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視控

    一個14歲的男孩,沒有戶口,如何照顧自己的三個弟妹們呢?這就是《無人知曉》。

    影片根據真實案例改編,1988年東京西巣鴨棄嬰事件,震驚全國,人們在一間破敗的房子中,發現了一具腐爛的屍體,三個餓了很久的孩子,他們與屍體共同生活,以及一個死亡被拋屍野外的孩子。

    導演枝裕和正是以這個事件為原型,進行改編。影片的整體風格具有朦朧和美感,並未用特效,也沒有盡力的渲染觀眾情緒,反而平鋪直敘地為我們講述了這個悲劇無望的故事。

    單親母親惠子帶著四個孩子搬到了一個新的住處因孩子們均屬於黑戶,來源於不同的父親,他們只能夠在家中呆著。年紀最大的長子明14歲,承擔起照顧弟妹的責任,每當母親上班後,他都會在家中帶好弟妹們。

    突然有一天,母親失蹤,給這四個孩子留下的只有20萬日元的現金,明只能夠帶著弟妹們艱難生存。日子一天天過去,明得到的只有母親另嫁他人拋棄掉他們的訊息,以及時不時寄過來微薄無法支撐家用的錢財,那麼最終這幾個孩子又將如何生存下去呢?

    導演用一個個細節將這出人倫悲劇打磨出來,沒有極力刻畫悲傷,但全片卻無時無刻不透露著壓抑的黑暗與冷漠。

    在這個小小的房間之內,如同片名一樣,這是一個被人遺忘,被世界拋棄的角落。

    四個孩子們的悲劇起源於母親惠子的離開,一個年到中年的女人,用一己之力承擔孩子的生存,她不是沒有想過擁有一個安定的生活。可一個個兒女的出生,論證了大多數的男人都只許下謊言,不履行承諾,讓這些孩子淪落為沒有戶口的存在。

    從母親一而再地找尋男人時,就能夠看出她的內心並不強大,甚至有些薄弱,她希望有人可以承擔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無需勞勞碌碌的求生。

    為了這個目標,她的追求幸福,是將四個孩子扔在屋子中,永遠遺棄,開啟自己新的生活。四個孩子們的悲劇,在他們被徹底放棄時就已經註定了,命運的不公在此淋漓盡致的展現。

    如果說母親的遺棄是四個孩子艱難求生的開端,那麼社會大環境下的不公平,則加重了這一悲劇色彩。現代化社會中,人們擁有自我的空間,冷漠的對待他人,善意因社會的衝擊變得微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離。

    如同影片之中,對於這四個孩子的遭遇,周圍人難道真的不知道嗎,這自然是不可能的。但無論是便利店老闆冷漠旁觀,或者是收錢的房東冷冷地注視著孩子們的生活,在這種冰冷化的社會,淡漠的人際交往,才是一個孩子孤獨死去,另外三個無人知曉生存的原因。

    影片的主調並非孩子的天真浪漫,而是孩子們從最初充滿活力與幻想,到後來滿眼冷漠,艱難生存的悲劇。本來一家人,雖然過的貧困又潦倒,至少有著母親的支撐,這不幸的日子也有自己獨有的樂趣。

    影片並沒有記述孩子們在失去母親後大哭大鬧的生存,真實又殘酷的生活反而令人觸動。

    明身上的衣服由原先的乾淨整潔,到後來破敗不堪,京子由最初幻想著鋼琴,到後來再也不對未來報以希望,將全部的錢拿出來維持生存。

    茂由活潑開朗,大大咧咧變得越發沉默寡言,只是呆呆地望著別人吃的冰棍。

    雪從堅信母親一定會回到,到最後即便她死去,仍舊未等到母親的歸來。

    即便這樣,這四個孩子的眼中,流露出的不是怨恨,反而是堅強生存。

    明為了弟妹們生存,用盡了各種手段,喝著公園的水,吃著過期的壽司。

    全片孩子們最為快樂的兩個地方,其一孩子們在外自由玩耍,臉上露出的笑意。

    其二是與中學生姐姐的相識,孤僻的靈魂,恰恰適合在一起生活,幾個孩子無比容易滿足,只要玩一些生活最常見最簡單的小遊戲,都能夠在此獲得極大的歡樂。

    生活的苦難是不會輕易放過這些孩子,小妹妹的死亡,簡易葬禮的舉行,都讓這部電影蒙上了一層殘酷又悲涼的面紗。

    結局之時,幾個孩子相互扶持,不知道他們未來又將能夠生存多久呢?

    這些孩子如同草芥,在喧囂又熱鬧的大城市中隨處可見,沒有人在意他們的死活,可他們卻能夠奇蹟的生存,生存的背後又將面臨多少苦難。

    一個偏安一隅的小房間內,禁錮著四個孩子的靈魂,他們什麼都不曾擁有,春夏秋冬,在一個小小房間內苟且度過。

    明是一個非常努力又有責任感的人,可同齡人可以去上學,他卻只能夠穿著破爛的衣服,在學校外邊痴迷望著。他在最為貧窮的環境下,仍舊堅守內心的原則,唯一的出格,是為重病的妹妹偷藥,更會拒絕喜愛女孩的援交錢。懂事這個詞,似乎刻到明的骨子中,他在尚未能夠承擔責任的時候,被迫長大,擔負起弟妹們的人生。

    京子是真心實意愛著母親,窮困的生活,她不曾抱怨,哥哥的謊言,她也不會拆穿,她用盡自己方法守護著彼此。

    茂是一個守規矩的孩子,不會因為餓向哥哥抱怨,他已經知道家庭的不幸和困難。

    雪吃掉了最後一顆巧克力,沒有等到母親,椅子上滑倒之後,迎接她的是真正死亡。

    也許,這種痛苦又沒有希望的生活,死亡也不失為一種解脫。

    我們不知道剩下的孩子們,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結局,結尾的留白看似給了觀眾眾多想象的機會,實則蘊含著深深的諷刺,現實遠比想象中的要更加殘忍和無法預料。

  • 2 # 小香蕉6889

    看完以後,也還是沉默,沒有煽情的眼淚,沒有明顯的憤怒,就和這部電影一樣,平靜的說一個難過的故事,但沒有一個人流淚,甚至連埋怨都沒有。被拋棄真的很可怕。

  • 3 # 謝家輝吖

    《無人知曉》更像一個紀錄片,沒有起伏跌宕的劇情,音樂也是輕描淡寫,甚至連高聲話語都極少有,一切都平鋪直述的展開。

    看完這部影片我內心很悲傷又憤怒。生而不養,這種父母糟糕至極。怎麼捨得拋棄?怎麼捨得讓如此一個小的孩子還要為生活發愁,要想盡一切辦法努力活著。想起就冷顫不止。

    更令我震驚的是,《無人知曉》來自一個真實的故事——日本西巢鴨棄嬰事件,而真相比電影更殘酷。 1988年,日本西巢鴨一棟公寓樓的房東發現一戶人家中的大人失蹤,隨後報警。這一家人有五個孩子,兩個兒子三個女兒,他們的媽媽在留下了一點錢後離家出走,和別的男人同居了。警察在惡臭雜亂的公寓裡找到了三個髒兮兮的孩子,在房間裡的衣櫃中還藏有一具幾個月大的男嬰的屍體,幾乎化為白骨。 他們同時發現兩歲的小女兒失蹤了,在長子招供後才得知,最小的妹妹因為肚子餓,偷吃了哥哥朋友的泡麵,遭到圍毆,最後被反覆摔打致死,屍體開始腐爛後,被哥哥和朋友塞進行李箱連夜到山林裡棄屍掩埋。真相讓人膽寒。

  • 4 # 大楊聊影視

    在評價之前,先看看電影的簡介:母親惠子帶著四個孩子:明、京子、茂、雪,搬到了新公寓,但母親卻得對周圍的人們撒謊說丈夫去海外工作,自己與長子兩個人在一起生活。事實是其它三名弟妹是“黑孩子”,他們一直呆在家中,沒有去學校上學。突然有一天,母親把手中僅有的20萬日元現金留給了孩子們,就悄然地離家出走。無親無故,對外面幾乎一無所知的四個孩子們,要開始面對新的生活。未來的生活是怎麼樣的?他們一無所知,非常迷茫......

    這部劇在豆瓣上面評分高達9分以上,電影也是根據真實的社會新聞改編:1988年,日本東京西巢鴨地區一名母親為了與新男友同居,拋棄了四名子女。長子獨自撫養分別三個妹妹,小孩白天亦不上學,四處遊蕩。妹妹因偷吃了別人的泡麵,被活活打死。眾人將妹妹的屍體置入皮箱,拖到公園埋葬。同年七月,鄰居發現房屋長期只有小孩居住而報警,事情才終曝光。當然,影片裡面的描述,比起真實事件來說,還是顯得溫和了很多。

    再說說電影本身:劇情化挺重的,故事情節沒有那種跌宕起伏的元素,都是非常平靜生活氛圍在裡面,這個應該就是導演的風格吧!劇情有些地方感覺牽強附會,其實現實比電影的情節殘酷很多,沒有那些溫暖的場景,沒有人願意幫助他們,沒有社會經驗,沒有能力,沒有技能,什麼都沒有……

    但是,影片卻用了大量細節把人物的對話,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一直壓抑著自己的眼淚,一忍再忍。也許這就是這個群體的象徵,無人知曉至於這個“壞媽媽”,只顧追求自己的快樂,而不顧及責任,但是,這究竟是誰的錯?

    但電影中卻很少感受到清晰的情緒氛圍,似乎所有的感情都是模糊的。電影中的一個眼神,足以傳達出相當複雜的情緒。看完電影后,不知是該說是難過,還是更多的同情跟憤慨。我也只能默默地祈禱:無人知曉的孩子們吶,願你們可以堅強樂觀的繼續生活下去,活在這個雖然殘酷但是卻仍有希望的世界。

    時光逝去,震驚日本又如何,震驚世界又怎樣?正如這部影片的名字《無人知曉》。沒有被曝光之前,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無人知曉;事件發生到過去,他們同樣無人知曉。這部劇讓我們真實感受到什麼是家庭責任,還有作為父母的擔當。以及社會再對待這樣的群體的態度。

  • 5 # 影視圈Magazine

    早期導演是枝裕和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的電影《無人知曉》,號稱當年“年度壓抑影片第一名”,這種不帶煽情的寫實,就像是扎進觀眾心臟的一根針,讓人刺痛到無解。

    在東京的這個單親家庭,四個兄弟姊妹被母親拋棄後的生活,是一出悲劇。但這部電影中卻沒有怨懟和仇恨,也沒有嚎哭和吶喊,基調反而平靜從容,光線明亮,音樂輕快。

    影片中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只有安靜的一些日常描寫,波瀾不驚,但又不是無動於衷。因為只有在這種長久的注視下,才能感受到隱藏在平靜之下的東西:絕望、恐懼、與強烈的情感。

    他們也有不甘心,也渴望像普通人一樣生活。但在碾碎,蒸騰,翻滾後,又重歸平靜。就像它的名字,無人知曉,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在意。但《無人知曉》又透露一種無比強大的力量,那是一種想要努力活下去的生命能量,也是超越這一切的生命規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提升自己,提升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