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宜興所產的紫砂器,便由葡萄牙商人輸入歐洲,被外華人稱為“紅色瓷器”或“朱泥器”。 由於紫砂與從美洲輸入的印第安人所制的陶器“普加樂”極為相似,所以把它叫做“帛加拉”,在歐洲各地備受歡迎。從此,源源不斷地從中國定購朱泥器, 甚至在法國還出現贗品。德華人約翰·佛烈德利希·色特格爾還仿製成功“紅色瓷器”,並於1708年寫了一篇文章《硃砂瓷》,足見紫砂的聲譽之隆。
《明代陶瓷之時代情形》一書中指出:“宜興輸往歐洲的陶瓷數量極為可觀,出口到歐洲,深得歐人的愛好。”當時,紫砂壺銷往英、法、德、意等國,稱為“西洋生意”。1935年“中國藝術倫敦國際展覽會”上,曾展出英華人大維德收藏的時大彬壺、陳鳴遠壺以及清乾隆時的陳覲侯制紅砂觚式瓶、陳滋偉制梅式筆架等。
明清時期傳入日本的宜興紫砂壺很多。日本人奧蘭田於1874年編著的《茗壺圖錄》裡,收集了32件名貴紫砂壺圖片資料,其中有明朝萬曆年間李仲芳所制的壺,明末陳和之的壺、清初陳鳴遠的仿古壺,還有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的梨皮泥壺等。奧蘭田認為陽羨砂壺“名於天下”,而且“爭購競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獲而後已”。在日本,尤其重視煎茶的小茶壺,凡刻有惠孟臣、陳鳴遠、陳曼生等名字的,都受到珍愛。
除了紫砂壺之外,從清乾隆年間傳入日本的紫砂花盆,數量也很可觀。據武內猛馬和村田圭司編著的《盆栽缽和水盤》一書所述,各式紫砂花盆為數不少,主要品種有紅泥長方圓角盆、朱泥繪畫長方盆、紅泥長方四角內凹盆、梨皮泥長方袋式盆等,有的還分別刻有“寄石山房”、“荊溪水石山人”等銘款。這些花盆有著廣闊的市場,受到盆栽愛好者的喜歡。
日本在萬延、文久時代(1860年~1863年),有個貴族叫平野忠司,很喜愛紫砂茗壺及朱泥盆,他鼓勵日本人在常滑市仿製朱泥器。到明治十年(1878年,清光緒四年),日本人鯉江高須派人到宜興,聘請紫砂藝人金士恆到日本常滑市傳授紫砂陶製作技藝,並由鯉江方壽、杉江壽門、伊奈長三壽三人跟隨金士恆學藝。從此,這些類似紫砂器的產品被稱為“常滑燒”,同時,把金士恆視為鼻祖,至今供奉他的畫像。
十七世紀,宜興所產的紫砂器,便由葡萄牙商人輸入歐洲,被外華人稱為“紅色瓷器”或“朱泥器”。 由於紫砂與從美洲輸入的印第安人所制的陶器“普加樂”極為相似,所以把它叫做“帛加拉”,在歐洲各地備受歡迎。從此,源源不斷地從中國定購朱泥器, 甚至在法國還出現贗品。德華人約翰·佛烈德利希·色特格爾還仿製成功“紅色瓷器”,並於1708年寫了一篇文章《硃砂瓷》,足見紫砂的聲譽之隆。
《明代陶瓷之時代情形》一書中指出:“宜興輸往歐洲的陶瓷數量極為可觀,出口到歐洲,深得歐人的愛好。”當時,紫砂壺銷往英、法、德、意等國,稱為“西洋生意”。1935年“中國藝術倫敦國際展覽會”上,曾展出英華人大維德收藏的時大彬壺、陳鳴遠壺以及清乾隆時的陳覲侯制紅砂觚式瓶、陳滋偉制梅式筆架等。
明清時期傳入日本的宜興紫砂壺很多。日本人奧蘭田於1874年編著的《茗壺圖錄》裡,收集了32件名貴紫砂壺圖片資料,其中有明朝萬曆年間李仲芳所制的壺,明末陳和之的壺、清初陳鳴遠的仿古壺,還有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的梨皮泥壺等。奧蘭田認為陽羨砂壺“名於天下”,而且“爭購競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獲而後已”。在日本,尤其重視煎茶的小茶壺,凡刻有惠孟臣、陳鳴遠、陳曼生等名字的,都受到珍愛。
除了紫砂壺之外,從清乾隆年間傳入日本的紫砂花盆,數量也很可觀。據武內猛馬和村田圭司編著的《盆栽缽和水盤》一書所述,各式紫砂花盆為數不少,主要品種有紅泥長方圓角盆、朱泥繪畫長方盆、紅泥長方四角內凹盆、梨皮泥長方袋式盆等,有的還分別刻有“寄石山房”、“荊溪水石山人”等銘款。這些花盆有著廣闊的市場,受到盆栽愛好者的喜歡。
日本在萬延、文久時代(1860年~1863年),有個貴族叫平野忠司,很喜愛紫砂茗壺及朱泥盆,他鼓勵日本人在常滑市仿製朱泥器。到明治十年(1878年,清光緒四年),日本人鯉江高須派人到宜興,聘請紫砂藝人金士恆到日本常滑市傳授紫砂陶製作技藝,並由鯉江方壽、杉江壽門、伊奈長三壽三人跟隨金士恆學藝。從此,這些類似紫砂器的產品被稱為“常滑燒”,同時,把金士恆視為鼻祖,至今供奉他的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