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打工者小東

    農民是一個比較辛苦的職業,說到農民,大家腦海裡的第一畫面便是面板黝黑,滿身泥濘的身影。農民一年四季風吹日晒雨淋,從早到晚,風裡來雨裡去,種點莊稼。現在不是農民不願意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土地上,而是實在在農民的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1、現在很多地方只選擇種一季水稻,我們算算一畝水田種一季水稻的收入與支出。支出:耕田100元/畝,種子30元/畝,肥料大約100元左右一畝,農藥一季大約50元左右,收割機行價100-120元一畝,總支出380-400元間一畝。收入:算畝產1000斤,現國家保護價1.2/斤,收入1200元。一個農民家庭有十幾畝水稻就算是多了,辛苦勞作五個月,總收入就一萬多點,不算自己的人工成本,除去材料成本收入才幾千元一年。2.上面的收入還是在風調雨順的年份,如遇上洪災.旱災,很多地方是顆粒無收的,這對農民來說是致命的。3.種地不如打工掙得多,很多農民選擇外出做工,最低也有三四千的收入,一年下來比種十幾畝田要划算多了,而且不用長年風吹日晒,旱澇保收。

  • 2 # 小三快跑

    你好!您問道了農民為什麼不願意把時間花在土地上了,這個問題最主要的願意,是種地一年辛辛苦苦下來賺的錢太少了。

    1.因為種地是個特別累的活,按照一家有個七八畝地的算,種植一些簡單管理少的,如麥子和玉米,這兩種植物可以各種一次,一年需要往地裡投資種子.化肥.農藥.澆地.種植時候的人力和機械錢,在到收割時候的人力和機械的收割費等,在就是晾晒的人力,然後就是賣的時候的人力,和一些拋灑等。

    2.如果要是某年的產量低!那就更是少的可憐了,所以現在農民都不願意把大量的時間,都浪費在地裡了。

    3.所以現在,還在種地的農民基本上都是些老齡人,因為年輕點的看出地裡的收入有限!所以年輕點的都出去打工了,就是不去外地的農民,也在當地找個工作才能保證一家人的生活。

  • 3 # 胖不胖小蘇

    現在的土地在農民手裡不值錢,沒有好的種養殖技術,規模化的管理政府的扶持,農民的一畝三分地也種不出個所以然來。還不如變個農民工的身份來的實在

  • 4 # 鄉村滋味

    在土地上勞作,不要說太多,一天能掙100元,80元,甚至50元,也會有人肯下力勞作,並把時間更長得投入到土地上。

    可實際的情況是怎樣的呢?以小麥和玉米兩茬計算,一畝土地一年的收入不過一千多元,農民把時間全部花在土地的結果,將會怎樣?

    而農民進城打工,同樣是出力流汗,一個月的收入是種植土地收入的數倍,農民這個賬還是算得過來的。

    再者,一斤小賣換不來一瓶礦泉水,這樣的小故事講出來很讓人臉紅,但既不是逗樂,也不是開玩笑,任誰也不情願。

    可能有人會說,種大棚、種大蒜,好行市的情況下,收入也挺不錯,還有養殖戶,不過這些人除了大筆的投資,哪一個不是白天不是白天,黑天不是黑天的忙活,所投入的時間,又是領工資人的幾倍?

    由此看農村,土地撂荒,耕地種樹的情況並非不可以理解。

    更為重要的是,現在普遍實現的機械化,土地所需投入的人力成本已大幅減少,不需要農民們整天把腿插地地垧溝裡了,完全可以騰出時間,去外面努力打拼,掙些錢,以免給社會生活水平拖後腿;不過,即便農民出外打工了,但土地仍然沒有撂下,而且糧食產量也沒有因此降低,這才是最為關鍵的。

    所以說,並非農民不喜歡土地,也不是他們不願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農業生產中,而是土地收益整體偏低,且隨著機械化水平提高,土地也無需將更多的精力投入進去。

    或許,這個問題應該這麼問:土地收入這麼低,農民們的日子是怎麼過的?

  • 5 # 西門白甫話三農

    一、機械化耕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不需要很多時間

    80年代以前,中國農業生產力落後,基本停留在原始的牛耕時代,生產效率特別低。六七十年代農業社大集體時候,我們生產隊200多口人,種了300多畝小麥,每年收麥子近百個勞力至少要一個月才收完,秋天種小麥從耕地到播種也要差不多一個月。改革開放後,分田到戶,夏天收麥子時間最長的家庭也不到10天就結束了,而且勞力比原來少很多,有的在外打工回不來。所以,農村閒置勞動力多了很多。不是那麼不願意把時間花在重地上,而是根本用不哦了那麼多時間。

    二、種低成本太高,土地收益太低

    說農民不願意把時間花在土地上,其實農民根本就不願意種地,如果有穩定工作和收入,農民沒有人願意種地。因為種地辛苦不說,還收入太低。

    第二是物力成本高。比如購買種子、肥料和農藥,還有機耕、機播、灌溉、收割等,人家100畝地是批發價,你二畝地是零售價。成本高,利潤就低,農民收入就低。

    三、打工比種地收入高很多

    農村年輕人都不種地,選擇外出打工,就是因為種地不賺錢,弄不好還賠錢,而打工每個月至少都要賺3000元,幹建築的技術工每月可以賺七八千甚至八九千。

    而在家種地,二畝地一年能打2000斤糧食,就能賣2000多塊,而種地一年,一畝地1000斤,也就是1000塊左右,二畝地兩千塊錢左右。

    總之,農民不願意把時間花在種地上,就是因為種地成本高,收益低,農民收入太低。

  • 6 # 瑞華春風

    農民不願把時間花在土地上”的原因:

    一、農業單產收益低,對農民沒有吸引力

    1、據調查資料顯示,

    小麥500公斤/畝,單價2.32元/公斤;

    玉米500公斤/畝,單價2.76元/公斤;

    種地成本(不計勞工費)種地成本650元/畝;

    2、種一畝地的年收益:

    500×2.32—650+500×2.76—650

    =510+730

    =1,240(元/畝)

    一個人一年靠一畝地這1240元的收入,維持基本生活是很困難的。

    如,我的老家處於淺山丘陵區,沒有水利條件,並且地塊碎小,最大的地塊僅9畝,這樣的自然條件,種糧基本靠老天爺啦,農業的收入就更低。

    家鄉一角(實景)

    在農村從種到收,夏、秋兩季用工不足30個工作日,我們可以按一個月計算,一年12個月,剔除過春節1個月,還有10個月時間農民是無所事事

    、沒有規模效益,靠種地難以養家

    中國農村人均耕地不足1.5畝,很多地方還不足1.0畝。若按4口之家計,戶均耕地6畝:

    1、家庭年收入僅有:

    1240 x6=7,440(元)

    4口之家一年的生活僅靠這7,440元,是難以想象的!

    2、種地年用工作日:

    1x6=6(個月)

    所以,一個4口人的家庭種6畝地,一個人就可以搞定,並且還有4個月的休閒時間。這可能就是我們目前農村存在的6038部隊(即60歲以上老人和婦女)在種地的原因。大量的青壯勞外出打工,尋找其它謀生途徑了,留守農村的就是603861人員,即老人、婦女和兒童。

    三、另闢蹊徑,把時間花在發展非農產業上

    農業單產收益低,規模效益低,這一現實,摧生了農村改革兩大成果,鄉鎮企業和城鎮化。中國的城鎮化率由1980年的19.4%,提高到2019年的60%以上,每年以1000萬左右的人口轉向城鎮脫離了農村。國家仍然強調,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同時,鼓勵支援大力發展民營企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擴大農民非農產業收入。

    如,我們鞏義市就有民營企業7000多家,涵蓋個體、私營、外資、鄉鎮、股份合作等各個型別的非公有制企業。全市建成市鎮兩級產業園區15個,基本吸納了本市勞動力就業問題。

    其中,回郭鎮民營科技園區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鋁深加工產品集中地,佔地13平方公里。

  • 7 # 大蒜行情特派員

    因為在這物價飛漲的時代,農民也需要錢來支撐生活。

    有很多人嚮往鄉間田園生活,可是又有多少人真的瞭解鄉間田野裡的農民的真實生活和付出辛苦勞動後的真實收入。

    這是2020年蒜農手裡的一份真實賬單,

    十畝大蒜,從2009年9月28號開始播種蒜種,到2020年6月15日以1.3元/斤的價格出售大蒜,除去種地成本(化肥、耕地、蒜種、農藥等等),整整260天,也就是8個多月的辛辛苦苦,最後換來了3207元的大蒜收入!

    作為一名只有初中學歷的農民,我知道我的工作就是種地,所以,我願意把時間花在土地上,也願意把汗水灑在田地裡,

    但是!當我的付出沒有相應的回報時 ,

    當全家人辛苦勞作去種地的收入趕不上別人一個月工資的時候,

    當每年農作物的收入支撐不起家裡生活費時,

    當上學的孩子在學校過著拮据的生活時,

    我猶豫過、動搖過、思考過:

    把時間花費在種地上真的對的嗎?

  • 8 # 搜小V

    現在很多農民覺得種地不掙錢了,確實是只是種地的話,難以支撐家裡的各項支出,所以現在紛紛外出打工了,尤其是年輕人,更是不願意在家種地,能夠出去城市的,都去城市務工了,留下的農村土地,很多的人們覺得種地一算賬掙不了幾個錢,土地一般都是轉租給同存原因耕種的,一般也不要錢,就是給一些種植的糧食,大家也不計較太多,畢竟是沒有多少價值,有的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耕種的,就把土地撂荒了,反正也是不掙錢,也懶得耕種了,有那個時間打打工,掙得也比擺弄那點地多。

    其實國家一直是有一項惠農政策,為了增強土地的利用率,那就是支援土地流轉,並且流轉出去的話,還給一定的補貼,這個是很好的事情,就是為了別讓土地荒著,畢竟現在耕地越來越少,咱們國家又是一個人口大國,能夠實現糧食的自給自足,那是很了不得的事情,隨著這些年農民紛紛外出打工,土地撂荒的情況,也是越來越嚴重,為啥很多農民沒有把土地流轉出去呢?何況還有補貼呢,對於這個問題,老農講的理由,聽起來,感覺句句在理。咱們大家一起來聽一聽。

    首先,現在很多的農民都是不願意種地了,但是如果是轉租給其他人,一年到頭也會有一點實惠得到,很多農民對於土地的流轉的概念僅僅如此,因為是現在都是散戶種植的多,有耕種的,有不願意耕種的,這個都是由於實際情況決定的,但是這個轉租也並不是嚴格意義的土地流轉,因為是嚴格的土地流轉,都有一定的程式要走,但是很多農村的土地轉租,都是熟人之間或者是親戚之間的口頭約定,是拿不到補貼的。既然沒有補貼,那就沒有流轉的動力,並且很多的時候,村裡的勞動力都是外出打工了,很少能夠找到願意轉租的人,造成了土地市場還是荒著的。

    再者,雖然很多的時候農民土地自己不耕種,但是自家有土地心裡還是很踏實的,畢竟是民以食為天,很多的時候如果是轉租給親戚或者是同村的人,雖然比較簡單,也沒有定下文書,但是大家都相互遵守,一般也沒有什麼可以擔心的,但是如果是流轉給其他企業等,並且簽訂合同時間還是比較長的,很多農民心裡會產生擔心,心裡也不踏實,生怕會出現意外,到時候自己搞丟了土地,再也回不到自己手裡,心裡還是很擔心的,土地雖然現在是不會產生很多的效益,但是作為農民,還沒有習慣沒土地。

    還有,很多的時候散戶種植,田地都是一塊一塊的,企業如果是沒有和所有人達成一致的話,很難實現大規模的種植業經營,所以現在統一流轉給大企業的做法,是很困難的,人們的思想達不到統一,那麼就會造成一部分現在土地是荒著的,降低了土地使用效率。

    最後,土地流轉的話,拿到補貼還是需要達到一定的要求的,雖然最後得到的錢不多,但是還是比較麻煩的,很多的農民在這一套麻煩的程式中,表示很難懂,心裡就沒有底,恐怕流轉出去之後,再也回不來了,如果是產生糾紛,個體對企業的較量,農民還是覺得不放心。所以很多寧願荒著,也不願意流轉出去。

  • 9 # 鄉村桃花妹

    農民為什麼不願意把時間花在土地上了?

    1.這個問題與社會發展、物價上漲、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等相關發展趨勢有一定的關係。

    2.在過去農村裡基本上家家戶戶都在從事農業耕種的,時間不斷推移,這些耕種的人民逐漸老去了,隨著社會發展、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國內各種各樣的工廠工業化也在百花爭豔,大批量的年輕人不選擇在家耕種,而是選擇外出發展。

    3.基本上有能力外出發展的人都選擇外出發展了,自然留在農村裡的人都是老人、孩子和一些不選擇外出的人,這樣從事耕種的人群明顯減少,加上大多數農村家庭的老人都要在家帶孩子,老了也不方便耕種。

    4.還有一些不選擇外出的年輕人也不願意耕種,而選擇做其它小買賣或者從事各項各業的工作,人工也在上漲,幹那一行都比在家耕種要強,自然而然農民就不願意把時間花在土地上了。

  • 10 # 蔬東家

    首先,傳統農民的種地收入過低。其次,傳統農民的職業環境比較差。最後,以上兩點造就職業尊嚴過低。

    所以,土地流轉、高科技設施、現代化經營模式、訂單農業等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手段。

  • 11 # 鄉村小羨

    這個問題我來發表一下我的個人觀點

    為什麼現在的農民不願意把時間花在土地上,其實在農村種地的人都知道。以前種地確實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從春種到秋收全部是靠人工。而現在就不一樣了,除了種地可以用機械化以外。

  • 12 # 靈壽陽陽

    這個問題還得需要分地域吧,平原地塊大,大型機械可以進地進行作業,收割,種植,但是在山區,就不行,地塊小,最大得地也就一畝左右,小的幾分地,機器沒辦法下地,只能完全依靠人工,人工畢竟慢,弄兩三天人還累,打工一天還掙好幾百,加上化肥,種子,澆水,投入,基本都是賠錢,所以現在很多人不願意進去種地,

  • 13 # 談古論金923

    提這問真啥也不懂,你不瞭解種地別亂發為什麼,太沒意思了。從種到收到管理,用不著花多少時間,半月完事,種地不是看兒童,人影不離,亂提為什麼得了解一點事情的原尾,提的問題有點味道才行。

  • 14 # 老農吐時尚

    農民為什麼不願花時間在土地上呢?

    無非就是一個原因!沒錢。土地對農民來說確實是能保障農民生活的最基本來源,但隨著現在大多農民已對金錢有了新的認知,寧願荒廢自家的土地!也不向生活妥協。這樣的做法看似很高尚,其實更多的是辛酸和無奈!

  • 15 # 返鄉務農者

    農民為什麼不願意把時間花在土地上?

    首先大部分農民還是以傳統種植結構。一家人能夠吃飯就不錯了,不能給家人創造更多的財富。都願意出門在外打工了畢竟能多賺點來補貼家用還能省點積蓄,

    比如這塊十畝土地以大豆小麥兩季下來能養的住一家六口人嗎?(小麥1000/每畝大豆500每畝)算一下才有萬把塊啊!一家老小全靠它能養得起嗎?

    像有的搞經濟作物的還好點確實有高收入要有人去打理和耕作也要和老天去賭,產品質量好不一定有個好價格,有好價格不一定有好產量,個人種植沒有風險抵抗,很多人都選擇外出務工了。

    還有就是一大家子只有口糧地談何種田,圖中老人四世同堂,家裡將近20口人才十二畝田,年輕力壯的只有選擇外出了。

  • 16 # 蘇北農村老虎

    農民為什麼不願意把時間花在土地上了?

    題主的這個問題應該是目前最普遍的現象了,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我就拿我們村來做個分析吧!

    1 小農耕作

    農村每家每戶可以說都有土地,但是都是小塊種植,無法大面積機械化統一種植,在這個人工每年都在漲價的時代,在土地上再努力的管理,一畝地的收成也不會多出太多,但是把時間用來打工,一個月的工資可能能把一年的米麵吃的都買來,這就造成了嚴重的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農民也會算經濟賬!

    2 糧食價格

    最常聽見的話就是,一斤小麥換不來一瓶純淨水。小麥的價格這些年幾乎沒有變動過,化肥農藥年年漲。再加上國外進口糧食價格比國內便宜,所以國內價格很難提上去!

    3 勞動力減少

    現在農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不是畢業就在城市,就是外出打工。種地換來的收入完全不夠當前的生活消費。隨著老輩人年紀的增長,可以種地的人也就越來越少。現在都說60年代的人會種地,70年代的人能種地,80年代的人能下地,90年代的人不種地!

    4 缺乏創新

    早期的老輩人會種地,但是礙於文化水平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差,很難發展新型農業,有很多好的農業專案無法大面積推廣,例如我這邊有人在做種養共生,一季作物雙收入。

    5 自給滿足

    現在村裡還在種地的大部分人,想的只是自己種的農作物,達到自給自足就行。在這個食品安全高度重視的時代,農民也會考慮自身的健康,為了保證純天然,也不會去過多的使用農藥化肥,自然生長,能收多少就多少。

    6 靠天吃飯

    莊稼管理的再好,老天要變臉,誰也攔不住。五月份山東下了三次冰雹,想想有多慘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有哪些不可思議的「飛機失事」生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