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2
回覆列表
  • 1 # 問答達人

    在大家的印象中,諸葛亮除了機智、才華橫溢,善於算計等特點之外,從外觀上諸葛亮最大的特點就是手中有一把不離手的扇子。在遊戲三國殺中,這把扇子還具有功能,算得上一件武器。那大家就會有疑問,諸葛亮這把的扇子的來歷是什麼,為什麼諸葛亮一直拿著它?

      羽扇綸巾,很多人認為他的扇子是白鶴羽毛做的,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這把扇子是黃月英的師傅送給黃月英的,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現在看來這不正好是諸葛亮嗎?

      後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是劉備等人三顧茅廬請出山的,出山時,黃月英就將這把扇子送給了諸葛亮,算得上離別贈物,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並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有野史記載說,“扇搖戰月三分鼎,石暗陰雲八卦陣”,就是諸說葛亮有一次使用扇子天色發生變化,說的十分的懸乎,不過都是也是傳聞,真假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另外也有故事說這羽扇不是他妻子給的,而是水鏡先生給的。諸葛亮一直帶著是因為在遇到難題心裡煩躁不安的時候,只要用那羽毛扇輕輕扇兩下,讓自己定神,戒焦戒燥!扇子在古代的別稱“搖風”、“涼友”。是用來扇風祛熱的,但仔細想來,冬天扇扇子是不是有毛病,扇子似乎不只是用來扇風祛熱的,它還應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用途。

      民間也有傳言說諸葛亮手上的扇子,不是用動物身上的毛做的,而是用動物尾巴上的毛做的。這是啥稀罕動物呢?它叫做“麈”諸葛亮的那把扇子,即是用麈的尾巴毛做出來的。早在晉朝期間,就有專家認為諸葛亮手上搖的是麈尾毛做的大毛扇,而不是白色的茸毛做的扇。在古代,茸毛的簡稱是“羽”,而不是“毛”,只要動物的“毛”做的物品,才會稱為毛這毛那。不過,麈的尾巴毛紛歧定都用來做相似布撣子的”麈尾“,有時分也會用來製造成扇型的,也稱”麈扇“,即是諸葛亮用的那種扇子。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的形象定位便是“羽扇綸巾”,扇子一時成為儒雅智慧的象徵。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泡妞裝逼的必品,而諸葛亮一直帶著扇子自然有這些原因在裡面,而不像民間所傳說諸葛亮扇子中有攻城掠地與治國安邦的上策。根據宋代人描述,東漢末年的士人官員都喜歡拿扇子的,其作用類似後來日本戰國武將的扇子差不多,就是模仿戰國陰陽家的習慣,用做指揮棒或指揮刀的作用!

      只有諸葛亮拿扇子的情況只能出現在小說《三國演義》,歷史上那個時期的人都喜歡拿扇子穿平民服飾!蘇東坡的《赤壁賦》不就這樣說過嗎---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在那個時代扇子不是諸葛亮的專利!

  • 2 # 王張三

    羽扇綸巾開始並不是不是諸葛亮的專享。

    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明朝餘邵魚的《春秋列國志傳》:子牙綸巾羽扇,升坐中軍,諸將參見已畢。....只見齊陣門旗開處,推出一輪逍遙車,【孫臏】綸巾羽扇,在呼:“太子別來無恙乎?”

    可見,古人心中羽扇綸巾常常搭配那些有智慧的軍事家,提升他們的逼格,達到一種炫酷感。諸葛亮作為一名軍事家,這種配置自然是少不了的。

    《類說》卷四九引《殷芸小說》:"武侯(諸葛亮)與宣王(司馬懿)泊兵,將戰,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見武侯,乃乘素輿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軍隨其進止。宣王嘆曰:"真名士也"。"

    《太平御覽》卷七○二引 晉 裴啟 《語林》:" 諸葛武侯 與宣王在渭濱將戰, 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揮三軍。"後因以"羽扇綸巾"謂大將指揮若定瀟灑從容。

    為什麼後來人們一提到羽扇綸巾,想到的不會是其他人,只會是諸葛亮呢?因為諸葛亮名氣太大了。

  • 3 # 文案館長兼攝影師

    《太平御覽》卷七○二引 晉 裴啟 《語林》:" 諸葛武侯 與宣王在渭濱將戰, 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揮三軍。"

    但其實,就在太平御覽裡面,還能找到另一條記錄:

    《太平御覽》卷七○二“巾類”條引《蜀書》雲:“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宣王戎胡蒞事,使人視武侯,乘素輿,葛巾毛扇,指揮三軍,皆隨其進止。”

    很明顯,語林的記載,實際上是從蜀書的記載來的,而在蜀書中,諸葛亮是“葛巾毛扇”,不是“葛巾羽扇”。

    此外,根據晉人的作品,羽扇原本應該是盛行於江東,在晉滅吳之後才流行於全國:

    晉傅鹹《羽扇賦》:“吳人截鳥翼而搖風,既勝於方圓二扇,而中國莫有生意,滅吳之後,翕然貴之”

    晉嵇含《羽扇賦》:“吳楚之地,多執鶴翼以為扇。雖曰出自南鄙,而可以遏陽隔暑。大晉附吳,遷其羽扇,御於上國。”

    既然諸葛亮在世時羽扇還只流行於東吳,那麼周瑜羽扇綸巾的概率還真比諸葛亮大一些……

    不過,前文說的“毛扇”又是什麼呢?是這個東西:圖一

    這個叫麈尾,是獸毛而不是鳥羽做成的。只是諸葛亮羽扇的形象更深入人心,所以老三電視劇裡諸葛亮拿的是羽扇,而龐統魯肅等反而拿著麈尾。

    而且,這個麈尾實際上比羽扇高檔。陸機在《羽扇賦》中寫:

    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鶴之羽以為扇。諸侯掩麈尾而笑,襄王不悅。宋玉趨而進曰:「敢問諸侯何笑?」諸侯曰:昔者武王玄覽,造扇於前;而五明安眾,庶繁於後。各有託於方圓,蓋受則於箑蒲。舍茲器而不用。顧奚取於鳥羽?

    可以看得出,拿著羽扇的人還可能會被拿著麈尾的人笑話呢。

    而拿著麈尾,實際上也是貴族或者說君子的象徵。王導《麈尾銘》中寫道:御於君子。拂穢清暑,虛心以俟。

    那麼,丞相世家出身,儒雅翩翩,且又不是江東人士,自然就應該拿著麈尾指揮軍隊啦~

  • 4 # 笑談文史生

    說諸葛亮總是羽扇綸巾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是我們的一種想當然。理由如下:

    1、歷史上諸葛亮到底是不是羽扇綸巾沒有確切記載。在《三國志》中,作者陳壽沒有記載,只是寫道“諸葛亮身高八尺,常自喻為管仲、樂毅,當時常人都不以為然。”而較早有記載諸葛亮這身打扮的是《太平御覽》卷七○二引 晉 裴啟 《語林》:" 諸葛武侯 與宣王在渭濱將戰, 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揮三軍。"還有就是《類說》卷四九引《殷芸小說》:"武侯(諸葛亮)與宣王(司馬懿)泊兵,將戰,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見武侯,乃乘素輿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軍隨其進止。宣王嘆曰:"真名士也"。"

    但無論是《語林》,還是《類說》,都是志怪小說,這就有可能裡面描寫的內容不真實,所以裡面記載諸葛亮羽扇綸巾的真實性就不高了。

    2、《三國演義》起了重要導向作用。其實,人們之所以印象中諸葛亮是羽扇綸巾的形象,大多受《三國演義》影響。《三國演義》第38回諸葛亮第一次出場,“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第52回,諸葛亮“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執羽扇”,至此,諸葛亮的服飾正式齊備。

    而在古代,羽扇綸巾往往形容一個人從容不迫,往往是一個智者的形象。而這個正好與諸葛亮相吻合,在加上《三國演義》的渲染,所以我們認為諸葛亮總是羽扇綸巾。

    其實,這可能真是一個誤解。

  • 5 # 明離子

    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把“羽扇綸巾”按給了周瑜,那麼這個“羽扇綸巾”是指的諸葛亮還是周瑜呢?

    事實上,沒有任何記載能找的出周瑜曾經“羽扇綸巾”的出現在戰場,而蘇軾之所以這麼寫,是出於對大都督“儒將”形象的想象,而“羽扇綸巾”更多的的表達一種從容迎敵的灑脫。

    而人們所熟知的“羽扇綸巾”,更多的是諸葛亮的形象。《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形象描述,便是乘戰車,披葛巾、執白羽扇指揮三軍。那麼這個形象是如何來的呢?

    《三國演義》的故事取自民間的眾多話本,所以與其說羅貫中是作者,不如說是眾多故事的整合潤色者,而諸葛的這個“羽扇綸巾”的形象,則來自晉人裴啟《語林》的記載:

    “諸葛武侯與宣王在渭濱將戰,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指麾三軍,三軍皆隨其進止。”

    其實最早對諸葛亮的推崇大家一定難以想象,就是西晉的第一位皇帝司馬炎。他讓陳壽編纂《諸葛亮集》,讓屬下學習諸葛亮的施政治軍方略,成為了諸葛亮的第一批粉絲。從這時開始,諸葛亮的粉絲也越來越多,粉絲們對諸葛亮的思想進行學習,甚至就連他戰時的穿著都被人模仿穿戴。

    其實,三國時期,“羽扇綸巾”是當時文人們非常流行的穿著打扮,尤其是所謂的名士,只不過這裝束諸葛亮喜歡穿,而且還在戰場中穿,經過歷代諸葛亮粉絲的努力,以至於慢慢的成了諸葛亮的專屬衣著。

  • 6 # 悠悠芳草心

    綸巾,是用絲帶編成的,一般是青色,是諸葛亮首創,所以又稱“諸葛巾” ,後來被視為儒將的裝束。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點。諸葛亮也不例外。

    他身姿俊朗,羽扇綸巾更顯得飄逸瀟灑,儒雅風流。

    有傳說說諸葛亮之所以離不開羽扇,是因為她的夫人黃月英在扇子上寫滿了韜略、錦囊妙計之類的東西。

    在我看來,這純屬虛構。一個人即便是再沒有才能,也不會拿著這樣的扇子招搖。即便是諸葛亮有不懂的地方,時間長了,扇子上的內容就記住了,就沒必要再扇不離手了。

  • 7 # 我是貝爺

    我更覺得是一種智慧的化身,羽扇綸巾談笑間,千軍萬馬灰飛煙滅,才華橫溢,足智多謀,深謀遠慮,料事如神,沉穩執著,忠貞不渝,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諸葛亮是集一切優點的男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讀過的最驚豔的一句古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