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和藹的老豆
-
2 # 漂亮獅城
有沒有想過日蘇兩國國力是多大的差距?
日本在二戰造出了25艘航母、幾萬架戰機,但美國造出了100多艘航母、20多萬架戰機、6000多艘戰艦,這兩者的國力差距巨大!日本跟蘇聯相比,差距雖然沒有日美之間差距大,但也絕對是驚人的差距!德國不進攻蘇聯的話,日本單挑蘇聯,日本絕對會被蘇聯打得像死狗!
蘇聯曾經制定計劃,派大規模空軍攻擊日本富士山,造成日本大規模火山爆發、地震、甚至是大海嘯!如果不是美國搶先在日本扔了原子彈,蘇聯會將日本毀滅得更徹底!
蘇聯雖然在歐洲部份地區被德國攻擊,這不代表蘇聯在遠東沒有部署軍隊,也不代表日軍進攻蘇聯能得到什麼便宜!就算日本進攻蘇聯,未必能打得過蘇聯在遠東的軍隊!更何況日本攻擊了珍珠港,美國在大力援助同盟國,包括援助蘇聯,你覺得有美國的支援,日本攻打蘇聯能得到什麼?
還是面對現實吧,日蘇兩國的國力不是一個檔次,否則就不會在戰後變成美蘇爭霸格局!
-
3 # 風一樣的男子
這個問題簡直是太複雜了,我不太喜歡長篇大論,個人分析,就兩點,一、日本人對我神州大地的覬覦之心由來已久,心中放不下這個執念,所以一門心思的佔領中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二、德國進攻蘇聯時已經是41年了,那時候中日戰爭已經進入相持階段,當時的日本大部分兵力被陷進中國,物資也開始極度饋乏,放在日本面前的就兩個選擇,一是北上聯合德國進攻蘇聯,二是南下東南亞染指太平洋,最後日本海軍佔據了上風,所以有了後來的珍珠港事件。當年德國和中國的關係其實挺好,希特勒曾經建議日本和中國和談,然後聯合北上進攻蘇聯,可惜當時日本對中國的執念太深,非要拿下中國不可,如果當年日本聽希特勒的建議,也許世界格局就不是現在這樣。也許是當年的諾門坎戰役給日本造成了心裡陰影,也許是日本由來已久的海陸軍之爭,海軍認為北上蘇聯就沒自己什麼事了,最後日本選擇去惹了最不該惹的國家-美國,直接導致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從而改變了戰爭的走向。
-
4 # 孤獨的水滴
大的說日本整個國家都是投機主義,簡單說見到蜂蜜就挖一塊,一旦被蜜蜂蟄了就跑,再也不會來了,哪怕蜂巢是空的。之前日俄大戰打的日本牙疼,他們就再也不敢動彈直到二戰結束。中國打的困難馬上主攻目標就轉向南亞。而且日本陸軍多莽夫多弱智,各種道理它們都想不通,和海軍後面關係搞的僵的一筆。海軍又節節勝利,日本就把本來不多的資源投進海軍這個無底洞,造成日本陸軍武器從二戰開始到結束都沒有大的長進,反觀德國蘇聯美國陸軍裝備,那是一天一個樣。二戰前蘇聯和日軍實力46開,快結束的時候完全碾壓日軍就可見一斑。德國和日本本就說好東西聯動夾擊蘇聯,可惜日本這個投機份子根本不知道啥叫大局,放著蘇聯不夾擊,還非要惹美國,搞的德國很無語,最後也就不管日本了,你想咋搞就咋搞吧,我都自顧不暇了還管你啊。日本到今天為止都是一個投機的國家,一直沒有改變過,估計百年以後也不會有變化吧。
-
5 # 小鐘211272187
來個簡單明瞭的回答:一,被蘇聯打怕了!二:惹了最不該惹的美國!三:亞洲陸上戰場主要被中國牽制了!如今軍事前三強他都惹了個遍!
-
6 # 歷史的重負
徹底禁運石油和鐵礦石,把日本逼上戰爭之路的是美國和澳洲,,日本根本沒理由去打蘇聯,何況,整個30年代,日本在滿洲的50萬關東軍本來就是防禦蘇軍南下的,根本不是進攻性軍隊,如果要進入蘇聯本土作戰,關東軍至少要擴充10倍,,因此,和德國夾擊蘇聯,從一開始就不可能成立,,
-
7 # 普天藍
你自己去地圖上測量下距離,遠東到莫斯科距離7000公里,又沒有路,只有一條西伯利亞大鐵路!你讓日本怎麼幫德國?要知道柏林到莫斯科才1600公里,德軍60萬輛汽車都無法保證足夠後勤供給!7000公里距離的後勤怎麼保證?日本根本沒有那個實力!
-
8 # 五千年中外戰爭風雲錄
一次張鼓峰,一次諾門口
把日本打到心裡崩潰,心想惹惹美國就好了
惹蘇聯怕是要被爆錘把希特勒給坑了,如果出兵不說多了蘇聯的遠東軍群絕對趕不回歐洲
-
9 # 祖國永遠第一位
日本陸軍當年對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軍隊是比較強,但是小日本遇到蘇聯陸軍就立即歇菜了,重武器跟蘇聯比不是一個級別的,完全被碾壓!
-
10 # 順爺39
第一:小日本當時的精銳都調往太平洋了
第二:中中國人民全面抗戰另日寇泥足深陷!
第三:小日本根本打不過蘇聯的鋼鐵洪流,被打怕了。它們還怕蘇聯撕毀互不侵犯條約殺到東三省來呢
-
11 # 我們象葵花
在蘇德戰爭進入關健時期,日本為什麼沒有幫助德國打擊蘇聯呢?
當德國邀請日本參戰時,日本以與蘇聯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為由拒絕,至於其中原因最重要一點是蘇聯實力要強於日本,此外日本的主要兵力還是集中在中國、東南亞與太平洋戰場,對蘇聯是有心無力。
1939年5月11日在今內蒙古諾門坎地區,為了能夠獨霸中國東三省和攝取西伯利亞資源的需要,日本執行了“北進計劃”,集中約5萬8千人的軍力向蒙古人民共和國發起了猛烈進攻。
而作為那時蒙古堅定盟友的蘇聯“恰到好處”的跳了出來,由蘇聯名將朱可夫帶隊領導,約五萬七千名步兵、五百輛坦克及三百五十輛裝甲車拼命馳援。
由於那時的日本進攻部隊依舊是傳統的“步炮結合”,負責進攻的絕大部分士兵都是端著三八大蓋直接衝,因而當面對已較廣泛使用飛機坦克的蘇聯援軍時。
直接如同雞蛋碰石頭有去無還了,事後統計在不大的諾門坎蘇聯打出了31000噸炮彈,直接致日軍戰死7696人。這傷亡看似不大,但是蘇聯能夠短時期投入上千的裝甲部隊打一場消耗數萬炮彈的戰役的實力把日本人嚇到了。
作為國土資源較貧瘠的日本,從近代強軍開始一直對彈藥消耗精打細算,初見蘇聯如此“財大氣粗”,讓它不得不對進攻蘇聯的成功率進行重新審視。
再後來蘇德打起來,初期日本確實有計劃跟德國夾擊蘇聯,約有近百萬的日本“關東軍”陳兵東三省,然而當日本情報機構傳回報告,蘇聯西線再怎麼的糟糕,對於東線的嚴防死守從未鬆懈。
整個東線僅19%的兵力調往了西線,且就算是士兵調走了,立馬就招募當地的民兵補充入伍,因而蘇德開戰,從資料上看並未給予日本蘇聯東線空虛的缺口。
-
12 # 花開水不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日本也有過“北進計劃”以策應德國對蘇聯的攻擊計劃。
1939年5月,日本關東軍決定首先在諾門罕一帶進攻蒙古人民共和國,佔領其東部的領土哈拉哈地區,作為下步侵入蘇聯遠東地區的跳板,進而實現蓄謀已久的“北進計劃”。這就不得不提到蘇日諾門坎之戰,正是諾門坎一戰,蘇軍徹底把日軍打怕,迫使日軍不得不放棄“北進計劃”改為“南進”。
諾門坎之戰1939年5月14~15日,東八百藏部隊在5架日機的配合下,向哈拉哈河以東的蒙軍742高地攻擊。蒙軍居於劣勢(傷亡30餘名),主動撤向河西。5月17日,東八百藏率部隊返回海拉爾。蘇聯政府依據《蘇蒙互助協定》而介入,立即將第11坦克旅開往哈拉哈河地區,同時命令駐在烏蘭烏德的摩托化步兵第36師一部向哈拉哈河集合,並將第57特別軍司令部從烏蘭巴托遷到距哈拉哈河125公里的塔木察格布拉格,蘇聯的飛機也不斷在戰事地區集合,並在諾門罕地區飛行偵查。蒙軍騎兵第6師又渡過哈拉哈河,架起浮橋。
6月20日,第23師團全體出動,小松原帶著2萬人向諾門罕進發。關東軍司令部調第1坦克團和第2飛行集團支援第23師,共有12個步兵營、70輛坦克、180架飛機。
8月20日凌晨,蘇蒙軍發起總攻戰役。蘇蒙軍以3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5個裝甲旅,1個機槍旅,1個空降旅以及大量的飛機、大炮,開始舉行大規模的反攻。
8月24日,日軍發起了反擊,3000名沒有炮火掩護的日本步兵被阻止在鐵絲網和野戰工事以及大炮面前,隨後蘇軍坦克開始出擊,日軍後退。戰鬥到8月26日,日軍第23師團已經被完全合圍了。在蘇軍重炮群、坦克群、航空炸彈的猛烈轟擊下,日軍第23師團損失慘重。此役,蘇軍重創日軍第23師團搜尋隊,全殲第7師團第26聯隊第1大隊,日軍第64聯隊和炮兵第13聯隊被蘇軍大部殲滅,第64聯隊長山縣武光大佐和炮兵第13聯隊長伊勢高秀大佐均被擊斃,23師團第71聯隊長森田徹大佐亦被擊斃,日軍僅有的22門加農炮全部喪失。
1939年8月中,歐洲形勢急劇變化。蘇、日兩方亦在八月底後加緊外交談判。蘇軍雖然在遠東取得戰役的勝利,但無意擴大戰果。雙方於9月16日停火,事件最後以日本退讓,承認現存邊界結束衝突。 1940年6月9日,蘇、日兩方正式締結協議。
諾門坎之戰的影響相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它戰役,諾門罕是一場不為經傳的戰事。但是它對二次大戰的局勢發展卻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戰事發生前,日本東京當局仍為“北進”及“南進”的策略而爭論。北進計劃是以陸軍向蘇聯西伯利亞發動攻勢,目標是進攻至貝加爾湖一帶。而南進計劃則是以海軍為主,奪取東南亞資源(特別是荷屬印度尼西亞的石油)。諾門罕戰役的失敗,說明蘇聯紅軍的實力對日本陸軍來說仍然是相當強大。在一定程度上,諾門罕戰役導致日本改為傾向採用南進的戰略目標,最終引致兩年後日本偷襲珍珠港、向美國宣戰和最後的戰敗。
從政治意義上看,此戰不僅沉重打擊了日本軍國主義二戰初期囂張的侵略氣焰,而且使日本被迫將“北進”侵蘇的國策改為“南下”襲美,蘇聯從而避免了與德、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力量打擊德國法西斯。在莫斯科戰役中,蘇、德雙方當時拚得燈盡油枯,幸虧關鍵時刻蘇聯抽空了遠東邊境的二十個亞洲師調往歐洲,才給了德軍致命一擊,扭轉了歐洲戰場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形勢,沒有諾門罕之戰,斯大林絕不敢冒此奇險。
諾門坎戰役之後,日軍才開始向東北調動陸軍主力和大批貯備物資,根據日本既定國策綱要,日軍大本營於1941年7月11日向關東軍下達了“大陸命第506號”命令,要求關東軍進行關東軍特別演習,按對蘇作戰態勢,展開部隊。
-
13 # 薩沙
這主要是《日蘇中立條約》。
這是蘇聯與日本於1941年4月13日簽訂的在戰爭中相互保證中立的條約。該條約是蘇日兩大帝國主義的分贓條約,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
兩國互相承認偽滿洲國和外蒙古國。
簡而言之,日本承認蘇聯從中國手中搶走了外蒙古,而蘇聯承認日本從中國手中搶走東北。
中華民國外交部長王寵惠於日蘇條約簽字後第二天發表宣告指出:東北四省及外蒙古是中國領土,滿洲國是非法的,中國政府決不承認蘇日中立條約,中國政府與人民絕不承認第三國妨害中國領土與行政完整的任何決定,蘇日兩國公佈的共同宣言對於中國絕對無效。
《日蘇中立條約》簽訂以後,蘇聯根據約定,撤走所有援華軍事人員,包括蘇聯援華空軍,中止所有同中國簽訂的軍售合同。
然而,蘇聯最絕的是:切斷了當時中國唯一對外軍事物資交通路線。
日本封鎖了中國沿海,中國對外購買的大量軍事物資,首先運入蘇聯,隨後通過陸地交通從新疆入境,運到中國。
由於這條運輸線距離日本轟炸機基地太遠,無法進行轟炸,所以相當安全。
蘇聯在自己尚且沒有和德國開戰的情況下,就釜底抽薪,公然出賣盟友中國,也算夠狠。
切斷中國對外運輸線路,對中國影響很大。當時中國是個落後的農業國,大量軍火物資必須依賴進口,每年子彈都有百分之五十的缺口。
蘇聯此舉,不知道讓中國多死了多少人。
自然,蘇聯明白條約是沒用的,然而日本是不可能全面進攻蘇聯的。
其實,日本如果全力進攻蘇聯,會給蘇聯帶來極大的麻煩。
截止1941年,日本軍隊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了200萬。雖然有接近百萬大軍陷入中國戰場,但日本只要將兵力龜縮到華北北部,留下幾十萬防禦即可,主力都可以撤走。
那麼,如果日本拿出100多萬大軍進攻蘇聯,會至少牽制蘇聯100萬大軍。
但日本的軍事潛力很大,可以拿出的兵力並不止這麼多。
日軍投降時的總數就達到720萬,其中野戰部隊可以達到三四百萬。
這三四百萬攻打蘇聯,依靠蘇聯遠東特別軍區100萬左右兵力,是對付不了的。
如果1941年,日軍和德軍兩線夾擊蘇聯,美國又一時不會參戰,蘇軍會非常困難。
尤其是需要數百萬軍隊對抗日軍,會導致西線兵力大減,德軍優勢更為明顯。
這也是軸心國唯一可能勝利的機會。
不過,日本不會這麼做,原因主要兩點:
第一,日本佔領蘇聯遠東和西伯利亞無意義。
這裡沒有日本最需要的石油資源,日本只有南下佔領印尼油田才行。
日本當時石油儲量只能維持1年多,一旦用完就掛了。
日本夾擊蘇聯,不可能在1年內就獲勝,所以持久戰對於日本是不利的,勞而無功。
第二,日本和德國也是潛在敵。
即便德日聯手打垮了蘇聯,瓜分了蘇聯的地盤,日本未必有好果子吃。
因為德日不過是互相利用,德國很有可能在消滅蘇聯以後,黃雀在後,一舉將日本擊敗吃掉,獨霸歐洲大陸。
日本的實力是對付不了德國的,豈不是給他人做嫁衣?
-
14 # 岸藍
看了看其他朋友的論點:
只能說是個有千秋把,都是有站得住的論斷的,言戰爭投入與戰爭產出的有,言諾門坎日本人畏俄如虎者有,都是言之有理站得住腳的論點。
但我想說的是,事物的看待需要全面立體完整的研判,從當時的國際形勢與地緣政治目標來說,日本的戰略目標只限定在東亞地區,而彼時的德國自認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拿下蘇聯的東部地區,並在某種形式上有效瓦解蘇聯的統治架構。是以在對蘇戰爭的準備階段並沒有協調日本的力量介入,即仰仗德國自己的力量達成有可能達成的戰略目標實現戰略目標訴求最大化,而日本人並不傻,在諾門坎戰役後對蘇聯的軍隊實力肯定從新進行過評估,是受限於當時的交通條件,遠東的諾門坎距離莫斯科有七千多公里,但也意味著從莫斯科、聖彼得堡、斯大林格勒等蘇聯核心經濟工業地帶往遠東輸送大量戰爭資源消耗同樣大,是蘇聯擁有通往遠東地區的唯一鐵路,但在戰爭情況下數千公里的防守消耗的資源有多少,看看阿富汗戰爭蘇聯因為塔利班的殊死抵抗,對交通線的保護耗幹了蘇聯最後一滴血最後轟然崩塌,這對當時的蘇日雙方都是巨大的消耗,而此時的德國並未有效利用蘇日的敵對行為將兩個國家敵對關係進行升級,也未能有效利用日俄戰爭中俄國的巨大損失煽動對日報復情緒。讓蘇日諾門坎戰役不斷升級再升級,歷史有如果的話,德國在對蘇戰爭前期利用輿論有效煽動日本國內對蘇戰爭熱情同時灌輸諾門坎之恥的形象加之讓度部分蘇聯西部地區能源等利益,日本人是很有可能在遠東地區給蘇聯製造麻煩的。同時拖住蘇聯數十萬乃至上百萬軍隊是有可能的。同時在擁有足夠能源支撐侵略中國的戰爭需求的情況下日本也不會貿然選擇發起太平洋戰爭去撩美國虎鬚。在沒有戰略統一目標情況下國際關係很難實現一致統一通力合作。德國高估了自己,日本低估了美國,同時在對中國的戰爭中不乏美國和蘇聯的影子穿插其間。美國對華的戰爭貸款,蘇聯在自身戰爭準備尚且不足的情況下堅持對華抗日進行物資支援。各位看官以為是為嘛。戰略目標訴求不一致,而且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看似幾乎所有抉擇都是足夠優化的,但連起來一看卻是一連串的戰略級失誤。
-
15 # 哈哈陳91
其實日本人是極端自卑,面對歐洲列強是色厲內荏,一般情況下根本不敢去同歐洲軍隊硬懟,太平洋戰爭不過是在做垂死掙扎。二戰以後被西方加多了一點飼料,長肥了一點,居然搞什麼“脫亞入歐”,同棒子一樣都是自卑到骨髓的種族。
-
16 # 帥帥侃歷史
首先咱們要知道,蘇德戰爭爆發前夕,日本就曾和蘇聯在諾門坎地區打過一仗,當時的日本也滿懷希望地認為德國會在後面狠狠地捅蘇聯一刀,但卻等來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諾門坎一戰,日軍損失慘重,就連最寶貴的一個戰車師團都葬送在了戰場上,可以說,這一仗真把日本人給打怕了。
蘇德戰爭爆發後,美國也宣佈對日本實行石油等戰略物資的禁運,而當時日本的石油儲備也僅僅只夠用兩年,如果一旦和蘇聯開戰,石油等戰略物資的消耗肯定是十分巨大的,有可能日本都打不到蘇聯的產油區,後勤補給就跟不上了,而反觀南下,可以使自己精心打造的海軍得以大施拳腳,還能掠奪東南亞地區豐富的戰略資源,所以為了各自的利益,他們都選擇了“拋棄”隊友。
-
17 # 梅花三弄梅花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日意這三個法西斯國家結成聯盟,1941年6月,德軍突襲蘇聯後,按照德國和日本私下商定協議,德軍從歐洲方向進攻蘇聯,日本從遠東地區進攻蘇聯,這樣蘇聯就會腹背受敵;但是縱觀蘇德戰場,我們始終沒有看到日軍從背後進攻蘇聯,難不成是日本不願意幫助德國?
要作者說,不是日本不願意幫助德國,這也許是指其中一小部分原因,更多的還是日本考慮自己國家利益因素。
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諾門坎戰役陰影。
早日德國進攻蘇聯之前,當時日本帝國內閣高層就針對日本的戰略方向進行了激烈的爭論,當時日本陸軍主張“北進”,進攻蘇聯西伯利亞地區,佔領那裡豐富資源,和德軍形成對蘇聯的夾擊之勢;日本海軍則主張“南進”;畢竟西伯利亞屬於極寒不毛之地;縱然佔領遠東地區,也許對日本來講,利用不大,反而東南亞地區擁有豐富的資源。
最終,日本陸軍“北進 ”佔據優勢,日本關東軍在1939年在諾門坎和蘇軍發生了一次會戰,日軍本想借此試探下蘇軍的戰鬥力。
結果,日軍在諾門坎被蘇軍暴揍一頓,日軍最精銳的關東軍傷亡數萬人,經過諾門坎一戰,日本徹底領教了此事的蘇聯早已經不再是1905年的沙皇時代了。
日本從此後對“北進”也患上了恐懼症,諾門坎戰役後,日本和蘇聯雙方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
第二、日本主力深陷中國戰場。
日本自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以來,儘管日本在侵華戰爭前期一路瘋狂的攻城略地,武漢會戰後,日本侵略攻佔了我們半壁江山,但是我們也成功了抵住了日本對我們進攻的勢頭,而日本陸軍的主力則從此也深陷了中國各個戰場。
可以這樣講,日本陸軍主力的多半以上都深陷中國各個戰場,日本根本無力再抽調兵力去發動對蘇聯的戰線。
第三、日本自身利益的考慮。
諾門坎戰役,日本領略到了蘇聯的厲害之處,此後日本把方向調整為“南進”,日本本身就是一個島國,資源極度匱乏,對外侵略戰爭對資源消耗巨大。
由於日本“南進”觸犯了英美西方國家的利益,因此英美等國對日本實行禁運,但此時的日本對於資源的渴望和侵略的野心,已經顧不得了,而後發動了太平洋戰爭。
綜合上述 各種因素,日本為何不幫助德國,根本原因還是跟自身利益有關,只不過這兩國都是發動的侵略性戰爭,自然邪不勝正。
-
18 # 華夏問長安
二戰期間,最為慘烈的莫過於蘇聯對德國的衛國戰爭。開戰之初,由於德國突然發難,使得蘇聯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應戰,所以戰爭的前期蘇聯遭受了極大的損失。在經過頑強的拉鋸戰之後,蘇聯在穩住西線戰場的同時,斯大林開始在東線集結兵力,其中就包括遠東地區的西伯利亞師。
正是因為處於東面的日本不敢北上與蘇聯交鋒,這才使得斯大林能夠從容調集東線部隊趕往西線,最終贏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探討一下,為什麼日本不揮師北上夾擊蘇聯呢?
一、日本對蘇聯有著極大的畏懼心理實際上日本佔領東北之後,一直就在北上與南下兩個選擇中反覆的糾結。而在衛國戰爭暴發之前,日本曾經在1939年出兵蒙古東部的諾門坎,想要通過此舉試探蘇聯的實力。
不得不說,斯大林確實是眼光獨到,在預見到日本試探自己的企圖後,為了避免在未來的蘇德戰爭中陷入兩線作戰的尷尬,斯大林直接安排了朱可夫親臨一線給予日軍沉重打擊。所謂要打就打疼,此役直接消滅日軍19000人,直接把日軍北上的念想給打掉了一大半。
蘇聯的陸地軍事實力遠勝於日本,這是一個客觀現實,日本軍方不得不正視的現實。
二、日本北上的制約因素太多日本北上作戰實際上不僅要面對強大的蘇聯軍隊,此外還存在著好幾個方面的制約因素:
一是補給線過長。日本如果最終選擇北上,那麼隨著其戰線的推進,其後方的補給將會越來越困難。要知道西伯利亞可是大面積的無人區,部隊不可能依靠就地取食就完成自給自足,所以主要補給保障基本上要靠東北地區的物資運輸;相反往中國方向打就完全不一樣,不僅對手弱,而且隨著佔領土地面積的擴大,各種資源反而是越來越豐富。
二是道路運輸艱難。西伯利亞地區道路基礎設施薄弱,如果蘇聯將主要的鐵路線進行破壞,那麼可以想象本就機械化程度不高的日軍只能在廣闊的西伯利亞凍土之上蹣跚而行。這樣的戰爭打到後面就是純粹的拼消耗,無論是兵力輸送還是物資調配都將把本錢不厚的日本活活的拖垮。
三是內部意見分歧。實際上日本的優勢在海上,但是一旦出兵西伯利亞則直接導致日本海軍徹底廢了。這樣一來,跛腳的日本陸軍將直面蘇軍的鋼鐵洪烈,勝算極小,另一方面日本海軍也在這場戰爭中得不到實際的利益,故而日本國內對於北上的不同意見非常強烈。
三、南下獲取石油是日本的最大驅動因素從日本的整體戰略而言,獲取石油資源才是其把戰爭打下去的根本關鍵!
當時蘇聯的石油產出主要集中在高加索油田地區,日本北上西伯利亞實際上不僅得不到石油的補充,反而會在戰爭中極大的消耗本國的石油儲備。哪怕佔領了西伯利亞地區,哪怕探明瞭西伯利亞的石油,但是在凍土之下進行開採,依靠當時的技術條件極難在短時間內實現量產。
而南下則不同。將整個中國迅速打穿,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交通運輸網路,進而從東南亞地區將石油運回日本本土。這樣一來日本就能夠在石油的支撐下進一步把戰爭擴大化,從而繼續實現自己的擴張目標。
四、頑強的中國徹底的拖住了日本這裡就必須要重重的誇一誇我們偉大的中國了!
原本在日本眼中不堪一擊的中國卻是出人意料的頑強,長城抗戰、臺兒莊戰役、淞滬會戰、長沙會戰、武漢會戰、百團大戰……勇敢頑強的中華民族,在武器裝備極度落後的情況下,硬是用鮮血和生命將日本侵略者近150萬兵力死死的拖在了中國,由始至終也沒能讓日本完成打穿南北石油交通線的企圖。所以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在戰後能夠進入聯合國五常的席位。
到了這個時候,“骰子已經擲下去了”,日本再想要回去和德國搞一個東西回師已經不可能了!無論是繼續南下,還是北上,日本都沒得選了!迎接他們的將是最終的失敗!
綜合前文所述,日本之所以選擇南下而不是北上,其因素是多個層面的。極有蘇聯方面的強悍與強硬,又有補給線、道路運輸等多個因素的條件制約,同時也有日本的石油戰略選擇,以及中國戰區的頑強抗戰使日本深陷戰爭泥潭……正是在這樣多種因素之下,日本最終沒有北上與納粹德國實現東西合擊的戰略構想。
-
19 # 鷹之海洋
日本海陸軍被稱為兩條平行線,永遠不會相交。在日本侵華戰鬥中,主要獲利的是日本陸軍,佔領了大量中國領土,並且獲得了大量資源。海軍一隻幹看著,沒自己什麼事兒,自己手上十幾條航母和大和號戰列艦在中國大陸幾乎無用武之地,只能給陸軍打打下手。於是很早就制定出了關於奪取東南亞的計劃。
而日本陸軍更是瘋狂,尤其是駐紮東北的關東軍,一直想“北上”攻擊蘇聯。然而在1938年的張鼓峰戰鬥中,進攻受挫被蘇聯擊敗,隨後,1939年,又發生了諾門坎衝突,在這次戰鬥中,日軍慘敗,大量重灌部隊被重創,這讓日軍對蘇軍的戰鬥力被迫重新計算。而那時,雖然日軍很早就得到了德國可能進攻蘇聯的訊息,但是在諾門坎被蘇軍暴打的時候,德軍卻在按兵不動,甚至在8月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到了10月兩國甚至一起瓜分了波蘭。
這都讓日軍對德軍所謂“進攻蘇聯”的真實程度產生了懷疑,甚至認為蘇德在短期內不可能開戰。
而對於北上後的後續計劃,陸軍方面幾乎沒有什麼準備——要知道從東北前往莫斯科有7000多公里,沿途大多都是無人區,蘇軍只要摧毀鐵路,日軍補給根本無法橫跨這麼遠的地方,況且蘇軍在遠東地區的軍力也超過日軍。
而資源豐富又比較近的西伯利亞則大部分是凍土,以當時的技術來說,根本難以開採,就算是佔領了,也沒辦法在短期內產出資源。
於是經過各種斟酌考慮,陸軍的計劃被迫擱置,而海軍的計劃就提上了日程。
畢竟,在東南亞地區,美英都已經建立了一些基礎工業設施,開採資源的難度也很小。而此時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力量還不足以和日本聯合艦隊抗衡。
-
20 # 斐銘nl
無疑日本無暇顧及德國
一諾門坎戰役的失敗使日軍士氣低下,無力進攻蘇聯
其實在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之前,日本軍國主義早已準備試探蘇聯的軍事實力。自從日軍通過九一八事變,佔領中國東北後,就成立了偽滿洲國統治東北。
日軍想以歷史遺留為藉口,進攻蒙古東部的諾門坎,然後北進,佔領蘇聯遠東,消滅他們帶來的威脅。日本的想法很好,但現實卻很骨感。蘇聯軍隊在元帥朱可夫的帶領下,憑藉這絕對優勢的兵力和猛烈的炮火攻擊,最終粉碎了日本佔領諾門坎的圖謀,並打傷和打死日軍約19000人。
二日軍石油資源匱乏,無能力繼續維持戰爭機器,需要南下搶奪石油
在諾門坎戰役後,日軍軍部就制定入侵兩種方案。
1陸軍北擊蘇聯,奪取遠東,報仇雪恨
2海軍南下,佔領東南亞和澳洲
最終在激烈的爭吵後,日軍軍部採取了第二種方案。為什麼?一方面大量日本陸軍被牽制在中國戰場,日軍忌憚蘇聯強大的軍事力量;另一方面日軍在戰爭中消耗大量石油,石油資源匱乏,使他們不得不南下奪取石油,擴大戰爭。
要知道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石油資源根本無法自給自足,而他石油的來源大多數來自還未參戰的美國。從美國手裡進口了約五百萬噸石油。美中國人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想通過賣石油賺錢,另一方面想通過石油為要挾,逼迫日本撤出對華侵略,維護自身利益。
更重要的是東南亞為英法等歐洲國家的殖民地,他們自顧不暇,兵力部署不足,且石油,鐵等資源豐富,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日本自顧不暇,不得不南下奪取石油。
三蘇日中立條約的簽訂,使日本安心南下
其實日軍南下,他們還有一個顧及,就是蘇聯。雖然現在蘇聯正在東線忙於與德國作戰,但保不齊日軍南下,蘇聯偷襲日本關東軍。
斯大林開始打起了小算盤,聯絡日軍主動示好,並承認偽滿洲國的合法性,還減少了對中國物資的援助,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日本大本營看在眼裡,對於這個蘇聯他們似乎有了一些信任。
在蘇聯的挑撥下,美日最終爆發了太平洋戰爭,準備援助德國的日軍,此時已經徹底自顧不暇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其實在日本國內也被反覆提起,我們一般分析都會提到諾門坎戰役關東軍戰敗,從哈爾濱到莫斯科的路不好走,日軍機械化裝備太差不適合平原作戰等等,以上這些都有道理,然而都不是最主要的。
日本人提出的主要問題就是日本自己的戰略與戰術,當時日本戰略規劃非常弱,還經常變,我們看看有多亂:
1)日本如要發動大規模對俄戰爭,需要更多石油、煤、鋼鐵、鋁材等戰爭物資資源,美國的出口有限,日本自己沒有。事先為啥沒想過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2)日本海軍和陸軍的不和,主要是戰略觀點不同。海軍想南下,陸軍想北上。後來日本政府覺得南下有石油,就選了偷襲珍珠港,看似非常隨意地決定了國運之戰,這是戰略嗎?
3)中國軍隊和人民的頑強抵抗,鎖死了幾乎所有日本陸軍,日本兵源有限,時間也有限,照理說應該速戰速決,卻陷入了持久戰。這是為何?
4)英國和美國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日本也曾經侵略過蘇聯遠東,並和英國結盟。但二戰時在同盟上選德國,還在歐洲已經展開大戰後才結盟,這是為何?
究其核心原因,這一切是什麼導致的?
因為中國不投降!
這是完全出乎日本意料的,也出乎全球幾乎所有國家的意料。
以當時日本的國力,GDP四倍於中國,單兵作戰能力八倍於中國,工業化十倍於中國,軍事裝備百倍於中國,人口接近中國三分之一,領土(包括北韓和臺灣的殖民地)八十餘萬,另控制滿洲一百十三萬,接近兩百萬平方公里,而當時中國政府時控面積不過四百萬平方公里。
即便保守計算,日本只要派100萬軍隊侵華,就相當於3000萬中國軍隊的戰鬥力,中國當時所有軍隊也不到1000萬,還有很多沒有武器的雜牌軍,肯定是擋不住的。
所以,在日本侵華戰爭爆發時,日本的土地面積、人口資源和中國相差並不是特別大,而軍事、工業、政治、組織動員能力等都遠超中國,中華民族的確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亡族滅種幾乎就是一瞬間的事情。
但打到最後,日本投入了近300萬軍隊,中國犧牲了近3000萬人,中國還是堅決不投降,以我們的勝利而結束了戰爭。
中國的頑強,徹底打亂了日本的戰略部署,日本陸軍陷在中國大陸,資源消耗巨大,已經無力進攻蘇聯遠東地區。為了彌補資源損耗,必須去附近的東南亞搶奪英美殖民地,就必然會和英美同盟開戰,所以只能和德國同盟,必須偷襲珍珠港以抑制美國海軍,結果挑起了太平洋戰爭,美國加入了戰鬥。
所以,中國必然是五常之一,就是因為有了中國的頑強,才有了今天的這個世界格局。
如果中國投降了日本,的確會有一個巨大的日本出現在東方,兩面夾擊,蘇聯很可能會輸掉衛國戰爭。美英最後肯定會與德日意軸心國講和,今天會完全是另一個世界。