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序曲》(降E大調序曲“1812”,作品第49號)是柴科夫斯基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管絃樂作品。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帶領俄華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該作品以曲中的炮火聲聞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戶外演出,曾啟用真的大炮。該序曲於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在“2005 Classical Spectacular”的演出中,《1812序曲》最後一段的場景。曲目開始時出現一個深廣的主題,代表著俄羅斯廣袤的領土和無限風光。後來樂曲進入發展部,一個侵略性的主題代表著法軍的入侵。再次轉到一個進行曲,表達的是俄羅斯人武裝上前線,準備抵抗侵略者。後來激烈的主體衝突描繪了殘酷的戰爭。裡面被扭曲的馬賽曲代表著法軍。後來,俄華人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俄國國歌在炮聲鐘聲中把樂曲推至最高潮。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後,自己並不覺得滿意,在他給他的資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說:“這首曲子將會非常嘈雜而且喧譁,我創作它時並無大熱情,因此,此曲可能沒有任何藝術價值。”他沒有想到這首樂曲後來卻成為他最受大眾歡迎的作品。但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稱讚《1812序曲》“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樂,像平穩的波濤那樣莊嚴有力地在大廳迴盪,它以一種新的東西攫住你,把你高舉於時代之上,它的聲音表達出這一莊嚴的歷史時刻,極其成功地描繪了人民奮起保衛祖國的威力及其雄偉氣魄。”
《1812序曲》(降E大調序曲“1812”,作品第49號)是柴科夫斯基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管絃樂作品。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帶領俄華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該作品以曲中的炮火聲聞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戶外演出,曾啟用真的大炮。該序曲於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在“2005 Classical Spectacular”的演出中,《1812序曲》最後一段的場景。曲目開始時出現一個深廣的主題,代表著俄羅斯廣袤的領土和無限風光。後來樂曲進入發展部,一個侵略性的主題代表著法軍的入侵。再次轉到一個進行曲,表達的是俄羅斯人武裝上前線,準備抵抗侵略者。後來激烈的主體衝突描繪了殘酷的戰爭。裡面被扭曲的馬賽曲代表著法軍。後來,俄華人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俄國國歌在炮聲鐘聲中把樂曲推至最高潮。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後,自己並不覺得滿意,在他給他的資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說:“這首曲子將會非常嘈雜而且喧譁,我創作它時並無大熱情,因此,此曲可能沒有任何藝術價值。”他沒有想到這首樂曲後來卻成為他最受大眾歡迎的作品。但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稱讚《1812序曲》“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樂,像平穩的波濤那樣莊嚴有力地在大廳迴盪,它以一種新的東西攫住你,把你高舉於時代之上,它的聲音表達出這一莊嚴的歷史時刻,極其成功地描繪了人民奮起保衛祖國的威力及其雄偉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