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商報報道,儘管在黃太吉外賣App的“品牌傳奇”中還保留著700Kcal、局氣、黃記煌等12個品牌的名字,但是真正上架對外銷售的品牌僅有一起拼、黃太吉、牛燉3個,這表明2016年4月與黃太吉簽約合作的8家品牌餐企,已經有半數從黃太吉外賣平臺下線。
回覆列表
-
1 # 超級健康實驗室
-
2 # 科雜匯
本人在北京吃過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價錢貴不說,關鍵是不好吃,只注重內容營銷,不注重產品,服務也不好,憑什麼不日落西山
-
3 # 文旅融合研究院
黃太吉外賣平臺會失敗,其實一開始就註定了。雖然現在說起來,有點馬後炮,但是分析它的失敗原因,還是有借鑑意義的。
首先,它沒有先發優勢。一個新興產業的興起,在資本充裕的市場裡,先發優勢很重要。因為先發,可以透過資本迅速吹起來,後起大多數都是陪跑的角色。當然,如果你的背景很強大,就另當別論了,比如背靠阿里的哈羅。
而黃太吉開始做O2O外賣平臺的時間是2015年10月。而在此之前,外賣O2O已經經過了多輪的補貼大戰,美團、餓了麼、百度外賣等已經確立了市場領先地位。黃太吉進入市場的時間太晚了,整體落後幾乎沒有翻盤的可能。
其次,傳統企業做轉型,往往缺少網際網路基因,看不清、搞不懂行業壁壘是什麼。舉個例子,共享單車的發起者,都不是鳳凰等傳統單車企業。因為他們看不懂。
黃太吉原本是做煎餅果子的傳統餐飲,轉型做平臺,它也把類似思維用了上去,天真的以為宣傳好、口味好、多找幾個品牌做矩陣就行了。
錯了,大錯特錯!作為消費者,我為什麼選擇你這個外賣平臺?無非就兩點:東西多,價格實惠。
但是,黃太吉平臺都不具備。大家都在燒錢擴大平臺商家接入量,擴大規模,加高壁壘時,黃太吉想的卻是怎麼控制成本賺錢,還是傳統思維,能不失敗嗎?
傳統企業想轉型,也來看看吧,看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類似錯誤。
主要是轉型策略失誤,在錯的時間做錯的事:
1、黃太吉進入市場的時間顯得非常格格不入,當先入者已經各擁一塊根據地即將進入下半場角逐,黃太吉才珊珊來遲。
2、黃太吉把自己的平臺定位為 “精品外賣共享平臺”,聽起來很高階,但使用者可能因為感覺黃太吉很酷,偶爾去嚐個鮮,但不太可能天天當中午飯吃。
3、黃太吉沒有足夠強大的商業地推團隊,無法像新美大、餓了麼、百度外賣那樣接入海量商家。平臺上的商家和SKU少,使用者可選擇的餘地過小。
4、本身不具備流量生產能力,成為致命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