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漢擊敗匈奴,唐擊敗突厥。但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蒙古。明末土木之變明英宗為瓦剌所擒,後滿清入主中原。似乎以宋為分界點,漢族與遊牧民族的交戰史可分為兩段,前半雖然也有忍辱負重的時候,但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後半段就都是眼淚了。

54
回覆列表
  • 1 # 天上人間文史鑑

    漢族對少數民族的作戰能力一直都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漢人政權的強大在於文化、政治和經濟。

    在此三者的支援下,漢人政權的軍事力量才足以和遊牧民族抗衡,而且自古以來都是如此。

    之所以會有漢族對少數民族作戰能力下降的錯覺是因為少數民族在和漢族千百年的衝突和融合中,其政治文明和統治藝術提高了。

    具體分析且看下文。

    秦漢時期,北方匈奴成為了漢人政權最大的威脅。

    秦始皇派遣蒙恬北擊匈奴,漢武帝基本打敗了匈奴,這是因為國家處於鼎盛時期,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力量都足以支援平定邊患。

    而漢武帝之前的漢朝對待匈奴一直都是以和親為策略,因為漢人的武力的確是比不上游牧民族。

    在南北朝以前的中國,遊牧民族的南下主要是為了搶奪糧食和財物,並不以佔據領土為目的。

    遊牧和農耕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兩種文化的融合總是伴隨著不斷的衝突。

    以農耕文化為主的漢族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優越性時其更容易建立穩定的政權,就更易於經濟發展。

    有了經濟基礎,才可以建立強大的軍隊,才可以彌補在武力上的不足。

    所謂“胡虜不過百年之雲”,遊牧民族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再加上統治藝術的缺失,無法建立起穩定長久的政權。

    遊牧民族在武力上自古以來都是強於漢族的,只是缺乏統治農耕民族的政治智慧,所以只是在邊境上搶奪糧食和財物,沒有消滅漢人政權以佔據用以農耕的土地。

    遊牧民族的興衰頻率要比漢人政權高太多了,所以遊牧民族在南北朝以前並沒有對漢人政權造成實質的威脅。

    然而這種情況在西晉八王之亂以後就開始轉變了。

    八王之亂後,少數民族紛紛入住中原,建立政權,史稱五胡亂華。

    在與漢族的衝突和融合中,遊牧民族漸漸學會了漢人的統治藝術,以支撐其建立穩定的政權。

    漢人政權在文化上的優越性不可否認的,所以才能讓胡人不斷地漢化。

    在漢人胡化和胡人漢化的過程中,漢文化一直興盛不斷,所以中華文明從不曾斷絕。

    自北魏孝文帝改革開始,民族融合進入了快車道,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統治也越來越成熟。

    此時北方威脅隋唐帝國的是突厥,其武力依然強於漢族。

    在初唐和盛唐時期,國家的強盛足以抵禦遊牧民族,並使少數民族臣服。

    這重強盛是建立在穩定的統治和興盛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基礎之上的。

    其後在唐末,北方崛起了一個新興的少數民族——契丹,建立起強大的遼政權。

    遼以及後來的金、元、清的興起,是由於其本身武力的強大,而建立起穩定的政權的原因就在於其吸收了漢人文化,掌握了漢人的統治智慧。

    隨著遊牧民族在政治、文化和經濟上與漢族的融合與提升,也就越來越能夠和漢人政權同日而語了。

    漢人的作戰能力並沒有下降,只是一直都弱於遊牧民族。

    而隨著遊牧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就可以和漢人政權分庭抗禮了,甚至能夠在五代以後的一千年裡,在農耕民族的土地上對漢人建立起長久而穩定的政權。

  • 2 # 崔小先生

    你好,因為北宋南宋是因為丟失了燕雲十六州,明朝是則多了一些自己原因(作戰失敗)。

    五代十國的後晉石敬瑭為借契丹兵而割讓燕雲十六州,自此之後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只能採取守勢了,從地形上看,燕雲十六州地處燕山山脈,北接蒙古草原,南連無險可守的華北平原,境內多山地。

    後世的明朝在朱元璋時代是自己作戰失誤,和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也有關係。洪武五年,明軍三路北伐。15萬明軍分為三路,中路大將軍徐達由雁門直趨和林,摧毀元朝的指揮部;東路左副將軍李文忠由居庸關至應昌,然後直撲土拉河,從西北面襲擊和林;西路徵西將軍馮勝出金蘭取甘肅,作為疑兵。只有西路軍獲勝,其他兩路慘敗而歸,朱元璋起家的騎兵和戰馬消耗殆盡,所以之後明軍很少出塞北伐了,試想如果明朝長期控制燕雲十六州(明朝北伐時剛剛收付燕雲十六州),有充足的戰馬供應,向韓朝一樣發動三次大規模北伐也是可以的。事實也是這樣的,在慘敗後的16年後,明軍積聚起戰馬等物資,有藍玉主帥,25萬明軍再次北伐,於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

  • 3 # 好奇觀古今

    因為軍事體制的變化。

    古代的科技條件等所限,中央對地方的資源排程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而且離帝國首都越遠的地方,因為腐敗,損耗,對地方缺乏控制力等原因,從越遠的地方取得稅賦和調動人員就越是困難。

    所以唐及唐以前,為了維持帝國龐大的疆土,儘可能的調動地方潛力,皇帝一般將地方之軍政權力下放給地方,實際上形成了國中之國,即獨立的地方政府。

    而這些小政府可以充分調動當地資源,徵召和維持數量驚人的軍隊和徵收足以維持這支軍隊的稅賦,他們實際上也是在維護自己在當地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會和當地的豪族和富裕自耕農結成聯盟,共同以高效的軍事手段保護當地免於蠻族入侵。

    但是一旦中央衰弱,這種體制就很容易變成強枝弱幹,諸侯林立的局面,比如漢末群雄和唐末諸藩。

    而且還他麼的不能否認,這種體制非常好使,雖然各自為戰反而能日得蠻族嗷嗷亂叫,漢末丁原,公孫瓚和曹賊等北方軍閥,以此為基礎完成了多次對於草原民族的犁廷掃穴式的進攻,是北宋想都不敢想的。

    而從宋開始,中原王朝就選擇了另一條道路,即通過龐大而複雜的文官系統無限地削弱地方權力和增強地方內耗,以此達到中央的穩定。

    但是很遺憾的是,科技水平跟不上制度建設,導致了地方過於弱勢,比方說北宋時期全國軍隊有一百四十萬左右,刨去吃空餉可能餘一百萬至一百二十萬,而三國時期的軍隊數量總合可能就接近百萬之眾了,而宋之人口可是數倍於三國時期。

    所以說有得必有失,在保證了中央集權無限膨脹的同時,帶來總體戰力的下降就是代價。

  • 4 # 聚U趣

    外因

    中國的內因已經在其他帖子討論過,外在因素卻被無限縮小。所以這裡專注於外因。中國歷史上任何時期都在受到北部的遊牧民族的入侵威脅。幾千多年來,能防守或打退或收復北方要地,只敗給了蒙古和滿清,其實這是很大的成就,不必一再討論過失而忘記成功。

    遊牧民族指的是很少科技和行政知識,只懂得到處搬家的部落文明。有自己文字、吸收了漢族、歐洲各國和中亞的科技、管理、先進通訊系統、攻城科技的蒙古還是遊牧民族嗎?蒙古能成為歷史上最強的帝國靠的是靠強大、野蠻的遊騎兵,還是強大的吸收外族兵團的包容性、吸收外族科技並快速消化成為實戰用途的能力?蒙古不分宗教、種族、信仰都能有效管理和獎賞分明;不管你是儒家還是回教都沒有強迫你去同化成“遊牧民族”而是適應本地的民風。蒙古是被中國同化還是自主地適應才能更有效的管理中國?蒙古有用儒家的一套管理歐洲和中東各國嗎?在一個大國/者帝國裡,最重要的是軍隊作戰能力,還是技術科技、行政管理、通訊系統、後勤補給?近代中越戰爭,越南軍的戰力就算能一個打四個,最終是誰贏了?金國割據燕雲十六州,獲取了宋國的管理人員、軍事技術、軍工廠、行政系統等等。蒙古靠外交和南宋聯合敗金後,得到的這些科技、人才、管理理念等等。但是蒙古並沒有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地繼續攻打南宋。一來蒙古還沒消化完的技術,南宋還是具備比蒙古更高階的人才、管理、科技、通訊技術。“弱小”的南宋其實具備防守騎兵的技術,蒙古還是不敢強硬攻城奪地。就算蒙古能一個兵換十個兵,南宋還是有人口優勢。蒙古利用金國的軍工技術(包括火藥、攻城弩等),打敗並攻佔了歐洲和中亞部分國家和地區。中亞各國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之一,軍事科技和行政理念都在頂峰階段。蒙古選擇先攻擊這些國家而不是南宋,只能說是大家認為弱小南宋是塊“更難啃的硬骨頭”。在吸收了中亞、歐洲各國的軍事科技(如:攻城車科技)後,蒙古當時擁有與南宋不相上下的軍事技術(可能已經比南宋強了),更高階快速的通訊系統(就是今日的網速),資訊處理能力(今日的大資料分析)。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啊,現代某個小國要有比美國更高的網速和軍工科技容易嗎?被世界各國說一句蒙古弓騎兵強大、殘忍好殺就掩蓋了,冤枉嗎?時機成熟了,才攻打南宋,並佔領統治之。蒙古佔領了那麼多不同文化、宗教的國家,並有效地管理。蒙古讓各族兵團為他們攻城奪地是因為殘暴,還是高明的軍事管理?現代的跨國企業,未必做得比他們好。現代人很難想象,蒙古這個在電視裡還有很多遊牧民族的國家,曾經有過當時最輝煌的科技和行政管理,通訊科技。有人在帖子裡說元朝中國科技發展緩慢,文化落後了……有這個可能吧……但我很無語。覺得更可能是後代的漢人不喜歡蒙古的文化和科技,就說成沒有進步。要知道,就是因為元朝攻佔了當時世界的大部分發達文明國,造就了整個世紀的盛世。這個盛世,讓中東、歐洲和中國交通發達,商路安全(馬可波羅就是元朝進入中國住了十多年的)。中西交流,讓西方國家發覺中國的科技和管理的相對發達,導致火藥等等科技傳入歐洲,影響深遠……話說回來,宋、明重文輕武,利用儒家思想管理民眾難道有錯?元朝將軍權力太大,導致後來不可回頭的分裂。現代世界軍人權利太大,還是會軍事政變(如:泰國),別說古代了。宋、明就算有政變,也相對容易平反。宋、明的統治階層有目的性的達到了漢人易於統治的目標,難道有錯?今天漢族相對容易管理,要他們在工廠裡拼命工作也行,只要不餓死,就沒人反了,難道不是一個前人留給現在zf的一個最偉大的“遺產”?儒家思想的無限偉大,當然有它的缺陷。歐洲各國常年互相征戰,導致軍事科技迅速進步……海軍的發展,造成了現代的格局。中國政治形態穩定,對軍事科技需求低,導致後來的……就不多說。其實八國聯軍等敗績,中國是全面輸在行政管理和科技上。英國是當時行政管理最高效率的帝國遠勝於其他強國,其他各國都已經進入更現代化管理理念。

  • 5 # 介雨安BV

    一個國家的開國定策,必然是對前代興衰教訓的總結吸收。

    宋太祖趙匡胤以武將“黃袍加身”起家,心中最為戒懼的便是武將擁兵自重。所以立國之初,就“杯酒釋兵權”,剝奪武將掌兵之權。

    雖然這樣的政策保證了沒有武將能造反,也沒有藩鎮割據。但也造成了軍隊戰鬥力極度低靡。對外戰爭往往一觸即潰,不堪一擊。

    在文官科舉上,有意識地對孔子六藝進行剝離。孔子六藝為“禮、樂、射、御、書、數”。經世濟用的實學是“數學”;而“射、御”二藝能上戰場作戰。

    漢唐時代的書生上馬能領兵,下馬能治民,便是得益於此。

    而且文人做官只有科舉一途,天下讀書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再無人去關注與科舉無關的專案。從此後,“百無一用”、“手無縛雞之力”便成為書生的代名詞。

    這和是不是儒家思想治國毫無關係。

    漢唐時代一樣用儒家治國,但由於重視軍功,軍人社會地位極高。人民樂於從軍,去戰場搏取功名富貴。

    在古代戰場上,騎兵才是縱橫如風的戰場之王。而以步制騎,往往陷入勝不能追敵圍殲;敗不能逃跑保命的窘境。

    南宋基本沿用北宋國策。

    武將的地位有所提高。藉助江淮地形優勢,重視水軍。也將據城防守發揮到了極致。

    據守孤城,最忌無外援。一城物資,總有耗盡之時。襄陽城就是在被蒙古鎖城圍困五年之後,勢窮力孤,不得不降。

    “崖山之後無中國”。

    華夏大地第一次全面沉淪於異族統治。然而,有一便有二。

    朱元璋採用軍人世代當兵的軍戶制。自豪於“養兵百萬,不耗百姓一粒米”。重視軍功,軍隊在對外戰爭還有較強的戰鬥力。

    軍戶制也陷入崩潰,甚至士兵們要上繳的賦稅比民戶還高。大量軍戶不再從事軍事訓練,衛所士兵都成了抗鋤頭的農民,逃亡者越來越多,軍戶再無戰鬥力。

    等戚繼光抗倭時,軍戶兵已不可用。於是募兵制開始施行。但募兵是需要花大價錢的,財政上總是入不敷出的明朝政府不肯在軍事上更多投入,所以軍將們要自己想辦法。

    剋扣軍餉,損害國家正規軍的實力,來養自家的私軍家丁,成了明代中後期各地總兵將領的普遍選擇。

    文人鉗制武將,視若奴隸。結果一批武將帶著大明先進的火器及製造技術叛逃到後金。

    生計艱難的民眾開始化身“響馬”,劫掠度日。有明一代,山東等地造反不絕。

    明代後期面臨天災人禍,其實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龐大的文人士紳、皇親國戚階層全都不交稅,而把沉重的負擔全部壓在了小民身上。

    官府的橫徵暴斂讓民不聊生。活不下去的農民們揭杆而起。同樣無法維生的軍戶們也加入了武裝討薪的行列,為流民們帶來了組織化和軍事化。

    大明的掘墓人們紛紛就位。

    大多文人只會袖手談心性,懂濟世之學的少之又少。有安幫定國之才的更是鳳毛麟角。得中舉授官的文官們,在科舉裡學會了滿口的“仁義道德”。為官後,又迅速學會了一肚子“男盜女娼”。

    “千里為官只為財”才是他們的人生信條。

    朱元璋嘆息:這貪官怎就前腐後繼,殺之不絕呢?

    如此以文治國,國家安得強盛?

  • 6 # 哈嘍miyoutu

    兩宋以後漢族對遊牧民族的作戰能力下降了還要從宋代帝王倚重文臣,以文治國,說起,一系列的尊崇文人士大夫的措施出臺,宋代士大夫的成分有了根本性的改變,皇帝又將他們作為唯一可以信賴的政治集團委以重任,他們的的處境自然有了很大改觀。

     宋真宗《勸學文》:“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慄,安居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古文真寶》卷首)

     狀元及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敵於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儒林公議》

    文人士大夫出身寒微,沒有世家勢力作為社會背景,故也沒有深厚的社會根基和實力,其榮辱盛衰皆掌握在帝王手中。布衣卿相的仕宦經歷決定了他們對趙宋王朝的耿耿忠心,對皇室的依附性極強。

    由此可見,宋朝的國策就是重文輕武,武人的地位很低的,慢慢的當兵不受重視,民間就流傳了一句話,所謂好男不當兵。從宋開始,中原王朝就選擇了另一條道路,即通過龐大而複雜的文官系統無限地削弱地方權力和增強地方內耗,以此達到中央的穩定。但是有得必有失,在保證了中央集權無限膨脹的同時,帶來總體戰力的下降就是代價。

    在此期間周邊的遊牧民族則一直吸收學習著中原漢族文化,他們的實力在不斷的進步,他們結合著自身的優勢又學習了漢族的文化,將雙方的差距不斷的縮小,進而使得雙方的實力差距幾乎為零。所以到了宋朝時期,一旦中原漢族不再尚武,那麼整體的戰鬥力就直線性的下降,直至不如周邊遊牧民族。所以也就無法再吊打遊牧民族了。

  • 7 # 問道京師

    五代以後中原政權對北方遊牧民族採取守勢,其根本原因是對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狀態的矯枉過正。中央政府特別是皇帝從骨子裡不再信任邊防將領,實行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冷兵器時代,牧民坐擁鐵騎,戰鬥力強悍,中原軍隊上下齊心尚不易取勝,何況一條無形鎖鏈捆住手腳。至明代,情況又略有改觀,所謂天子守國門,對遊牧部落作戰還是有勝有負,前勝後負,最終還是敗在八旗鐵騎手下。等到熱兵器時代,遊牧民族都變得能歌善舞了。我們外來威脅主要來自海上的堅船利炮。總之,忘戰必亡,時刻居安思危才是正道。

  • 8 # 土豆兒的小土豆

    隋唐本來就是北方軍事力量啊。

    大多數時候打不過,打得過的時間很短。

    北方遊牧也不是總有強人,只有強人才能總起來出去打。遊牧有如龍捲風,呲溜跑過來搶點,一般來說,不要你那地,人不種地。

  • 9 # 洗過的白襯衣

    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一統中原,建立了大明王朝。先後幾次北伐,徹底消滅了蒙元勢力,疆域擴大到西至貝加爾湖東至薩哈林群島的廣大區域,並在東北設定奴兒干都司管轄這片領土,一直到明成祖朱棣在位,無人敢動分號。

    及至明末,後金興起,加之明末政府腐敗無能,農民起義暴發,才讓滿人有了可乘之機,入主中原,建立了大清王朝。從此閉關鎖國,夜郎自大,使得明末在中國出現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苗頭被徹底掐斷,失去了了中國走向工業革命的基礎,農耕文化伴隨了大清一朝。

    歷史不進則退,當世界資本主義國家都在發展的時候,古老的中國依舊處在農耕文化時期,少數民族的遊牧生活對上中原的農耕文明,勝負立分。

    總之一句話,是中國的儒家思想才讓中國的農耕文化發揚光大,也讓中原漢民族接受了逆來順受的思想,一直到清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釀造葡萄酒時葡萄需要去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