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安歐尚浩浩
-
2 # 洛根logan
剛開始估計會的 但知道自己是皇帝了 應該會刻意的去糾正的 其實秦始皇之前 朕是所有人都可以自稱的 之後就只能是皇帝專用 皇帝怕費事自己不改 讓老百姓都改了自稱
-
3 # 開門m老鄉
朕是秦始皇那斯為搞獨特,為了顯示自己的至高無尚、獨一無二而起的,從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非主流、搞特別。誰叫他是皇帝呢,從此歷代皇帝就沿襲了下來。
-
4 # 小何車行記
古代皇帝稱“朕”是第一人代稱詞,源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作為皇帝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之朕,皇權獨尊”之義。沿承著數代皇帝下來,專為皇帝的稱號;“朕”字意為我的意思,不分尊卑貴賤,人人可稱。當然也可改,只是因為平常叫慣了,怕叫錯也就一直自稱朕吧
-
5 # 一貳一橙
這種情況很正常的,畢竟自稱都叫了這麼多年,一時半會兒改不過口很常見。即便是秦始皇、漢高祖也難免忽略這個口頭名號的轉變。尤其是秦始皇,以“朕”字為皇帝自稱就是他立下的規矩,可“朕”這個自稱更多的是用在詔書、命令之中,平素在朝廷上訓話,在內宮聊天時還是自稱為“吾”的。
在明清以前,皇子就算做了皇帝,也有很多是自稱“吾”,或者“我”的,這並不是什麼大事。遇到皇帝要下詔的話,就算口頭上改不過來,執筆的大臣也自然會把“吾”或“我”給改成“朕”。因為這是詔書,是要給天下人看的,要有威望、有規格,自然不能像家書一樣,想說什麼說什麼了。這種情況直到明清時期才開始規範起來,清朝皇帝不論是詔書還是口頭語,一律自稱為“朕”,不允許再稱“吾”或“我”了。
在二月河小說《雍正皇帝》中,雍正在繼位當晚就有他對自稱轉變的描寫:“他口氣一轉,已把“我”按成了“朕”。”另外電視劇《雍正王朝》也有這樣的描寫,鄔思道阻止十七阿哥胤禮進潛邸見雍正的時候,雍正一時情急,也說了:“老十七是我,哦,不,是朕的兄弟,不見他總不太好吧!”
因為“朕”這個自稱是皇帝用來展示自己權力威望,特別是對清朝皇帝來說,所以就算是一時情急說錯了,也會盡快調回來的。皇帝經常說,自然就容易成為習慣,也就不會說錯了。
回覆列表
劉邦就自稱公、乃公,朱元璋口頭是俺,元朝皇帝不會漢化,當然對這些禮儀性的東西不放在心上,元朝奇葩詔書【這和尚每道有聖旨麼道,沒體例的勾當休做者。做呵,他每不怕那甚麼!聖旨俺的。】這叫聖旨嗎?根本就是黑道大哥在向少林派訓話。不自稱朕太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