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7
回覆列表
  • 1 # 硯傾茗77

    古時候的人,喜歡造神,天下雨了,造個雨神,地颳風了,造個風神。

    我們為什麼是人,那是因為有個神,把我們造出來,我們遇到自然災害了,那是神生氣了,我們倖免於難,那是神大慈大悲放過了我們。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為什麼是人,我們的語言文學為什麼是這樣的,總得安個發明者,總要找個神。

    哇,隔壁山頭跟我們打起來了,他們打不過我們,他們穿的衣服也很醜,我們的衣服真好看,我們這衣服是當年“黃帝”發明的。

    於是,“黃帝”出來了。

    “黃帝”既然發明了衣裳,那乾脆把這車的發明權也給“黃帝”吧。

    既然“黃帝”發明了這麼多東西,又教給我們,那他肯定是我們的祖先了,你們誰信“黃帝”是自己祖先,就跟我是一家人。

    一家人要團結一致,一起去摘果子,一起抓兔子,一起蓋房子,一起生孩子。

    “黃帝”造成了,再造個“白帝”,再造“青帝”,再造“赤帝”。

    呀,現在我們的國王喜歡“黃帝”,那肯定“黃帝”是最厲害的,我們都是“黃帝”的後代,我們是最厲害的。

    改朝換代了。

    哎你別看我們推翻了他們,我們跟他們是一家的,都是“黃帝”的後代,我只是看他們做事不負責,我來幫他們做事,我們都是一大家,不分彼此嘛。

    又一次改朝換代,又一群人說,我們也是“黃帝”後代,我們具有合法的繼承權,而且我們要恢復“黃帝”時代的好作風,讓大家都幸福美滿。

    後來,“黃帝”成了大家共同的“祖先”,於是口口相傳,但是不能停留在嘴巴上,要永恆地傳頌,那就刻在石頭上。

  • 2 # 少昊故國人

    伏羲,又稱宓羲庖牲。

    伏羲氏教民結網,漁獵畜牧,充當上古先民們的漁牧守護神。他在觀察天地萬物,找出自然規律創立八卦,他畫下了乾卦中的第一筆,因此被稱為“一畫開天”。

    一畫開天,是上古道文化起始文化,一洞化三氣,三氣化三才,道一化三才:天地人。

    從這一說法,屬於母系社會文化時代。

    庖牲,放在俎板上向肉,任人宰割的意思。這是母系時代對於“大丈夫”得道人的標準。

    女媧,出自《山海經》的故事。風姓苗人。

    她搏土造人、發明萬物,一天造物70樣(《楚辭》:“女媧日七十化”),殺黑龍濟冀州、斷巨鰲立四極、積蘆灰止洪水、煉石補天。

    他們怎麼成了夫妻的呢?

    他們是夫妻嗎?

    首先來分析這幅圖,它是古曆法圖騰。展示了“規鉅”與“準繩”,測天三才:曰月星。男女表述了天地子午陰陽交合。體現了古人“道文化”意識形態。屬於蓋天說文化,當是“右樞”為北極星時代的歷法文化思想。

    從中國古曆法史料看,伏羲是漁獵文化發展時代人物。即《三墳》三才說文化背景。屬於天極北辰文化體系傳承三皇文化時代人。

    女媧是摶土造人,屬於農耕文化母系氏族時代文化發展背景時代人物。隸屬“左樞”北極星時代。

    由此可見,她們的歷史上文化發展貢獻在曆法。這是古人指導勞動生產的必須文化需求。由於北極星的輪值問題,曆法因當值北極星的變化需要重新測天變法。女媧補天,實是修定曆法造福人類,而非造人。

    伏羲,庖牲,天下為公的母系氏族社會“公為天下”的代表。

    這是兩種華夏民族文化精神的傑出代表。

    而不是降伏羲和人的人。

  • 3 # 盧旭630995935

    我的答案:不是

    我的分析:伏羲和女媧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只是反映原始社會氏族和部落的歷史,反映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和智慧的光榮傳統,深刻說明人類社會最初文明是經過艱苦鬥爭創造出來的。

    伏羲發明漁網,教會人們捕魚。教會人們牧養六畜,以火煮食物並且先祭祀天地和神靈後食用。並且伏羲得到了河圖和洛書,演化了八卦。

    女媧定立人倫和嫁娶的禮儀。共工撞斷天柱,女媧在不周山山頂煉七彩石補天。

    伏羲和女媧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作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人文始祖,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 4 # 終其一生1

    西遊記中的“唐僧”是卻有其人,他徒步行走大漠去往“天竺”今印度求取真經,是一個了不起的和尚,至於上古傳說中的“女媧、伏羲、神農、后羿、夸父、大禹、”等等都是真實存在的,只是在傳聞中被神話了,這些基本都是氏族,比如“女媧”這裡的“女媧”不是指一個人而是指一個族,當然“伏羲”也是一樣,她們是傳承了一代又一代人智慧彙集成的,而不是說一個人就能傳承中華文化。

  • 5 # 沉淪的鹹魚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創造占卜八卦,結繩記事,結繩為網,教人捕魚打獵,為三皇之一。女媧是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捏土造人,留有女媧補天的傳說。但他們都是古人流傳下來的神話人物,無法考究。

  • 6 # 愛妮品歷史

    天生天養,伏羲女媧是天地間陰陽二氣生成。女媧和伏羲本來就是兩個不可考的人物,在不可考的人物前,再加上一個“如果”進行設問,想要一個嚴肅的考古學答案,還需要一個有點邏輯的推理性答案。

  • 7 # 七劍江湖

    人類歷史記載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叫神話世界,第二個階段叫傳說世紀,第三個階段才是真正的文字記載階段。

    夏商周的夏朝,屬於第二個階段,目前沒有找到相關的證據和文字,屬於古人口口相傳,代代轉述的傳說故事,當然這也是歷史。

    女媧和伏羲則屬於神話故事敘述的歷史。我認為,這仍然是歷史。

    女媧

    女媧,是中國的創世女神,是中華民族的母親。

    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天上有了太陽、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鳥獸蟲魚。

    這世間,無論怎樣說,不免有些荒涼寂寞。

    相傳女媧一日中七十化變,寂寞之餘,便以泥土仿照自己的模樣,摶土造人,創造並構建了人類。

    有了人類以後,人難免有生老病死。

    為了人類的永續,女媧確立了婚姻制度,讓男女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後代,也被傳為主職姻緣與愛情的皋禖古神。

    後來惡魔作怪,環境惡化,造成天塌地陷。於是,女媧熔五彩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於是就留下了女媧煉石補天的神話。

    女媧還創造了瑟、笙簧、壎等中國傳統樂器。

    女媧的神話源於母系農耕文明。

    伏羲

    伏羲,是女媧的哥哥。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首,是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

    相傳伏羲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創造發明了占卜八卦,創造出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

    伏羲根據陰陽五行,創造了醫藥,成為中國醫藥鼻祖之一,也是名副其實的最早的中醫師。

    伏羲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同時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

    伏羲還發明瞭瑟,創作了曲子。

    相傳,伏羲根據統治地域分而治之,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為後代社會治理開了先河。

    神話人物

    伏羲和女媧的神話故事,實質上也在不斷的演變和發展,東漢時期人物形象逐漸豐滿。

    女媧伏羲作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人文始祖,反映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為,女媧和伏羲是真實存在的,存在在神話中。

  • 8 # 曉肥俠

    伏羲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神,關於他的故事在中華大地上廣泛流傳,伏羲甚至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但是,關於歷史上是否真有伏羲這個人物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伏羲是否確有其人的觀點一直未能取得統一意見。那麼讓我們考證歷史文獻,吸取海內外學者的不同意見,看看歷史上是否有伏羲這號人,伏羲到底又是誰。歷史上真有伏羲嗎?伏羲和女媧是何關係?

    伏羲是誰?據中華姓氏圖騰記載,伏羲又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史記中稱伏犧。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相傳為中國醫藥鼻祖之一。

    古代典籍中的伏羲

    伏羲這個詞最早出現是記載於戰國中晚期的《莊子》。《莊子·人間世》:“是萬物所化也,禹、舜應物之所紐也,伏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莊子在這裡將伏羲列在禹、舜之後。《莊子·田子方》:“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說,美人不得濫,盜人不得竊,伏戲、黃帝不得友。”《莊子·繕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

    《莊子》一書中,伏羲名號就有三種,分別為“伏羲”、“伏犠”、“伏戲”,前後不統一,身份混亂自相矛盾;且在上古著名人物排序中順序也各不相同,或在禹、舜、黃帝之後,或在其前,地位沒有固定一致。這說明在莊子所處的戰國時期,伏羲尚在傳說時期、創造過程中,是一個不確定的、尚未定型的人物。

    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後又有如《管子》、《荀子》、《商君書》等記載了伏羲的典籍,其中《繫辭下》記載伏羲功業最重:“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在這之後的典籍如《太史公自序》、《漢書》、《帝王世紀》、《修晉書詔》等,關於伏羲的記載越詳細,伏羲功業越卓勳,在古帝王世系中的地位越高。這說明,在傳世的古代典籍中,伏羲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神到帝,對伏羲的記載從凌亂到系統的衍化過程。

    伏羲確有其人的說法

    認為歷史上確有伏羲其人的觀點自古即有,《帝王世紀》是一部專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蹟的史書,所敘上起三皇,下迄漢魏。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功業:“繼天而王”“作八卦”“造書契”“作瑟三十六絃”“制嫁娶之禮”“取犧牲以供庖廚”等。

    《帝王世紀》把伏羲當作一個古帝,甚至將伏羲的出生地、所都之地、在位多少年都一一指出,謂其生於"成紀","都陳","在位一百一十年崩"。後人考證成紀在今甘肅天水,陳在今河南淮陽。今天水市還有伏羲廟等建築群,淮陽則有伏羲陵等古蹟名勝。

    伏羲是虛構人物的說法

    相比而言,近現代學者中認為伏羲只是一個虛構人物的觀點更佔上風。有些學者指出造成確有伏羲其人這種誤解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一些古代學者錯把神話當作了歷史,不過他們又認為通過對這些神話的梳理和研究,可以加深對史前社會一般特徵的認識。

    如呂振羽的《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認為"伏羲"在時間上是魚畋經濟社會的反映;徐旭生所著的《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則認為伏羲是上古時代苗蠻部落集團的一個名號;聞一多著《伏羲考》,以為伏羲乃古代南方苗民的蛇圖騰;作者劉堯漢的《中國文明源頭新探--道家與彝族虎宇宙觀》認為伏羲乃遠古時西北、西南山區羌戎虎氏族部落的圖騰名號或其首領名稱;朱炳祥的《伏羲與中國文化》認為"伏羲是一個包羅永珍的文化符號"。

    根據上述的各種文獻記載,由於時代太久遠,伏羲是否確有其人還是沒有令人信服的確鑿證據,歷史上是否有伏羲這個人只能各位看官自行判斷了。不過伏羲這位人類的始祖,傑出的人類領袖,將繼續被人們世代敬仰和紀念。

    伏羲和女媧的關係

    伏羲女媧都是上古的神,伏羲是開創了新的文明文化的第一人,他發明了八卦和教會了人們用網捕魚狩獵,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人們缺少生活資源的窘迫境地。而女媧也是人類的創造者,是始母神。那麼伏羲和女媧的關係是什麼呢?傳說伏羲和女媧的關係是結婚的夫妻。如果要講述他們的關係那就要從上古時期說起了。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伏羲和女媧是一對兄妹,在兩個人很小的時候發生了一次很大的洪災,世界上的人全部都死去了,只有伏羲和女媧因為藏進了一隻巨大的葫蘆裡才活了下來。後來洪水退去,兄妹兩個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日子,靠著自己的能力慢慢長大。後來兩個人都覺得世界上只有他們兩個人實在是太孤單寂寞了。於是伏羲提出要和女媧結婚,這樣以後就可以繁育出更多的人類。但是兄妹通婚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伏羲就對女媧說明若是不這樣做,那麼當他們兩個死了之後人類就要滅絕了。女媧也覺得有道理,兩個人便決定用占卜的方式詢問天意。兩個人登上了很高的山頂,一人手中拿著一隻石磨,相約如果石磨最後能夠磨合就說明上天也願意看到兩個人的結合。最後兩隻石磨從山頂滾到山下,居然真的磨合在一起,於是兩個人就結婚成為了夫妻,從此之後生兒育女,大地上的人類漸漸多了起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伏羲和女媧的關係真的就是既是兄妹也是夫妻,兩人雖然是無奈之舉,但是他們的行為確實改變了人類即將滅絕的危機。

    伏羲女媧交尾圖

    伏羲和女媧都是華夏神話傳說中著名的神,他們因為是人類的最開始的祖先,又同時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前進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受到人類的尊敬和敬仰。而關於他們的畫像和圖片,大多都是呈現出交尾的狀態,所以也被稱為伏羲女媧交尾圖。在圖中,伏羲被刻畫為鱗片加身,而女媧則是依舊是蛇尾的狀態,兩人的尾部纏繞三圈,緊緊的結合在一起。

    在伏羲女媧交尾圖中,兩人的頭上是一片朦朧的雲煙,象徵著男女可以結合的意義。伏羲手裡拿著規,而女媧站在右邊,手上舉在手裡的正是矩。他們手中的物品象徵著男女所應該擁有和保持的狀態和品質。而男左女右從那時候也流傳下來。如今在重要的場合中也依舊保持著這個預設的規矩和習俗。而頭上的太陽和尾部的月亮,也表示出男為陽女為陰,陰陽調和天經地義的意思。日月結合在一起的意義也就是Sunny雨露都滋潤著時間萬物的生長和發展。而伏羲女媧的交尾也象徵著男女之間結合性交的關係,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了我們炎黃子孫大地出現和繁衍。

    在1958年世界上發現了生物體的DNA分子,最讓人驚訝和不可思議的是,這種人體基因的雙螺旋結構居然和伏羲女媧交尾圖極其的相似。這樣的發現讓世界都非常震驚,難道在遠古時代先人們就發現了人類起源的根本嗎?還是說伏羲女媧當時已經洞察了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這一點沒有人可以說的清,但是最起碼可以確定的是伏羲女媧圖確實在世界上都佔據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 9 # 常棣tandy

    伏羲、女媧的“聖王”形象,要到東漢末年才最終形成。所以可以說沒有伏羲、女媧,後世杜撰的故事;或者說確實有這樣的人,但也僅僅是兩個賢人,然後後世口口相傳,以至於故事越傳越神奇。

    在上古神話傳說體系中,女媧的形象從傳世文獻的角度考察,基本上經歷了一個由戰國中後期外在形象尚不能完全確定的“女神”,經過秦及西漢時期的不斷改塑,到東漢後期,基本確立了位居“三皇”之一的“聖王”形象。

    戰國秦漢時期,無疑是關涉到女媧“聖王”形象演變的一個重要時期:而探索這一演進過程,對於理解是時文化觀念的某些側面或許有所裨益。

    一、歷史文獻中的女媧、伏羲

    在戰國中後期,女媧尚未形成如漢代較為固定的“人頭蛇身”的“聖王”的形象,從成書於戰國中後期《山海經•大荒西經》中關於“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粟廣之野,橫道而處”的記載中也可以反映出來。

    其中有涉及女媧造化萬物(當然也包括人)的神話,但並沒有關於女媧外在形象的具體闡釋。特別是在《山海經》的記述中,也沒有關於伏犧的直接記載。

    據聞一多先生《伏羲考》:“伏羲與女媧的名字,都是戰國時才開始出現於記載之中的。伏羲見於《易·繫辭下傳》、《管子·封禪篇》、《輕重戊篇》、《莊子•人間世篇》。女媧見於《楚辭·天問》、《禮記·明堂位篇》、《山海經·大荒西經》。二名並稱始見於《淮南子•覽冥篇》,也是漢代的書”,也就是說,“在絕大多數先秦典籍中,言伏羲者不同時言女媧,言女媧不同時言伏羲”。

    女媧與伏羲在大多數先秦典籍分言的事實,不僅表明女媧與伏羲分屬兩個不同的神話傳說系統,而且就女媧形象而言,基本還是一個造物女神的形象,還沒有被納入到所謂“三聖”的系統之中;而女媧從“女神”到“聖王”形象的完成,則與兩漢時期的改塑密切相關。

    從現存的兩漢文獻考察,隨諸家學說流派之不同,以及受地域文化之影響,對於女媧形象亦有不同的解說。其中對女媧形象改塑貢獻最大者,當為女媧與伏羲名列“三聖”的傳說。

    二、伏羲、女媧並稱的開始

    在漢代文獻中,首次將女媧與伏羲並列者,出於西漢時期《淮南子·覽冥訓》,語曰:

    自三代以後者,天下未嘗得安共情性,而樂其習俗,保其修命天,而不夭於人虐也。所以然者,何也?諸候力征天下,合而為一家,逮至當今之時,天子在上位,持以道德,輔以仁義,近者獻其智,遠者懷其德,拱揖指麾而四海賓服,春秋冬夏皆獻其貢職,天下混而為一,子孫相代,此五帝之所以迎天德也…… 夫鉗且、大丙,不施轡銜,而以善御聞於天下。

    伏戲、女媧,不設法度,而以至德遺於後世,何則?至虛無純一,而不嚶喋苛事也。

    顯然,《淮南子》推崇伏羲、女媧之“至德”,是建立在頌揚所謂“無為而治”的基礎之上,肇起漢代對女媧形象改塑之端。 儘管《淮南子》通過與伏羲並列的方式,將女媧納入古代“聖王”的行列,但其影響似乎相當有限。

    秦人雖有“三皇”之說,然而指的是“天皇、地皇、泰皇”。司馬遷撰《史記》,以黃帝為五帝之首,並無所謂“三皇”之序列。張守節“正義”案:“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禮》,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 而孔安國《尚書序》,皇甫謐《帝王世紀》,孫氏注《世本》,並以伏犧、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為五帝。”

    從張氏所列文獻考察,明確伏犧為三皇之首的文獻,均晚於西漢武帝年間,似可說明至少在司馬遷修撰《史記》之時,伏羲與女媧傳說尚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這與《五帝本紀》“太史公曰”:“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黃帝的傳說已經深入民間,“長老”爭相傳稱黃帝事蹟的景象迥然有別。

    明於此,則不難理解,為什麼在西漢傳世的文獻中,唯有承襲先秦道家之傳統的《淮南子》多言女媧外;即便偶爾言之,也如司馬相如《大人賦》中所云“使靈媧鼓瑟而舞馮夷”之類充溢神仙氣息的描述,女媧的形象似乎仍是較為單一的“女神”形象。

    三、伏羲、女媧列入“三皇”的開始

    《漢書》將女媧明確列入“三皇”之中,至少可以證明,西漢時期通行的伏羲、女媧並列為帝之說,隨著東漢“三皇”說的復興,開啟了將伏羲、女媧納入“三皇”系統的程序。 實際上,在班固的著作中,關於“三皇”也是有多種說法,除《白虎通議》中有“伏羲、神農、燧人”與“伏羲、神農、祝融”的兩種說法,在《古今人物表》則改“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說。

    由此可知,東漢前期關於“三皇”實則相當混亂,遠不及西漢時“五帝”說之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東漢“三皇”雖多種說法並存,但伏羲的“首皇”地位從來沒有受到質疑,而與伏羲並列的女媧,自從出現於西漢文獻後,也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如著述年代雖不詳,但不會晚於西漢末年的《列子》卷二《黃帝篇》曰:“庖犧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 其中雖然沒有明確引入“三皇”之概念,但將伏羲、女媧並列,並與神農氏鼎立而三的排序,或可表明在西漢末年,伏羲、女媧並列為古聖王的觀念已經得到相當程度的認同,而躋身於“三皇”系列,則是時間問題了。

    在東漢文獻中,首次明確提及女媧列於“三皇”者,當屬應劭的《風俗通》的《三皇篇》,而應氏所據材料,則出於緯書《春秋運鬥樞》。亦依《春秋運鬥樞》釋女媧為“三皇”者,還有鄭玄。“鄭注《中侯敕省圖》引《運鬥樞》:“伏犧、神農、女媧為三皇’(《曲禮》疏)。”

    我們知道,兩漢之際緯書已經興起,終東漢一朝盛行不衰,其中雖存有許多荒誕不經之事,但也保留了相當可貴的古史傳說及神話資料,女媧於東漢時期躋身“三皇”序列,當與緯書的記載密不可分。

    另外值得注意的,既言“三皇”,又言“女媧”的應劭、鄭玄等人主要活動於東漢後期;由此可以推測,記錄女媧為“三皇”的《春秋運鬥樞》等緯書,似乎也可能出現於東漢後期。

    但似可表明,東漢時期關於“三皇”的認定,已由前期的“伏羲、神農、燧人(或祝融)”,向後期“伏羲、女媧、神農”的模式轉變。儘管這一變化不可能有一個準確的時間概念,但其大體時段應該是清楚的。

    綜上,從歷史文獻的角度考察,從戰國中後期,女媧不甚確定的“登立為帝”,實則更多具有“女神”特性的形象;到西漢文獻中始與伏羲並列為“不設法度”,“至德遺於後世”,崇尚“虛無純一”的“聖王”形象;再隨著東漢時期“三皇”之說復起,由東漢前期“伏羲、神農、燧人(或祝融)的“三皇”說,演進為東漢後期“伏羲、女媧、神農”的“三皇”系列。至此,標誌著女媧“聖王”形象的最終形成。

    (正文完)

  • 10 # 槐蔭樹下的老曹

    伏羲、女媧,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但是,他們都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座歷史群像。

    我們首先來看伏羲。

    查一查《現代漢語詞典》,這個“伏羲”之“羲”,是隻用於人名,如伏羲、王羲之等。

    而《説文解字》的解釋則是:羲,氣也;從兮,義聲。

    那麼,我們再看這個字的字形呢?

    她的字形,就是“羊”+“禾”+“丂”+“戈”。

    這個意思,不是放羊、種禾、以雲中之龍為圖騰、勇武好戰嗎?

    這就是說,“羲”,是一個半農半牧,以龍為圖騰、勇武好戰的部族。

    而史籍《三皇本紀》等都記載,庖犧氏(也就是伏羲)“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都於陳(今河南淮陽),東封太山”。

    結合現在的考古發現,龍圖騰,最早就是出現在東北地區的興隆窪文化遺址。

    我們難道還認為,伏羲,是一個虛構的神話人物嗎?

    而“伏羲”之“伏”,一“人”一“犬”,隱蔽在地上。

    這不是打獵,就是戰爭。

    並且,這個戰爭,不是衝鋒,而是伏擊。

    他們作為北方遊牧民族,卻沒有馬匹參戰,這是顯示他們打了敗仗,在逃跑。

    伏羲氏一共有三個名號,分別是宓犧氏、庖犧氏、伏羲氏。

    宓犧氏,是還處在從漁獵時代到農業時代的過渡階段,他們是後來庖犧氏和女媧氏的集合體,當時還生活在甘肅天水地區。

    庖犧氏,就和女媧氏分道揚鑣,到草原上放牧去了。

    伏羲氏,就是從草原上,又返回中原,可是,又打了敗仗,從中原逃到湖南的一部分人。

    《三皇本紀》記載:庖犧氏“立一百一十一年崩”,“伏羲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陽高平之西也”。

    我們再看女媧。

    女媧的一個“媧”字,是一個“女”加一個“咼”。

    這個“咼”,就是三足陶器,就是專門用來做飯的炊具。

    為什麼女媧的“媧”字,裡面一個“咼”呢?

    要知道,“媧”和“羲”一樣,沒有其它含意,就是專門用於“女媧氏”這個人的人名的。

    所以,這個字中一個“咼”,就是說明,她是這個“咼”的發明者。

    當然,她是“咼”的發明者,並不是陶器的發明者。

    最早的陶器,是罐。

    罐是用來盛裝農作物的種子的,這樣,就可以保證種子不會被老鼠吃掉。

    所以,有了罐,就有了農業生產。

    而咼,是在罐的基礎上,對陶器品種的進一步擴充套件。

    咼將陶器從盛裝物品的範圍,擴充套件到用於做飯的的範圍,這就是女媧氏對歷史的一大貢獻。

    那麼,女媧氏生活在哪個地方呢?

    我們看“媧”的讀音同“哇”、“娃”、“蛙”。

    漢字的特點,就是同音必有同義。

    那麼,“媧”,就有“圭”之意。

    而“圭”,代表神靈和祖先。

    這就是說,“媧”,是某些人的祖先,某些人,給他們的祖先加封諡號為“媧”。

    那麼,“媧”是哪些人的祖先呢?

    我們看馬家窯文化的遺址,就有明顯的“蛙崇拜”的痕跡。

    就是說,“媧”音同“蛙”,“蛙”是馬家窯人的圖騰,“媧”就是馬家窯人的祖先。

    所以,女媧,應該是仰韶文化之早期文化的主人,他們生活在現在的甘肅、陝西一帶。

  • 11 # 搬柴君

    感覺這就像是西方也有神話故事一樣,不管是虛幻還是真實的,對於那時的人來說都是一種精神的寄託,因為有女媧,所以捏泥造人,因為有天火,才能讓火降臨人間。

  • 12 # 高陽散仙

    伏羲女媧都是存在的歷史人物,只不過他倆被人們神話了。女媧是母系氏族社會的一個非常傑出的女性首領。女媧補天的故事,側面反映出,當時洪水滔天,人們四處逃難,女媧帶領人們治理洪水,然後洪水退了。伏羲畫八卦,如果沒有伏羲,怎麼會有現在的易經呢。易經這本書就證明,伏羲曾經存在過。

  • 13 # 美好清泉

    這個現在好像是無法證明的,人類的社會發展,哪怕最初就是有證據,到現在的話,也沒有辦法核實,就是張佛教說的三千大千世界…

  • 14 # 歐家小歐

    這個不好說,畢竟沒有具體歷史書籍記載,伏羲女媧一直只是傳說中的人物,被人眾口相傳,有可能是我們的仙人因貢獻巨大被後人尊崇為神話人物。不過三皇五帝裡面伏羲為貴為天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境不好,真的會毀掉一個男孩子對愛情的所有幻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