,全軍覆沒,蜀國元氣大傷,內憂外患,內外交困。是諸葛亮挺身而出,勇挑重擔,力挽狂瀾,支撐起了蜀國這一片天空,發展農桑,恢復經濟,重振軍備,平定南方。把一個弱小的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然後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選擇主動出擊,化戰略上被動態勢為主動態勢。前後五次北伐中原,在劣勢的情況下,打得強大的魏國都不敢應戰了,只能被動防守,已經是創造了以小博大的軍事奇蹟了。雖然沒有能夠實現他統一天下,恢復漢室的雄心壯志,自己也累死在戰場上,以悲劇而告終。但仍然不掩其才智和人格光芒。在三國博弈的棋盤上,他為蜀國的苟延殘喘贏得了數十年偏居一隅的安定時光。即使他去世了,他仍然為蜀國的後諸葛時代選拔培養了一個優秀的領導班子,一批優秀人才。在他之後,蜀國政權還延續了三十多年。

    不以成敗論英雄。諸葛亮被後世譽為千古一相,進入了武廟十哲。確實是實至名歸的。

  • 11 # 仁杰說史

    我覺的這是一次試探,縱觀中國歷史誰都沒有將到手的江山給予他人,都是傳於後人,即使後人是個弱智。劉備這樣問在我看來是在試探諸葛亮的忠心。可能幕後就是刀斧手。諸葛亮何等聰明的人當然不會中招,所以諸葛亮不會取而代之。

  • 12 # 淺紫草

    我覺得不會,諸葛亮的政治抱負在於輔佐君王,強大蜀國。高人的人生境界不是世俗的思維能理解的。就像有的人覺得當了皇帝是人生巔峰,而有的道士覺得得道成仙才是人生巔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生意時客戶不要發票,私人間大額轉賬每月累積1000-2000萬,會被開戶行上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