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以前每個朝代都要主持修訂前朝的歷史,不管是多麼短命的王朝基本上都有其相應的正史。為什麼現在只有《清史稿》,而《民國史》甚至都沒有?修訂前朝歷史在一個朝代中的發展中有什麼作用呀?

59
回覆列表
  • 1 #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是還沒修完。

    每一部史書,只有修完之後,才能夠稱之為史,但是《清史稿》顯然不符合修完的標準。

    《清史稿》是袁世凱批准,趙爾巽擔任總編纂而修訂的一部大型清朝史書,跟歷朝歷代的史書一樣,《清史稿》也是根據正史的體例來修訂的,也是分為了紀、志、表、傳四個大部分。

    但是,《清史稿》有兩個大問題,讓它不能被稱為史書。

    首先,是因為編纂者有很多都是清朝的遺老遺少,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場進行書寫的,這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對事實的描述和評價帶有立場,造成不公正、不客觀。以往的史書,多是後世修書,儘可能公正、客觀的評價前朝,《清史稿》顯然沒有達到這一高度。

    其次,是《清史稿》的修訂不認真,有些用繁體,有些用簡體,甚至連事實、地名、人名都有錯誤,體例也極其混亂。

    那位問了,為什麼沒有修訂完呢?這是因為,當時的時局動盪,沒有安心修史書的大環境,修訂者害怕所有工作毀於一旦,便提前出版了。而事實也證明,他的做法是正確的。

    所以,《清史稿》只能稱之為稿。現在,中國還在進行《清史》修訂。

    而民國史也不是沒有,中華書局出過一套《中華民國史》,海峽對岸也有一套《中華民國史事日誌》,可以算是半官方史書。

    但之所以沒有官方的中華民國史,一是因為民國說法有爭議,因為對岸還用著民國年號呢。雖然我們這邊,基本認為是38年,但你得考慮對岸情緒。

    另外一方面,清史還沒弄完,大概也沒功夫弄民國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民國史》是按照本紀、大事記、人物誌、載記的方式書寫的,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的,跟正史差異不大。

  • 2 # 書澤

    我來嘗試回答您的問題。

    中國古代一直就有為前朝修史的習慣,在唐代設館修八史後,更是成了一個制度。所以,從司馬遷的《史記》以來的二十四史,把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串成了一個整體,所以我們才可以自豪得說我們的文化傳承了五千年。但是為什麼沒有《清史》和《民國史》,我從以下兩點作簡要分析。

    額外補充一點知識,有學者提出了“二十五”史的概念,就是把《清史稿》或者《新元史》當做新的一史。其中大多數人是認為《清史稿》為第二十五史的。

    2、歷史傳承、文化傳承、文明傳承。

  • 3 # 跪射俑

    2002年8月,國務院作出重新纂修清史的決定。現在初稿已完成,正在組織召開一系列學術研討,進行完善、修改。

    新《清史》由通紀、典志、傳記、史表、圖錄五大部分組成,共92卷、3000餘萬字。全書採用將《二十四史》經典體例與目前國際通用的章節體相結合的“新綜合”體進行編寫,其中通紀部分採用章節體,其餘部分採用傳統體例。

    《通紀》是全書的核心,分清建立、入關、康熙之治雍正改革、乾隆統一中國、清朝中衰、外國侵略和農民戰爭、清自強運動、最後衰亡等各卷,描述清朝300年的盛衰史。《典志》描述清朝典章制度及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具體包括天文曆法、地理、人口、民族、法律、農業、手工業、商業、外貿、交通、財政、學術、西學、詩文小說、戲曲書畫等。《傳記》部分分為22卷,包括清朝3000餘位不同階級、領域的代表人物的傳記。《史表》包括“三十一表”(實際包含35種表),在《清史稿》14種表(除《外戚表》)以外,又新設21種表。《圖錄》則是《清史》的重要創新之一,分輿地、生產、商貿外貿、軍事、民俗、建築、藝術、宗教、肖像十大類,收錄各種歷史地圖、繪畫、文物圖片以及歷史照片等。

    2002年12月12日成立的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的成員包括:

    主任:戴逸。

    副主任:馬大正、朱誠如、成崇德。

    委員:王曉秋、馮爾康、吳建雍、張豈之、張海鵬、李文海、李治亭、李致忠、楊念群、楊珍、鄒愛蓮、陳祖武、陳樺、經君健、姜義華、姜濤、桑兵、郭成康、章開沅、黃興濤、龔書鐸。

    2005年12月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中華民國史》,是國家社科“九五"規劃重點研究專案。

  • 4 # 鄜延路節度使李

    清史的話目前有《清史稿》,臺灣版《清史》,大陸版《清史》

    《清史稿》

    民國北洋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民國三年(1914年),經國務院呈文,袁世凱設清史館,以趙爾巽為館長,繆荃孫、柯劭忞等人為總纂,總領清史修撰工作,參與者先後有一百餘人,沒有固定編制,人員由館長聘用。

    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館長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將各卷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

    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後,故宮博物院接收清史館,隨後組織人員對《清史稿》初步檢閱審查,1929年12月14日具呈行政院,稱《清史稿》多有錯謬,“計反革命、反民國、藐視先烈、體例不合、簡陋錯誤等,十有九項”,認為“為今之計,宜將背逆之《清史稿》一書永遠封存,禁其發行。”南京國民政府遂將《清史稿》定為禁書,不準刻印及發售。

    1977年中華書局出版點校本《清史稿》。

    臺版《清史》

    在臺灣也曾經修過清史,1954年,召開了第一屆國民大會。會上,一百多位代表聯名敦請國民政府延攬史家,從速編纂清史。在這一波波聲浪之下,老蔣終於同意纂修清史,並在國防研究院成立了“清史編纂委員會”,張其昀為主任,蕭一山為副主任,彭國棟任總編纂。

    《清史》將以《清史稿》為藍本,主要是修訂而非撰寫。之後修史人員明確各自分工,除23位編纂委員以外,又外聘了幾位專家參加撰稿和修訂工作,最後由主任並口總編纂負責統稿。一年後,全書告成,以國防研究院和中國文化研究所合作名義刊行《清史》,共計8冊。

    臺版《清史》留下的諸多遺憾,除了當時臺灣缺乏清廷檔案文獻資料、修史條件並不理想等客觀因素外,和主事者未按學術規律修史,忙與大陸纂修清史搶時間、打造“獻禮工程”有著很大關係。短短一年時間,無論如何也編不出一部規模巨集大、能夠涵蓋近三百年史事的學術精品。

    大陸編修《清史》

    中國大陸於2002年起決定編修記載清朝歷史的大型史書,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持編寫。2002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終於作出決定,正式啟動清史纂修工程。同年12月,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正式成立,由戴逸出任編纂委員會主任。至2012年年底,全書已有95%的稿件到位。2016年1月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釋出訊息稱,全書初稿已經完成,正在進行後期的審改整合。

    民國曆史目前官方不太好修,理由你懂得。不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於2011年推出的“非官方修纂”的歷史著作,由中華書局出版。該書記民國史事,起自1912年,迄於1949年,共38年的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歷史。該書被出版方稱為“國內首部以中華民國史冠名的多卷本著作,是目前民國史學科研究成果的集中體現,代表了國內民國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中華民國史》的編撰可以追溯到1956年。隨著“向科學進軍”的熱潮和雙百方針的提出,在當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發展十二年規劃中,列入了民國史研究的計劃。1961年,在辛亥革命50週年紀念之際,董必武、吳玉章等人又提議開展民國史研究。1971年全國出版工作會議期間,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指示,將編纂民國史列入國家出版規劃,交由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前身)近代史研究所負責組織實施,時任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李新負責統籌民國史研究工作。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1977年,《中華民國史》編寫工作開始。次年,《民中國人物傳》第一卷由中華書局出版,是民國史研究系列中最早出版的著作。1981年,《中華民國史》第一卷上下兩冊亦由中華書局出版。此後,其他各冊陸續出版。2003年起,民國史學科被列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1996年中華民國史研究被確立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2011年,辛亥革命一百週年前夕,《中華民國史》全部完工,集結出版。

  • 5 # 勇戰王聊歷史

    只有《清史稿》,沒有官方的《清史》,也是事出有因。

    清朝滅亡後,北洋政府就按照修史習慣,召集人手給清朝修史。可是,他召集的這些人都是清朝的遺老遺少。他們在修史的時候,美化清朝,對農民起義和革命勢力又極盡詆譭。他們稱農民起義軍為"土賊"、"粵匪",稱辛亥革命為"倡亂"。這麼詆譭革命,肯定不行啊。不過,北洋政府比較“包容”,不管他們。

    除此之外,因為修史的時候缺少能居中排程的人才,(很多人是自己在家寫的,人員混雜)《清史稿》各部分質量參差不齊,基礎資訊錯誤很多。一些時間地點和人物,對不上。而且,民國初期政局太亂,館長趙爾巽急於成書,所以,修的匆忙,沒有詳實核對。於是,館長趙爾巽就以“稿”的名義發行了此書。

    後來,《清史稿》在刊印的時候,負責校注的人又自己加料----刪改原稿。於是,《清史稿》更是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南京政府掌權後,也曾想繼續搞一下清史。但是,社會動盪,沒那個精力和實力。一直到委員長去臺灣,也沒實現。

    沒有正式的《民國史》,那是因為臺灣還有一個民國。

    不過,你也可以認為有官方修訂的《民國史》。例如: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修的中華民國史(全十六冊)。內容從清末一直寫到新中國成立。

    但是,肯定很多人不認可這本書。尤其是小島。

  • 6 # 顛沛的獨角獸

    修史是大事。不可能輕易修。

    明史到乾隆年間才修好,這都一百多年了。

    再如晉書,先行24史裡面的版本是唐朝房玄齡主持修纂的,離晉朝都滅亡一百五十年以上了。

    也有近的,比如陳壽寫三國志,北齊修魏書(講北魏的歷史)。但唐朝又修了南史和北史講南北朝的故事。

    總的來說,修史其實有一個歷史定論的政治目的。

    基於這個目的,自燃就得事情有定論,一切塵埃落定。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你覺得會有《民國史》嗎?

    至於清史。

    晚清與新中國也不是毫無關係,所以許多定論的問題也不好說。

    而且,關於清朝的歷史書,浩如煙海,對於普通讀者來說,真不缺這麼一本清史。

    何況也有清史稿的存在。

    之前已經曝出要出官方《清史》的傳言了。

    所以《清史》可能並不遙遠了吧。

  • 7 # 小銘觀察

    是有官修的正史民國史的,《中華民國史》

    中華書局組織大量歷史學家歷經三四十年編寫成的《中華民國史》,這部著作算是新中國為民國的蓋棺定論吧。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選取民國年間,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科技等領域的代表人物近千人,撰寫人物簡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什麼才是社會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