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續一口仙氣
-
2 # 樂揚leyang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只不過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之所以有人說正史諸葛亮比演義裡面的諸葛亮厲害,那是因為演義有不少虛構、誇張的成分,這就使得諸葛亮的形象有些虛假。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對諸葛亮極為推崇,不惜濃墨重彩加以渲染,只是用力過猛,使得諸葛亮的形象有些扭曲變形。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不惜貶低同時代其他人物,比如周瑜、魯肅、王朗等。在他的筆下,氣度恢弘的周瑜變成了小氣鬼,深謀遠慮的魯肅變成了榆木疙瘩,德才兼備的王朗變成了厚顏無恥之徒。歪曲醜化他人,藉以烘托諸葛亮的光輝形象,羅貫中的這一手法實在拙劣。須知英雄輩出的時代,諸葛亮之所以聞達於諸侯,正是對手的強大造就的,後世小說家自作聰明,強行踩低抬高,反而給人一種虛浮矯飾之感。
為了塑造諸葛亮的形象,羅貫中還虛構了大量故事情節,比如披頭散髮借東風、虛情假意哭周瑜、義憤填膺罵王朗等。借東風把羽扇綸巾的孔明塑造成了一個裝神弄鬼的神棍,無怪乎魯迅先生說演義裡的孔明“多智近乎妖”;哭周瑜把孔明塑造成了奧斯卡影帝,內心巴不得周瑜死,表面上卻哭得昏天黑地,好像死的是自己的父母妻兒;罵王朗則把孔明描寫成一個尖酸刻薄之人。這樣的虛構情節對孔明形象是一個嚴重損害,尤其是哭周瑜這樣的情節,讓孔明虛情假意到伏地大哭、淚如泉湧的地步,只會讓人厭惡其狡詐虛偽。
反觀正史中的諸葛亮,清清爽爽,並沒有這許多神神叨叨的事。史學家僅用短短數千言,便為後人勾勒出一個滿腹韜略、胸懷天下、匡世濟民、鞠躬盡瘁的無雙國士形象。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的最後,著重褒揚了諸葛亮處理內政的傑出才能,而這正是演義所缺失的。諸葛亮治國理政,用後人的話來說,就是“依法治蜀”,開誠佈公,賞罰分明,不枉不縱,以至於蜀國“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所以說,後人在瞭解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千萬不能被演義、小說牽著鼻子走,因為那是被藝術加工了的文學形象,不能與真實歷史人物劃等號。
-
3 # 文以載道訴衷腸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正視一個客觀事實。
那就是,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小說就有誇張和虛構,比如借東風這種玄幻事件,還有草船借箭這種顯然不是諸葛亮所為的事兒。
隨著千百年來史學家對諸葛亮事蹟的品評和發掘,諸葛亮這個歷史真實人物的形象已經逐漸完善,小說中的諸葛亮與正史中的諸葛亮又究竟有多少區別呢?我們一點一點來剖析。
一.諸葛亮其人諸葛亮,出身琅琊望族諸葛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郡赴任,但諸葛玄尚未到任,東漢朝廷就改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的職務,所以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
為什麼要投奔劉表呢?
因為當時的荊州在劉表的治理下不但未經大的戰亂,還因為劉表本人就是好文博學的“八駿”之一,所以在黃巾起義中原大亂的時候,偏安南方的荊州就是外逃的名門望族最上佳的選擇。
於是乎,諸葛亮便到了荊州地界,隱居在隆中草廬,史記平時喜歡吟誦《樑甫吟》,又常以管仲、樂毅自比,時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幹。
說到這兒肯定會有人說,既然諸葛亮在劉表的地界,為什麼劉表不用?
諸葛玄病故時,諸葛亮年方16,當時的劉表已經55了,而且劉表身邊的文人雅士並不少,名滿天下的智叟也不勝列舉,而且文人都有一個毛病,看不得趾高氣昂的同行,比如禰衡。
何況年輕氣盛的諸葛亮本來就沒什麼出仕的朋友,所謂名士崔州平,徐庶,石韜等也是在後來才陸續出仕的,有的如司馬徽一輩子都是隱居田園,不問世事。
而且劉表久居荊州治所襄陽,而隆中臨近宛城,若不是後來劉備駐守新野,怕也沒那麼方便三顧茅廬。
二、諸葛亮其才在演義中,對諸葛亮智絕天下的描述可謂是數不勝數,算無遺策,用兵如神,遍觀整部三國演義,諸葛亮打的敗仗可以說幾乎沒有。
失街亭是馬謖誤國,七出祁山不得也是因為客觀條件制約,即便劉備伐吳也是得虧諸葛亮提前佈下的八卦陣。
但事實上真的如此麼?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曾這麼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這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諸葛亮在治國安民方面的才幹較之於軍事才能更加突出。
請注意,這並不是在貶低諸葛亮的智謀,而是在吹噓諸葛亮的政治能力。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可以說是諸葛亮曾經的同事,出身蜀地,又是譙周的學生,自然在政見上是與蜀漢另一大政治勢力:荊州派不太和睦的。
但這樣一個撰寫者,都得承認諸葛亮的政治能力。
可見諸葛亮無論是能力還是操守上,都堪為文臣之楷模!
劉備一輩子沒什麼大本事,但識人善用這上面,和曹操有的一拼。所以平定荊州之後並沒有讓諸葛亮領兵打仗,只是搞些內政工作為多。赤壁大戰擊退曹操之後,劉備帥軍南征四郡,諸葛亮加封為軍師中郎將,“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說白了,就是後勤總參謀長。
但這並不是說諸葛亮不適合出謀劃策!反而恰恰說明了臥龍高明的地方,後勤有多重要大家應該也都心裡清楚,不是一般人可以交付的。
畢竟無論何時何地,打仗拼的就是人才和後勤保障。
劉備對諸葛亮的運籌帷幄能力有多放心呢?
入蜀之戰帶了鳳雛龐統,讓諸葛亮輔佐關羽鎮守荊州,荊州可是劉備唯一的地盤,也是兵源糧草供給的要害,當時雖然曹操新敗,東吳聯誼,但敢把這麼一個地方交給諸葛亮,可見信賴。
後來龐統身死落鳳坡,諸葛亮馳援入蜀,雖然劉備身邊還有法正、張鬆等謀士,但能夠獨掌一面的人才,劉備還是相信諸葛亮的。
但也恰恰是這份信賴,最終讓劉備伐吳的時候,留下諸葛亮陪太子監國,從而葬送了蜀漢的有生力量。為日後諸葛亮的七出祁山挖下一個填不平的坑。
三、諸葛亮的政績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名為丞相監國,實際上掌握了蜀漢的大權。
通過嚴於律己,制定較為嚴苛的律法,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葛亮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
與此同時,諸葛亮深知要以益州一州之地抗衡曹魏,就必須大力發展經濟和農業,所以諸葛亮在任期間,堅持施使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利用漢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大力發展水利工程,盡力保證百姓安居樂業。
這些政績,與諸葛亮的七出祁山、詭計百出相比之下,用今人的眼光來看似乎有些波瀾不驚。但請不要忘了,若是沒有這些基礎,蜀漢僅以一州之地又如何能在幾十年中保持著對曹魏的強勢壓迫呢?
但是客觀事實就是,諸葛亮七出祁山北伐中原,讓曹魏雍、涼兩州連年疲敝,但曹魏畢竟坐擁九州之六,冀州、兗州、青州遠在後方,連年休養生息,何況曹魏也是人才輩出,特別是在治國之才上面,遠非蜀漢能比。
無論後勤保障還是人才儲備,蜀漢都是遠遜於曹魏的。
雖然如郭淮、郝昭、曹真這些二流將才在面對諸葛亮的時候處處吃癟,但當諸葛亮死後,能夠和他們掰掰腕子的,就只剩下姜維了。
諸葛亮也正是高瞻遠矚地看到了這一點,其實在他心中早就意識到了問題的嚴峻性,所以他才堅持要連年征戰,試圖踏足雍涼,據守長安與曹魏抗衡。
一方面他繼承了先主劉備的遺願,以光復漢家大業為己任,另一方面,他也看得出來,蜀地的士族大多並無遠慮,畢竟在蜀漢政壇裡,一直都是荊州派執掌話語權,在荊州拱手相讓之後,荊州人才出現斷檔,蜀漢的大權遲早會落在那些不思進取的蜀地人士手中。
最後的結果也恰恰印證了諸葛亮的猜測。
外來的姜維最終被蜀地出身的大臣排擠,相互掣肘,從而給了鍾會、鄧艾千里直驅的機會。
四、總結無論從個人操守還是綜合能力來說,鞠躬盡瘁的諸葛亮都無愧於華夏千年來不可多得的人臣楷模。
相比小說中的神話,現實中的諸葛亮也是很多人望塵莫及的偶像。
所以並不是說現實中的諸葛亮就比小說中的諸葛亮厲害,用近代歷史大家錢穆的話說:“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一個人,能夠使一個短短的三國時代成為不亞於兩漢的歷史錨點,可以說這是至高無上的評價了,足以讓諸葛亮這個名字讓後世銘記。
“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勳”
PS:最後明確一點,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而非襄陽。
-
4 # 歷史吃瓜客
這個好辦,您可以問他:正史上諸葛亮會不會借東風、會不會草船借箭、會不會縮地法?他有沒有突破曹魏的防線、氣沒氣死曹真、玩沒玩過空城計?
別忘了問一下他說的正史是指什麼書。
回覆列表
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就對諸葛亮有很多疑問!
為什麼諸葛亮能一眼看出魏延腦後的反骨,卻看不出馬謖守不了街亭?
為什麼諸葛亮能給自己禳星續命,卻不給劉備續?
為什麼諸葛亮能觀星,能借到東風,有奪天地造化之法,卻算不到上方谷的一場大雨?
後來我知道了,這是因為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臉譜化了的人物,他是單面的。
演義中的諸葛亮只有“智”這一面。
所以,單面的臉譜化人物是一定經不起現實邏輯去推敲的,因為真實的人看不到反骨,續不了命,借不到東風,更預測不了未來。
真實的人一定是有血有肉、有恐懼、有短板、會哭會笑,是立體化的。
因此,如果我們看慣了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就容易把一切想得單面化、簡單化。
行軍打仗?丟個錦囊給將軍就行了。
縱橫捭闔?跟對方的謀士吵吵架就行了。
治國理民?老百姓不愛看就省略了吧。
行軍打仗要不要考慮戰略規劃、發起名義、戰時動員、戰時政策、後勤保障、進攻路線、退防路線、軍隊紀律、內部支援?而不是遊戲裡一框一A就完事了。
縱橫捭闔要不要考慮核心利益、實力對比、對方心態、國際影響、民眾輿論、國際形象?而不是電視上互相對罵或者鬼畜兩下就收場了。
治國範疇則更廣了,一切軍事外交都是政治的延續。
當你發現: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個與常人一般沒有特異功能的人。
他未出茅廬就制定了從一無所有到一統天下的戰略,被當時的皇叔三顧請出山。
他先後兩次在最危急的時刻,縱橫捭闔結交東吳,逆轉戰局。
他製法公平,執法公正,讓蜀中百姓人人對其又愛又畏,毫無怨言。
他親率軍隊一礦打九礦,把當時一流的軍事統帥打的“畏蜀如虎”。
當然,他也如常人一般,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他不會仰頭觀星,也不會舞劍做法。他會憑藉一切有可能利用的資源去解決問題,如果沒有資源,那就創造資源。
他看到蜀地崎嶇難以運糧,就發明了木牛流馬,解決糧食運輸問題。
他看到蜀地山關眾多,弓弩易守,就發明了諸葛連弩,解決軍事器械問題。
他看到漢中土地肥沃,易於軍備,就増築了山河堰,解決農田灌溉問題,惠及後世千年。
他不僅自己如此做,他還會告訴你,為何做、如何做。
他在出師前寫的一篇上奏表文成為千古名篇,一文七百餘字流傳下二十句成語。
他給兒子寫的一封家書成為歷代推崇的典範,短短數十字激勵了後世無數學子。
他推演兵法集歷代八陣精髓作出八陣圖陣法,被後代兵家視為陣法的巔峰之作。
他從當上丞相到死,家中只有八百株桑樹,十五頃薄田。
他的獨子及長孫都為國戰死沙場。
他的皇上劉禪聽說他死了,“肝心若裂”,以最高規格追諡他。
他的下屬們紛紛要去祭奠他,若不是劉禪下旨,怕是整個季漢行政要癱瘓了。
已經被他貶為庶民的政敵李嚴聽說他死了,悲憤離世,因為“再也不會有人任用我了”。
後來瘋狂宣傳投降思想的譙周聽說他死了,頭一個過去奔喪,在旨意下來之前“得以速達”。
被他打的“畏蜀如虎”的那位,在季漢撤軍後去軍營參觀,說“他真是天下奇才”,潛臺詞就是我不敢跟他打也不怪我啊。
陳壽的父親是馬謖參軍,遭到了諸葛亮的髡刑,而陳壽作《三國志》,上表給已經統一天下的司馬炎,其中評價諸葛亮:
“應變將略,不是他所擅長的”“他的才能也就跟管仲、蕭何差不多吧”
然後司馬炎看完說:
“哎!如果這個人來輔佐我,我還怎麼會費這麼多功夫呢?”
如此,
再回首看演義,
那位遞錦囊、觀天象,對罵於陣前,做法於壇上的帶法師,
兩相比較,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