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酷湖卓哥
-
2 # 休閒野釣波波
浮釣鰱鱅的“水深”並不固定,每個地方釣的深度不完全相同,今天和明天可能也不一樣。我知道很多人釣鰱鱅都習慣釣某一個固定的深度比如就釣一漂深愛吃不吃,然後無論走到哪裡都不改變,認為只要魚開口就會主動隨著餌料霧化找到上來,不能說這種想法沒有道理,個人的想法是如果魚情正常,或者你老是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垂釣,那麼“只釣某一種深度”的做法是完全可以的;反之如果魚情不正常,感覺平時釣的水深看不見魚口了,試著改變一下思路,往上或往下擼一擼浮漂很有必要。
浮釣鰱鱅釣多深由以下三個因素來決定
1、釣點的水深
釣點總體越淺,越不用注重釣多深的問題,舉個例子比如魚塘吧,總共就兩三米深,你就不用過分糾結釣1.5還是2.5,魚肯定能夠發現餌,至於吃不吃得看你餌料和釣法。面積小、水又淺的地方,多把精力放在釣位選擇和餌料、線組搭配上吧。
釣點總體越深,越要注意釣多深的問題,有些水庫、湖泊水深能達到八米、十米甚至二三十米,這個時候不但要考慮釣位的選擇,餌料溶散的速度快慢,還得考慮到垂釣的深度。因為水越深意味著魚藏身的地方越多,有時候明明找對了釣位,底下確實有魚,但魚在四五米甚至七八米的地方,而你卻只釣一米深度,效果可能就不好了。有些釣友會反駁:鰱鱅怎麼可能會去那麼深的地方,即使真的在深處,釣位找對了釣淺點有什麼關係,可以靠霧化把它誘上來的。別急,這兩點原因下面馬上就提到。
2、溫度、氣壓
氣溫影響水溫,水溫影響魚的活動和覓食,鰱鱅這兩種魚都喜高溫,理論上來說溫度越高越好釣,屆時它們會活躍在上層水域,你釣五六十公分都會有好的收穫。可當溫度降低,如深秋以後進入冬季,鰱鱅就會慢慢潛入深水區,活動少、食慾差,要是再釣一兩米的深度即使餌料霧化再好也不見得能它們喚起來(真的要釣淺也是在深中找淺),現在離冬季還很遠,提出溫度問題只是想強調它的重要,況且夏季溫度也會波動,晴天和雨天,白天和夜晚都不一樣。
另外一個就是氣壓,經常看到有人說釣鰱鱅只要溫度高就好了,氣壓無所謂,實際上氣壓並不能忽視。氣壓會影響水中的溶氧量,鰱鱅不耐低氧,當水中缺氧時非常容易浮頭,情況嚴重甚至會導致死亡,試想連命都要保不住了它還會想著吃東西嗎?那氣壓低坐下風口行不行,下風口溶氧比較高這一點是好的,缺點是影響觀漂,餌料的霧化帶也會變得散亂,降低誘魚效率,有些基本功不到位的釣友,可能連拋竿都吃力,遇上這種天氣我建議選擇稍淺一點、在魚塘垂釣可適當加一些新增劑刺激魚開口。
3、水質
前面提到一個問題,就是鰱鱅處在深水區,而我們釣淺,餌料的霧化能不能將之誘惑上來。我的想法是如果溫度、溶氧合適,拋竿頻率勤快一般是可以誘上來的,不過水的能見度也應該考慮進去,在水質非常清澈、能見度很高的地方,釣的太淺個人認為有可能造成魚不敢上浮吃餌。這一點拋竿和手竿區別比較大,拋竿可以遠投,離岸越遠人為的影響就小,魚會膽大一些;而手竿再怎麼樣釣的也比拋竿近,如果太淺了魚相對膽小(尤其是某個釣點經常有人打拋竿,你用手竿就比較難釣),釣鯽魚鯉魚也是同樣道理,如果釣點十分清澈,且水底平整、有無任何水草等遮蔽物的情況下,一般是不建議下竿的,非要釣也必須保證安靜,不能來回走動。
在魚口不好的時候如何主動出擊尋找魚層
魚情不一樣,釣多深也不同,也許張三釣的江河裡一米二三就能釣著魚,而李四釣的地方就得兩三米,這是由上面三點決定的,我正常釣鰱鱅的水深大多集中在半米至一米五的樣子,拋竿釣的遠就從五十公分、七八十公分開始找;手竿釣的近,先釣一米、一米五的樣子,再強調一遍這些只是我個人的操作習慣。當魚口不好時,我們要分析是什麼原因導致,如果是風向、風力、溶氧問題,可能都不用擼浮漂找魚層了,直接換個釣位效率會更高。找魚層夏季多半從淺開始找起,使用手竿建議用短而粗壯的大吃鉛浮漂,你可以釣一漂深、兩漂深或者一米。當沒口時浮漂上移,每次移動的距離以整隻浮漂的長度為單位,每找一個新的水層一定要多抽幾竿,確定沒訊號再繼續,若雙餌觸底還沒動靜,就把浮漂推到最初位置,重複上述動作,操作兩三次沒有明顯效果,那就是釣位本身的問題了。
最後總結:
-
3 # 江釣人狂龍
答題只方式,交流才是目的,傳道?授業?不敢爾。
經驗判斷 這是最重要的,也就是通過對自然因素的掌握去判斷,當然,這隻能是一個粗略地判斷。畢竟人不是魚,不是真正地去感知水裡的情況,而只是間接地去分析,沒有哪個釣魚人能夠做到每次都一次到位地準確地找到鰱魚層,但可以縮小搜尋的範圍。大體的原則是,白鰱高,花鰱低;溫度低魚層低,溫度高魚層高;陰雨天魚層低,晴天魚層高;有風天氣魚層低,無風天氣魚層高;漲水魚層高,退水魚層低。
目測 在炎熱的夏季,鰱魚是會浮到水錶的,主要原因是水錶溫度適應,這也是魚所謂的晒陽活動。這不是鰱魚的專屬,大體型魚中草魚也有這個習性。釣魚人站在岸上,往往能看到水中成群的鰱魚遊弋,水錶下有黑影晃動,甚至直接能看到魚嘴貼著水面呼吸,有點動靜可能就會激動不小的浪花。這種情況下不用說,需要釣很淺的水層,可能只需一漂身。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發現水錶有鰱魚活動,釣略深一點點水層,有時中的魚個體會偏大。
最後的總結
鰱鱅的垂釣體驗感還是很不錯的,雖然耐力不足,但中魚後當頭的幾把衝刺,給釣魚人的衝擊力很大,所以不少人還是很樂於垂釣它們。釣鰱鱅根本不難,最主要的兩個環節,找魚層和誘魚工作做好了,基本上就沒有問題。時節已經即將入夏,垂釣旺季來臨,釣友們可以好好發揮一下了。
-
4 # 殘影戶外野釣
6米水深釣鰱鱅其實還是很不錯的!
首先要引魚來就先抽窩子,打頻率時用霧化快一點餌料,調1米5左右水深。魚進窩後用霧化慢一點的餌,找魚層可跟據漂相來調釣的水深。
那麼怎樣找鰱鱅的水層呢?1,直接搜尋魚層拿現在4月底的天氣來說,如果在水不算很深的水庫釣鰱鱅,那麼可以從離底50釐米左右開始慢慢搜尋,每次向下拉動浮漂約30釐米左右,然後試釣幾竿。如果發現浮漂還是沒動作,那麼這時候就要繼續向下拉動浮漂,還是以30釐米為準。如果耐心夠好的話,拉動浮漂的距離也可以更小一些,幅度越小,找到的魚層精確度就更高。在搜尋魚層的時候,有的釣友很容易遇到這種情況,在調整水層之後出現了魚口,深水有時候浮漂黑漂了,但是為啥提竿也還是空竿?偶爾運氣好才能上一兩條魚呢?根據路人甲的經驗,如果釣鰱鱅的時候如果大頓口或黑漂都不能中魚,那麼多半是魚兒蹭線產生的浮漂訊號,說明這時候釣的水層還是比較深,還要繼續下拉浮漂,找到更精準的水層才行。
2,從漂相判斷魚層在釣鰱鱅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觀察浮漂,如果鉤餌入水後浮漂本來應該站立的時候還沒站立,或者浮漂入水後還沒到設定的釣目就出現停頓,下沉速度變慢,抖動等情況。說明這時候鰱鱅在你設定的水層至少,這時候就還要繼續下拉浮漂,提高水層釣淺一點。3,根據天氣判斷魚層春天是個氣候多變的季節,對於鰱鱅這種比較喜歡高溫的魚兒來說,很容易受到外界條件的變化而影響魚層。比如說氣壓低,連續的陰天,溫度高等等情況,鰱鱅都會隨著外界條件的變化而上浮或下沉。一般來說,溫度高的時候鰱鱅就喜歡上浮一些,溫度低的時候,鰱鱅就會下沉甚至沉底。在作釣是,如果發現餌料還沒到底就被吃掉了,或者在水面上都能看到鰱鱅活動引起的水紋,那麼說明鰱鱅上浮得比較厲害、
4,作釣時也要注意控制魚層我們釣鰱鱅的時候,餌料的霧化是比較好的,但是霧化太好了也會引起魚層的混亂。所以當發現鰱鱅進窩搶食餌料時,應該控制餌料的霧化時間,最好是讓餌料到達目標水層之後再開始大量霧化,以免引起魚層的混亂。
回覆列表
水深6米這個有點像我們這邊的一個閘口環境,這樣的水深,水域面積可能也會大一點,這樣的環境,比較適合鰱鱅群體棲息。
鰱鱅魚屬於中上層魚類,它是依靠魚鰓過濾水中食物,通過吸水過濾進食。
我將通過實際作釣情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你解答,尋找作釣深度的問題。
氣候環境因素浮漂訊號判斷作釣深度餌料狀態和作釣深度的關係針對問題總結氣候環境水溫因素我們知道魚兒是冷血動物,它們會隨著水溫的變化而調整自己適合的水層。不同水域環境,不同的天氣,魚的棲息水層各有不同,那它們是根據什麼確定變換的呢?
夏季氣溫會越來越高,鰱鱅是比較耐高溫的魚種,所以溫度越高,鰱鱅就越喜歡在上層水域活動。但是隨著天氣的變化,有時候連續下雨天過後,鰱鱅就會慢慢往深水區。
不同的氣候環境的水溫變化,需要納入判斷作釣深度的參考。
高溫天氣,魚會相對在比較上層的水域。陰雨天,相對水溫會比較低,魚不會在太上層水域持續風向天氣,水面風浪,會隔絕環境噪音,魚會相對容易在上層水域。溫度不同,鰱鱅喜歡待的水層也不同,不同氣溫,會直接導致作釣魚層的深淺不同,但這只是判斷作釣深度的開始。
浮漂訊號判斷作釣深度當我們判斷出一個相對的作釣深度後,我們就會向窩點開始拋竿作釣,隨著做窩的持續,慢慢就會有魚進窩,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根據浮漂的反應,繼續判斷作釣深度。
魚進窩後,浮漂會反應出不同的特徵,這些特點間接反應出,作釣深度的準確性,也可以幫助我們調整。
浮漂有魚蹭線的感覺這種情況是釣的太深了,需要釣的更淺一點,在調整的時候,每一次調整一個鉤距距離,再觀察浮漂的反應繼續調校。
魚吃口黑漂,但不中魚,也錨不到魚這種情況多半是,氣壓導致魚所在的水層,在我們作釣深度的下面,餌料霧化飄落後,它只在下方吸餌,所以有黑漂,但釣不到魚。這個時候,需要調釣的更深點,同樣每次調整一個鉤距距離。
一開始給訊號,就是頂漂的動作,然後好一會才出現下頓。這種情況也需要釣的更淺一點,有時候是魚層問題,有時候是餌料霧化效果的問題,調整方法,先以一鉤距距離,開始調整,或將餌料打粘一點。
只有熟練掌握浮漂訊號的判斷方法,才可以對魚層判斷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餌料狀態和作釣深度的關係通過上面二個步驟,我們基本判斷出做釣深度,並且做好細微調校。但往往餌料狀態還會導致魚的作釣深度產生變化。
鰱鱅餌料,我們一般建議大家都用量開餌,這樣可以更好的控制遙水比例,餌料狀態也會更加穩定,持續時間也會更久。
霧化效果變化在實際的作釣過程中,剛開始的餌料狀態,和釣過一段時間的餌料狀態、比重、霧化效果,就決然不同的。
如出現餌料狀態問題,那多半是因為你的拋竿頻率太慢,這個時候餌料變得太粘,因為失去霧化效果的餌料,就會以塊狀脫落,會將魚誘的更深的水層,魚自然就到下層吃餌了。
流水帶來的窩點偏移一般情況,釣鰱鱅多會很多釣友一起,間隔也比較近,在這種情況下,上水的調友的餌料,伴隨著流水漂到我的窩點時,水深就會變化,會變的更深,如果他的餌料狀態比我的要好,那就需要根據這點來調整作釣深度
有時候結合上手,釣友的做窩效果,再來調整我的餌料狀態,會對我們自己的窩點起到更好的效果。
控制好餌料狀態對我們判斷作釣深度也是很有幫助的
針對問題總結根據上面的分析判斷,我們再來回到今天的問題,6米的水深,尋找作釣深度
現在這個季節,基本可以判斷,我們初步做釣深度為上層1米範圍然後我們通過持續拋竿做窩後,等待魚進窩點。接下來根據浮漂的反應特點,判斷目前做窩的深度距離作釣的深度差別,做細微調整。根據現場環境、釣友餌料狀態情況、流水情況判斷我們的應對方案。最後控制我們自己的餌料狀態,基本就可以確定準確的作釣魚層。這樣一來我們需要得到的作釣深度就非常明晰了。
以上就是我對你問題的解答,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