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沒理由不信OOO
-
2 # 史蒂芬常
科學並無特定的大小研究物件,研究萬事萬物,只是為了追述本質,研究微觀均是對未知事物的探索,尋求萬物統一理論,
-
3 # 木星小太陽
大和小是相對的,從尺寸上看,是越來越小,從物件上看,是越來越大。也可以說科學研究的物件越來越大。
當我們研究固體時,尺寸很大,但是物件只有固定。如果我們研究分子,尺寸變小了,但是物件包括固液氣三相,變大了。如果我們研究基本粒子,尺寸更小了,但是物件包括所有物質。從這裡看,科學研究的物件越來越大。
經典力學研究宏觀低速運動,相對論研究所有的運動。“質能方程”把質量和能量統一成一種研究物件。物理學家多年來一直夢想用“統一場”解釋所有作用力。科學研究的內容越來越精簡,物件範圍卻越來越大。
生物科學從個體研究到細胞研究,最後是DNA研究,尺寸越來越小,包含的生物物件卻越來越多。
科學研究一直在驗證著一句話,“真理是簡單的”。科學上,越是簡潔的理論常常越接近真理。
-
4 # 科普新視界
不認同,因為不對!
典型的盲人摸象,以管窺豹。
確實是有一些人研究物件越來越小,但是不要忘了,還有一些人胸懷宇宙,在研究宇宙。
-
5 # 太極數
從邏輯學角度講,邏輯有大小之分,其中的大邏輯研究探索的是本體性、普世化的“虛”、“空”、“大道理”;小邏輯研究探索的是“實”、“顯”、“小問題”。老子在《道德經》裡也有“大而遠”“小而近”的論述;大與小的關係就是陰與陽的邏輯。科學探索的物件越“小”就越具體,這也意味著科學技術發展到了更好境界。相反,哲學研究探索的物件越宏大虛玄就說明更像是迴歸到了本位。這就是哲學與可以的明顯分工協作,而不是一個砸一個的飯碗最後都精疲力竭傷痕累累!
-
6 # 黎松祥
有人說科學研究的物件越來越小,是對的,哥白爾,牛頓研究太陽和地球,愛迪生研究地球上的物品。昆蟲學家法布林研究小蟲子,弗來明研究微生物,發明青黴素。道爾頓研究分子和原子。現在科學家集體研究基本粒子,發現了上帝的粒子,很小很小的中微子。
-
7 # 鍾銘聊科學
這個問題其實本身問得稍微有點問題,其實未來的科學技術是向兩端發展的,一個是極大,一個是極小。
要知道,人類最早的集大成理論是牛頓力學,這個理論是建構在宏觀低速的世界當中,說白了也就是在人類日常感知的世界裡,它是成立的,而且非常準確,誤差極其小。看樣子這個理論都是夠用的,因為即使在目前航天航空的領域當中,牛頓力學就夠用了。
不過,後來人們逐漸發現牛頓力學用起來會出現很大誤差的地方,這不是說它突然失效了,而是人類能夠感知的世界擴大了,從原來的只是感受宏觀低速的世界,人類開始可以透過顯微鏡去看更小的世界,可以用望遠鏡去看更廣闊的世界,後來又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的眼界還在擴大,這時候,牛頓力學在這些新的領域中開始誤差變大,比如:在亞原子世界,牛頓力學就不那麼好用了,就需要一套新理論,那就是量子力學。而在大質量天體和高速的宇宙世界,牛頓力學誤差也體現出來了,這就需要相對論。所以總體來說,人類的科學發展是以十億級的倍放大,和十億倍縮小的世界裡去探索,每提高十億倍的尺度,原有的理論誤差就會變得無法接受,就需要新的理論。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未來的科學技術會聚集在太空,因為大尺度只能在宇宙當中。但同時,人類的科學技術還會在縮小,從原子論到量子論,再到量子色動力學,接下來還會在小,夸克?M理論?
-
8 # 坐等天上掉餡兒餅
科學是研究事物的本質,經典物理到微觀粒子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到物質的本質,但是人類的科學發展只有足夠小才能足夠大,宇宙那麼浩渺,人類對於他的探索才開個頭
-
9 # 軒陽007
沒有區別呀,大小隻是,人的意識,佛教說。妄識就是,非本真的意思,小裡有大,大里含小,大小本一回事,
無非統稱對世界本質的,探索而已,
就是在廣闊空間內解決,侷限問題
-
10 # 冷巷8008
隨著人類對科學的不斷探索,人類對未知領域的認識也飛速前進,認識不斷從宏觀向介關,微觀,奈米尺度演變。從宏觀尺度的機械運動到原子的介面運動,科學家對最本質的科學問題認識的更清楚。也就是跨尺度的研究對揭示事物本質意義重大。但是這一過程離不開高精尖裝置的發展,正如2017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瑞士洛桑大學的Jacques Dubochet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Joachim Frank教授、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Richard Henderson教授。該研究讓科學家們能高效率地以原子級解析度獲得生物分子的三維結構。
科學研究對奈米世界的認識將會邁進一個嶄新的時代!
回覆列表
科學研究物件?有些籠統。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越來越小?大或小隻能相對而言。看是宏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