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界映象觀察員
-
2 # 圖畫世界
個人答案:德國還是會輸
國際援助也只是加速了德國的失敗時間,沒有國際援助德國也會輸,只是時間問題。
第一:戰略上的問題
1.德軍在開始進攻蘇聯時,很順利,但是在遭到蘇聯軍隊的頑強抵抗時,戰略出現搖擺不定,本來是集中兵力進攻斯大林格勒,因為攻不下,又分兵力去攻基輔,戰線拉得太長,後勤根本跟不上。
2.德軍在開始前的進攻對蘇聯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對蘇聯的資源庫存,工業重鎮都以及軍工物資等的毀滅程度都很大,但是並沒有加速推進,而是在受到抵抗後,採取了緩攻,給了蘇聯復活的機會。
1.天氣,德國進攻蘇聯那一年天氣非常寒冷,加上德軍的補給跟不上,士兵很多被凍死,以及各種亂七八糟的疾病纏身,吃不飽穿不暖,看不到勝利的希望,軍隊已經開始失去鬥志。
2.蘇聯的工業體系,蘇聯的部分工業重鎮在被德軍重創後,迅速將所有工業重鎮搬到後方的西伯利亞等地區,在大後方進行工業生產,為戰爭提供了武器裝備。
3.蘇聯人民抗戰到底的意志強烈,儘管蘇聯傷亡慘重,但是全民皆兵,能上戰場的基本上都上了,婦人,老人,孩子在大後方進行生產,為前方提供物資,小孩子也進入了工廠,那種全民抗戰的努力也是蘇聯不會失敗的原因之一。
4.蘇聯真的太大了!德軍在行軍的途中走了很久很久都看不到一個村落,一個小鎮,甚至很多士兵為了搶一間小屋子取暖大打出手,戰線拉的太長,後勤補給跟不上,導致德軍內部也差不多崩潰了。打了這麼久也沒拿下蘇聯多少地盤,別說到後面的更難打,所以蘇聯,德國啃不下!
-
3 # 瘋趣樂園
即使沒有美英的援助,蘇聯一樣能打贏德國
美英援助方面首先,美英的援助只佔蘇聯自產的4%,在蘇德戰爭中發揮的作用是比較有限的。
蘇德戰爭中,美英援助蘇聯約14000架飛機、7000多輛各型坦克、400多艘艦艇、42萬多輛卡車和吉普車等武器和物資。
而蘇聯在戰爭中生產了15萬架飛機、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83.4萬門火炮,自產武器數量遠遠超過美英的援助數量。
蘇德資源方面其次,德國雖然實力強大,佔領了半個歐洲,但德國並沒有完全消化佔領區的資源,而且德國還缺乏一項非常重要的資源,石油。
德國雖然擁有豐富的煤礦和鐵礦,但嚴重缺乏石油資源。
儘管德國佔領了羅馬尼亞,獲得了羅馬尼亞的油田,但仍然無法滿足其需求。德國每年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石油。
但二戰爆發後,由於英國的封鎖,德國無法從海外獲得石油,所以只能打蘇聯的主意。蘇德戰爭前,德國儲備了約500萬噸石油,但這些石油最多隻能維持半年的時間。不過德中國人認為,德國完全可以在半年時間內幹掉蘇聯。
由於缺乏石油,油田和煉油廠又遭到了美英的轟炸,所以德國陷入了嚴重的油荒中,德國連前線作戰的燃料供應都滿足不了,所以戰爭越打越吃力。
而蘇聯擁有高加索油田,擁有豐富的石油。
蘇德戰爭是一場鋼鐵的碰撞,是一場工業的比拼,也是一場資源的比拼,缺乏石油的德國輸給蘇聯很正常。
所以即使沒有美英的援助,蘇聯也能擋住德國,最終把德國拖垮。
兩軍戰術方面最後,戰爭初期德國能把蘇聯打的潰不成軍,主要依靠的是閃電戰。
而蘇聯作為世界上本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擁有遼闊的戰略縱深,蘇聯遼闊的戰略縱深有效的抵消了德國閃電戰的優勢。
雖然德軍推進很快,但推進得越快問題越嚴重。
而反觀蘇聯,早已將部分工業遷到了烏拉爾山以東,做好了防備德國入侵的準備。
同時,蘇聯充分利用優越的國家體制,迅速武裝起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並把戰爭資源充分調動起來,蘇聯的兵員和武器裝備越打越多,最終用人海戰術耗死了德國。
蘇德戰爭中,儘管德國坦克質量更好一些,但蘇聯的坦克數量多、生產速度快,德國生產一輛坦克,蘇聯能生產五輛,所以蘇聯坦克越打越多。
可以說,蘇聯用坦克海淹沒了德國強大的裝甲部隊。
蘇聯打贏德國靠的是莫辛納甘、T34,靠的是大戰略縱深和頑強的戰鬥意志,而不是美國的謝爾曼和P38,所以不能過高的估量美英援助的作用。
不過,美英的援助確實對蘇聯戰勝德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大緩解了蘇聯的困境,加速了蘇聯的反攻。
如果沒有美英的援助,蘇聯仍然能戰勝德國,只是需要的時間更長,付出的代價更大。
-
4 # 龍江中的一朵浪花
這個問題在現實當中是不成立的,但是,我們假設二戰時期,單單的德國與蘇聯的戰爭而然,我認為德國的勝算把握要大一些,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在軍事上
德國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就完成了統一,國家也進去了正軌,青年的軍訓已經成了必修課,在當時的德國可以用全民皆兵形容,有戰爭,人人可以參戰。蘇聯在斯大林的大清洗之後,高階將領幾乎全軍覆沒,只剩下稍微有點經驗的朱可夫和鐵木辛哥。很多將領都是臨時提拔上來的軍官,沒有現代戰爭的經驗和概念,就連士兵也沒有德軍的士兵有作戰經驗。蘇德之戰在兵力部署上無論是人數,還輸武器裝備,蘇軍也比不上德軍。
二,在戰術上
三,綜合國力
由於德國獨立時間比蘇聯早,在工業上也是比較發達的。而蘇聯是在舊沙皇統治下新建立的國家,雖說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但是,基礎還是比較薄弱。
工業的發達,就代表著一個國家能造出多少槍炮和飛機坦克。生產能力決定著戰爭的勝負,決定世界格局。
但是,德軍為何戰敗?我在其他文章中我也提到過,1.是希特勒的獨裁,多疑。2.是希特勒的指揮系統在重大戰役中決策不徹底。3.戰線過長,有些捉襟見肘。4.世界反法西斯戰線形成。
綜上所述,如果就蘇德兩個國家而言,我想會德國戰勝蘇聯。
-
5 # 三界木屋
德國當時實力很強,沒有國際援助,本來也有贏的機會,但是都錯過了。
二戰之前,德國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實際上是希特勒對蘇聯的欺騙。然後,蘇聯紅軍大多被調往遠東,防範日本關東軍。
蘇聯還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把大量戰備物資存放在了蘇德邊境,這是後來給蘇軍造成被動的一個原因。
德國欺騙成功後,突然對蘇聯發起閃電戰,機械化部隊迅速突破了蘇軍防線,打的蘇聯措手不及。蘇軍存放在邊境附近的大量武器彈藥成了德軍的戰利品。
德軍第一個錯誤是沒有趁蘇軍防守失策,集中兵力直取蘇聯的首都莫斯科。第二個錯誤是進攻受阻後,將進攻斯大林格勒的部隊分出一半進攻基輔,沒有繼續集中兵力進攻斯大林格勒,結果兩個一個也沒有奪取,造成了戰線拉的過長,後勤補給跟不上,成了強弩之末。加上冬季來臨,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因寒冷開不動。幾十萬德軍被圍,只好在蘇聯紅軍的反擊下束手就擒。
-
6 # 老楊怎麼看
二戰時期德國蘇聯兩國硬碰硬,即便沒有美國的資源,德國最終仍將不會戰勝。下面我談談我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氣候條件
大家都知道在二戰中德蘇戰爭,德國的裝備,兵源素質等各方面是佔優勢的。德國在戰爭的初期所所向披靡,形成了圍攻列寧格勒索、莫斯科的局勢。
在這場戰爭中,德國的兵員損失不僅是戰場上的,更多的是在受氣候的影響被凍死、餓死。以下資料可以德國雙方的損失越來越大。
1941.6.22~7.9 , 第1次明斯克戰役,蘇軍被俘29萬人死亡,死亡8萬人,失蹤5萬人,德國以極小的代價幾乎佔領了白俄羅斯全境。
1941.7.7~9.26,基輔大包圍,蘇軍傷亡70餘萬人,德軍傷亡10餘萬人。
1941.7.10~9.10,第1次斯摩稜斯克戰役,蘇軍必赴40餘萬人,德軍21個師均遭到攻擊。
1941.9.9~42.1.27,列寧格勒保衛戰蘇軍損失115萬餘人,德軍損失84萬餘人。
1941.9.30~1942.1.7,莫斯科保衛戰樞紐損失70餘萬人,德國損失55萬餘元。
二、兩線作戰問題
德國面臨東西兩線作戰的問題,西線方面英國憑藉海洋的優勢,在拚死的抵抗,在西線沒有完全解決,還在戰爭的時候。希特勒還要分出大量的兵力來和蘇聯對抗,下面就是雙方的初期的一個實力對比。
德蘇初期雙方實力對比:
總兵力:德國900萬,蘇聯1700萬人。
初期直接兵力:德國500萬,蘇聯730萬。
編制:德國156個師,蘇聯170個師
德國是東西兩面作戰,兵源已經捉襟見肘。
蘇聯方面,1938年和1939年蘇日之間爆發了諾門坎戰爭。蘇聯全殲進犯日軍,為了避免兩面作戰,1941年11月13號,蘇聯在與德國關係非常緊張的時候,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 ,該條約規定除了互不侵犯外,還相互承認對方在外蒙古、滿洲的現實利益,蘇聯終止了大部分對華的援助。
三、內部問題
由於德國實行的是侵略戰爭,在戰爭的初期,勝利時還能掩蓋各成員之間的矛盾。但就隨著戰爭的程序阻力越來越大,損失越來越大,內部矛盾也日益尖銳起來,如刺殺希特勒事件。
蘇聯方面,1942年斯大林掌握了蘇聯最高領導權,通過殘酷鎮壓異己來穩固自己的權利,但同時蘇聯已逐漸成為世界主要的工業強國,1930年末經過十幾年的大規模經濟建設,蘇聯的工業產值已經超過了德國,達到了歐洲第一。
四、同盟國的幫助
至於說有的人認為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不可能贏得的戰爭,甚至無法抵擋德國的入侵,也不能生產足夠的武器和技術裝備,也不能保障戰爭所用的燃料和彈藥。其實其實美國的援助只佔到蘇聯生產的4%,而且一些物資比如說罐頭、車輛,稀有金屬、燃油通訊器材等,保障了蘇聯可以更方便的集中資源生產諸如坦克、火炮等軍事裝備。
沒有蘇聯人民不顧一切的抵抗和犧牲精神,再多的援助也是無濟於事的。
就如同中國的抗日戰爭,盟國的援助始終不能代表中中國人民的堅決的反抗,只有人民的反抗、犧牲才是取得勝利的最關鍵因素。
總之西方盟國對蘇聯的援助,顯示了以英美為首的同盟國擊敗德國的決心,瓦解了各軸心國,動搖了中立國對德國的合作態度,德國的空間遭到打壓,東線的迴旋餘地變小,加速了德國的戰敗。
-
7 # ZjK東北Ren
蘇德的勝敗,不是單純兵力決定的,但是兵力的投入是雙方勝負的重要因素:
總兵力:德國730萬、蘇聯537.3萬
初期直接作戰兵力:德國550萬(含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等國軍隊) 蘇聯268萬
編制:德國190個師(包括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蘇聯170個師另2個旅
坦克:德國4300輛、蘇聯新型坦克1475輛,大量舊式坦克
火炮:德國4.72萬門(50毫米以上)、蘇聯3.75萬門
作戰飛機:德國4980架、蘇聯新型飛機1540架,大量舊式飛機
作戰艦艇:德國192艘、蘇聯396艘。
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德軍勢如破竹,蘇軍損失慘重,但是蘇聯國土面積廣闊,工業生產能力雄厚,物資豐富,因此蘇軍完全有有力量支撐持久戰,而德軍從戰爭一開始就已經陷入兩線作戰,與西歐戰場不同,德軍的閃電戰在取得初步成果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無法繼續發揮戰術優勢,戰爭控制權的逆轉就是很好的證明。事實上,即使蘇軍完全獨立抵抗德軍,勝利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至於歐美各國的對蘇援助,他們一直堅持的態度就是:援助斷斷續續,儘量讓蘇德互相削弱,因此援助的150並不是一次到位的。希特勒本身是一位戰術大師,但卻不是戰略大師,從他在沒有徹底結束西線戰爭的同時發動“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德國的戰敗就已經是時間問題了。
-
8 # 嶶旗合親斤賓
很大可能!希特勒在政治上得罪了英美,自然會給軍事上帶來更大壓力。蘇聯的肅反本來會持續進行,直到反對斯大林獨裁的人都死光。希特勒過早地插了一腳,造成了斯大林大幅降低了肅反的程度與深度,救了一大大批軍事及科技人才的命。結果這批人被架上軍事機器的戰車和希特勒對著幹,再加上英美的援助,最終讓希特勒德國倒臺。――從這個角度而言,希特勒是不是傻?當然,當年希特勒德國可能就是打著拯救蘇聯這些被肅反人的命進攻斯大林式蘇聯的(從德國向世界曝光蘇聯屠殺數萬波蘭精英可以看出希特勒德國有所考慮,否則就不會隨意曝光),結果把自己填進去了。一點都不划算……
-
9 # ZephyrG珖
依舊不會贏,德國前期之所以能一路順風局,很大一部原因是當時,斯大林對軍隊發起的清洗運動導致大批高階將領倒臺,新上任軍官沒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因此,在前期交戰中,蘇聯始終處於劣勢。不過,在戰爭爆發前,蘇聯已經在烏拉爾,中亞,遠東地區建立起了工業區以及相關的交通運輸鐵路線如西伯利亞鐵路。這些工業區生產的武器裝備以及相關補給品都能迅速交付到前線,幫助蘇軍對抗德軍。
-
10 # 賈甄矜
蘇聯依然會贏,只是要困難一些。如果沒有國際援助,蘇聯人可能要退得更遠再打防守反擊,但是因為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躲在後面的英美一定會伺機殺向德國的軟肋。要知道,當時,世界第一強國是美國,而不是蘇聯和德國。
回覆列表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輸給蘇聯真的與蘇聯獲取國際援助沒有多大關係,如果雙方進行一場硬碰硬的單獨PK,那麼輸得還是德國,而且德國會輸得很慘。現在我就從德國和蘇聯之間戰術、兵力和戰略資源來分析一下,讓你知道為什麼德國會在硬碰硬中慘敗!
戰術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蘇聯之所以在初期被重創,那是因為德國採用的是偷襲戰術。法國戰敗後,德國的最高統帥部就召開了關於下一步戰略方向的會議,德國全體參加會議的將軍一致同意向蘇聯出兵,雖然德國隨後先空襲英國,但是那個就是一個小插曲,德國的目標就是蘇聯。德軍把進攻目標定為蘇聯,蘇聯方面的特工早早就獲取了情報,他們把情報傳回蘇聯,可是斯大林沒有采信。
斯大林沒有采信是基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他認為德國需要從蘇聯那裡購買石油,德國不會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如果雙方要進行硬碰硬的話,那麼德國就不應該用偷襲戰術,雙方就是拉開陣勢明著打。德國在二戰中發明了“閃電戰”的戰術,他們以坦克快速推進,從兩路以鉗形攻勢突襲對手,再步兵從後跟上施行圍擊。
德國這個戰術在波蘭、北歐和法國都取得了成功,但是正因為如此,許多國家早早就開始研究學習。德國在波蘭閃擊後,美國馬上開始組織學習德國的坦克戰術,巴頓就是參加研究學習中的一員。當時開始研究德國坦克戰術的不止是美國,蘇聯內部一些軍官也開始研究,他們在諾門坎就是採用坦克擊退日軍。
如果德國不是對蘇聯偷襲,而是和蘇聯拉開陣勢硬碰硬的話,蘇聯在前期野戰時應該會被德軍擊潰,畢竟德國的坦克在初期比蘇聯要好,但是這個德軍想要快速突破已經進入防禦狀態的蘇聯要塞,這個難度很高,完全不可能再出現一天推進50公里和三個月消滅300萬人的情況。當戰鬥進入拉鋸戰後,蘇聯將對德國的坦克進行研究,他們推出T34坦克的進度會比蘇德戰爭時期快,這樣德軍坦克優勢會慢慢被蠶食掉。
兵力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德國在蘇聯邊境集結了近七百萬部隊,他們的對手是蘇聯西部的300萬兵力,如果雙方硬碰硬的話,蘇聯肯定會集結更多的部隊投入西部防禦戰,要知道蘇聯集結部隊的能力真的非常恐怖。蘇聯和德國差不多,他們的平民也需要接受一定的軍事訓練,這些接受過訓練後的蘇聯人被歸為預備役,只要戰事一起,他們可以馬上投入戰鬥。
當蘇聯西部300萬軍隊被德軍幾乎全殲後,蘇聯馬上召集起了500萬預備役,整個蘇德戰爭蘇軍人數不低於600萬,最高峰為1200萬人。德國在兵力上肯定不如蘇聯,只要德國是與蘇聯進行硬碰硬的戰鬥,最後肯定進入拉鋸戰,拉鋸戰拖的時間越長,德軍的兵力會漸漸不支,他們會輸得很慘,如蘇德戰爭的結果一樣。
資源德國的石油匱乏問題是肯定要被說起的事情,早在德國擊敗法國的時候,德軍的後備軍總司令弗羅姆已經明確告訴希特勒,德國儲備的汽油只夠三個月的用量,而蘇德戰爭爆發前夕,德軍的石油只有八個月的用量,這對於德國來說非常致命。德國的坦克用的是汽油,不是柴油,一旦汽油沒有了,德國的坦克部隊就是一堆破銅爛鐵,他們的“閃電戰”戰術將失效,剩下就是步兵之間的PK,顯然人多勢眾的蘇聯會很高興用步兵PK來定勝負。
如果德國與蘇聯進行硬碰硬的戰鬥,那麼他們的消耗會比偷襲要快得多,燃料將快速耗盡,最後德國肯定是頂不住蘇聯坦克的“鋼鐵洪流”壓制戰術,輸是肯定的事情。
蘇德戰爭時期,德軍之所以能夠在初期把蘇聯防線擊潰,完全是靠偷襲,不能因此認為他們就強過蘇聯。如果德國依然偷襲蘇聯,且蘇聯沒有獲取國際援助的話,那麼蘇聯輸的可能性很高,但是雙方進行硬碰硬的戰鬥的話,德國很難打敗在資源和兵力都具有優勢的蘇聯,體量不是一個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