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3
回覆列表
  • 1 # 落日凌雲

    三皇五帝是有真實的歷史人物的,但是不能夠清楚的明確到個人,因為這些人名並不是指一個人的名字,而是一個氏族或一個部落。

    已知的華夏文明大約4000年左右,但在這之前的氏族和部落可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大約為距今4000-10000年,這段時期被稱為遠古時代,而我們今天所知的三皇五帝基本都是遠古時期氏族部落裡的領袖。

    在遠古時期是沒有文字記載的,所有事蹟都是口口相傳,久而久之逐漸神化了,充分表明了遠古勞動人民對精神領袖的崇拜。

    沒有文字的記載便意味著無證可察,而桑農、草藥以及對火的應用又確實是智慧先民留下來的。我們只需對智慧先民群體保持崇敬就好了,不需要去考究具體到哪一個人,就算有磚家辯論到是某某一個人,你也可能不會相信的。

  • 2 # 硯傾茗77

    不能把三皇五帝看成幾個人,要不然這幾個人各各都活了九十多歲、一百多歲,有的活了二、三百歲,顯然不符合實際。

    要把他們看成是一個部落、一個氏族、一段時代。

    另外,要分清“廣義的三皇五帝”,“狹義的三皇五帝”,“文化意義上的三皇五帝”。

    首先必須要知道,最早記載三皇五帝的那些典籍,是出自什麼時代,反映了什麼,政治意義,文化意義,社會意義。

    不要跟復讀機一樣,重複著“三皇五帝”是華夏始祖這種人人都知道的話,這話雖然沒錯,但是你光重複這些話也沒其他意義。

  • 3 # 糖稀喝得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國古代把遠古三個帝王和上古五個帝王合稱為三皇五帝。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寵高無比,採用三皇之皇,武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那麼三皇五帝究竟是誰呢?

    先說三黃三黃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遠古帝王,那麼山黃都包括誰呢?自古以來說法不一。廣為流傳的至少有四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觀點認為三皇為伏羲,神農和女媧。

    第二種觀點認為三皇為伏羲,神農和工。

    第三種觀點認為三皇是伏羲,神農和祝融。

    第四種觀點認為三皇是伏羲,神農和燧人。

    上述四種觀點中,伏羲神農為各家所共有,有出入的是分別將女媧,共工,祝融,燧人列入三皇傳說,女媧不僅用黃土造人,而且“補蒼天”“立四極”使人民得以安居。共工怒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環境,燧人教會人們鑽木取火,使人們能吃到熟食。祝融,名重黎,是傳說中的火神。四者都有了不起的功績,都有位列“三皇”的資格。

    第一種觀點認為“五帝”即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第二種觀點認為“五帝”是黃帝,少昊,帝嚳,帝摯,堯。

    第三種觀點認為“五帝”是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

    第四種觀點認為“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第五種觀點認為“五帝”是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至於炎帝,也為少典之子,與黃帝兄弟相繼。但《帝王世紀》認為炎黃之間相隔八帝,相差500多年。在早期部落之間的戰爭中,黃帝對於中原各族的形成是有功績的,而班固說炎帝:“教民耕農,故號曰神農氏。”炎帝,黃帝對古代社會的農業生產做出了貢獻,人們習慣上認為,中原各族同為炎、黃子孫,看來炎、黃被列為“五帝”是有可能的。

    帝嚳高辛氏,是皇帝嫡長子玄囂的孫了一。《帝五世紀》說他“年十五而佐顓頊,三十登位。”《史記·五帝本紀》說他“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而且他生了一個偉大的兒子帝堯。

    帝堯,名放勳,號陶唐氏。司馬遷說他“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對於以農業立國的中原各族來說,制定立法,授民以時,在古代比什麼都重要。

    太昊亦作太皓,風姓,以龍為官名。一說即伏羲氏。少昊又作少皞,名摯,一說號金天氏,以鳥為官名。傳說他們均為東夷族首領。

    其實“三皇五帝”是中國多民族共同發展的產物,它反映了民族融合的進步趨勢。

  • 4 # 江山客愛文學

    三皇五帝可能真實存在,但是,我們只能說,三皇五帝中很多都是有的,

    因為人們編造的上古神話裡,確實是有的。

    他們只是部落裡面的人罷了,

    還有一些是發明了一些東西,而被人神化的。

    我們先來說說,三皇。

    三皇

    伏羲,遂人,神農。

    傳說,伏羲創造了八卦,文字,曲子等文化。

    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所以,伏羲有可能是真有其人,只是被神化了而已。

    創造火文明,被後世稱為:火祖。

    基本可以說,遂人也是有的。

    而且,相比之下,外國的普羅米修斯,更加神化,更加無稽之談!

    而神農,即炎帝,則嘗百草,發展草藥治病,還有刀耕火種等。

    這些也是真實有的。

    五帝

    五帝是最可能存在並且真實的。

    五帝有: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五帝時代是,

    公元前3077年-公元前2029年。

    在這麼長的時間內,出現了五帝。

    黃帝,本姓為公孫。後改姬姓。

    名:元,字:軒轅。

    人稱:姬軒轅。

    他是五帝之首,

    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

    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

    黃帝在位期間,

    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

    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作《黃帝內經》。

    他是黃帝之孫子,

    姓姬,名乾荒。

    他即位後,嚴格遵循軒轅黃帝的政策行事,使社會安定太平。

    3.帝嚳(ku)

    姬姓,名俊,為高辛氏。

    帝嚳明察秋毫,順從民意,為老百姓著想,仁威兼施,提升自我,使天下人民信服。

    可見帝嚳也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誠服的帝王。後訂立節氣,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深受百姓愛戴。

    帝嚳科學探索天象,物候變化規律,劃分四時節令,指導人們按照節令從事農畜活動!

    4.堯

    主政期間,派鯀治水,制定曆法,整飭百官。

    在位70年。

    訪遍天下賢士,得到舜,並把首領之位傳給了舜。

    被司馬遷視為“理想的君主!

    5.舜

    姚姓,媯氏,名重華,字都君。

    元和姓纂 載:“姚,生於姚墟,一說出生於諸馮,子孫以姚為氏。”

    生而重瞳,善於製陶。

    得到四嶽推薦,經過重重考驗,得到唐堯的認可與禪位!

    不過,韓非子中並不說成是禪位。

    舜被奉為華夏至聖。

    《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堯把帝位禪讓給舜,二十八年後去世。舜選賢任能,舉用“八愷”、“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四凶”,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堯未完成的盛業。

    中庸 子曰:

    “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總結

    三皇五帝,都是真人,三皇被人神化了而已,

    我們不能懷疑他們的存在,他們都說先賢至聖!

  • 5 # 盧旭630995935

    我的答案:否。

    分析:1.三皇五帝是象徵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者部落聯盟的領袖。來自於神話傳說,反映的是原始社會氏族和部落的歷史,反應了當時低下的生產力條件下的發展歷程。

    2.在我的印象中,把伏羲、女媧、神農稱為三皇。 把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稱為五帝。

    伏羲:研究八卦、教人結網捕魚、畜養六畜、火煮熟食。

    女媧:煉石補天、制婚嫁之禮、修飾儀容。

    神農:嘗百草,食五穀、教人制酒麴。

    太皞: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的祖先。

    炎帝:炎帝和黃帝在河北涿鹿大戰蚩尤。

    黃帝:黃帝的後代與其他氏族部落融合,形成中華民族,黃帝軒轅氏被稱為華夏族的始祖。

    少皞:少皞帶領黃帝的族人向東發展。

    顓頊:顓頊是黃帝的後代,有個部落的首領共工對顓頊不滿,發怒撞倒了不周山,從此天斜西北,地陷東南。

    這些美麗的神話傳說,反映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智慧,說明人類社會的最初文明是經過艱苦奮鬥創造出來的。今天的人類文明,人類的社會進步,都是一點點的智慧結晶。我們要記住今天,記住這得來不易的成果。但是也要忘記這些成果,因為明天要去爭取更多的成果!

  • 6 # 聾貓撿史

    首先我們要先明白“歷史人物”的具體定義是什麼,才能用這個定義去判斷“三皇五帝”是不是屬於這個範疇。

    什麼是“歷史人物”

    所謂“歷史人物”,必須具有的,最基本的三個特徵:

    在歷史上有明確的記載。有考古學的佐證。對人類歷史程序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這有同時具有這三個特徵的,才是歷史學上的所說的“歷史人物”,缺一不可。

    誰是“三皇五帝”

    先說說“三皇”。

    關於三皇的記載,許多歷史典籍中都是不一樣的,比如《司馬貞·三皇本紀》、《帝王世紀》、《尚書大傳》都不盡相同。

    但可以他們都確定的是倆人,一個是伏羲氏,第二個是神農氏。基本上不管哪種說法,裡邊肯定會有這倆人。那麼第三位呢,有人說是女媧氏。還有人說是炎帝的,有說燧人氏的,還有說是共工氏,總而言之,各種說法非常多。

    就連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也對此非常頭疼,覺得史料並不詳實可靠,因此,《史記》中就沒有《三皇本紀》而是從《五帝本紀》開始的。

    再看看“五帝”。

    最為大家熟知的,是在《史記·五帝本紀》中,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被並列為五帝。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閒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現在看來,他們應該是五個部落的首領。對於司馬遷來說 ,有關於他們史料,是要比三皇好一些。但他也提到這些記載“文不雅馴”,意思是不值得推敲,也沒有什麼能相互印證的。故此,他走遍了祖國的東南西北,去到了傳說中這幾位的故土探訪,發現了書中記載的在當地還有遺風,這才把《五帝本紀》列為《史記》的開篇。

    結論

    結合定義來看,我們會明顯的發現,“三皇”連準確的分類都沒有,而“三皇”還是“五帝”,至今都沒有考古學來為其佐證。就是說,並沒有發現什麼有價值的考古文物發現,來證明,這些人確實的存在,或者曾經做過什麼事。

    從這個角度說,於其把“三皇五帝”說成歷史人物,不如先把他們歸結為“傳說人物”更為妥當。

  • 7 # 月滿山

    三皇五帝時代跨越了良渚、大地灣、仰韶、龍山等(“等”——就不知道有多少了)文化時期,時間跨度長達7600多(“多”——有可能是601年,有可能是699年)年。

    至於後期增補的(誰增補的?太牛了!連皇帝也敢增補!),三皇五帝在不同著作中分別有不同的說法:

    燧人、伏羲、神農,出自《尚書大傳》。

    伏羲、女媧、神農,出自《春秋運鬥樞》。

    伏羲、祝融、神農,出自《風俗通義》(我差點寫成《封神演義》)。

    伏羲、神農、黃帝,出自《三字經》。

    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出自《莊子》《綱鑑易知錄》。

    2、五帝: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出自《呂氏春秋》;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出自《大戴禮記》;

    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出自《資治通鑑外紀》。

    離現代人太遙遠了,比遙遠還遙遠。即便是真有其人,也覺得飄渺和虛幻。我想想10年前的事,都覺得像做夢一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感覺?

    三皇五帝,根本就不存在。原因是誰也沒見過他們。也許是,有人覺得沒人管著自己很不舒服,寫來玩玩也不一定。

  • 8 # 兆佳屋㘯

    這個問題,只能按照老書而回答。

    從盤古氏,繼天首,出始有三才,即(天,地,人)。盤古氏,為開天闢地首君,生於太荒,莫知其始,又名混沌氏。

    三皇

    一,天皇氏,兄弟十二人,合計一萬八千歲,取天,開於子之義,始創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

    二,地皇氏,兄弟十一人,合計一萬八千歲,取地,開於醜之義,爰定三辰,以分晝夜,以三十日為一月。

    三,人皇氏,取人,生於人之義,兄弟九人,合計五萬五千六百歲,政教君臣,所起自飲食,男女所自始。

    五帝。

    一,太昊帝,伏羲氏,以木德王,故風姓,有聖德象,日月之明,在位一百一十五年。

    二,炎帝,神農氏,姓姜,以火德王,教稼穡,始藝五穀。在位一首四十年。

    三,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名軒轅,國於有熊,以水德王,始製衣冠,初作甲子,在位一百年。

    四,堯帝,姓伊者,在位七十一年。

    五,舜帝,黃帝八代孫,生於姚墟,故又姓姚,在位六十一年。

    盤古混沌年間,沒有人類,這三皇的説法,可能是人們寫成的,沒有根據。

    五帝:太昊帝也沒有明顯的証椐,可能是有人類了。炎帝神農,架木為巢,始種荘稼建立部落。黃帝,始製衣冠,初作甲子,統一部落,建立中華,將域區劃為九野,五里為邑,十邑為都的行政管理體制。堯帝,舜帝則是進入到了原始共產主義社會。

    前三皇,是渺渺茫茫,無據可依,後五帝,有根有據,確是真實。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每年清明,國家舉行公祭活動,紀念我們的祖先,炎帝,黃帝。

  • 9 # 槐蔭樹下的老曹

    三皇五帝,確實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但是,他們都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個群體。

    我們首先看“皇”。

    “皇”的原始字形,是“王”的上面一個發光的帽子,而“王”的原始字形,就是一把戰斧。

    就是,“王”是硬實力稱王;而“皇”是軟實力稱皇。

    “皇”字的帽子發光。

    那麼,什麼東西才發光呢?

    太陽就是大家共同崇拜的神靈。

    所以,“皇”字就是表示,他不是靠硬實力去征服人,而是靠軟實力去使人皈依、崇拜於他。

    他是靠他的近似於神靈的權威,去折服人心。

    那麼,三皇是哪三皇呢?

    第一,就是伏羲氏。

    伏羲氏,我們只要看他的一個“羲”字,就知道他是何方神聖,什麼來歷。

    查一查《現代漢語詞典》,這個“伏羲”之“羲”,是隻用於人名,如伏羲、王羲之等。

    而《説文解字》的解釋則是:羲,氣也;從兮,義聲。

    那麼,我們再看這個字的字形呢?

    她的字形,就是“羊”+“禾”+“丂”+“戈”。

    這個意思,不是放羊、種禾、以雲中之龍為圖騰、勇武好戰嗎?

    這就是說,“羲”,是一個半農半牧,以龍為圖騰、勇武好戰的部族。

    而史籍《三皇本紀》等都記載,庖犧氏(也就是伏羲)“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都於陳(今河南淮陽),東封太山”。

    結合現在的考古發現,龍圖騰,最早就是出現在東北地區的興隆窪文化遺址。

    伏羲氏,首先其實是王——“木德王”。

    但是,伏羲氏一共有三個可以通用的名號,分別是宓犧氏、庖犧氏、伏羲氏,而最後一個以伏羲氏為名的伏羲氏,才可以稱得上是“皇”。

    宓犧氏,是後來之庖犧氏和女媧氏的集合體。

    他們,當時生活在甘肅天水地區,還處在從漁獵時代到農業時代的過渡階段。

    庖犧氏,就在宓犧氏的後期,和女媧氏分道揚鑣,到草原上放牧去了。

    伏羲氏,就是從草原上,又返回中原,可是,又打了敗仗,從中原逃到湖南的一部分人。

    《三皇本紀》記載:庖犧氏“立一百一十一年崩”,“伏羲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陽高平之西也”。

    而正是由於伏犧氏到了湖南,做了一件大事,才使他登上了“皇”位。

    伏羲氏在湖南,根據女媧氏所創作的《河圖》《洛書》,創作了《八卦》。

    據此,他就成了中華民族的人文之祖,所以,被尊稱為“皇”。

    第二,就是女媧。

    女媧的一個“媧”字,是一個“女”加一個“咼”。

    這個“咼”,就是三足陶器,就是專門用來做飯的炊具。

    為什麼女媧的“媧”字,裡面一個“咼”呢?

    要知道,“媧”和“羲”一樣,沒有其它含意,就是專門用於“女媧氏”這個人的人名的。

    所以,這個字中一個“咼”,就是說明,她是這個“咼”的發明者。

    當然,她是“咼”的發明者,並不是陶器的發明者。

    最早的陶器,是罐。

    罐是用來盛裝農作物的種子的,這樣,就可以保證種子不會被老鼠吃掉。

    所以,有了罐,就有了農業生產。

    而咼,是在罐的基礎上,對陶器品種的進一步擴充套件。

    咼將陶器從盛裝物品的範圍,擴充套件到用於做飯的的範圍,這就是女媧氏對歷史的一大貢獻。

    那麼,女媧氏生活在哪個地方呢?

    我們看“媧”的讀音同“哇”、“娃”、“蛙”。

    漢字的特點,就是同音必有同義。

    那麼,“媧”,就有“圭”之意。

    而“圭”,代表神靈和祖先。

    這就是說,“媧”,是某些人的祖先,某些人,給他們的祖先加封諡號為“媧”。

    那麼,“媧”是哪些人的祖先呢?

    我們看馬家窯文化的遺址,就有明顯的“蛙崇拜”的痕跡。

    就是說,“媧”音同“蛙”,“蛙”是馬家窯人的圖騰,“媧”就是馬家窯人的祖先。

    所以,女媧,是仰韶文化之早期文化的主人,他們生活在現在的甘肅、陝西一帶。

    女媧氏之所以為“皇”,就是因為,她“殺黑龍以濟冀州”,“斷鰲足以立四極”,贏得了天下太平,創造了神農時代。

    “殺黑龍以濟冀州”,就是她幫助中原地區的原居民們,趕走了稱王稱霸的伏羲氏。

    “斷鰲足以立四極”,就是她提出了“四嶽並舉、八方共和、天下結盟”的政治倡議,從而贏得了天下持久的和平。

    四嶽,就是當時四大部族的神山,分別代表四大部族。

    而四大部族,就是四極。

    八方,就是四大部族的領地裡,還有不屬於四大部族的部落,他們和四大部族一起,就統稱為八方。

    伏羲和女媧為“皇”,都是後人根據他們的功績而封贈的稱號,實際上,他們在當時並不為“皇”。

    真正在當時為“皇”,憑藉神聖的權威而統領天下的,是“神農氏”。

    “神農氏”又叫“炎帝”。

    而“炎”,就是他當時的稱號;神農,是他當時建立起自己神聖權威的手段。

    “炎”,上面一團火,下面一團火。

    上面一團火,是什麼火呢?

    上面一團火,就是太陽神,就是“皇”的頭上發光的帽子。

    下面一團火,是什麼火呢?

    下面一團火,就是刀耕火種,就是“神農氏炎帝”賴以成神的方式。

    “神農氏炎帝”,就是靠積極地向大家傳播生產技術,獲得大家的好感,而成為神,從而獲得權威與面子。

    他就是靠自己的權威與面子,去開展自己的維護天下太平的工作。

    “神農氏”為什麼又為“炎”,又為“帝”呢?

    這就是因為,隨著生產的發展,一些人“腰壯氣也粗”,脾氣見長,就不太信仰權威,不太給“神農氏”以面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神農氏,”就只好由“炎”變“帝”了。

    “帝”的字形,就是用一根繩子,將一棵樹,或一個木架子(極)捆綁、統合起來,使其不要分崩離析。

    所以,“炎”和“帝”,都是為公共利益而工作,但是,他們的工作方式不同。

    “炎”是靠軟實力,是靠權威與面子來工作;“帝”,是靠硬實力,是靠軟硬兼施來工作。

    這當然是由於時代不同,人們的心態不同,思維意識不同。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神農氏炎帝”一共有八代“炎帝”。

    “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犛,犛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

    那麼,根據這八代“炎帝”的名號,我們可以判斷出他們誰是“炎”,誰是“帝”嗎?

    當然,不管是“炎”還是“帝”,他們這時的總體的“斷鰲足以立四極”的政治體制還沒有變,所以,他們就都還是屬於“神農氏炎帝”時代。

    直到這個“斷鰲足以立四極”的政治體制,轉變成了“協和萬邦”的政治體制,“神農氏時代”才算結束了,真正的“五帝時代”就來臨了。

    我們還懷疑,三皇五帝,是否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嗎?

  • 10 # 記錄歷史人生

    中國曆bai史上三皇du五帝是真人。

    三皇五帝,含義有二:

    1.指歷史人物。三皇,zhi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dao)、神農(農皇)。五帝,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第二種說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第三種說法指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為五帝。

    2.指歷史時期。即“三皇五帝時代”,又稱“上古時代”、“遠古時代”或“神話時代”。也可以簡稱為“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率領民眾開創了中華上古文明,近現代考古發現了大量與這一時期相對應的龍山文化遺址,證明三皇五帝時期確實存在。

    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僅僅是原始社會中後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人民則把他們敬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績。

  • 11 # 吳公子燎

    三皇五帝,不是歷史真實人物,其中五帝之所以讓人感覺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完全是司馬遷的功勞。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吧,就拿最偉大的黃帝來說,在比司馬遷更古的人的筆下黃帝是個什麼形象呢?在說這個事之前,先說下五帝,五帝並不是堯舜禹之類的。而是指東方青帝、西方白帝、南方赤帝、北方黑帝、中央黃帝。黃帝因為居中央,所以在五帝中品級最高。現在的五帝,是司馬遷的功勞。

    在比司馬遷早的人裡,比如韓非子,他筆下的黃帝是什麼樣子呢?

    “昔日黃帝合鬼神於西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鎋,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凰覆上,大合鬼神,作為《青角》。”

    是司馬遷,把黃帝從神變成了人。

  • 12 # 遲言

    三皇五帝是誰?存在著多種版本。本文無意從網上覆印、羅列出各種版本名單,那樣沒意義。

    最普遍的說法是,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至於三皇五帝,是不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需要分開來說。

    三皇五帝,是否真實存在?

    三皇:是一種人物符號,帶有一定的神話色彩,更多的存在於傳說之中,不是歷史人物。

    五帝:要從兩方面來講,一來,沒有實物證明五帝的存在,便不能完全確定他們是歷史人物。二來,《史記》以《五帝本紀》開篇,從正史的角度看,應當給予認可。設想一下,沒有五帝,夏啟又從何而來?二者看似矛盾,綜合來說,類似於夏朝:不能完全確定,不能完全否定。

    關於三皇:天皇燧人氏、人皇伏羲氏、地皇神農氏

    華夏文明有五大人文始祖,分別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軒轅氏(黃帝);中間三位,便是三皇。

    燧人氏:三皇之首,發明鑽木取火,被後世尊為火神。火的使用,給人類代帶光明與溫暖;華夏民族從此告別茹毛飲血,走向文明。

    伏羲氏:傳說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結為兄妹,被尊為華夏始祖。根據天地陰陽之理,創造八卦。後人稱“伏羲八卦”為“先天八卦”,稱“文王八卦”為“後天八卦”。此外,還教會人們結繩為網,華夏民族從此進入狩獵時代。

    神農氏:就是炎帝,姜姓部落首領。神農嘗百草,併發明刀耕火種,被尊為農業、中醫藥鼻祖,華夏族從此由狩獵時代轉為農耕文明。此外,據說還發明瞭衣裳、弓箭、音樂、陶器等。

    關於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黃帝軒轅氏,也稱有熊氏,姬姓部落首領,五帝之首。當時黃河流域形成三方勢力:西方炎帝、中原黃帝、東方九黎族蚩尤。“逐鹿之戰”黃帝擊敗蚩尤,“阪泉之戰”黃帝擊敗炎帝,從此統一華夏。堯舜禹、夏啟、商湯、周文王,都是黃帝后人,因此黃帝被尊為華夏民族的共同祖先。

    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帝嚳是顓頊的侄子,堯是帝嚳的兒子。五帝除了舜,其他都是黃帝一脈。“舜發於畎畝之中”,堯賞識舜的德行,最終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禹是顓頊後人,堯賜“姒姓”於禹,因治水有功,被世人尊為大禹。

    結巢而居、鑽木取火、畜牧、農耕,這些都是社會發展中真實存在的。不管屬於個人創造,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五大人文始祖,作為一種人物圖騰,引領著我們走向文明、走向進步。不要有任何質疑,他們需要得到我們的敬重、愛戴。因為這是一種信仰,屬於後人對祖先的信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蘇聯對美國做了什麼,讓美國至今對俄羅斯有這麼高的仇恨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